附 錄
關燈
小
中
大
發表了魯迅的第一篇創作《狂人日記》。
過了三年,《小說月報》已經革新,每期所登的創作,連散文在内,不過有幾篇。
但是,再過五六年,小說的作者越來越多。
據茅盾的批評,“那時候發表了的創作小說,有些是比現在各刊物編輯部積存的廢稿還要幼稚得多呢”。
本來“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沒有經過幼稚的階段,當然沒有達到成熟的希望。
雖然最近二三十年間,中國的小說界曾産生了幾位在國際享受大名的作家,如茅盾、老舍、巴金,但是,最初的十年間能夠産生一位魯迅,這已經值得我們自豪了。
在數量上,小說的确比較其他文體更吃香。
因為小說以故事為主體,而人類的喜歡聽故事,可以說是出于天性。
因此,當《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的時候,它特辟三厚冊,分載文學研究會、北京的文化團體、創造社的作品,而三冊的編務是由茅盾、魯迅、鄭伯奇分任。
首先,要談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的健将,當推冰心、葉紹鈞、落華生、鄭振铎、黎烈文、朱自清。
冰心是個多方面的作家,小說、散文、新詩都有突出的表現。
她的小說的情節很簡單,而且多是描寫身邊瑣事,但她的筆調是輕松的,對話是恰到好處的。
老實說,冰心是個口齒伶俐、聰明絕頂的女作家。
她既富有觀察力,而且會把觀察所得,用十分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
冰心的《斯人獨憔悴》,描寫父子兩代對于學生運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這種情形在新舊兩時代交替的環境中,到處都一樣;“寂寞”是描寫兩個小孩——小小和小妹——的故事。
當妹妹回家之後, 他無聊的掩過窗簾,重行卧下。
——隐隐地聽見屋後溪水的流聲淙淙,樹葉兒也響着,他想起好些事。
枕着手腕……看見自己的睡衣和枕衾,都被月光映得潔白如雪,微風吹來,他不禁又伏在枕上哭了。
這時月也沒有了,水也沒有了,妹妹也沒有了,竹棚也沒有了。
這一切都不是——隻宇宙中的寂寞的悲哀彌漫在他稚弱的心靈裡。
她的《悟》,主要的是用通訊的體裁,字裡行間,随處表現她的人生觀。
“病中昏沉三日,覺得母親無一刻離我身旁,不絕的愛絲纏繞之中,鐘梧兄,就是從此我深深的承認了世界是愛的,宇宙是大公的,因為無論何人,都有一個深懸極愛他的母親。
” 葉紹鈞一生與教書和寫作結不解緣。
從小學、中學教員到大學教授,從編輯到作家,他都有豐富的經驗。
他的中文基礎很深,文字平易近人,極少放言高論,多看他的作品,絕對不會使青年誤入歧途。
他的《飯》是描寫國民小學教員,每月僅得六元薪水,可是這微少的薪俸,竟被學務委員扣去三分之一,僅剩了四元。
那位教員為着争“飯”吃,不知道吃盡萬苦千辛,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
這種事情,葉紹鈞平時看在眼裡,一有機會,便把它和盤托出來。
他的《演講》,寫來層次分明。
從戀愛、學潮、工潮,到古代人的宇宙觀、人生觀,覺得每個題目都有許多毛病,講完了之後,恐怕會帶來許多麻煩。
最後,才談到當前的享樂,同時,還按照“三段式”來分析,那股酸溜溜的書呆子風味,俨然活躍于紙上。
《一包東西》,是一篇很好的心理的分析。
有個校長受朋友的寄托,要他帶了一包東西。
他懷疑那包東西是煽動品,恐怕給保密人員看見後,被抓去拷問、受刑。
他越想越難過,可是,等他抵達學校,把紙包一開,原來是一包《訃告》。
先前那一陣微妙而又複雜的心情,充分反映恐怖下一般文人所受的迫害。
落華生是個腳踏實地的學者。
他對于宗教和哲學的素養,恐怕比較同時代的許多文學家還深厚。
這兒所選的兩篇小說是富有哲理的。
在《黃昏後》裡,他說:“我想你們沒有母親雖是可哀,然而有一個後娘更是不幸的。
”在《綴網勞蛛》裡,他用此喻來說明他的意思: 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
蜘蛛把一切有毒無毒的昆蟲吃入肚裡,回頭把網組織起來。
它第一次放出來的遊絲,不曉得要被風吹到多麼遠;可是等到黏着别的東西的時候,它的網便成了。
它不曉得那網什麼時候會破,和怎樣破法。
一旦破了,它還暫時安安然地藏起來;等有機會再結一個好的。
…… 人和他的命運,又何嘗不是這樣?所有的網都是自己組織得來,或完或缺,隻能聽其自然罷了。
落華生是個樂天知命的人,人家怎樣待他,他就怎樣受,從來是不計較的。
因此,當他在生時,他老是笑口常開,什麼叫做憂愁,他似乎不大注意。
因此,他借尚潔的口吻來說:“我不管人家怎樣批評我,也不管他怎樣疑惑我,我隻求自己無愧,對得住天上的星辰和地下的蝼蟻便了。
”像他這種天君泰然的襟懷,隻有古代的得道之士也許能夠和他媲美罷。
鄭振铎是文學研究會的大台柱,他的地位和茅盾相伯仲。
他的興趣偏重于世界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俗文學。
為着搜集中國文學史,尤其是俗文學的資料,他對于古本的搜集,曾煞費工夫。
《書之幸運》是以行家的口吻,描寫一個愛好古籍的人買書的經過。
主人翁和書賈的交涉,活靈活現,到了書籍到手,而沒有錢還書店老闆的時候,又愁眉不展地想向親戚告貸。
這種情形,久居京、滬的文人和學者,多少都明白個中三昧。
《貓》是一篇很緊湊的小說,它的故事雖不如左拉的《貓的天堂》那麼複雜,但是作者對于貓的個性的描寫,是十分深刻。
為着心愛的鳥兒給貓兒吃掉,他一時怒氣沖天,拿着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
可是真正把鳥兒吃掉的,卻是另一隻黑貓。
這種張冠李戴的事情,使他的良心大受責罰,因為他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
黎烈文的《舟中》,富有傳奇的氣氛。
它描寫一個還沒有成年的青年,從漢口坐船到上海時的奇遇,不用兩天工夫,這位青年受不了同艙的女性的引誘,和她發生暧昧的關系。
事後,他深受良心的責罰,趕緊運用金蟬脫殼的手段,一面約那位女性和她的親戚上岸去吃飯,一面連忙回到船上,收拾行李,溜之大吉。
在萬花筒的社會裡,這種事情不能說不會發生,青年讀者看後,也許會提高警惕性。
朱自清主要的以散文名家,他的小說寫得不多。
但是,由于舊文學的訓練得很到家,他的小說結構是緊湊的,文字是簡潔的。
《笑的曆史》描寫一個女人,從小喜歡大笑特笑。
因為她愛笑,所以“那時我家好像嚴寒的冬天,我便像一個太陽。
所以雖是十分艱窘,大家還能夠快快活活的過日子”。
到了結婚後,她這才明白“小孩的笑是好的,大人的笑是不好的。
……男人笑是不妨的,女人笑是沒規矩的。
我經過兩回勸誡,不能不提防着了,我的笑便漸漸的少了”。
“這一來我的笑可不容易了。
好笑的事情都覺淡淡的味兒,仿佛酒裡摻了水。
——我的笑的興緻也是這樣。
”到了最後,“你教我笑,也笑不來了。
而且看見别人笑,聽到别人笑,心中說不出的不願意。
便是有時敷衍人,勉強笑笑,此隻覺得苦,覺得很費力!我真是有些反常哩!” 其次,要談北京各文學團體。
文學革命導源于《新青年》和《新潮》,所以這兩個文學團體以及後來的《晨報副刊》、《現代評論社》、《未名社》在創作小說上的貢獻,不容我們忽視。
從1918年起,魯迅繼續不斷地發表他的《狂人日記》、《藥》、《離婚》,後來他把自己所發表的短篇小說編為兩個集子:《呐喊》和《彷徨》。
他的小說大受讀者歡迎,尤其是《阿Q正傳》,不但被翻譯成幾國文字,而且被搬上銀幕。
到如今,阿Q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一提到阿Q,誰也充分了解他的性格,不必加以解釋。
他的地位,宛若《愚公移山》故事裡的“愚公”,《塞翁失馬》故事裡的“塞翁”,以及許多著名曆史和文學作品裡的人物了。
也許是因為篇幅太長罷,魯迅在編輯《小說二集》裡,并沒有把他的《阿Q正傳》編選在裡邊,這是個遺憾。
但是,他的《狂人日記》也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說,把一個被迫害狂的病人的心理,刻畫到無微不至。
他說: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裡面,也會自吃。
但隻要轉一步,隻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
最後的幾句話,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本旨,可惜這個理想很少人能夠明白。
真是童年時代的印象是特别深刻,魯迅的小說的背景、人物、故事,主要的是寫他的故鄉以及童年時代的人物。
像上帝是按照自己最喜歡的形式來創造人類一樣,一個編者在挑選文章的時候,當然也會按照自己最愛好的題材來選稿。
《小說二集》裡有幾位作家,寫的也是鄉土文學,如貴州的蹇先艾、山西的李健吾,他們的作品都帶着濃厚的鄉土氣息。
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描寫一個久别還鄉的青年,所遇到的一片凄涼的景象。
除個人的觀察外,他還從老仆王忠的嘴裡,透露出家破人亡的短史。
那時正值軍閥割據的時代,煙館林立,民不聊生,百業蕭條,農村的景況更見悲慘。
這種實際的情形,配上陰沉沉的夜景,更顯着凄涼的氣氛。
《水葬》是描寫貴州的風俗,把一個名叫駱毛的小偷,活生生地扔到水裡淹死。
當村中的惡霸要執行水葬的刑罰的時候,沿途看熱鬧的人不消說很多。
“有的抿着嘴直笑,有的皺着眉表示哀憐,有的冷起臉,口也不開,頂多龇一龇牙,老太婆們卻呢呢喃喃地念起佛來了!”等到水葬完畢後,小偷的老母親,還是倚門倚闾地希望兒子回來。
她隻覺得,他的兒子駱毛“從來沒有到這個時候不回家的。
哪裡去了!”寥寥數語,可以反映出一個不肖的兒子的老母親的悲哀。
李健吾的《中條山的傳說》,寫得很有風趣。
像這種把自然的景物拟人化的文字,是不容易寫的,然而作者卻慢條斯理地很有層次地把它寫出來,這充分證明他的手法的高明。
李健吾以後緻力于劇本的寫作和翻譯,這篇文字是他初期的作品,但他的手法的老練,文字的簡潔,那時已經露出端倪。
如今,革命告成,終條山變成了一座荒涼的土堆,甯靜的卧在鹽池西南。
外國人遊曆到此,仔細測量後,斷定終條山有一個最富的礦苗。
至于那些誠實的百姓和忙碌的官府,并不過問這件事,安然度自己平靜的光陰。
除去黃河積怒的喧号,日夜不息,一切自然物仍靜寥無語,同它們的百姓一樣。
馮至是個很有成就的詩人和散文家,但他的小說也寫得很别緻。
《蟬與晚禱》(Abenlaeuten)是一篇很成熟的東西。
這兒錄出一段,可以看出他的詩人的氣質。
濃綠森森的葉中,發出來的蟬聲,把時間空間叫得無邊無限。
烈日之下,宇宙好像要在這種狀态中,從此終老。
他懶懶地對着寂默的,輕輕蒙住一層暗淡清紗的“晚禱”,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心境異常平淡:先望着畫中的晚霞,後集中于那兩個虔誠的青年,漸移于遠遠禮拜堂的鐘聲,同那高聳的塔尖了!……他不知是睡是醒,忘掉了一切,四周充溢着“涅槃”(Nirwana)的氣味。
…… 他的《仲尼之将喪》,充滿着豐富的想象力。
從死得其時,死得其所這個觀點來立論,他認為孔子應該死于匡人之手,死于陳蔡人之手。
因為“那個時候,有顔回在我的身邊,仲由在我的身邊,百十個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誦聲中死去,韻調是怎樣的悠揚!怎樣的美麗呀!”的确,“死也要有死的時候”! 楊振聲以一部中篇小說《玉君》成名,可是,他一成名後,再也不走文學這條路了。
就他的一篇《漁家》而論,他的結構頗緊湊,對話也很生動,尤其是那位催收漁稅的警察,一副猙獰的臉孔,一口粗暴的對話,可以反映出橫征暴斂下一般漁民所過的悲慘的生活。
淩叔華是現代評論社最著名的一個女作家。
她所寫的也多是身邊瑣事。
她的《繡枕》,寫的就是大家閨秀的生活。
一對枕頭項,一個繡的是荷花和翠鳥,那一個是繡的一隻鳳凰站在石山上。
“那晚上,我拿回家來足足看了好一會子,真愛死人咧,隻那鳳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樣線。
那翠鳥的眼睛望着池子裡的小魚兒真要繡活了,那眼睛真個發亮,不知用什麼線繡的。
” 叔華的對話就是這麼自然,可惜她沒有寫劇本,不然,她的劇本一定也很吃香。
最後,要談到創造社。
在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的後半期裡,創造社大行其道。
創造社的幾位健将,如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以及陶晶孫、周全平、倪贻德,他們在當時都算是被壓迫者。
他們有的是能力,缺少的是發揮能力的機會。
因為那時中國的文化教育機構,多數是由留美或留英學生包辦,而創造社的基本幹部都是留日出身。
因為無路請纓,所以他們得傾全力來寫作。
他們的人數雖不多,但他們當時的産量相當驚人,而且在社會上曾發生很大的影響。
郭沫若所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他的中篇小說《落葉》,曾風靡一時。
也許因為篇幅和題材的關系,《小說三集》并沒有選入片段。
他的描寫的功夫雖不夠細膩,但他的氣魄是雄偉的,态度是堅決的,判斷是獨到的。
他寫學術論文是這樣,寫各部門的文藝作品也是這樣。
非友即敵,沫若處世和治學的态度就是如此。
沫若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
他的手法也是多彩多姿。
除了以個人的遭遇做題材外,他曾用《函谷關》來描寫老子,用《Lobenicht的塔》來描寫康德。
他能夠設身處地替古人想象,同時,又懂得運用古人來強調他個人所喜愛的理論。
在《函谷關》裡,他借老子的口吻來說: 青牛它是我的先生呢。
它教訓我:人間終是離不得的,離去了人間便會沒有生命。
與其高談道德跑到沙漠來,倒不如走向民間去種一莖一穗。
僞善者喲,你可以頹然思返了! 同樣的,他對康德也有深刻的了解。
他認為塔尖上“豎着一個黃金的十字架,正是康德新建的批評哲學的象征:橫的自然觀和縱的道義感,要構成一個新的金鑰,開發人天的啞謎。
他每在凝集他的思想時,他的眼睛便要遠遠凝視着這個目标,他的思想便漸漸向着這目标綜合攏來。
” 老子和康德,都是最高度的理性的人物。
要用文藝的手腕來分析高度的理性的人物,這工作真是十分吃力,然而郭沫若卻一一做到了,這證明他的工力相當深厚。
郁達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感傷主義者。
他的小說,主要的是自傳,而且充滿着感傷的情調。
用頹廢派一詞來形容他,并不算過分。
他的舊詩的素養,比較同時代的作家都深。
從他的《沉淪》裡,我們可以看出,當他還沒有出國前,他曾花了一兩年工夫,專看各種詩集,到了他寫《采石矶》的時候,他更一瀉無遺地發揮他個人對于詩人黃仲則的認識。
文中随便引用黃仲則的詩,讀者隻覺得這是天衣無縫,一點不會覺得他在賣弄學問。
事實上,寫小說最忌賣弄學問,達夫能夠做到這地步,這證明他的天資固高,而他對于小說寫作的技巧也十分娴熟。
張資平以寫三角、四角戀愛聞名。
他的長篇小說如此,短篇小說也如此。
當五四運動後,一般青年追求戀愛自由的生活。
因此,當時他的小說曾很流行。
可惜他
過了三年,《小說月報》已經革新,每期所登的創作,連散文在内,不過有幾篇。
但是,再過五六年,小說的作者越來越多。
據茅盾的批評,“那時候發表了的創作小說,有些是比現在各刊物編輯部積存的廢稿還要幼稚得多呢”。
本來“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沒有經過幼稚的階段,當然沒有達到成熟的希望。
雖然最近二三十年間,中國的小說界曾産生了幾位在國際享受大名的作家,如茅盾、老舍、巴金,但是,最初的十年間能夠産生一位魯迅,這已經值得我們自豪了。
在數量上,小說的确比較其他文體更吃香。
因為小說以故事為主體,而人類的喜歡聽故事,可以說是出于天性。
因此,當《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的時候,它特辟三厚冊,分載文學研究會、北京的文化團體、創造社的作品,而三冊的編務是由茅盾、魯迅、鄭伯奇分任。
首先,要談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的健将,當推冰心、葉紹鈞、落華生、鄭振铎、黎烈文、朱自清。
冰心是個多方面的作家,小說、散文、新詩都有突出的表現。
她的小說的情節很簡單,而且多是描寫身邊瑣事,但她的筆調是輕松的,對話是恰到好處的。
老實說,冰心是個口齒伶俐、聰明絕頂的女作家。
她既富有觀察力,而且會把觀察所得,用十分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
冰心的《斯人獨憔悴》,描寫父子兩代對于學生運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這種情形在新舊兩時代交替的環境中,到處都一樣;“寂寞”是描寫兩個小孩——小小和小妹——的故事。
當妹妹回家之後, 他無聊的掩過窗簾,重行卧下。
——隐隐地聽見屋後溪水的流聲淙淙,樹葉兒也響着,他想起好些事。
枕着手腕……看見自己的睡衣和枕衾,都被月光映得潔白如雪,微風吹來,他不禁又伏在枕上哭了。
這時月也沒有了,水也沒有了,妹妹也沒有了,竹棚也沒有了。
這一切都不是——隻宇宙中的寂寞的悲哀彌漫在他稚弱的心靈裡。
她的《悟》,主要的是用通訊的體裁,字裡行間,随處表現她的人生觀。
“病中昏沉三日,覺得母親無一刻離我身旁,不絕的愛絲纏繞之中,鐘梧兄,就是從此我深深的承認了世界是愛的,宇宙是大公的,因為無論何人,都有一個深懸極愛他的母親。
” 葉紹鈞一生與教書和寫作結不解緣。
從小學、中學教員到大學教授,從編輯到作家,他都有豐富的經驗。
他的中文基礎很深,文字平易近人,極少放言高論,多看他的作品,絕對不會使青年誤入歧途。
他的《飯》是描寫國民小學教員,每月僅得六元薪水,可是這微少的薪俸,竟被學務委員扣去三分之一,僅剩了四元。
那位教員為着争“飯”吃,不知道吃盡萬苦千辛,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
這種事情,葉紹鈞平時看在眼裡,一有機會,便把它和盤托出來。
他的《演講》,寫來層次分明。
從戀愛、學潮、工潮,到古代人的宇宙觀、人生觀,覺得每個題目都有許多毛病,講完了之後,恐怕會帶來許多麻煩。
最後,才談到當前的享樂,同時,還按照“三段式”來分析,那股酸溜溜的書呆子風味,俨然活躍于紙上。
《一包東西》,是一篇很好的心理的分析。
有個校長受朋友的寄托,要他帶了一包東西。
他懷疑那包東西是煽動品,恐怕給保密人員看見後,被抓去拷問、受刑。
他越想越難過,可是,等他抵達學校,把紙包一開,原來是一包《訃告》。
先前那一陣微妙而又複雜的心情,充分反映恐怖下一般文人所受的迫害。
落華生是個腳踏實地的學者。
他對于宗教和哲學的素養,恐怕比較同時代的許多文學家還深厚。
這兒所選的兩篇小說是富有哲理的。
在《黃昏後》裡,他說:“我想你們沒有母親雖是可哀,然而有一個後娘更是不幸的。
”在《綴網勞蛛》裡,他用此喻來說明他的意思: 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
蜘蛛把一切有毒無毒的昆蟲吃入肚裡,回頭把網組織起來。
它第一次放出來的遊絲,不曉得要被風吹到多麼遠;可是等到黏着别的東西的時候,它的網便成了。
它不曉得那網什麼時候會破,和怎樣破法。
一旦破了,它還暫時安安然地藏起來;等有機會再結一個好的。
…… 人和他的命運,又何嘗不是這樣?所有的網都是自己組織得來,或完或缺,隻能聽其自然罷了。
落華生是個樂天知命的人,人家怎樣待他,他就怎樣受,從來是不計較的。
因此,當他在生時,他老是笑口常開,什麼叫做憂愁,他似乎不大注意。
因此,他借尚潔的口吻來說:“我不管人家怎樣批評我,也不管他怎樣疑惑我,我隻求自己無愧,對得住天上的星辰和地下的蝼蟻便了。
”像他這種天君泰然的襟懷,隻有古代的得道之士也許能夠和他媲美罷。
鄭振铎是文學研究會的大台柱,他的地位和茅盾相伯仲。
他的興趣偏重于世界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俗文學。
為着搜集中國文學史,尤其是俗文學的資料,他對于古本的搜集,曾煞費工夫。
《書之幸運》是以行家的口吻,描寫一個愛好古籍的人買書的經過。
主人翁和書賈的交涉,活靈活現,到了書籍到手,而沒有錢還書店老闆的時候,又愁眉不展地想向親戚告貸。
這種情形,久居京、滬的文人和學者,多少都明白個中三昧。
《貓》是一篇很緊湊的小說,它的故事雖不如左拉的《貓的天堂》那麼複雜,但是作者對于貓的個性的描寫,是十分深刻。
為着心愛的鳥兒給貓兒吃掉,他一時怒氣沖天,拿着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
可是真正把鳥兒吃掉的,卻是另一隻黑貓。
這種張冠李戴的事情,使他的良心大受責罰,因為他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
黎烈文的《舟中》,富有傳奇的氣氛。
它描寫一個還沒有成年的青年,從漢口坐船到上海時的奇遇,不用兩天工夫,這位青年受不了同艙的女性的引誘,和她發生暧昧的關系。
事後,他深受良心的責罰,趕緊運用金蟬脫殼的手段,一面約那位女性和她的親戚上岸去吃飯,一面連忙回到船上,收拾行李,溜之大吉。
在萬花筒的社會裡,這種事情不能說不會發生,青年讀者看後,也許會提高警惕性。
朱自清主要的以散文名家,他的小說寫得不多。
但是,由于舊文學的訓練得很到家,他的小說結構是緊湊的,文字是簡潔的。
《笑的曆史》描寫一個女人,從小喜歡大笑特笑。
因為她愛笑,所以“那時我家好像嚴寒的冬天,我便像一個太陽。
所以雖是十分艱窘,大家還能夠快快活活的過日子”。
到了結婚後,她這才明白“小孩的笑是好的,大人的笑是不好的。
……男人笑是不妨的,女人笑是沒規矩的。
我經過兩回勸誡,不能不提防着了,我的笑便漸漸的少了”。
“這一來我的笑可不容易了。
好笑的事情都覺淡淡的味兒,仿佛酒裡摻了水。
——我的笑的興緻也是這樣。
”到了最後,“你教我笑,也笑不來了。
而且看見别人笑,聽到别人笑,心中說不出的不願意。
便是有時敷衍人,勉強笑笑,此隻覺得苦,覺得很費力!我真是有些反常哩!” 其次,要談北京各文學團體。
文學革命導源于《新青年》和《新潮》,所以這兩個文學團體以及後來的《晨報副刊》、《現代評論社》、《未名社》在創作小說上的貢獻,不容我們忽視。
從1918年起,魯迅繼續不斷地發表他的《狂人日記》、《藥》、《離婚》,後來他把自己所發表的短篇小說編為兩個集子:《呐喊》和《彷徨》。
他的小說大受讀者歡迎,尤其是《阿Q正傳》,不但被翻譯成幾國文字,而且被搬上銀幕。
到如今,阿Q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一提到阿Q,誰也充分了解他的性格,不必加以解釋。
他的地位,宛若《愚公移山》故事裡的“愚公”,《塞翁失馬》故事裡的“塞翁”,以及許多著名曆史和文學作品裡的人物了。
也許是因為篇幅太長罷,魯迅在編輯《小說二集》裡,并沒有把他的《阿Q正傳》編選在裡邊,這是個遺憾。
但是,他的《狂人日記》也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說,把一個被迫害狂的病人的心理,刻畫到無微不至。
他說: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裡面,也會自吃。
但隻要轉一步,隻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
最後的幾句話,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本旨,可惜這個理想很少人能夠明白。
真是童年時代的印象是特别深刻,魯迅的小說的背景、人物、故事,主要的是寫他的故鄉以及童年時代的人物。
像上帝是按照自己最喜歡的形式來創造人類一樣,一個編者在挑選文章的時候,當然也會按照自己最愛好的題材來選稿。
《小說二集》裡有幾位作家,寫的也是鄉土文學,如貴州的蹇先艾、山西的李健吾,他們的作品都帶着濃厚的鄉土氣息。
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描寫一個久别還鄉的青年,所遇到的一片凄涼的景象。
除個人的觀察外,他還從老仆王忠的嘴裡,透露出家破人亡的短史。
那時正值軍閥割據的時代,煙館林立,民不聊生,百業蕭條,農村的景況更見悲慘。
這種實際的情形,配上陰沉沉的夜景,更顯着凄涼的氣氛。
《水葬》是描寫貴州的風俗,把一個名叫駱毛的小偷,活生生地扔到水裡淹死。
當村中的惡霸要執行水葬的刑罰的時候,沿途看熱鬧的人不消說很多。
“有的抿着嘴直笑,有的皺着眉表示哀憐,有的冷起臉,口也不開,頂多龇一龇牙,老太婆們卻呢呢喃喃地念起佛來了!”等到水葬完畢後,小偷的老母親,還是倚門倚闾地希望兒子回來。
她隻覺得,他的兒子駱毛“從來沒有到這個時候不回家的。
哪裡去了!”寥寥數語,可以反映出一個不肖的兒子的老母親的悲哀。
李健吾的《中條山的傳說》,寫得很有風趣。
像這種把自然的景物拟人化的文字,是不容易寫的,然而作者卻慢條斯理地很有層次地把它寫出來,這充分證明他的手法的高明。
李健吾以後緻力于劇本的寫作和翻譯,這篇文字是他初期的作品,但他的手法的老練,文字的簡潔,那時已經露出端倪。
如今,革命告成,終條山變成了一座荒涼的土堆,甯靜的卧在鹽池西南。
外國人遊曆到此,仔細測量後,斷定終條山有一個最富的礦苗。
至于那些誠實的百姓和忙碌的官府,并不過問這件事,安然度自己平靜的光陰。
除去黃河積怒的喧号,日夜不息,一切自然物仍靜寥無語,同它們的百姓一樣。
馮至是個很有成就的詩人和散文家,但他的小說也寫得很别緻。
《蟬與晚禱》(Abenlaeuten)是一篇很成熟的東西。
這兒錄出一段,可以看出他的詩人的氣質。
濃綠森森的葉中,發出來的蟬聲,把時間空間叫得無邊無限。
烈日之下,宇宙好像要在這種狀态中,從此終老。
他懶懶地對着寂默的,輕輕蒙住一層暗淡清紗的“晚禱”,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心境異常平淡:先望着畫中的晚霞,後集中于那兩個虔誠的青年,漸移于遠遠禮拜堂的鐘聲,同那高聳的塔尖了!……他不知是睡是醒,忘掉了一切,四周充溢着“涅槃”(Nirwana)的氣味。
…… 他的《仲尼之将喪》,充滿着豐富的想象力。
從死得其時,死得其所這個觀點來立論,他認為孔子應該死于匡人之手,死于陳蔡人之手。
因為“那個時候,有顔回在我的身邊,仲由在我的身邊,百十個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誦聲中死去,韻調是怎樣的悠揚!怎樣的美麗呀!”的确,“死也要有死的時候”! 楊振聲以一部中篇小說《玉君》成名,可是,他一成名後,再也不走文學這條路了。
就他的一篇《漁家》而論,他的結構頗緊湊,對話也很生動,尤其是那位催收漁稅的警察,一副猙獰的臉孔,一口粗暴的對話,可以反映出橫征暴斂下一般漁民所過的悲慘的生活。
淩叔華是現代評論社最著名的一個女作家。
她所寫的也多是身邊瑣事。
她的《繡枕》,寫的就是大家閨秀的生活。
一對枕頭項,一個繡的是荷花和翠鳥,那一個是繡的一隻鳳凰站在石山上。
“那晚上,我拿回家來足足看了好一會子,真愛死人咧,隻那鳳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樣線。
那翠鳥的眼睛望着池子裡的小魚兒真要繡活了,那眼睛真個發亮,不知用什麼線繡的。
” 叔華的對話就是這麼自然,可惜她沒有寫劇本,不然,她的劇本一定也很吃香。
最後,要談到創造社。
在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的後半期裡,創造社大行其道。
創造社的幾位健将,如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以及陶晶孫、周全平、倪贻德,他們在當時都算是被壓迫者。
他們有的是能力,缺少的是發揮能力的機會。
因為那時中國的文化教育機構,多數是由留美或留英學生包辦,而創造社的基本幹部都是留日出身。
因為無路請纓,所以他們得傾全力來寫作。
他們的人數雖不多,但他們當時的産量相當驚人,而且在社會上曾發生很大的影響。
郭沫若所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他的中篇小說《落葉》,曾風靡一時。
也許因為篇幅和題材的關系,《小說三集》并沒有選入片段。
他的描寫的功夫雖不夠細膩,但他的氣魄是雄偉的,态度是堅決的,判斷是獨到的。
他寫學術論文是這樣,寫各部門的文藝作品也是這樣。
非友即敵,沫若處世和治學的态度就是如此。
沫若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
他的手法也是多彩多姿。
除了以個人的遭遇做題材外,他曾用《函谷關》來描寫老子,用《Lobenicht的塔》來描寫康德。
他能夠設身處地替古人想象,同時,又懂得運用古人來強調他個人所喜愛的理論。
在《函谷關》裡,他借老子的口吻來說: 青牛它是我的先生呢。
它教訓我:人間終是離不得的,離去了人間便會沒有生命。
與其高談道德跑到沙漠來,倒不如走向民間去種一莖一穗。
僞善者喲,你可以頹然思返了! 同樣的,他對康德也有深刻的了解。
他認為塔尖上“豎着一個黃金的十字架,正是康德新建的批評哲學的象征:橫的自然觀和縱的道義感,要構成一個新的金鑰,開發人天的啞謎。
他每在凝集他的思想時,他的眼睛便要遠遠凝視着這個目标,他的思想便漸漸向着這目标綜合攏來。
” 老子和康德,都是最高度的理性的人物。
要用文藝的手腕來分析高度的理性的人物,這工作真是十分吃力,然而郭沫若卻一一做到了,這證明他的工力相當深厚。
郁達夫是個徹頭徹尾的感傷主義者。
他的小說,主要的是自傳,而且充滿着感傷的情調。
用頹廢派一詞來形容他,并不算過分。
他的舊詩的素養,比較同時代的作家都深。
從他的《沉淪》裡,我們可以看出,當他還沒有出國前,他曾花了一兩年工夫,專看各種詩集,到了他寫《采石矶》的時候,他更一瀉無遺地發揮他個人對于詩人黃仲則的認識。
文中随便引用黃仲則的詩,讀者隻覺得這是天衣無縫,一點不會覺得他在賣弄學問。
事實上,寫小說最忌賣弄學問,達夫能夠做到這地步,這證明他的天資固高,而他對于小說寫作的技巧也十分娴熟。
張資平以寫三角、四角戀愛聞名。
他的長篇小說如此,短篇小說也如此。
當五四運動後,一般青年追求戀愛自由的生活。
因此,當時他的小說曾很流行。
可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