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的清談
關燈
小
中
大
華竭于内,憔悴形于外”,就是這意思。
在晉朝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十九都和杯中物結不了緣。
劉伶的《酒德頌》說:“止則操巵執觚,動則絜榼提壺,惟酒是務,焉知其餘?”因為他整天要“枕麹藉糟”,所以他才能夠“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
這種整天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免得受人注意的辦法,頗像日本占領時代那樣,有些聰明人故意到茶樓、酒店、戲院、賭場去過日子。
二者的智愚賢不肖的程度雖不同,但是借酒澆愁的苦心卻是一樣。
就我個人而論,我對于阮籍(嗣宗)比較有好感。
《晉書·阮籍傳》,說他“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他本來想替國家幹一番事業,隻因天下紛紛,名士很少能夠保全首領以殁,他由是不與聞世事,整天酣飲高歌。
因為他是滿腹經綸,無處投效,所以他在做詩方面,待别起勁。
我們翻閱他詠懷八十二首,玄虛淡泊,謙沖素靜,大可表現時代的精神。
現在摘錄三首如下: 天馬出西北,繇來從東道。
春秋非有托,富貴焉常保。
清露被臯蘭,凝霜沾野草。
朝為美少年,夕暮成醜老。
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
這種看透夭壽、生死、貴賤、貧富、美醜的心情,完全是善讀老莊而又能身體力行的人的作風。
他又說: 多慮令志散,寂寞使心憂。
翺翔觀彼澤,撫劍登輕舟。
但願長閑暇,後歲複來遊。
寡思養精,寡言養氣,寡視養神,這是道家的教條。
道家最反對勞神苦思,心為形役。
另一方面,他們竭力主張眺水觀山,接近自然。
我們現在回想一千七百年前,那些名士的生活,整天注意存心養性,遨遊山水,“戶詠恬曠之辭,家畫老莊之象”。
這種沒有辦法的辦法,正是嚴刑峻法的混亂時期的反映。
魏晉時代告密陷害的事情也時常發生。
例如鐘會在司馬昭面前誣告阮籍的朋友嵇康要幫助毋丘儉,同時,教司馬昭到處提防,結果,弄到嵇康遇害。
這種事情,阮籍當然看不過眼。
所以他說: 人知結交易,交友誠獨難。
險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幹。
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
損益生怨毒,咄咄複何言。
這首詩參透世故人情,其中“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更可道出世态炎涼的實況。
至于阮籍的好友之一——王戎——人家都笑他算盤打得太厲害,可是他的父親在涼州仙逝的時候,門生故吏赙贈幾百萬,王戎一個銅闆也不要。
這兒可以看出王戎并非貪财好貨的一流人,正如蕭何做相國的時候,多買長安田宅以自污,使漢高祖不至懷疑他有什麼陰謀,是同一用心。
魏晉時代的清談人物,當然離不了竹林七賢,然而“樹立清談之宗風,開玄學本體論之端緒,合儒道之第一義而為形上之學”的文士,應以王弼為代表。
王弼家學淵源,精于雄辯,他曾給《易經》和《道德經》做注解,并且當過尚書郎。
他注《易經》的方法,是上接漢末以來自由解經的方法,不拘守章句,專門以義理來發揮本體論思想的體系,可惜他到了二十多歲就死了,弄得清談的思想的系統無由創立,而竹林七賢這一流人隻好吟詩飲酒,放浪不羁,遺落世事,過着逍遙自在的生活罷了。
在言論不自由,思想不自由的時代,社會上往往呈現兩個派别:勇敢的人多揭竿起義,安分的人是明哲保身,而明哲保身的捷徑,莫若多多嘗試杯中物,假裝糊塗。
1951年2月18日
在晉朝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十九都和杯中物結不了緣。
劉伶的《酒德頌》說:“止則操巵執觚,動則絜榼提壺,惟酒是務,焉知其餘?”因為他整天要“枕麹藉糟”,所以他才能夠“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
這種整天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免得受人注意的辦法,頗像日本占領時代那樣,有些聰明人故意到茶樓、酒店、戲院、賭場去過日子。
二者的智愚賢不肖的程度雖不同,但是借酒澆愁的苦心卻是一樣。
就我個人而論,我對于阮籍(嗣宗)比較有好感。
《晉書·阮籍傳》,說他“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他本來想替國家幹一番事業,隻因天下紛紛,名士很少能夠保全首領以殁,他由是不與聞世事,整天酣飲高歌。
因為他是滿腹經綸,無處投效,所以他在做詩方面,待别起勁。
我們翻閱他詠懷八十二首,玄虛淡泊,謙沖素靜,大可表現時代的精神。
現在摘錄三首如下: 天馬出西北,繇來從東道。
春秋非有托,富貴焉常保。
清露被臯蘭,凝霜沾野草。
朝為美少年,夕暮成醜老。
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
這種看透夭壽、生死、貴賤、貧富、美醜的心情,完全是善讀老莊而又能身體力行的人的作風。
他又說: 多慮令志散,寂寞使心憂。
翺翔觀彼澤,撫劍登輕舟。
但願長閑暇,後歲複來遊。
寡思養精,寡言養氣,寡視養神,這是道家的教條。
道家最反對勞神苦思,心為形役。
另一方面,他們竭力主張眺水觀山,接近自然。
我們現在回想一千七百年前,那些名士的生活,整天注意存心養性,遨遊山水,“戶詠恬曠之辭,家畫老莊之象”。
這種沒有辦法的辦法,正是嚴刑峻法的混亂時期的反映。
魏晉時代告密陷害的事情也時常發生。
例如鐘會在司馬昭面前誣告阮籍的朋友嵇康要幫助毋丘儉,同時,教司馬昭到處提防,結果,弄到嵇康遇害。
這種事情,阮籍當然看不過眼。
所以他說: 人知結交易,交友誠獨難。
險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幹。
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
損益生怨毒,咄咄複何言。
這首詩參透世故人情,其中“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更可道出世态炎涼的實況。
至于阮籍的好友之一——王戎——人家都笑他算盤打得太厲害,可是他的父親在涼州仙逝的時候,門生故吏赙贈幾百萬,王戎一個銅闆也不要。
這兒可以看出王戎并非貪财好貨的一流人,正如蕭何做相國的時候,多買長安田宅以自污,使漢高祖不至懷疑他有什麼陰謀,是同一用心。
魏晉時代的清談人物,當然離不了竹林七賢,然而“樹立清談之宗風,開玄學本體論之端緒,合儒道之第一義而為形上之學”的文士,應以王弼為代表。
王弼家學淵源,精于雄辯,他曾給《易經》和《道德經》做注解,并且當過尚書郎。
他注《易經》的方法,是上接漢末以來自由解經的方法,不拘守章句,專門以義理來發揮本體論思想的體系,可惜他到了二十多歲就死了,弄得清談的思想的系統無由創立,而竹林七賢這一流人隻好吟詩飲酒,放浪不羁,遺落世事,過着逍遙自在的生活罷了。
在言論不自由,思想不自由的時代,社會上往往呈現兩個派别:勇敢的人多揭竿起義,安分的人是明哲保身,而明哲保身的捷徑,莫若多多嘗試杯中物,假裝糊塗。
1951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