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的清談
關燈
小
中
大
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藝術才能夠發達。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競相雄長,誰能夠拿出真本領來,便能夠得到社會的擁護。
自秦破滅六國,統一宇内,繼之以焚書坑儒,中國的文化幾乎陷于“黑暗時代”。
劉邦以流氓出身,到了他緊握皇帝的實權後,他便故意跟儒生開玩笑。
幫閑專家叔孫通起朝儀,假仁假義地給讀書人以一點好處,然而思想定于一尊,入主出奴,儒生不能夠自由發揮他們的主張。
終漢之世,除出了一個大史學家司馬遷及幾個咬文嚼宇的文人外,思想史上并沒有新的貢獻或新的發展。
桓靈以降,漢祚陵遲。
蜀、魏、吳三分天下,智勇兼全的人才,誰都要趁這機會一顯他們的看家本領。
雖然在學術思想上,三國并沒有出過什麼大師,但就一般文治武功的人才而論,三國這個時代是不容我們忽視。
漢魏之際,天下紛擾,一般學人多流離失所,甚至著名的經師如鄭康成,也覺得不能安心向學。
本來文化學術是最脆弱的東西,隻有在生活十分安定,社會積極鼓勵的環境下,文化學術才有繁榮滋長的機會。
假如遇着亂世,生活困難,文人救死猶恐不暇,當然沒有餘力注意到最崇高的精神活動。
加以曹操這家夥,是“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他的待人接物,全用權術。
他曾說: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陳平豈笃行,蘇秦豈守信耶?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此義,則士無遺滞,官無廢業矣。
從表面上看來,曹操好像是寬宏大度,能夠容人,不計較人家的以往的過失。
事實上,這隻是他的陰險狡猾的手段的表現。
他需要利用某某人的時候,他可以不算舊賬,到了狡兔死、飛鳥盡的時候,他便一絲不苟地來個大清算。
例如孔融、許攸、婁圭等人,他以嫌疑犯的罪名把他們殺死;又如楊修,他一向十分賞識,後來他發現楊修和他的兒子曹植的感情特别好,所以也找個理由把楊修幹掉。
雄猜成性,權詐相尋,曹操這些法寶,完全給司馬懿學去。
司馬懿殺曹爽、何晏,弄得一般清高的文士,人人自危。
為明哲保身起見,名士才子之流,不能不韬光養晦,崇尚清談。
據賀昌群先生在《魏晉清談思想初論》一書的考證,“清談”兩字,起初是說“詞清語妙”,可是到了魏晉年間,所謂清談,是專門談玄說理。
為什麼魏晉時代的名士才子之流,專門談玄說理呢?原來曹操司馬懿這些家夥,都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才,隻因陰險猜忌,無法容納同時代的大人物。
因此,稍有才氣的人迫得披着道家的外衣,免受操生殺予奪的權威的政治當局的陷害。
例如陶丘一等的奏議中,提到管甯做人的方法。
他說: 含章素質,冰潔淵清。
玄虛淡泊,與道逍遙。
娛心黃老,遊志六藝。
這幾句話有三層意思:第一點,說明天分高,心地好,本來在社會上有所造就;第二點,說明與人無争,與世無忤,希望政治當局不必多心;第三點,說明口腹問題解決了之後,仍精研黃老之學,間或吟花弄月,以養性陶情。
這種假裝糊塗,逃避現實的辦法,完全是為全身免害。
魏晉間的文人,對于藥品非常考究,這種風氣是何晏開頭的。
何晏是個美男子,終年粉白不離手,走路的時候,往往顧影自憐。
他色欲過度,虛勞成疾,所以要吃“寒食散”。
這個藥的主要成分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五種。
兩晉南北朝人,照這個藥方稍加增減,以治百病。
其實,這種“寒食散”的藥性酷熱,服者熱毒内發,不能自安,情形與現代抽大煙的人相似,所謂“精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競相雄長,誰能夠拿出真本領來,便能夠得到社會的擁護。
自秦破滅六國,統一宇内,繼之以焚書坑儒,中國的文化幾乎陷于“黑暗時代”。
劉邦以流氓出身,到了他緊握皇帝的實權後,他便故意跟儒生開玩笑。
幫閑專家叔孫通起朝儀,假仁假義地給讀書人以一點好處,然而思想定于一尊,入主出奴,儒生不能夠自由發揮他們的主張。
終漢之世,除出了一個大史學家司馬遷及幾個咬文嚼宇的文人外,思想史上并沒有新的貢獻或新的發展。
桓靈以降,漢祚陵遲。
蜀、魏、吳三分天下,智勇兼全的人才,誰都要趁這機會一顯他們的看家本領。
雖然在學術思想上,三國并沒有出過什麼大師,但就一般文治武功的人才而論,三國這個時代是不容我們忽視。
漢魏之際,天下紛擾,一般學人多流離失所,甚至著名的經師如鄭康成,也覺得不能安心向學。
本來文化學術是最脆弱的東西,隻有在生活十分安定,社會積極鼓勵的環境下,文化學術才有繁榮滋長的機會。
假如遇着亂世,生活困難,文人救死猶恐不暇,當然沒有餘力注意到最崇高的精神活動。
加以曹操這家夥,是“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他的待人接物,全用權術。
他曾說: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陳平豈笃行,蘇秦豈守信耶?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此義,則士無遺滞,官無廢業矣。
從表面上看來,曹操好像是寬宏大度,能夠容人,不計較人家的以往的過失。
事實上,這隻是他的陰險狡猾的手段的表現。
他需要利用某某人的時候,他可以不算舊賬,到了狡兔死、飛鳥盡的時候,他便一絲不苟地來個大清算。
例如孔融、許攸、婁圭等人,他以嫌疑犯的罪名把他們殺死;又如楊修,他一向十分賞識,後來他發現楊修和他的兒子曹植的感情特别好,所以也找個理由把楊修幹掉。
雄猜成性,權詐相尋,曹操這些法寶,完全給司馬懿學去。
司馬懿殺曹爽、何晏,弄得一般清高的文士,人人自危。
為明哲保身起見,名士才子之流,不能不韬光養晦,崇尚清談。
據賀昌群先生在《魏晉清談思想初論》一書的考證,“清談”兩字,起初是說“詞清語妙”,可是到了魏晉年間,所謂清談,是專門談玄說理。
為什麼魏晉時代的名士才子之流,專門談玄說理呢?原來曹操司馬懿這些家夥,都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才,隻因陰險猜忌,無法容納同時代的大人物。
因此,稍有才氣的人迫得披着道家的外衣,免受操生殺予奪的權威的政治當局的陷害。
例如陶丘一等的奏議中,提到管甯做人的方法。
他說: 含章素質,冰潔淵清。
玄虛淡泊,與道逍遙。
娛心黃老,遊志六藝。
這幾句話有三層意思:第一點,說明天分高,心地好,本來在社會上有所造就;第二點,說明與人無争,與世無忤,希望政治當局不必多心;第三點,說明口腹問題解決了之後,仍精研黃老之學,間或吟花弄月,以養性陶情。
這種假裝糊塗,逃避現實的辦法,完全是為全身免害。
魏晉間的文人,對于藥品非常考究,這種風氣是何晏開頭的。
何晏是個美男子,終年粉白不離手,走路的時候,往往顧影自憐。
他色欲過度,虛勞成疾,所以要吃“寒食散”。
這個藥的主要成分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五種。
兩晉南北朝人,照這個藥方稍加增減,以治百病。
其實,這種“寒食散”的藥性酷熱,服者熱毒内發,不能自安,情形與現代抽大煙的人相似,所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