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交流
關燈
小
中
大
究南洋問題的同志,須結合起來,成立一個中南學會。
中南學會的總會設在新加坡,然後在南洋各屬成立分會。
這個會的中心工作是:翻譯和編纂,調查和研究,演講和參觀。
茲分述如下: 第一,翻譯和編纂。
我認為中南學會的第一步工作,須選譯中國的名著一百部。
這一百部書的分配是:哲學十部,史學十部,傳記三十部,文學五十部,另外還要編纂字典、辭典、地圖、曆史年表、統計表。
每部書選定後,即刻由專家譯成越、泰、緬、馬、印、菲六種文字。
這第一步工作完成的時候,我們就有一百部書,每部譯成六種文字,等于六百種名著貢獻給南洋各屬人士了。
南洋人士看見我們這些無價之寶的典籍,誰都有“過屠門而大嚼”的心情,漫說細心閱覽,或專心發掘;光是看一看派頭,聞一聞書香,已經可以改變他們對中國的觀念了。
百年來,南洋各屬人土久受歐美的浪人精神上的虐待,硬說我們是沒有文化的國家,他們以為鴉片、小腳、辮子可以代表中國文化,他們愛把洋行買辦、大班以及對外國人亂談中國文化,對中國人胡說外國文化的文化流氓來代表中國的文豪,而寄居異地較久的華人,因為出國的時間太長,對于中國的文化認識不清楚,因而缺乏堅定的自信心。
其中勢利的觀念比較濃厚的人,甚至随聲附和,說中國沒有文化,說中國的文豪隻有買辦和通譯,衆口一詞,百诼莫辯。
事實上,中國是沒有文化麼?一部體大思精的《紅樓夢》,大可睥睨托爾斯泰、狄更斯等人的全集;一部汪洋浩瀚的《史記》,盡可壓倒吉朋、卡萊爾、麥考萊等人的名著。
他如孔老管孫的哲理,左孟莊騷的文章,李杜蘇黃的詩篇,都是訓诂精确,聲調铿锵。
曾滌生所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
這隻有中國古代的大塊文章當之無愧。
中國的曆史悠久,一般人把前唐後漢分不清楚。
中國的領土廣大,普通人對于各省各縣位置非常渺茫。
因此,關于中國的曆史大事記、世系表、全國地圖、分省地圖、特别市地圖、經濟地圖,應該一一介紹到南洋。
又,溝通文化的工具,如字典和辭典更是刻不容緩。
這些工具書可分為簡明的及詳盡的兩種;簡明的利于初學,詳盡的便于專家,兼程并進,計日程功,使南洋各屬人士看了我們的整套名著後,不敢再罵中國為沒有文化的國家,而不通中文的僑生子弟也可以挺起脊梁骨承認自己為華人的後裔了。
第二,調查和研究。
從前中國的讀書人,離開書本便沒有學問,現在這種錯誤的觀念已經改正過來了。
研究地質地理的要實地測量;研究動植物學的要實地搜集标本;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的要實地調查初民的生活;研究民俗學的,要實地彙集各處的民歌民謠。
所謂科學方法,就是分門别類地搜集資料(data),有了豐富而可靠的資料,才能夠談到具體研究,所以調查和研究是二而一,一而二,不能任意分開的。
最近十幾年來,研究南洋問題的人逐漸增加,這是個可喜的現象。
不過,這些人的研究的對象隻限于曆史,同時,他們所運用的資料隻限于斷簡殘篇的書本的考訂,這是不夠的。
我們不否認書本的重要性,不過書本的研究須和實地的調查并駕齊驅,這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實說,國内人士對于南洋問題十分隔膜,而久居南洋的華人對于個人有關的個别問題也許懂得很清楚,可是對于整個南洋,甚至一個單位的狀況都不大明了。
假如我們的調查和研究的工作做得好,這不但能夠開國内人士的眼界,而且能夠主動地提高南洋的文化水準,給南洋社會以切實的貢獻。
第三,演講和旅行。
定期的學術演講和旅行報告,是提高文化的必要條件。
一個博覽群書的人,假如他老是不運用筆鋒或口頭來傳達他的見解和心得,久而久之,他的腹稿便告遺忘。
相反的,他如要經常作學術演講,或為報章雜志撰述文章,他不能不加倍注意觀察,努力筆記。
筆記積到相當多的時候,稍加整理,便是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每逢星期六,學校當局總要請個有名的學者作學術演講。
當時我的學校
中南學會的總會設在新加坡,然後在南洋各屬成立分會。
這個會的中心工作是:翻譯和編纂,調查和研究,演講和參觀。
茲分述如下: 第一,翻譯和編纂。
我認為中南學會的第一步工作,須選譯中國的名著一百部。
這一百部書的分配是:哲學十部,史學十部,傳記三十部,文學五十部,另外還要編纂字典、辭典、地圖、曆史年表、統計表。
每部書選定後,即刻由專家譯成越、泰、緬、馬、印、菲六種文字。
這第一步工作完成的時候,我們就有一百部書,每部譯成六種文字,等于六百種名著貢獻給南洋各屬人士了。
南洋人士看見我們這些無價之寶的典籍,誰都有“過屠門而大嚼”的心情,漫說細心閱覽,或專心發掘;光是看一看派頭,聞一聞書香,已經可以改變他們對中國的觀念了。
百年來,南洋各屬人土久受歐美的浪人精神上的虐待,硬說我們是沒有文化的國家,他們以為鴉片、小腳、辮子可以代表中國文化,他們愛把洋行買辦、大班以及對外國人亂談中國文化,對中國人胡說外國文化的文化流氓來代表中國的文豪,而寄居異地較久的華人,因為出國的時間太長,對于中國的文化認識不清楚,因而缺乏堅定的自信心。
其中勢利的觀念比較濃厚的人,甚至随聲附和,說中國沒有文化,說中國的文豪隻有買辦和通譯,衆口一詞,百诼莫辯。
事實上,中國是沒有文化麼?一部體大思精的《紅樓夢》,大可睥睨托爾斯泰、狄更斯等人的全集;一部汪洋浩瀚的《史記》,盡可壓倒吉朋、卡萊爾、麥考萊等人的名著。
他如孔老管孫的哲理,左孟莊騷的文章,李杜蘇黃的詩篇,都是訓诂精确,聲調铿锵。
曾滌生所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
這隻有中國古代的大塊文章當之無愧。
中國的曆史悠久,一般人把前唐後漢分不清楚。
中國的領土廣大,普通人對于各省各縣位置非常渺茫。
因此,關于中國的曆史大事記、世系表、全國地圖、分省地圖、特别市地圖、經濟地圖,應該一一介紹到南洋。
又,溝通文化的工具,如字典和辭典更是刻不容緩。
這些工具書可分為簡明的及詳盡的兩種;簡明的利于初學,詳盡的便于專家,兼程并進,計日程功,使南洋各屬人士看了我們的整套名著後,不敢再罵中國為沒有文化的國家,而不通中文的僑生子弟也可以挺起脊梁骨承認自己為華人的後裔了。
第二,調查和研究。
從前中國的讀書人,離開書本便沒有學問,現在這種錯誤的觀念已經改正過來了。
研究地質地理的要實地測量;研究動植物學的要實地搜集标本;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的要實地調查初民的生活;研究民俗學的,要實地彙集各處的民歌民謠。
所謂科學方法,就是分門别類地搜集資料(data),有了豐富而可靠的資料,才能夠談到具體研究,所以調查和研究是二而一,一而二,不能任意分開的。
最近十幾年來,研究南洋問題的人逐漸增加,這是個可喜的現象。
不過,這些人的研究的對象隻限于曆史,同時,他們所運用的資料隻限于斷簡殘篇的書本的考訂,這是不夠的。
我們不否認書本的重要性,不過書本的研究須和實地的調查并駕齊驅,這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實說,國内人士對于南洋問題十分隔膜,而久居南洋的華人對于個人有關的個别問題也許懂得很清楚,可是對于整個南洋,甚至一個單位的狀況都不大明了。
假如我們的調查和研究的工作做得好,這不但能夠開國内人士的眼界,而且能夠主動地提高南洋的文化水準,給南洋社會以切實的貢獻。
第三,演講和旅行。
定期的學術演講和旅行報告,是提高文化的必要條件。
一個博覽群書的人,假如他老是不運用筆鋒或口頭來傳達他的見解和心得,久而久之,他的腹稿便告遺忘。
相反的,他如要經常作學術演講,或為報章雜志撰述文章,他不能不加倍注意觀察,努力筆記。
筆記積到相當多的時候,稍加整理,便是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每逢星期六,學校當局總要請個有名的學者作學術演講。
當時我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