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比西子
關燈
小
中
大
好事的遊客在這水中突出的三個小石塔的裡邊燃燒五十支大燭,燭火掩映湖裡,舉頭又是皓月當空;這種樂事,真是天上人間。
西子的湖山的确秀美,可是它還需要春花秋月作陪襯。
西湖十景中,“蘇堤春曉”、“柳浪聞莺”、“花港觀魚”三景是得力于春光明媚的三月的花木魚鳥。
“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兩景,全靠天高氣爽、銀光一片的秋月來增色。
一個人不但要自己好,而且要朋友好、同志好,所謂水漲船高,就是這意思。
不然,光棍一人,什麼事情也辦不通。
在“南屏晚鐘”及淨慈寺玩了一會,即坐船往樓外樓吃中飯。
詩人的魔力實在夠偉大,死後千年,連普通劃船的小孩也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名句。
本來湖濱還有幾家大酒樓,我因為崇拜樓外樓的大名,便獨自跑進二樓,憑窗遠眺山外的青山,一面點了一盤醋熘魚佐飯,清甜的淡水魚,用著名的浙醋一熘,的确清新可口。
飯後搭公共汽車往靈隐寺,到了寺前,我舍不得馬上進去,先在門前的茶樓的躺椅上休息了一會兒,喝喝茶,看看周遭的景物,到了遊興濃得再也壓不下去的時候,這才拾級上殿。
前殿的四大金剛,英偉兇暴,各有各的作風,尤其哼哈二将,好像要人的副官一樣,随時會給人擋駕。
到“大雄寶殿”,那廟宇的高聳,佛像的尊嚴,越顯出自己的渺小。
朱熹手書的“海闊天空”四字,蒼老遒勁;其他對聯的書法也很娟秀。
我在觀音菩薩及十八羅漢面前默坐良久。
我覺得名山古刹,長江大海感人之深,一面在于沖淡名利的觀念,一面在于增進舍己為群的精神。
夢想二十年的西湖,現在總算看個梗概,以後如久居京滬,我一定時常接近它,讓它的清新絕妙的風姿來洗滌我這凡夫俗子的妄想。
1947年端午節改寫 二 記得白香山有一首詩說: 自别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将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我不是詩人,但白香山這首詩的意思頗能道出我的心事。
自前年深秋漫遊西子湖濱後,我好像鐘情的青年男女遇着稱心的對象一樣,整天神思昏昏,如癡如醉,到處逢人說西湖。
無奈衣食勞人,家累繁重,走遍天涯,到頭來還是兩袖清風。
西湖雖好,不能久居;眷念湖山,真是慚愧得無地自容。
今天我以新婚不如久别的心情去探望西子。
早餐後,我即坐公共汽車往靈隐寺。
别後15個月,湖山無恙,使我感覺無限的慰安。
靈隐寺為西湖最古的叢林,乃東晉鹹和三年(328)慧理法師所建。
慧理本來是印度人,他到西湖來玩,看見這地方的山岩秀麗,說:“我國天竺靈鹫山的一個小峰,不知道什麼時候飛到這兒來?”因此,靈隐寺對面的小山就叫做“飛來峰”。
靈隐寺的曆史長久,幾經滄桑,毀而重建者已有幾次。
清末建築大殿,由盛宜懷集資購木于美洲。
殿高十三丈,堂皇壯麗,甲于湖上。
十八羅漢,栩栩如生,濟公遺像,惟肖惟妙,而觀世音菩薩的偉大莊嚴,清新絕俗,更使我低徊留連而舍不得回去。
由靈隐寺門外小道往上走,翻過中印峰,上天竺已經在望。
天竺有上中下之分,上天竺是三天竺寺中規模最宏大的一個。
後晉天福四年(939)僧道翊開山,吳越王才建佛廬,稱為天竺看經院,後來屢經興廢,到了雍正九年(1731)才重建。
乾隆遊江南,賜題法喜寺額。
中天竺寺在稽留峰南,隋開皇十七年(597)西僧寶掌自西域來,入定于此,吳越王改為崇壽院,乾隆賜題法淨寺額。
下天竺在飛來峰麓,晉僧慧理建,原先叫做經院。
隋開皇十五年(595)重新修理,号南天竺寺,乾隆親題法鏡寺額,鹹豐間毀于兵燹,光緒八年(1882)重建。
下天竺,不如中天竺,中天竺不如上天竺。
因此上天竺的香火極旺,遊人如織,年老的婦人穿着绛紅的花綢褲,腰圍黃色的香袋,一進大門,口中念念有詞,逢廟燒香,遇佛膜拜,叩頭如搗蒜,“南無阿彌陀佛”說個不停。
今天香客特多,他們燒檀香,燒蠟燭,應接不暇。
小和尚等香客轉到第二佛龛,即刻把香燭的火滅掉,放在竹簍裡,然後一擔一擔賣給香燭店。
西子的湖山的确秀美,可是它還需要春花秋月作陪襯。
西湖十景中,“蘇堤春曉”、“柳浪聞莺”、“花港觀魚”三景是得力于春光明媚的三月的花木魚鳥。
“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兩景,全靠天高氣爽、銀光一片的秋月來增色。
一個人不但要自己好,而且要朋友好、同志好,所謂水漲船高,就是這意思。
不然,光棍一人,什麼事情也辦不通。
在“南屏晚鐘”及淨慈寺玩了一會,即坐船往樓外樓吃中飯。
詩人的魔力實在夠偉大,死後千年,連普通劃船的小孩也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名句。
本來湖濱還有幾家大酒樓,我因為崇拜樓外樓的大名,便獨自跑進二樓,憑窗遠眺山外的青山,一面點了一盤醋熘魚佐飯,清甜的淡水魚,用著名的浙醋一熘,的确清新可口。
飯後搭公共汽車往靈隐寺,到了寺前,我舍不得馬上進去,先在門前的茶樓的躺椅上休息了一會兒,喝喝茶,看看周遭的景物,到了遊興濃得再也壓不下去的時候,這才拾級上殿。
前殿的四大金剛,英偉兇暴,各有各的作風,尤其哼哈二将,好像要人的副官一樣,随時會給人擋駕。
到“大雄寶殿”,那廟宇的高聳,佛像的尊嚴,越顯出自己的渺小。
朱熹手書的“海闊天空”四字,蒼老遒勁;其他對聯的書法也很娟秀。
我在觀音菩薩及十八羅漢面前默坐良久。
我覺得名山古刹,長江大海感人之深,一面在于沖淡名利的觀念,一面在于增進舍己為群的精神。
夢想二十年的西湖,現在總算看個梗概,以後如久居京滬,我一定時常接近它,讓它的清新絕妙的風姿來洗滌我這凡夫俗子的妄想。
1947年端午節改寫 二 記得白香山有一首詩說: 自别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将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我不是詩人,但白香山這首詩的意思頗能道出我的心事。
自前年深秋漫遊西子湖濱後,我好像鐘情的青年男女遇着稱心的對象一樣,整天神思昏昏,如癡如醉,到處逢人說西湖。
無奈衣食勞人,家累繁重,走遍天涯,到頭來還是兩袖清風。
西湖雖好,不能久居;眷念湖山,真是慚愧得無地自容。
今天我以新婚不如久别的心情去探望西子。
早餐後,我即坐公共汽車往靈隐寺。
别後15個月,湖山無恙,使我感覺無限的慰安。
靈隐寺為西湖最古的叢林,乃東晉鹹和三年(328)慧理法師所建。
慧理本來是印度人,他到西湖來玩,看見這地方的山岩秀麗,說:“我國天竺靈鹫山的一個小峰,不知道什麼時候飛到這兒來?”因此,靈隐寺對面的小山就叫做“飛來峰”。
靈隐寺的曆史長久,幾經滄桑,毀而重建者已有幾次。
清末建築大殿,由盛宜懷集資購木于美洲。
殿高十三丈,堂皇壯麗,甲于湖上。
十八羅漢,栩栩如生,濟公遺像,惟肖惟妙,而觀世音菩薩的偉大莊嚴,清新絕俗,更使我低徊留連而舍不得回去。
由靈隐寺門外小道往上走,翻過中印峰,上天竺已經在望。
天竺有上中下之分,上天竺是三天竺寺中規模最宏大的一個。
後晉天福四年(939)僧道翊開山,吳越王才建佛廬,稱為天竺看經院,後來屢經興廢,到了雍正九年(1731)才重建。
乾隆遊江南,賜題法喜寺額。
中天竺寺在稽留峰南,隋開皇十七年(597)西僧寶掌自西域來,入定于此,吳越王改為崇壽院,乾隆賜題法淨寺額。
下天竺在飛來峰麓,晉僧慧理建,原先叫做經院。
隋開皇十五年(595)重新修理,号南天竺寺,乾隆親題法鏡寺額,鹹豐間毀于兵燹,光緒八年(1882)重建。
下天竺,不如中天竺,中天竺不如上天竺。
因此上天竺的香火極旺,遊人如織,年老的婦人穿着绛紅的花綢褲,腰圍黃色的香袋,一進大門,口中念念有詞,逢廟燒香,遇佛膜拜,叩頭如搗蒜,“南無阿彌陀佛”說個不停。
今天香客特多,他們燒檀香,燒蠟燭,應接不暇。
小和尚等香客轉到第二佛龛,即刻把香燭的火滅掉,放在竹簍裡,然後一擔一擔賣給香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