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吊圓明園
關燈
小
中
大
,秋雨梧桐葉落時”。
這本是飲酒賦詩的環境,尤其疏雨滴着桐葉的黃昏,引吭高歌,天籁雜着人聲,這是多麼有趣! 中國古代花園的建築特色,就是到處都是彎彎曲曲的走廊,或者在湖濱築着長堤,廣植楊柳。
圓明園也沒有例外。
這兒有個地方名叫“上下天光”,在湖上駕着蜿蜒的石橋,橋上的欄杆連綿不斷,中央為廣亭。
風日晴和,波平如鏡,到了微風吹動湖心的時候,谷紋也似的水波,動搖着亭台的倒影,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光是園裡的小湖,也能使人的文思源源而來。
貧窮思富貴,帝王羨神仙。
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便會發生某種思想。
近代的西洋人比較腳踏實地,例如伏洛諾夫氏想用健康的猴子腺接到衰弱的老年人身上,希望把普通的人壽從70歲增加到150歲,可是古代的中國人卻想入非非,他們要借助方士,要跑到海外的仙山去找長生不死的神丹,至少他們要建築一個“長春仙館”,或者身上帶個“長命富貴”的銀牌。
據乾隆說,園裡的“長春仙館”本是他少時讀書的地方,後來略加修飾,遇着佳辰令節,迎奉皇太後到此間來住,希望用“長春”兩字來祝壽。
小時讀《嶽陽樓記》,記得裡邊有“銜遠山,吞長江……氣象萬千”的名句。
圓明園之所以偉大,主要的是得力于萬壽山、玉泉山、西山的爽氣。
“遠岫堆鬟,近郊錦繡”,這正是人們登臨圓明園的西南隅的幾棟重樓所得的印象。
“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
”這兩句話是諸葛武侯一生最得力的秘訣。
圓明園本是帝王遊宴的所在,但是,讀通中國書的人,對于諸葛武侯的教訓,永遠不會忘記的。
因此,園裡特辟了一處,“仿田字為房,密室周遭,塵氛不到,其外槐蔭花蔓,延青綴紫,風水淪漣,蒹葭蒼瑟”。
這個院子的别名為“淡泊甯靜”,倒是很有意思。
“淡泊甯靜”的西邊,就是“映水荷香”,這兒松竹交蔭,倏然遠俗。
前面還有數畝稻田,這并不是說清朝的皇帝努力勞作,或者有什麼實驗的精神,而是說禦苑需要一些稻香來點綴,同時,也可以促進帝王注意到農家勞作的節期。
不然,“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等到饑荒時期,還像晉惠帝那樣說什麼“沒有肉吃,為什麼不吃肉糜”?豈非大笑話! 園裡有水的地方都種着荷花,到了夏秋之間,紅綠的荷花次第開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這兩句話,最能道出曆代愛蓮的人對蓮花的正确的認識和深刻的描寫。
園中荷花最多的水中央,建築了幾棟屋子,顔為“濂溪樂處”,這表明滿清的帝王也羨慕宋朝道學先生濂溪周敦頤的享樂,雖然當時濂溪所種的荷花絕對沒有那麼多。
吃油膩吃得太多的人,時常喜歡吃些粗茶淡飯來換換口味,同樣的,在高大的宮殿裡住慣的人,偶爾也要看看村落的風景。
由圓明園的圍牆渡北關,村落鱗次,竹籬茅舍,有牧笛漁歌和舂杵的聲音相應和。
在這幅圖上,乾隆題了幾句: 矮屋幾楹漁舍,疏籬一帶農家。
獨速畦邊秧馬,更看岸上水車。
牧童牛背村笛,馑婦钗梁野花。
惘川圖昔曾見,摩诘信不我遐。
當夕陽銜山的時候,牧童牛背村笛固然好聽,偶爾來一兩首山歌,更可打破周遭的寂寞。
帝王緊握國家大權,凡事予取予求。
他可以移山倒海,而被濫用的是國家的人力财力。
乾隆遊過幾次江南,他對于杭州的西湖念念不忘。
因此,他充分利用圓明園裡的小湖來制造風景,在湖的中央建築樓台,東為蕊珠宮,西為三潭印月,淨綠空明,題為“方壺勝境”。
享受的人固然很快意,無奈工程的浩大,不知使多少無辜的工人在湖心填地基時疲于奔命。
他如“平湖秋月”、“接秀山房”、“涵虛朗館”等處,都是利用現成的山水來造景,“巨浸空澄,一泓淨碧,日月出入,雲霞卷舒,遠山煙岚,近水樓閣,來不迎而去不拒。
”這種氣象是多麼超脫。
總觀《圓明園圖》,我們知道它的範圍的廣大,房屋的精巧,每個地方都經過細心設計,用人力來烘托自然,窮奢極侈,巧奪天工,而園内珍品之多,簡直不是外間人所能想象。
不幸洋人一炬,玉石俱焚,幾百年來的繁華蓋世的皇宮禦苑,卻變成一片沙礫場。
這正如紅樓夢所說:“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說破了,世事不過如此如此。
圓明園未毀前,普通人民沒法子進去;既毀之後,誰也不想進去。
我是個不喜歡熱鬧的人,所以本着人棄我取的心情,時常到圓明園去憑吊。
與其說我是為帝王歎息,不如說多逛了一頓圓明園,更加強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
1951年9月9日
這本是飲酒賦詩的環境,尤其疏雨滴着桐葉的黃昏,引吭高歌,天籁雜着人聲,這是多麼有趣! 中國古代花園的建築特色,就是到處都是彎彎曲曲的走廊,或者在湖濱築着長堤,廣植楊柳。
圓明園也沒有例外。
這兒有個地方名叫“上下天光”,在湖上駕着蜿蜒的石橋,橋上的欄杆連綿不斷,中央為廣亭。
風日晴和,波平如鏡,到了微風吹動湖心的時候,谷紋也似的水波,動搖着亭台的倒影,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光是園裡的小湖,也能使人的文思源源而來。
貧窮思富貴,帝王羨神仙。
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便會發生某種思想。
近代的西洋人比較腳踏實地,例如伏洛諾夫氏想用健康的猴子腺接到衰弱的老年人身上,希望把普通的人壽從70歲增加到150歲,可是古代的中國人卻想入非非,他們要借助方士,要跑到海外的仙山去找長生不死的神丹,至少他們要建築一個“長春仙館”,或者身上帶個“長命富貴”的銀牌。
據乾隆說,園裡的“長春仙館”本是他少時讀書的地方,後來略加修飾,遇着佳辰令節,迎奉皇太後到此間來住,希望用“長春”兩字來祝壽。
小時讀《嶽陽樓記》,記得裡邊有“銜遠山,吞長江……氣象萬千”的名句。
圓明園之所以偉大,主要的是得力于萬壽山、玉泉山、西山的爽氣。
“遠岫堆鬟,近郊錦繡”,這正是人們登臨圓明園的西南隅的幾棟重樓所得的印象。
“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
”這兩句話是諸葛武侯一生最得力的秘訣。
圓明園本是帝王遊宴的所在,但是,讀通中國書的人,對于諸葛武侯的教訓,永遠不會忘記的。
因此,園裡特辟了一處,“仿田字為房,密室周遭,塵氛不到,其外槐蔭花蔓,延青綴紫,風水淪漣,蒹葭蒼瑟”。
這個院子的别名為“淡泊甯靜”,倒是很有意思。
“淡泊甯靜”的西邊,就是“映水荷香”,這兒松竹交蔭,倏然遠俗。
前面還有數畝稻田,這并不是說清朝的皇帝努力勞作,或者有什麼實驗的精神,而是說禦苑需要一些稻香來點綴,同時,也可以促進帝王注意到農家勞作的節期。
不然,“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等到饑荒時期,還像晉惠帝那樣說什麼“沒有肉吃,為什麼不吃肉糜”?豈非大笑話! 園裡有水的地方都種着荷花,到了夏秋之間,紅綠的荷花次第開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這兩句話,最能道出曆代愛蓮的人對蓮花的正确的認識和深刻的描寫。
園中荷花最多的水中央,建築了幾棟屋子,顔為“濂溪樂處”,這表明滿清的帝王也羨慕宋朝道學先生濂溪周敦頤的享樂,雖然當時濂溪所種的荷花絕對沒有那麼多。
吃油膩吃得太多的人,時常喜歡吃些粗茶淡飯來換換口味,同樣的,在高大的宮殿裡住慣的人,偶爾也要看看村落的風景。
由圓明園的圍牆渡北關,村落鱗次,竹籬茅舍,有牧笛漁歌和舂杵的聲音相應和。
在這幅圖上,乾隆題了幾句: 矮屋幾楹漁舍,疏籬一帶農家。
獨速畦邊秧馬,更看岸上水車。
牧童牛背村笛,馑婦钗梁野花。
惘川圖昔曾見,摩诘信不我遐。
當夕陽銜山的時候,牧童牛背村笛固然好聽,偶爾來一兩首山歌,更可打破周遭的寂寞。
帝王緊握國家大權,凡事予取予求。
他可以移山倒海,而被濫用的是國家的人力财力。
乾隆遊過幾次江南,他對于杭州的西湖念念不忘。
因此,他充分利用圓明園裡的小湖來制造風景,在湖的中央建築樓台,東為蕊珠宮,西為三潭印月,淨綠空明,題為“方壺勝境”。
享受的人固然很快意,無奈工程的浩大,不知使多少無辜的工人在湖心填地基時疲于奔命。
他如“平湖秋月”、“接秀山房”、“涵虛朗館”等處,都是利用現成的山水來造景,“巨浸空澄,一泓淨碧,日月出入,雲霞卷舒,遠山煙岚,近水樓閣,來不迎而去不拒。
”這種氣象是多麼超脫。
總觀《圓明園圖》,我們知道它的範圍的廣大,房屋的精巧,每個地方都經過細心設計,用人力來烘托自然,窮奢極侈,巧奪天工,而園内珍品之多,簡直不是外間人所能想象。
不幸洋人一炬,玉石俱焚,幾百年來的繁華蓋世的皇宮禦苑,卻變成一片沙礫場。
這正如紅樓夢所說:“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說破了,世事不過如此如此。
圓明園未毀前,普通人民沒法子進去;既毀之後,誰也不想進去。
我是個不喜歡熱鬧的人,所以本着人棄我取的心情,時常到圓明園去憑吊。
與其說我是為帝王歎息,不如說多逛了一頓圓明園,更加強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
195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