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鄭闆橋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不慎也。
少陵詩高絕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題,早已據百尺樓上矣。
”換句話說,有了好題材,下筆萬言;沒有好題材,甯願一字不寫,免得浪費筆墨。
闆橋認為文筆應沉着痛快。
他在《詞序》裡标榜“屈曲達心,沉着痛快”。
在家書裡也特地提出“沉着痛快,刻骨镂心”。
這的确是學問到家的人的見解。
普通人以為像闆橋這種人,大概是不學而知,不教而能的,其實他的得力處仍在鍛煉琢磨。
除四書、六經外,他選定左、史、莊、騷、杜詩、韓文這六部書,專心一志地學習幾十年,到了豁然貫通的時候,所有佳言妙句,競赴筆端。
他不但在文字上做過苦工夫,而且他也用同一方法去學習繪畫。
他專心畫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所以他就以竹名家。
他在《題畫》裡,有下述這麼一段: 仿法者,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啟之,物将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隻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大抵治學與治藝是同一的道理。
表現的形式雖不同,成功的關鍵初無二緻。
這是說,除“精熟”兩個字外,沒有第二種辦法。
他曾說:“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
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因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而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震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闆橋之所以過人處。
闆橋的詞是學習秦、柳、辛、蘇諸家。
他雖然很謙恭地說他的詞不足存錄,其實每阕詞都佳。
例如《潇湘夜雨》、《遠浦歸帆》、《煙雨晚鐘》、《洞庭秋月》(以上幾阕都用浪淘沙調),《留春》(菩薩蠻)、《金陵懷古》(滿江紅),都很夠味;把它們摻雜在宋人的詞中,很不易分别得出來。
他是至情的人,情之所鐘,不禁形之楮墨,例如他《贈王一姐》那阕也夠香豔了: 竹馬相過日,還記汝雲鬟覆頸,胭脂點額。
阿母扶攜翁負背,幻作兒郎妝飾。
小則小,寸心憐惜。
放學歸來猶未晚,向紅樓存問春消息;向我索,畫眉筆。
廿年湖海長為客,都付與風吹夢杳,雨荒雲隔。
今日重逢深院裡,一種溫存猶昔,添多少,周旋形迹。
回首當年嬌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顔赤;隻此意,最難得。
他的詩更下過苦工夫,格律音調出入于杜工部陸放翁之間。
他對于自己的詩很有自信。
他曾說:“死後如有托名翻闆,将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換句話說,他自己所選定的詩,自信其必傳。
除《道情十首》是脍炙人口外,《孤兒行》、《災荒行》都能道出民間疾苦。
他的《平陰道上》,富有《詩經》,尤其“豳風”的情調。
他說: 關河夜雨,車馬晨征,蕭蕭日出,蕩蕩波平。
山城樹碧,古戍花明;雲随馬足,風送車聲。
漁者以漁,耕者以耕;高原婦馌,墟落雞鳴。
帝王之業,野人之情。
他的七律,簡直是直迫杜工部。
茲舉兩首如下: (自遣) 啬彼豐莊信不移,我于困頓已無辭。
束狂入世猶嫌放,學拙論文尚厭奇。
看月不妨人去盡,對花隻恨酒來遲。
笑他缣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
(閑居) 懶慢從來應接疏,閉門掃地足閑居。
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索楷書。
柿葉微霜千點赤,紗廚斜日半窗虛。
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筍姜煮鲫魚。
既含蓄,又恬淡,這正是詩人最高的意境;其中“看月不妨人去盡,對花隻恨酒來遲”等句子,我的一般朋友們特别喜歡,每次我們一談到鄭闆橋時,大家不禁要把它哼出來。
現在我們都譏笑“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為落伍的思想,但在科舉時代,一個人要見用于世,實現自己的主張,除掌握大權,做大官外,實在沒有辦法。
闆橋不遇,平生隻做個知縣,大材小用,心裡本來有不少牢騷,可是當他為山東難民請命的時候,政府當局以為這會傷害他們的尊嚴,結果連這頂紗帽也弄掉了。
他在《思歸行》裡很憤慨地提出幾點向政府質問。
他說:“何以未赈前,不能為周防?何以既赈後,不能使樂康?何以方赈時,冒濫兼遺忘?”這幾句話,把一般風塵俗吏罵得啞口無言。
他眼看懷才不遇,所以決定棄官回家,優遊泉下,能屈能伸,有守有為,這的确是個曠世的奇才。
據我看,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像鄭闆橋這樣多才多藝,可算是蘇東坡後第一人。
1952年7月6日深夜
少陵詩高絕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題,早已據百尺樓上矣。
”換句話說,有了好題材,下筆萬言;沒有好題材,甯願一字不寫,免得浪費筆墨。
闆橋認為文筆應沉着痛快。
他在《詞序》裡标榜“屈曲達心,沉着痛快”。
在家書裡也特地提出“沉着痛快,刻骨镂心”。
這的确是學問到家的人的見解。
普通人以為像闆橋這種人,大概是不學而知,不教而能的,其實他的得力處仍在鍛煉琢磨。
除四書、六經外,他選定左、史、莊、騷、杜詩、韓文這六部書,專心一志地學習幾十年,到了豁然貫通的時候,所有佳言妙句,競赴筆端。
他不但在文字上做過苦工夫,而且他也用同一方法去學習繪畫。
他專心畫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所以他就以竹名家。
他在《題畫》裡,有下述這麼一段: 仿法者,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啟之,物将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隻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大抵治學與治藝是同一的道理。
表現的形式雖不同,成功的關鍵初無二緻。
這是說,除“精熟”兩個字外,沒有第二種辦法。
他曾說:“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
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因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而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震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闆橋之所以過人處。
闆橋的詞是學習秦、柳、辛、蘇諸家。
他雖然很謙恭地說他的詞不足存錄,其實每阕詞都佳。
例如《潇湘夜雨》、《遠浦歸帆》、《煙雨晚鐘》、《洞庭秋月》(以上幾阕都用浪淘沙調),《留春》(菩薩蠻)、《金陵懷古》(滿江紅),都很夠味;把它們摻雜在宋人的詞中,很不易分别得出來。
他是至情的人,情之所鐘,不禁形之楮墨,例如他《贈王一姐》那阕也夠香豔了: 竹馬相過日,還記汝雲鬟覆頸,胭脂點額。
阿母扶攜翁負背,幻作兒郎妝飾。
小則小,寸心憐惜。
放學歸來猶未晚,向紅樓存問春消息;向我索,畫眉筆。
廿年湖海長為客,都付與風吹夢杳,雨荒雲隔。
今日重逢深院裡,一種溫存猶昔,添多少,周旋形迹。
回首當年嬌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顔赤;隻此意,最難得。
他的詩更下過苦工夫,格律音調出入于杜工部陸放翁之間。
他對于自己的詩很有自信。
他曾說:“死後如有托名翻闆,将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換句話說,他自己所選定的詩,自信其必傳。
除《道情十首》是脍炙人口外,《孤兒行》、《災荒行》都能道出民間疾苦。
他的《平陰道上》,富有《詩經》,尤其“豳風”的情調。
他說: 關河夜雨,車馬晨征,蕭蕭日出,蕩蕩波平。
山城樹碧,古戍花明;雲随馬足,風送車聲。
漁者以漁,耕者以耕;高原婦馌,墟落雞鳴。
帝王之業,野人之情。
他的七律,簡直是直迫杜工部。
茲舉兩首如下: (自遣) 啬彼豐莊信不移,我于困頓已無辭。
束狂入世猶嫌放,學拙論文尚厭奇。
看月不妨人去盡,對花隻恨酒來遲。
笑他缣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
(閑居) 懶慢從來應接疏,閉門掃地足閑居。
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索楷書。
柿葉微霜千點赤,紗廚斜日半窗虛。
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筍姜煮鲫魚。
既含蓄,又恬淡,這正是詩人最高的意境;其中“看月不妨人去盡,對花隻恨酒來遲”等句子,我的一般朋友們特别喜歡,每次我們一談到鄭闆橋時,大家不禁要把它哼出來。
現在我們都譏笑“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為落伍的思想,但在科舉時代,一個人要見用于世,實現自己的主張,除掌握大權,做大官外,實在沒有辦法。
闆橋不遇,平生隻做個知縣,大材小用,心裡本來有不少牢騷,可是當他為山東難民請命的時候,政府當局以為這會傷害他們的尊嚴,結果連這頂紗帽也弄掉了。
他在《思歸行》裡很憤慨地提出幾點向政府質問。
他說:“何以未赈前,不能為周防?何以既赈後,不能使樂康?何以方赈時,冒濫兼遺忘?”這幾句話,把一般風塵俗吏罵得啞口無言。
他眼看懷才不遇,所以決定棄官回家,優遊泉下,能屈能伸,有守有為,這的确是個曠世的奇才。
據我看,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像鄭闆橋這樣多才多藝,可算是蘇東坡後第一人。
1952年7月6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