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鄭闆橋
關燈
小
中
大
“青山易老人長在,白發無權志不灰。
” 科舉害人,高官厚祿更害人。
凡是中科舉和功名利祿的毒的人,整天都過着患得患失的生活,心中沒有片刻平靜。
那些根器淺薄的人,更想巧取豪奪,損人利己,非把社會弄得一團糟不已。
但是,在茫茫人海中,并不是沒有幾個特立獨行的君子。
他們雖生于惡社會中,但他們仍能獨立不移,保留純潔的心靈,培養崇高的德性,增進學術藝術的意境。
這種人酷似聖潔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們之所以名貴而且到處受人尊重,并不是沒有理由的。
乾隆時代,江蘇興化(按:不是福建的興化)出了一位性靈中人,他的名字叫做鄭燮,字克柔,别号闆橋。
他三歲喪母,經過多年的刻苦用功,才中解元,考進士。
中了進士後,他曾做過山東濰縣的知事。
因為當地鬧着饑荒,他很誠懇地替災民請命,緻觸怒他的上司,于是罷官回家。
平生疏宕灑脫,而天性純厚,詩詞并工,書法疏放挺秀,隸楷行三體相參,自成一家;所畫蘭竹,也非常秀逸有緻,著有《闆橋全集》行世。
剛才說過,闆橋一生僅做過縣知事,沒有帶過大兵,握過大權,所以文治武功等事情,對他當然沒有份兒。
他現在之所以還被人傳誦的就是靠他的“詩書畫三絕”這個條件。
他的詩、書、畫,都别具風格,不落人窠臼,然而我更愛他的為人。
他的胸襟闊大,獨往獨來,尤其富有人道主義;這一點從他的家書裡可得到充分的證據。
他曾說: 愚兄為秀才時,檢家中舊書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燈下焚去,并不返諸其人,恐明與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傀恧。
自我用人,從不書券,合則留,不合則去,何苦存此一紙,使吾後世子孫借為口實,以便苛求抑勒乎?……試問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 他這種行動似乎是受馮谖的影響。
馮谖替孟嘗君到薛去讨債,他不但沒有讨到半文錢,而且把所有借據契券一下子燒光。
名義上,孟嘗君似乎要遭遇一點損失;事實上,馮谖是替孟嘗君“市恩”。
但是,闆橋的行動比較馮谖更積極,因為後者念念不忘後果,而前者從世故中得到教訓,即小心眼的打算盤根本沒有用處。
闆橋為人雖放蕩不羁,但他從來沒有流于刻薄。
相反的,他是個十分忠厚的人。
他說:“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處。
”因此,他決心刻刻去澆存厚,待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
輕以約,所以他不敢盛氣淩人;重以周,所以他絕對不敢誇張。
他說:“凡人于文章學問,辄自謂己長,科名唾手而得,不知俱是僥幸。
設我至今不第,又何處叫屈來?豈得以此驕倨朋友?”這兒我們可見“解人不誇,誇人不解”是個大道理。
莊子說得好:“泉涸,魚相與處于睦,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這等于說,世間上隻有同一階層的人最能彼此互相了解。
闆橋雖得科名,宦遊四方,但他本質上仍是個農民。
他了解農民的痛苦,他同情農民的生活,所以他說:“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足暖老溫貧之具。
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
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他不但敬老溫貧,使一般平民免受饑寒的壓迫,而且他寬大為懷,澤及強盜。
照他的看法,“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甚麼,便拿甚麼去。
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
”他這種光風霧月的襟懷,正是社會改革家應有的懷抱。
假如他能夠居高位,我相信他一定會從事大改革了。
闆橋不但沒有看輕窮民,沒有詛咒盜賊,甚至不喜歡籠中養鳥。
這并不是說他這個人很矯揉做作,而是說他最懂得生物的天性。
他說:“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
将旦時,睡夢初醒,尚輾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雲門》、《鹹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頮面漱口啜茗,見其揚翚振彩,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
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漢為池,各适其天,斯為大快。
比之盆魚籠鳥,其巨細仁忍何如也?”這種順人之性,順物之性的主張,是崇尚自然的大哲學家大詩人最高的意境。
闆橋整天浸潤于老、莊、陶、白,養得一團春意,所以他的見解,他的論調,當然會超越時賢,得與先秦諸子相抗衡。
專攻藝術的人,最重要的是意境和題材。
意境高超,題材正确,無論做詩填詞,寫字作畫,都能夠操縱自如。
闆橋曾說:“作詩非難,命題為難;題高則詩高,題矮則詩矮
” 科舉害人,高官厚祿更害人。
凡是中科舉和功名利祿的毒的人,整天都過着患得患失的生活,心中沒有片刻平靜。
那些根器淺薄的人,更想巧取豪奪,損人利己,非把社會弄得一團糟不已。
但是,在茫茫人海中,并不是沒有幾個特立獨行的君子。
他們雖生于惡社會中,但他們仍能獨立不移,保留純潔的心靈,培養崇高的德性,增進學術藝術的意境。
這種人酷似聖潔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們之所以名貴而且到處受人尊重,并不是沒有理由的。
乾隆時代,江蘇興化(按:不是福建的興化)出了一位性靈中人,他的名字叫做鄭燮,字克柔,别号闆橋。
他三歲喪母,經過多年的刻苦用功,才中解元,考進士。
中了進士後,他曾做過山東濰縣的知事。
因為當地鬧着饑荒,他很誠懇地替災民請命,緻觸怒他的上司,于是罷官回家。
平生疏宕灑脫,而天性純厚,詩詞并工,書法疏放挺秀,隸楷行三體相參,自成一家;所畫蘭竹,也非常秀逸有緻,著有《闆橋全集》行世。
剛才說過,闆橋一生僅做過縣知事,沒有帶過大兵,握過大權,所以文治武功等事情,對他當然沒有份兒。
他現在之所以還被人傳誦的就是靠他的“詩書畫三絕”這個條件。
他的詩、書、畫,都别具風格,不落人窠臼,然而我更愛他的為人。
他的胸襟闊大,獨往獨來,尤其富有人道主義;這一點從他的家書裡可得到充分的證據。
他曾說: 愚兄為秀才時,檢家中舊書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燈下焚去,并不返諸其人,恐明與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傀恧。
自我用人,從不書券,合則留,不合則去,何苦存此一紙,使吾後世子孫借為口實,以便苛求抑勒乎?……試問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 他這種行動似乎是受馮谖的影響。
馮谖替孟嘗君到薛去讨債,他不但沒有讨到半文錢,而且把所有借據契券一下子燒光。
名義上,孟嘗君似乎要遭遇一點損失;事實上,馮谖是替孟嘗君“市恩”。
但是,闆橋的行動比較馮谖更積極,因為後者念念不忘後果,而前者從世故中得到教訓,即小心眼的打算盤根本沒有用處。
闆橋為人雖放蕩不羁,但他從來沒有流于刻薄。
相反的,他是個十分忠厚的人。
他說:“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處。
”因此,他決心刻刻去澆存厚,待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
輕以約,所以他不敢盛氣淩人;重以周,所以他絕對不敢誇張。
他說:“凡人于文章學問,辄自謂己長,科名唾手而得,不知俱是僥幸。
設我至今不第,又何處叫屈來?豈得以此驕倨朋友?”這兒我們可見“解人不誇,誇人不解”是個大道理。
莊子說得好:“泉涸,魚相與處于睦,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這等于說,世間上隻有同一階層的人最能彼此互相了解。
闆橋雖得科名,宦遊四方,但他本質上仍是個農民。
他了解農民的痛苦,他同情農民的生活,所以他說:“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足暖老溫貧之具。
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
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他不但敬老溫貧,使一般平民免受饑寒的壓迫,而且他寬大為懷,澤及強盜。
照他的看法,“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甚麼,便拿甚麼去。
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
”他這種光風霧月的襟懷,正是社會改革家應有的懷抱。
假如他能夠居高位,我相信他一定會從事大改革了。
闆橋不但沒有看輕窮民,沒有詛咒盜賊,甚至不喜歡籠中養鳥。
這并不是說他這個人很矯揉做作,而是說他最懂得生物的天性。
他說:“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
将旦時,睡夢初醒,尚輾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雲門》、《鹹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頮面漱口啜茗,見其揚翚振彩,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
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漢為池,各适其天,斯為大快。
比之盆魚籠鳥,其巨細仁忍何如也?”這種順人之性,順物之性的主張,是崇尚自然的大哲學家大詩人最高的意境。
闆橋整天浸潤于老、莊、陶、白,養得一團春意,所以他的見解,他的論調,當然會超越時賢,得與先秦諸子相抗衡。
專攻藝術的人,最重要的是意境和題材。
意境高超,題材正确,無論做詩填詞,寫字作畫,都能夠操縱自如。
闆橋曾說:“作詩非難,命題為難;題高則詩高,題矮則詩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