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左宗棠

關燈
大将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手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并不是一首無病呻吟的詩篇,這是一首充滿驚人的意志及充足生命力的天籁。

    本來唐人詩有“春風不度玉門關”那個寫實兼抒情的佳句,可是西北自經一番改造後,氣象為之一新,化沙漠為綠洲,把這塊不毛之地變成綠茸茸的良田了。

     幹這種旋乾轉坤的大事業的,不是别人,而是本文所要叙述的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于清仁宗嘉慶十七年(即公曆1822年)十月初七日,生于湖南湘陰東鄉左家段。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在家鄉教些學生,同時,家裡還有幾十畝田,每年可收租谷四十石,這正是過去中國農村裡半耕半讀的家庭的一般情形。

    由這種清寒家庭出身的人,多養成勤儉的美德,平時可以過着安定的生活,不必伸手向殺人不見血的資本家去借錢;如遇聰明優秀的子弟在考試上比較出人頭地,他馬上可以飛黃騰達起來。

     宗棠年輕的時候,隻在家裡跟祖父和父親讀書。

    到了19歲那年,才到長沙城南書院,從山長賀熙齡問學。

    熙齡的哥哥長齡(字耦耕,湖南善化縣名士),家裡藏書很多,宗棠時常向長齡借書。

    長齡是《皇朝經世文編》的總纂,這部書是清朝嘉慶以前名臣大儒關于國計民生的論文的結集。

    因為宗棠時常跟長齡來往,無形中受了他很大的影響。

    宗棠不想做單純的咬文嚼字的讀書人,他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這種高尚的志氣就在長沙求學的幾年間養成的。

     除學問上受賀長齡直接的熏陶外,宗棠的事業的雄心也受了他間接的影響。

    原來長齡有兩個知己,即陶澍和林則徐,他們試辦漕糧海運,整頓鹽政,興辦河工,造成當日江蘇的治績。

    尤其是林則徐,他在廣東禁煙,在雲南處理回事,後來在谪戍伊犁時期,開鑿坎井,教民紡紗織布。

    宗棠一生景仰陶林二公,以後一切設施,可以說是效法前賢。

     在學問上,宗棠比較當時一般讀書人的眼光高得多。

    人家整天鑽研八股文和試貼詩,他卻專攻地理和農政。

    據秦翰才君的意見(按:秦君曾著《左文襄公在西北》一書,是研究左宗棠最有心得的一人),宗棠在18歲那年,就閱讀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齊道南的《水道提綱》,分别做成筆記。

    這些筆記雖然沒有發表,但是後來他的朋友胡林翼所著的《讀史兵略》,和詳細編注水道、海疆、道裡、都邑、關隘的“大清一統圖”,就含有宗棠所想做的工作的意味。

    他曾遍讀曆代講農事的著作,也是分門别類地筆記下來,計劃編成一部《樸存閣農書》。

    他很注意“區田”問題,他曾把“區田”畫成圖樣,作成說明,還在柳莊親自試驗這種區田的方法,結果,相當成功。

    他曾在家鄉種桑、養蠶、種茶、種竹及其他花木。

    因此,他出山以後,到處喜歡教兵士耕田種樹,說得頭頭是道。

     宗棠搞通這些學問後,他還沒有機會一展自己的懷抱,但他一點也不灰心。

    他曾說: 古人經濟學問,都在蕭閑寂寞中練習出來,積之既久,一旦事權到手,随時舉而措之,有一二樁大事辦得妥當,便足名世。

     他具備這種堅定的自信心及多年的素養,到了四十歲左右,機會就來了。

    當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的太平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一萬名兵。

    那時清政府的吏治腐敗,軍隊廢弛,苛捐雜稅,民不聊生。

    以這種老弱殘兵,跟新興的勢力抵抗,不用幾個回合,已經打得焦頭爛額。

    第二年,太平軍攻入永安,建設太平天國。

    再由此北進,深入湖南。

    清軍一味在後邊追趕,太平軍乘勢直趨長沙、嶽州而入長江;更沿江東下,占領江甯,即以江甯為都城。

    歐美各國在上海的領事館都承認太平軍為革命軍,紛紛各電其本國,報告嚴守中立。

    太平天國俨然成為與清廷對峙局面。

     那時曾國藩丁憂在鄉。

    因為湖南省原辦有團練保衛鄉裡,清廷知道白蓮教之役,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