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左宗棠
關燈
小
中
大
練大可利用,于是任命曾國藩辦理本省團練。
宗棠奉命襄辦曾國藩軍務,在長沙金盆嶺募練楚軍五千人。
八月中,帶往景德鎮、浮梁、德興一帶,和太平軍健将決戰,就給他在徽州、饒州兩府站定了腳跟。
第二年,他奉命督辦浙江軍務。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他又受任閩浙總督,仍兼浙江巡撫。
他一方面向浙江進發,一方面仍防守徽州、饒州後路,收複和撫恤兼施。
到了同治四年十二月,他把建國十三年,占地十一省的太平軍,結束在嘉應州的黃州嶂。
太平軍既被曾、左、胡、李等人打敗後,他們的餘夥便向西北發展。
陝西、甘肅兩省的漢人和回人,偶有紛争,本來是雙方械鬥性質。
這一次,不幸事變擴大,各地土寇,紛紛響應,撚軍在陝南,土寇在陝北,其餘各地為陝回。
不久之後,紛亂的局面蔓延到甘肅,全省先後被陷落的郡縣城池,約有三十處。
清廷看見陝、甘的局面這麼嚴重,未免暗中叫苦。
他們知道軍民和民團,除了多隆阿外,都不中用,所以仍想到利用湘軍。
湊巧劉蓉做了四川布政使,川境的太平軍早已結束,便先就近擢遷陝西巡撫,命他帶着湘軍和川軍入陝西。
劉蓉曾參贊曾國藩的軍務,他和左宗棠同樣以高明的戰略知名,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宗棠忽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
當他奉到命令,他就毫不遲疑地負起這個重任。
原來左宗棠對于西北問題早就有具體的認識。
當他22歲上京會試前,他曾把平日對于時局的觀念,吟成《癸巳燕台雜感》八首,其中第三首說: 西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
橐駝萬裡輸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煩他日策,興屯甯費度支錢。
将軍莫更纾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根據這種認識,他一任西北的職務時,就下了一個斷語,說:“籌饷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饷,籌轉運又難于籌糧。
”當西北事變初起,陝、甘兵力确是不夠;後來各方調撥,又嫌太多。
系統紛歧,指揮不易;編制雜亂,品質低劣。
嚴格說來,在西北用兵的人,每感無兵可用的苦惱。
西北各省,自來貧乏。
在平時,甘肅和新疆的政費,也要靠江南各省的接濟。
自經洪楊之亂,江南各省破壞不堪,自己财力也很支绌,對于别省需要,更是漠不關心。
姑定西北找到可用之兵,它們也會覺得捉襟見肘,支付饷項十分困難。
須知西北各省兵饷固難籌,糧秣也很缺乏,而且糧秣這東西不能在同一地方大量采購,免得軍隊未見其利,老百姓早蒙其害。
在這種情形下,政府姑定在财政上有辦法,購糧問題仍舊不能解決。
最後,西北的運輸工具,隻有駱駝。
駱駝本身就要食料,不能就地取給,須得随身裝載,七除八扣,剩下實在有限。
照當時的計算,要花兩石的糧價,才能運到一石的糧。
換句話說,要花一石半的饷,才能養活一名兵。
這還是就關内說,至于關外,那要十石的糧價,才能運到一石糧。
宗棠細心估計種種困難,所以他下個結論,說在西北邊塞用兵,最好隻使用最少數的精兵。
兵數越小,财政、糧秣、運輸等大問題都容易解決。
左宗棠所帶領的湘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子弟兵”。
子弟兵的好處在于親信可靠。
他的辦法是:先由統領自己去找營官,營官自己去找哨官,哨官自己去找什長,然後由什長按照規定條件,在某一地區,自己去找勇丁。
這些勇丁多是同鄉親戚朋友,大家容易互相關照。
宗棠帶了這些子弟兵到西北後,嚴加管束,明于賞罰,同時,鼓勵勇丁們耕田種菜,使他們得鍛煉身體而又增加生活的趣味。
此外,他還懂得因時制宜,利用東北的健兒來做騎兵,使傳遞消息及聯絡前後方等工作更見靈活。
當同治六年二月,左宗棠的大軍從漢口出發,分三道入陝,他的心裡已經很有把握地準備應付三方面:第一是西撚,他們已進入陝西而仍在河南和湖北之間流動;第二是回民,他們的勢力彌漫于陝回北部的中間及甘肅的南部,隻剩蘭州、秦州、寶雞一線來保持内外的交通;第三是土寇,他們在陝西的實力頗
宗棠奉命襄辦曾國藩軍務,在長沙金盆嶺募練楚軍五千人。
八月中,帶往景德鎮、浮梁、德興一帶,和太平軍健将決戰,就給他在徽州、饒州兩府站定了腳跟。
第二年,他奉命督辦浙江軍務。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他又受任閩浙總督,仍兼浙江巡撫。
他一方面向浙江進發,一方面仍防守徽州、饒州後路,收複和撫恤兼施。
到了同治四年十二月,他把建國十三年,占地十一省的太平軍,結束在嘉應州的黃州嶂。
太平軍既被曾、左、胡、李等人打敗後,他們的餘夥便向西北發展。
陝西、甘肅兩省的漢人和回人,偶有紛争,本來是雙方械鬥性質。
這一次,不幸事變擴大,各地土寇,紛紛響應,撚軍在陝南,土寇在陝北,其餘各地為陝回。
不久之後,紛亂的局面蔓延到甘肅,全省先後被陷落的郡縣城池,約有三十處。
清廷看見陝、甘的局面這麼嚴重,未免暗中叫苦。
他們知道軍民和民團,除了多隆阿外,都不中用,所以仍想到利用湘軍。
湊巧劉蓉做了四川布政使,川境的太平軍早已結束,便先就近擢遷陝西巡撫,命他帶着湘軍和川軍入陝西。
劉蓉曾參贊曾國藩的軍務,他和左宗棠同樣以高明的戰略知名,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宗棠忽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
當他奉到命令,他就毫不遲疑地負起這個重任。
原來左宗棠對于西北問題早就有具體的認識。
當他22歲上京會試前,他曾把平日對于時局的觀念,吟成《癸巳燕台雜感》八首,其中第三首說: 西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
橐駝萬裡輸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煩他日策,興屯甯費度支錢。
将軍莫更纾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根據這種認識,他一任西北的職務時,就下了一個斷語,說:“籌饷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饷,籌轉運又難于籌糧。
”當西北事變初起,陝、甘兵力确是不夠;後來各方調撥,又嫌太多。
系統紛歧,指揮不易;編制雜亂,品質低劣。
嚴格說來,在西北用兵的人,每感無兵可用的苦惱。
西北各省,自來貧乏。
在平時,甘肅和新疆的政費,也要靠江南各省的接濟。
自經洪楊之亂,江南各省破壞不堪,自己财力也很支绌,對于别省需要,更是漠不關心。
姑定西北找到可用之兵,它們也會覺得捉襟見肘,支付饷項十分困難。
須知西北各省兵饷固難籌,糧秣也很缺乏,而且糧秣這東西不能在同一地方大量采購,免得軍隊未見其利,老百姓早蒙其害。
在這種情形下,政府姑定在财政上有辦法,購糧問題仍舊不能解決。
最後,西北的運輸工具,隻有駱駝。
駱駝本身就要食料,不能就地取給,須得随身裝載,七除八扣,剩下實在有限。
照當時的計算,要花兩石的糧價,才能運到一石的糧。
換句話說,要花一石半的饷,才能養活一名兵。
這還是就關内說,至于關外,那要十石的糧價,才能運到一石糧。
宗棠細心估計種種困難,所以他下個結論,說在西北邊塞用兵,最好隻使用最少數的精兵。
兵數越小,财政、糧秣、運輸等大問題都容易解決。
左宗棠所帶領的湘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子弟兵”。
子弟兵的好處在于親信可靠。
他的辦法是:先由統領自己去找營官,營官自己去找哨官,哨官自己去找什長,然後由什長按照規定條件,在某一地區,自己去找勇丁。
這些勇丁多是同鄉親戚朋友,大家容易互相關照。
宗棠帶了這些子弟兵到西北後,嚴加管束,明于賞罰,同時,鼓勵勇丁們耕田種菜,使他們得鍛煉身體而又增加生活的趣味。
此外,他還懂得因時制宜,利用東北的健兒來做騎兵,使傳遞消息及聯絡前後方等工作更見靈活。
當同治六年二月,左宗棠的大軍從漢口出發,分三道入陝,他的心裡已經很有把握地準備應付三方面:第一是西撚,他們已進入陝西而仍在河南和湖北之間流動;第二是回民,他們的勢力彌漫于陝回北部的中間及甘肅的南部,隻剩蘭州、秦州、寶雞一線來保持内外的交通;第三是土寇,他們在陝西的實力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