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左宗棠

關燈
不小。

    他審度客觀的環境,估計主觀的力量,于是下個正确的判斷。

    他說: 以地形論,中原為重,關隴為輕;以平賊論,剿撚宜急,剿回宜緩;以用兵次第論,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官軍無後顧之憂,饷道免中梗之患。

     根據這個正确的判斷來定的戰略,先後經過四大戰役——金積堡、河州、西甯、肅州——的苦鬥後,他才把甘肅全省十三年的擾亂告一結束。

     陝、甘的問題解決後,宗棠便想法怎樣安頓回民。

    他把固原的陝回幾千人,安頓在平涼的岔溝一帶;金積堡的陝回一萬多人,安頓在平涼的化平川一帶;河州的陝回一萬人,安頓在平涼、會甯等處;西甯的回陝兩萬多人,安頓在平涼、秦安和清水等處。

    他這種斷然的處置,曾遭各方面的反對,但是他認為這是一勞永逸的辦法,所以毅然決然照原定的計劃去做。

    他的眼光和魄力,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望其項背。

     滿清末年的局勢的危殆,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同治三年四月,新疆的變局已經發生;經過六七年工夫,清政府毫無辦法,到了後來,還是要借重漢人。

    光緒元年(1875年)清政府就整個新疆問題,密詢左宗棠,宗棠堅決主張政府不能放棄新疆,為的是新疆一失守,唇亡齒寒,西北各省都保不住。

    他又認為用兵西北,所費并不太多,即使停止進兵,經常費用,照常也要支付,所省有限。

    隻有多費一些心血、一些本錢,把新疆問題全盤解決,使它能夠自給自足,這才算是真正省錢。

    幸虧清廷接受宗棠的建議,讓他統籌統辦新疆軍務,從兵源到财政,從糧秣到運輸,都由他一手擘劃。

    他先把甘涼糧料運存肅州,再從肅州運存玉門,然後頭批部隊開拔到玉門;用自己的營盤的駝隻,搬玉門存糧到安西,随後部隊跟着到安西;謄出車駝,回頭搬第二批糧料,接着第二批部隊開拔。

    這種層層遞接的辦法,使人力和畜力,可以舒展,不至有什麼意外。

    當每批軍隊到了安西,小小停頓,然後再繼續前進。

    因為過了安西到哈密,一路都在沙漠中行走,沙漠中水源缺乏,飲料大成問題,須預先細心計劃,使人馬都不至缺乏飲料,才可行軍。

    這種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辦法,正是左宗棠的拿手好戲。

    因此,當他到了新疆後,在短短的一年間,經過三個階段的戰役,便把新疆問題解決。

    金瓯不缺,領土完整,他這種彪炳的功勳,真不愧為一代将才。

     西北的軍事節節勝利後,宗棠便加緊整頓吏治。

    在人事方面,他标榜“廉幹”二字;就是說,既要清廉,又要能幹。

    他主張新疆須設省,從吏治改善民生。

    他曾說: 官無論大小,總要有愛民之心,總要以民事為急,随時随處切實體貼,所欲與聚,所惡勿施,久久官民浃洽,如家人父子一般,斯循吏之選矣。

    勤理案牍,操守端謹者次之。

    專談應酬,不幹正事,沾染官場習氣者,為下。

    其因循粉飾,痿瘅不仁,甚或倚任丁役,專營私利者,則斷不可容也。

     官民浃洽,下情上達,到處為人民想辦法,遲早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在消極方面,他實行禁煙;在積極方面,他開渠鑿井,振興蠶桑,創辦機器織布,使人民衣食無憂,然後可以進一步談到教育文化。

     西北地瘠民貧,自經兵燹之後,市容益形冷落。

    宗棠認清教育是長久事業,所以就在軍事很吃緊的時期,他還能夠建立了一個書院,監督書院的事情,甚至親自給一般生童批閱文卷。

    在他的鼓勵下,新的書院建築了幾十間,義學創辦了幾百所。

    此外他還刊印書籍,而刻書的費用,都由他個人的薪水項下撥付,沒有動用公款。

    影響所及,一般小吏也懂得興學和刻書,希望運用教育文化的力量來制造健全的公民。

     老實說一句,中國的西北,自經左宗棠的平定和整頓後,國人對它才有深刻的印象。

    論軍事,他是絕對成功;論經濟、社會及教育的設施,這需要長期不斷努力。

    可惜後繼無人,所以他走了之後,西北又是一團糟。

    本來邊防問題,是需要眼光和魄力的,這種非常的責任當然不是常人,尤其是貪污無能的人所能負得起。

     1951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