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周光瑚
關燈
小
中
大
這種寫景的功夫,不是隻看景物的外表的人所能寫出來的,除非作者對于眼前的景物有深刻的認識。
事實上,我們這位女作家不但對北京有認識,而且她夢魂所萦繞的是北京,思想所寄托的又是北京。
1943至1948年間她重往英國,修畢醫科的課程,得到醫學博士的學位。
可是,好景不常,她的丈夫在内戰中犧牲了。
接着,在南京政府崩潰的前夕,她不得不帶着她的愛女唐蓉梅暫時避難香港。
那時由國内前往香港的,每星期幾達一萬人,他們包括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是百萬富翁,有的是流氓地痞;有的是賭鬼嫖客,有的是各黨各派的地下工作人物。
肺病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周光瑚以醫生的身份,整天為病人服務,忙得連氣也喘不過來。
在一次宴會裡,她偶爾和一位翩翩美少年的英國記者伊裡奧·馬克(MarkEliot)同席,大家一見鐘情。
伊利奧在英國已經有了妻室,同時,他身負報道的責任,須時常東跑西走。
為排脫愛情的苦惱,周光瑚特地飛回重慶,而且準備留在國内做醫生。
不過,她本身是個混血兒,和歐美人士往還比較密切。
她發覺有人懷疑她的行動,所以她不得不再去香港。
别後重逢,她和伊裡奧的友誼不消說有進一步的發展。
不幸韓戰發生,伊裡奧被派往朝鮮戰場去采訪新聞。
誰料天公不作美,暫時的分離,竟成為永久的訣别。
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她痛不欲生。
就在哀悼亡友的時期,她開始著述她的第二部著作《戀愛至上》(AManySplendoredThing)。
内容用日記的體裁,中間點綴一些信件詩歌,時間是從1950年4月開始,到同年八月伊裡奧犧牲的消息在報紙上披露時止。
她赤裸裸地描寫她和伊裡奧的戀愛的過程,那大膽的作風,坦白的方法,恐怕不是一般東方的婦女界的讀者所能看得慣;但西方的讀者對于本書卻推崇備至。
連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唐納氏,在百忙中也抽出時間替她寫了一篇長序呢。
《戀愛至上》雖然是一部戀愛小說,但它的情調的和諧,文筆的優美,也是使讀者愛不忍釋。
例如她從報紙上看到伊裡奧死訊時,她的身邊僅有一個女友和一個愛女唐蓉梅。
她寫道: 我跑出飯廳。
我覺得我曾大聲呼号。
我很大力地開了門,然後跑進客廳,環顧周遭一切。
這兒有個空空的椅子。
我瞪着這椅子,繼續瞪着。
假如我再看久一點,我不會看不到他,他将坐在那兒。
但是他不來,然後我知道将來永遠都是如此,空洞的房子,空空的椅子,我仍在那兒坐着、瞪着、等着,但他都不在那兒。
生命無影無蹤地過去。
接着,門鈴響了,電話響了,進來的人一面說話,一面哭哭啼啼,其中有些人曾和他在一起談笑、吃飯,并且喜歡他。
第二天早晨,劉神父給他做彌撒,僅有菲奧亞和我在場。
梅在她的日記裡寫道:“我有一個朋友,他想娶媽媽,媽媽想嫁給他。
但是,不行了,現在他已經死了,多麼可憐呀!” 第二天,馬克的信件開始寄到。
一封一封地寄來。
從朝鮮一共寄來二十一封信。
一切都完了。
本書就這樣收場。
我想當周光瑚寫這一段文章的時候,她的苦悶的心情,隻有杜甫的兩句詩:“死别已吞聲,生别常恻恻”,也許能夠形容出一二。
自她抵達馬來亞後,她的生命史可以說開始走上另一階段。
起初她在新山政府醫院做醫生,同時,她還抽出時間到新加坡的防痨醫院服務。
最近她才辭去政府醫院的職務,自己在新山的海濱大道上開個藥房,不過她每周總要跑到柔佛古來市,替一般貧苦的兒童免費檢查一次。
她對馬來亞問題極感興趣,準備替那些像啞巴一樣的無辜的人民吐出他們的痛苦和願望。
她非常愛護中國文化。
她曾說過豪語:“我(周光瑚)之所以能夠寫出漂亮的英文,因為我懂得中文。
”這種一針見血的話,倒值得一般僑生子弟特别注意。
歸途,我覺得東西合璧的結晶品,假如管教得法,他大可兼備二者的優點,好像蘇聯的生物學家密邱林的接種方法那樣,因為配合得法,果實累累。
不過這種人是可遇而不可求,周光瑚就是這種僅見的優秀人物之一而已。
1953年8月26日 (按:周光瑚即著名女作家漢素音。
周光瑚是原名,漢素音是筆名。
)
事實上,我們這位女作家不但對北京有認識,而且她夢魂所萦繞的是北京,思想所寄托的又是北京。
1943至1948年間她重往英國,修畢醫科的課程,得到醫學博士的學位。
可是,好景不常,她的丈夫在内戰中犧牲了。
接着,在南京政府崩潰的前夕,她不得不帶着她的愛女唐蓉梅暫時避難香港。
那時由國内前往香港的,每星期幾達一萬人,他們包括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是百萬富翁,有的是流氓地痞;有的是賭鬼嫖客,有的是各黨各派的地下工作人物。
肺病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周光瑚以醫生的身份,整天為病人服務,忙得連氣也喘不過來。
在一次宴會裡,她偶爾和一位翩翩美少年的英國記者伊裡奧·馬克(MarkEliot)同席,大家一見鐘情。
伊利奧在英國已經有了妻室,同時,他身負報道的責任,須時常東跑西走。
為排脫愛情的苦惱,周光瑚特地飛回重慶,而且準備留在國内做醫生。
不過,她本身是個混血兒,和歐美人士往還比較密切。
她發覺有人懷疑她的行動,所以她不得不再去香港。
别後重逢,她和伊裡奧的友誼不消說有進一步的發展。
不幸韓戰發生,伊裡奧被派往朝鮮戰場去采訪新聞。
誰料天公不作美,暫時的分離,竟成為永久的訣别。
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她痛不欲生。
就在哀悼亡友的時期,她開始著述她的第二部著作《戀愛至上》(AManySplendoredThing)。
内容用日記的體裁,中間點綴一些信件詩歌,時間是從1950年4月開始,到同年八月伊裡奧犧牲的消息在報紙上披露時止。
她赤裸裸地描寫她和伊裡奧的戀愛的過程,那大膽的作風,坦白的方法,恐怕不是一般東方的婦女界的讀者所能看得慣;但西方的讀者對于本書卻推崇備至。
連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唐納氏,在百忙中也抽出時間替她寫了一篇長序呢。
《戀愛至上》雖然是一部戀愛小說,但它的情調的和諧,文筆的優美,也是使讀者愛不忍釋。
例如她從報紙上看到伊裡奧死訊時,她的身邊僅有一個女友和一個愛女唐蓉梅。
她寫道: 我跑出飯廳。
我覺得我曾大聲呼号。
我很大力地開了門,然後跑進客廳,環顧周遭一切。
這兒有個空空的椅子。
我瞪着這椅子,繼續瞪着。
假如我再看久一點,我不會看不到他,他将坐在那兒。
但是他不來,然後我知道将來永遠都是如此,空洞的房子,空空的椅子,我仍在那兒坐着、瞪着、等着,但他都不在那兒。
生命無影無蹤地過去。
接着,門鈴響了,電話響了,進來的人一面說話,一面哭哭啼啼,其中有些人曾和他在一起談笑、吃飯,并且喜歡他。
第二天早晨,劉神父給他做彌撒,僅有菲奧亞和我在場。
梅在她的日記裡寫道:“我有一個朋友,他想娶媽媽,媽媽想嫁給他。
但是,不行了,現在他已經死了,多麼可憐呀!” 第二天,馬克的信件開始寄到。
一封一封地寄來。
從朝鮮一共寄來二十一封信。
一切都完了。
本書就這樣收場。
我想當周光瑚寫這一段文章的時候,她的苦悶的心情,隻有杜甫的兩句詩:“死别已吞聲,生别常恻恻”,也許能夠形容出一二。
自她抵達馬來亞後,她的生命史可以說開始走上另一階段。
起初她在新山政府醫院做醫生,同時,她還抽出時間到新加坡的防痨醫院服務。
最近她才辭去政府醫院的職務,自己在新山的海濱大道上開個藥房,不過她每周總要跑到柔佛古來市,替一般貧苦的兒童免費檢查一次。
她對馬來亞問題極感興趣,準備替那些像啞巴一樣的無辜的人民吐出他們的痛苦和願望。
她非常愛護中國文化。
她曾說過豪語:“我(周光瑚)之所以能夠寫出漂亮的英文,因為我懂得中文。
”這種一針見血的話,倒值得一般僑生子弟特别注意。
歸途,我覺得東西合璧的結晶品,假如管教得法,他大可兼備二者的優點,好像蘇聯的生物學家密邱林的接種方法那樣,因為配合得法,果實累累。
不過這種人是可遇而不可求,周光瑚就是這種僅見的優秀人物之一而已。
1953年8月26日 (按:周光瑚即著名女作家漢素音。
周光瑚是原名,漢素音是筆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