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梅蘭芳

關燈
術上的表演,隻要肯下苦工,天天鍛煉,遲早會成功;最難的是心理的分析。

    因為一般伶人讀書不多,普通是靠内行替他們說戲,道聽途說,很難有深刻的了解。

    梅蘭芳自成名後,即結交大江南北的第一流文人,跟他們慢慢地研究。

    他發音正确,一點也不馬虎,有時為着一個字的讀音,他不惜撰述一篇長文來明辨。

    例如宋雲彬先生提出《遊園驚夢》裡的“迤逗的彩雲偏”的“迤”字的讀音問題。

    起初他跟普通人那樣,讀做“拖”音,後來他的父親跟吳瞿庵先生細心考證,才改唱“移”音。

    可見他對于每個字的發音都有考究。

     提到“迤”字應讀“移”,不應讀“拖”這問題,我記得孔養農所著的《談餘叔岩》一書裡,也有類似的事情。

    譬如那段“提龍筆”,現在就有兩種唱法,一種是唱“藏經香”,還有一種是唱“藏經箱”的。

    這兩種唱法的人,假如碰在一起,就要為三個字各執己見,争得面紅耳赤。

    這是個好現象。

    因為許多問題必須經過反複讨論,才能夠達到最後的決定。

     在唱工方面,梅蘭芳的《玉堂春》可說是千古絕響;在身段和表情方面,我們不能不特别推崇他的《貴妃醉酒》。

    據他自己說: 這出戲裡的三次飲酒,含有三種内心的變化,所以演員的表情與姿态,須分三個階段。

    (一)聽說唐明皇駕轉西宮,無人同飲,感覺内心苦悶;又怕宮人竊笑,所以強自作态,維持尊嚴。

    (二)酒下愁腸,又想起了唐明皇、梅妃,妒意橫生,舉杯時微露怨恨的情緒。

    (三)酒已過量,不能自制,才面含笑容,舉杯一飲而盡。

    此後即入沉醉狀态中,進一層描繪醉人醉态。

    這出《醉酒》,顧名思義,就曉得“醉”字是全劇的關鍵。

    但是必須恰如其分,不能過火。

    要顧到這是宮廷裡一個貴婦人感到生活單調苦悶,因而飲酒而醉後失态,并不是蕩婦淫娃的借酒發瘋。

    這樣才能夠掌握住整個劇情,成為一出美化的古典歌舞劇。

     “恰如其分,不能過火”,這就是内行和江湖的分野。

    走江湖的人,也許會博得聽衆的哄堂大笑,但很難使人有會心的微笑。

    隻因他的功夫深、見識廣、愛學習、喜觀摩,所以他能夠雄踞京劇界的寶座幾十年。

     回頭我要寫一點我個人對他的印象。

     1928年的晚秋,燕京大學的新校舍次第蓋好,學校當局決定舉行落成典禮,特請梅蘭芳表演《天女散花》以娛嘉賓。

    吃完飯後,全校學生和一部分來賓已經擠滿樓上的玻璃門外,可是大門遲遲沒有敞開,忽然一聲呼哨,玻璃門被人擠破,群衆像洪流那樣一直沖進大禮堂,連窗棂都站滿了人,校長司徒雷登,眼看前排沒有一片隙地,這才低聲下氣地向學生要求,請他們往後退,以便騰出幾排空位,招待嘉賓。

    但是,這邊的聽衆剛退下去,那邊又湧上來,最後,由他說好說歹,才騰出三排座位來招待貴客。

    起初是由次要的角色演奏,台下聽衆也談談笑笑,滿不在乎。

    到了梅蘭芳快要上台的前五分鐘,電炬大放光明,連桌圍椅塾也換了最新的顧繡的東西,珠光寶氣,光豔奪目,觀衆的心理已經相當興奮。

    到了梅蘭芳盛裝豔服上台,那翩若驚鴻、翻若遊龍的身段;那珠圓玉潤、絲絲入扣的唱工;那含情脈脈、似癡似嗔的表情博得全體觀衆連聲叫好。

    我的座位在中間,遠遠望去,隻覺得他是個脫胎換骨的仙人,論起年齡,至多隻有十七八歲的少女才可比得上。

     散場後,他的字正腔圓、音亮味醇的歌聲,好像真正繞梁三日那樣,把聽衆吸住。

    我和少數同學在前台等了半點鐘,然後沖到後台和他晤面。

    那時,他改穿長袍馬褂,含笑的白裡帶紅的瓜子臉,配着漆黑光亮的頭發,活是一個美少年,雖然他的年齡至少比我們這班學生哥大了十四五歲。

     13年的時間,不知不覺地溜過去了。

    1941年間,我逗留香港,時常一個人帶了一兩本書到淺水灣去喝茶。

    那時,劉崇傑先生也時常和梅蘭芳等人到淺水灣來喝茶。

    他穿的是西裝革履,精神非常旺盛。

    雖然在生客面前,他不大喜歡說話,偶爾他一開口,總是談吐不俗。

    到了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我亡命越南,他被日本軍閥押到上海,可是他蓄起胡子,為中國的藝人争氣節。

    光是這一點,也值得我們恭維。

    戰後我在上海,曾和潘景煌兄看了一兩場梅蘭芳,他的金聲玉振的嗓子仍不減當年。

    最近報載他還在北京天津一帶公開表演,并且盡力提攜後進,改正劇本,排演新劇。

    這種老當益壯的純粹藝術家的精神,正象征中華民族的氣質的雄厚。

    可惜關山阻梗,沒有機會親聆他的歌喉,不然,我真願意每天節省幾塊錢,看個飽,聽個痛快呢。

     1954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