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梅蘭芳

關燈
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我看了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後,更堅決地這麼相信。

     遺傳和環境,天才和努力,專精和博學,承先和啟後,這幾個條件,好像條條通羅馬的大路一樣,是造成梅蘭芳在藝術界的崇高地位的要素。

     梅蘭芳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唱戲出身。

    他的父親為人心地光明,存心厚道,唱的昆曲、皮黃,全是學祖父的玩意。

    他的母親是武生楊隆壽的女兒,也是忠厚老實人。

    父親先學老生,又改小生,最後唱青衣花旦,凡是他的祖父所唱的戲,父親都會唱。

    不幸父親在26歲這麼年輕的時候,就短命死了,那時蘭芳才4歲。

     北京是中國文化的溫床,是中國戲劇的搖籃。

    從故宮到天橋,從名公巨卿到販夫走卒,差不多沒有一個人不愛京戲,沒有一個人不會哼哼兩三句。

    在戲劇上,北京的氣氛的濃厚,環境的優美,簡直是超過巴黎、羅馬、維也納的總和。

    業餘的愛好京戲的人一多,專門訓練戲劇人才的科班便跟着産生。

    科班所注意的對象為天真爛漫,感受性最好,記憶力最強的青年。

    他們在名師的嚴格訓練、陶冶、選擇下,一下子就會顯露頭角。

    有的做後台,有的學場面。

    就場面而論,這還要看各人的個性、身段、嗓子來決定他們應該擔任的角色。

     梅蘭芳第一次出台是11歲,過了一年就正式搭班喜連成。

    那時,他“言不出衆,貌不驚人”,好像很笨的孩子。

    可是“他從18歲起,也真奇怪,相貌一天比一天的好看,知識一天比一天的開悟。

    到了20歲開外,長得更‘水靈’了。

    同時,在演技上,也打定了後來的基礎了”。

    他的姑母這幾句按語,使我連想到《文史通義》的作者章實齋和英國現任首相丘吉爾。

    前者到了20歲,說話還不清楚,可是後來一旦搞通思想,便成為一代名儒;後者年少時,說話口吃,S字老是講得不正确,古典文學更毫無基礎,可是這些有形的障礙,鼓勵他無形地傾全力來研究現代的簡練的英文,同時,由于這種看家本領,使他在軍事上、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

    我們常說,少時了了,大未必佳,倒是那些根基較厚,大器晚成的人,才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一分的靈感,九十九分的血汗。

    ”真正成功的人,很少自誇他比什麼人聰明。

    相反的,他卻坦白地指出他的驚人的努力,可以克服任何困難。

     搞藝術的人,無論繪畫也好,寫字也好,音樂也好,最重要的是基本訓練。

    事實上,藝術不外形式和内容,間架和神韻。

    形式可學,内容不可學;間架可學,神韻不可學。

    真正研究藝術的人,對于形式或間架都痛下工夫,訓練既久,熟能生巧,此後才能得心應手。

     梅蘭芳曾說: 我是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我的學藝的過程,與一般藝人沒有兩樣。

    我不知道取巧,我也不會抄近路。

     他是怎樣苦學的呢?原來他一早就起來,5點鐘就到郊外去吊嗓子,吃過午飯,又跟另一位先生去吊嗓子。

    接着,他須練習身段,學習唱腔,到了晚上,還要念本子。

    一整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都有工作。

     他走的是中國正統派的伶人的路子。

    在18歲以前,他專唱青衣戲,學的是時小福老先生的一派。

    每一段唱,必須反複練到幾十遍,這樣才有堅固的基礎。

    不然,學得不到家,浮光掠影,似是而非,日子一長,不但會走樣,并且也容易遺忘。

    關于青衣的初步基本動作,如走腳步、開門、關門、手式、指法、抖袖、整鬓、提鞋、叫頭、哭頭、跑圓場、氣椅這些身段,必須經過長時期的練習,才能準确。

     從前唱青衣的人,一出台就捧肚子唱,對于表情身段,不大注意。

    王瑤卿開始注意到表情和動作,不料他到了中年,嗓子轉變(塌中),不能再繼續唱下去。

    梅蘭芳知道這是一條正确的道路,所以他要努力完成瑤卿未竟的功業。

     真正會讀書的人,多是由博返約,執簡禦繁;第一流的藝人,也不會例外。

    因為基礎廣大深厚,所以取精用宏,左右逢源,不像沒有來源的死水,或沒有根基的花木,一下子就枯涸了。

    我們且看梅蘭芳所受的訓練: 我演戲的路子,還是繼承祖父傳統的方向。

    他是先從昆曲入手,後學皮黃青衣、花旦,在他的時代裡學戲的範圍要算寬的了。

    我是由皮黃青衣入手,然後陸續學會了昆曲裡的正旦、閨門旦、貼旦,皮黃裡的刀馬旦、花旦,後來又演時裝古裝戲。

    總括起來說,自從出台以後,就兼學旦角的各種部門。

     人家僅會唱,他還會做;人家也許會唱兼做,他卻會全武行。

    換句話說,他的本錢比較同一流的角色雄厚了幾倍,所以無論在唱、做或武功上,他比較人家占了三分便宜。

     關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