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想許地山
關燈
小
中
大
段生活是他的黃金時代;他天天有進步,天天可以找到适當的對象來傳道授業。
悠閑的生活,甯靜的心情,豐富的圖書,專門的研究;這正是一個學者求之不得的環境。
當他休假的期間,他曾赴印度旅行一次。
他對印度問題下過相當工夫,這一點從他所著的《印度文學》可以看出來。
此外,他所搜集的中國服裝特别多,我們隻看他在《大公報》上所發表的《中國服裝研究》,便知他的鑒賞力多麼高。
在這社會上,一個人不管閑事,固然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大權旁落,俯仰由人,什麼事情都搞不通。
許先生在燕大教書的十年中,對于校務不聞不問,同時,因為在母校服務的緣故,他有時也難免覺得自己毫無權力。
湊巧香港大學創辦中文學院,這位由牛津大學出身的中國著名文學家兼學者當然會中選。
他于1935年率眷南下,擔任香港大學教授,同時,聘請一位燕大舊同事馬季明先生來幫忙。
香港大學的報酬不消說比燕大高些,可是以許先生的資曆和經驗來與港大的歐籍同事相較,那又是太委屈他了。
最可惜的是,許先生個人的學術上的造詣,在香港的幾年間,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北京,有的是圖書,有的是專門學者;在香港,除銅臭比較濃厚外,圖書與專家都十分貧乏。
此外,許先生在燕大,教的多是專門的課程;在香港,他隻能傳授生徒以啟蒙的課程。
在北京,他可以躲在書房裡安心研究,什麼事情都不理;在香港,中外各社團的活動少不了他,甚至高等法院關于華人契約上的糾紛,也要征求他的意見;時間浪費,精力分散,所以我說許先生逗留香港的幾年,可以說是他表現最少的幾年。
自許先生到香港後,他的名字在國内的報章雜志上銷聲匿迹,直至七七事變爆發後,我從北京逃難到香港時,這才知道他已經變成香港的社會領袖。
從七七抗戰到他逝世(1941年8月4日)的幾年間,他和流亡在香港的各位文人,都是很熱心地從事抗日工作,每天除了固定的時間和家人閑叙外,他幾乎沒有白費光陰。
不久《大公報》在香港出版,他經常用通信的體裁,發表他個人對于時局的感想。
這些小品文,後來收集在一起,名為《危巢墜簡》,觀察深刻,文字洗練,富有時代的意義。
在香港期間,他對于中國新文字的提倡不遺餘力。
他發表幾篇論文,題為《中國文字底命運》、《拼音字和象形字底比較》、《中國文字底将來》。
當他沒有南下前,他曾給哈佛燕京社編了一部《道藏引得》;到了香港後,他對道藏的研究還有很大的興趣。
他親手抄錄《雲笈七簽》的詞彙,預備出一本引得或辭典一類的書籍,可惜這種大規模的編著工作沒有成功,他個人已經與世長辭了。
記得1941年的暑假,他曾往九龍沙田的友人家裡去寫作。
窮兩日的工夫,寫成《國粹與國學》一文,洋洋萬言,發前人所沒有發。
這篇論文于7月15日開始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我每天一起身,總要把它先讀完,然後吃早點。
誰料墨痕猶新,許先生突然作古! 當許先生的噩耗由報章發表出來的時候,全國文化界人士都表示深痛的哀悼。
他的靈柩停在香港大學的大禮堂,祭幛花籃排滿整個大廈。
從港大移靈到般含道基督教墳場的路上,素車白馬,誰都覺得無限悲哀。
今年是許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
在過去悠長的歲月中,我屢次想為文紀念他,隻因心為形役,日無暇晷,執筆而又擱筆已經不下三四回。
今天偶閱《國粹與國學》一書,心裡若有所感,于是摒棄俗務,趕緊寫成這篇短文,一了十年的心願。
“平生風誼兼師友”,這位溫文爾雅的師友的嘉言懿行,永遠刻在我的心裡。
1951年1月6日
悠閑的生活,甯靜的心情,豐富的圖書,專門的研究;這正是一個學者求之不得的環境。
當他休假的期間,他曾赴印度旅行一次。
他對印度問題下過相當工夫,這一點從他所著的《印度文學》可以看出來。
此外,他所搜集的中國服裝特别多,我們隻看他在《大公報》上所發表的《中國服裝研究》,便知他的鑒賞力多麼高。
在這社會上,一個人不管閑事,固然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大權旁落,俯仰由人,什麼事情都搞不通。
許先生在燕大教書的十年中,對于校務不聞不問,同時,因為在母校服務的緣故,他有時也難免覺得自己毫無權力。
湊巧香港大學創辦中文學院,這位由牛津大學出身的中國著名文學家兼學者當然會中選。
他于1935年率眷南下,擔任香港大學教授,同時,聘請一位燕大舊同事馬季明先生來幫忙。
香港大學的報酬不消說比燕大高些,可是以許先生的資曆和經驗來與港大的歐籍同事相較,那又是太委屈他了。
最可惜的是,許先生個人的學術上的造詣,在香港的幾年間,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北京,有的是圖書,有的是專門學者;在香港,除銅臭比較濃厚外,圖書與專家都十分貧乏。
此外,許先生在燕大,教的多是專門的課程;在香港,他隻能傳授生徒以啟蒙的課程。
在北京,他可以躲在書房裡安心研究,什麼事情都不理;在香港,中外各社團的活動少不了他,甚至高等法院關于華人契約上的糾紛,也要征求他的意見;時間浪費,精力分散,所以我說許先生逗留香港的幾年,可以說是他表現最少的幾年。
自許先生到香港後,他的名字在國内的報章雜志上銷聲匿迹,直至七七事變爆發後,我從北京逃難到香港時,這才知道他已經變成香港的社會領袖。
從七七抗戰到他逝世(1941年8月4日)的幾年間,他和流亡在香港的各位文人,都是很熱心地從事抗日工作,每天除了固定的時間和家人閑叙外,他幾乎沒有白費光陰。
不久《大公報》在香港出版,他經常用通信的體裁,發表他個人對于時局的感想。
這些小品文,後來收集在一起,名為《危巢墜簡》,觀察深刻,文字洗練,富有時代的意義。
在香港期間,他對于中國新文字的提倡不遺餘力。
他發表幾篇論文,題為《中國文字底命運》、《拼音字和象形字底比較》、《中國文字底将來》。
當他沒有南下前,他曾給哈佛燕京社編了一部《道藏引得》;到了香港後,他對道藏的研究還有很大的興趣。
他親手抄錄《雲笈七簽》的詞彙,預備出一本引得或辭典一類的書籍,可惜這種大規模的編著工作沒有成功,他個人已經與世長辭了。
記得1941年的暑假,他曾往九龍沙田的友人家裡去寫作。
窮兩日的工夫,寫成《國粹與國學》一文,洋洋萬言,發前人所沒有發。
這篇論文于7月15日開始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我每天一起身,總要把它先讀完,然後吃早點。
誰料墨痕猶新,許先生突然作古! 當許先生的噩耗由報章發表出來的時候,全國文化界人士都表示深痛的哀悼。
他的靈柩停在香港大學的大禮堂,祭幛花籃排滿整個大廈。
從港大移靈到般含道基督教墳場的路上,素車白馬,誰都覺得無限悲哀。
今年是許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
在過去悠長的歲月中,我屢次想為文紀念他,隻因心為形役,日無暇晷,執筆而又擱筆已經不下三四回。
今天偶閱《國粹與國學》一書,心裡若有所感,于是摒棄俗務,趕緊寫成這篇短文,一了十年的心願。
“平生風誼兼師友”,這位溫文爾雅的師友的嘉言懿行,永遠刻在我的心裡。
195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