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想許地山
關燈
小
中
大
在文學研究會的幾名健将中,“落華生”的名字在中國文壇上曾叫得很響亮。
他的大名叫做許地山,落華生是他的筆名。
他是文學家兼學者,寫文學作品的時候用筆名,寫學術論著的時候才拿出他的真名。
許地山先生是閩南漳州府龍溪縣人,他的父親許南英先生是進士出身,在廣東做過幾個縣的縣長。
據他自己說:“我在廣州韶舞講習所從龍積之先生學,在随宦學堂受過龍伯純先生底教,二位都是康有為先生底高足,但我不敢說我師承了康先生底學統。
”許先生不承認自己受康有為先生的影響,這是一個問題;但他家學淵源,師承有自,這給他的國學奠定切實的基礎。
青年沒有一個不想前進的,許先生年輕時代曾追随國民黨的先烈到南洋各地宣傳革命。
他是閩南人,生長廣州,所以閩粵方言及國語都說得正确而流利。
據說,他跟革命先烈在南洋活動的時候,主要的是擔任翻譯工作。
有人用廣東話演講時,他用閩南話來翻譯;有人用國語演講時,他便用閩粵兩種方言來翻譯。
他從事實際工作的期間不算長久,但是,這短期的革命工作,給他養成不屈不撓的前進精神。
當五四運動的前夜,燕京大學在北京哈德門盔甲廠創辦起來。
許先生就是燕大初期的高才生。
那時燕大剛成立,地方狹小,教授有限,一切設備都談不到。
普通學生如進了那種學校,前途難免要受很大的限制。
可是許先生天資穎悟,而又特别用功。
他服膺孟子的名言:“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那時,燕大的藏書不過幾個書架,他就拼命地把這幾個書架書陸續看完。
中文本來很有根底的許先生,加上西文所介紹的知識,左右逢源,豁然貫通。
因此,他馬上在同學中露出頭角。
五四運動所結的最大的果實,就是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雖然在北大,但其他學校的學生也不示弱。
交通大學的鄭振铎,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的瞿秋白、耿濟之,燕大的許地山、冰心女士,以及上海的沈雁冰(即茅盾)、葉紹鈞,再加上魯迅和周作人,他們很快就組織成一個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有商務印書館做後盾,勢力雄厚,步伐整齊,在介紹西洋文學作品上造成不可磨滅的功績。
許先生經常在文學研究會所主辦的刊物中發表小說和散文,這些文字後來收為專集,如《空山靈雨》、《勞網掇拾》等書。
他的文字近情近理,亦正亦奇,對于宇宙和人生等大問題,他尤其有獨到的見解。
據說,他每個月總要熬了幾個晚上去撰述他的作品。
這些作品所換回的一點稿費,除津貼生活費用外,便全部拿來買書。
他對學問有濃厚的趣味和高尚的志趣。
他酷愛文學,但他最大的造詣,還是在于宗教這一門。
燕大畢業後,他曾到美國和英國留學幾年。
這幾年的留學生活,使他的趣味逐漸從文學引到學術上去,年輕時從事文學,長大後專攻學術;這種例子在中國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數見不鮮;如王國維先生、許地山先生、聞一多先生,他們走的都是這條路線。
當許先生在英國的期間,他認識了舒舍予先生。
舒先生所著的《老張的哲學》、《趙子曰》這兩部長篇小說,就在許先生的鼓勵和介紹下,以“老舍”這筆名,拿到《小說月報》去發表。
一舉成名,使中國文壇上産生了這麼一個英勇有為的壯士。
許先生從英國回來後,一直在燕大教書。
他不擔任行政工作,隻是一面教書,一面從事深刻的研究。
他待人和藹,終年面露笑容。
因為博學多能,所以他講書時,引證詳明,極得學生的贊許。
據我個人的觀察,這一階
他的大名叫做許地山,落華生是他的筆名。
他是文學家兼學者,寫文學作品的時候用筆名,寫學術論著的時候才拿出他的真名。
許地山先生是閩南漳州府龍溪縣人,他的父親許南英先生是進士出身,在廣東做過幾個縣的縣長。
據他自己說:“我在廣州韶舞講習所從龍積之先生學,在随宦學堂受過龍伯純先生底教,二位都是康有為先生底高足,但我不敢說我師承了康先生底學統。
”許先生不承認自己受康有為先生的影響,這是一個問題;但他家學淵源,師承有自,這給他的國學奠定切實的基礎。
青年沒有一個不想前進的,許先生年輕時代曾追随國民黨的先烈到南洋各地宣傳革命。
他是閩南人,生長廣州,所以閩粵方言及國語都說得正确而流利。
據說,他跟革命先烈在南洋活動的時候,主要的是擔任翻譯工作。
有人用廣東話演講時,他用閩南話來翻譯;有人用國語演講時,他便用閩粵兩種方言來翻譯。
他從事實際工作的期間不算長久,但是,這短期的革命工作,給他養成不屈不撓的前進精神。
當五四運動的前夜,燕京大學在北京哈德門盔甲廠創辦起來。
許先生就是燕大初期的高才生。
那時燕大剛成立,地方狹小,教授有限,一切設備都談不到。
普通學生如進了那種學校,前途難免要受很大的限制。
可是許先生天資穎悟,而又特别用功。
他服膺孟子的名言:“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那時,燕大的藏書不過幾個書架,他就拼命地把這幾個書架書陸續看完。
中文本來很有根底的許先生,加上西文所介紹的知識,左右逢源,豁然貫通。
因此,他馬上在同學中露出頭角。
五四運動所結的最大的果實,就是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雖然在北大,但其他學校的學生也不示弱。
交通大學的鄭振铎,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的瞿秋白、耿濟之,燕大的許地山、冰心女士,以及上海的沈雁冰(即茅盾)、葉紹鈞,再加上魯迅和周作人,他們很快就組織成一個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有商務印書館做後盾,勢力雄厚,步伐整齊,在介紹西洋文學作品上造成不可磨滅的功績。
許先生經常在文學研究會所主辦的刊物中發表小說和散文,這些文字後來收為專集,如《空山靈雨》、《勞網掇拾》等書。
他的文字近情近理,亦正亦奇,對于宇宙和人生等大問題,他尤其有獨到的見解。
據說,他每個月總要熬了幾個晚上去撰述他的作品。
這些作品所換回的一點稿費,除津貼生活費用外,便全部拿來買書。
他對學問有濃厚的趣味和高尚的志趣。
他酷愛文學,但他最大的造詣,還是在于宗教這一門。
燕大畢業後,他曾到美國和英國留學幾年。
這幾年的留學生活,使他的趣味逐漸從文學引到學術上去,年輕時從事文學,長大後專攻學術;這種例子在中國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數見不鮮;如王國維先生、許地山先生、聞一多先生,他們走的都是這條路線。
當許先生在英國的期間,他認識了舒舍予先生。
舒先生所著的《老張的哲學》、《趙子曰》這兩部長篇小說,就在許先生的鼓勵和介紹下,以“老舍”這筆名,拿到《小說月報》去發表。
一舉成名,使中國文壇上産生了這麼一個英勇有為的壯士。
許先生從英國回來後,一直在燕大教書。
他不擔任行政工作,隻是一面教書,一面從事深刻的研究。
他待人和藹,終年面露笑容。
因為博學多能,所以他講書時,引證詳明,極得學生的贊許。
據我個人的觀察,這一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