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顧颉剛
關燈
小
中
大
在當代中國的學者中,我個人最欽佩的可以說是顧颉剛先生。
顧先生是江蘇蘇州人,家學淵源,自小就打好很切實的國學基礎。
在中學時代,他和葉聖陶先生(紹鈞)是同學,兩個人都以優異的成績冠于侪輩。
中學畢業後,他就跑到北京大學,進的是哲學系,并非史學系。
他曾上胡适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的功課。
起初他以為胡先生像普通有名無實的留學生一樣,很瞧不起他。
後來他拜讀胡先生的幾篇論文,尤其《紅樓夢考證》、《井田辨》那一類的文章,深知胡先生是個懂得運用西洋的科學方法來治國學的學者。
他得到這種暗示後,便加倍用功。
他花了兩年工夫去研究《詩經》。
因為用懷疑的眼光看古書,所以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簡單說一句,受過科學方法洗禮後的顧先生,幾乎覺得沒有一本古書沒有問題,沒有一本古書不是研究的對象,更沒有一本古書不是可以取材的資料。
當五四運動的時代,北大的師生真是天之驕子,稍微寫過三五篇文章的人,都榮膺學者專家的尊号。
那時顧先生雖然也給《新潮》寫過文章,但他的興趣别有所在,所以他僅用顧誠吾的筆名來發表作品。
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國學研究所做助理員,同時,也發表與古史有關的作品。
他的眼光的深刻,假設的大膽,引證的詳博,一下子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這部書就是1926年出版的劃時代的《古史辨》。
從此以後,中國的學者專家對于古史的态度,才從“信古”變成“疑古”。
這在學術思想上,不能不說是個大轉變。
離開北大後,《古史辨》還沒有編訂成書前,顧先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的編輯。
公餘之暇,他仍努力寫作。
他編成一部《中國史》,校訂過胡适先生編的《詞選》以及其他著作。
到了1926年,他和魯迅先生被廈門大學聘為教授,第二年又應廣州中山大學之聘,擔任講席。
在這期間,他和魯迅先生鬧過意見,打過筆墨官司,後來兩人都離開廣州;魯迅先生到上海,顧先生徑往燕京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像上海是中國文藝的大本營一樣,北京是中國學術的搖籃。
顧先生到了燕京大學,人地相宜,如魚得水。
在短短的一年内,他寫了不少東西。
不料用功過猛,得了失眠的毛病。
蒙燕大當局的允許,組織一個旅行團,到河北、河南、陝西、山東四省去旅行。
那次旅行的目标,一方面為燕大圖書館及小型的博物館搜購文物,一方面因為連年天災人禍,曆史文化的遺存必受摧殘,所以趁這個機會去調查實際狀況。
他們于1931年春假中出發,曆時兩個月才回校,跋涉既甚,宿疾不用服藥而痊愈。
那時,各方慕名求見先生的客人日多,他在成府蔣家胡同三号的大廈隻用來藏書,自己一個人卻跑到海澱侯芸圻先生處去寫作,晨出午歸,費了二十多天,寫成一部洋洋七萬言的《辛未訪古日記》,這是他第一次考古旅行的大收獲。
那年秋天,九一八事變發生。
先生為愛國熱誠所激勵,跟燕大的同事及同學們組織“愛國十人團”,旋又覺得國家的衰弱,主要的是由于民衆教育不普及,于是組織三戶書店,編輯各種通俗讀物,借以喚醒民衆的愛國的情緒,灌輸現代科學的知識。
所謂“三戶”,是根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典故。
後來因華北的局勢越來越壞,傀儡政權正在醞釀中,于是把三戶書店改為通俗讀物編刊社,編印鼓兒詞及各種故事,流行于華北各地,影響極大。
1935年春,先生發起禹貢學會,刊行《禹貢》半月刊,起初隻印16開版,後來社務逐漸發達,會員越來越多,如遇專門問題的專号,篇幅總是超過100頁以上。
這些有價值的專門論文,都是許多家道清寒的學者窮年累月研究所得的成績。
他們把心血的結晶,找個發表的機會,借以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便心滿意足。
至于稿費呢,不瞞諸位說,連一個銅闆也沒有,從此可見北京的學術空氣的濃厚,真正研究學問的人,多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但是個人的利害可置之度外,國家的前途卻不能不加倍關心。
1935年間,先生就開始組織大衆知識社,發行刊物,由先生任總編輯,由吳世昌兄、楊剛女士、先室鄭侃嬨女士及我分任各部門的編輯。
不料這個以民衆為對象的刊物,因為鋒芒太露,遭南京政府的幹涉,很艱苦地辦了六期,便告一結束。
這時,先生心灰意懶,知道幹實際的社會運動,阻力實在太大,于是又傾全力去發掘故紙堆。
燕大另一個名教授,名叫洪煨蓮。
洪先生是福州人,留美出身,他研究的雖然是國際問題,但他對于西洋人的治學方法很有心得。
他認為西洋的科學的進步,主要的是得力于工具書。
中國人因為工具書缺乏,什麼東西都要靠博聞強識,結果,不但記憶不清楚,而且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從前中國的讀書人所研究的範圍很窄狹,所以幾部基本的書籍,他們可以讀得爛熟,現在我們需要博引繁征,而博引繁征絕對不能單靠記憶。
他發明
顧先生是江蘇蘇州人,家學淵源,自小就打好很切實的國學基礎。
在中學時代,他和葉聖陶先生(紹鈞)是同學,兩個人都以優異的成績冠于侪輩。
中學畢業後,他就跑到北京大學,進的是哲學系,并非史學系。
他曾上胡适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的功課。
起初他以為胡先生像普通有名無實的留學生一樣,很瞧不起他。
後來他拜讀胡先生的幾篇論文,尤其《紅樓夢考證》、《井田辨》那一類的文章,深知胡先生是個懂得運用西洋的科學方法來治國學的學者。
他得到這種暗示後,便加倍用功。
他花了兩年工夫去研究《詩經》。
因為用懷疑的眼光看古書,所以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簡單說一句,受過科學方法洗禮後的顧先生,幾乎覺得沒有一本古書沒有問題,沒有一本古書不是研究的對象,更沒有一本古書不是可以取材的資料。
當五四運動的時代,北大的師生真是天之驕子,稍微寫過三五篇文章的人,都榮膺學者專家的尊号。
那時顧先生雖然也給《新潮》寫過文章,但他的興趣别有所在,所以他僅用顧誠吾的筆名來發表作品。
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國學研究所做助理員,同時,也發表與古史有關的作品。
他的眼光的深刻,假設的大膽,引證的詳博,一下子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這部書就是1926年出版的劃時代的《古史辨》。
從此以後,中國的學者專家對于古史的态度,才從“信古”變成“疑古”。
這在學術思想上,不能不說是個大轉變。
離開北大後,《古史辨》還沒有編訂成書前,顧先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的編輯。
公餘之暇,他仍努力寫作。
他編成一部《中國史》,校訂過胡适先生編的《詞選》以及其他著作。
到了1926年,他和魯迅先生被廈門大學聘為教授,第二年又應廣州中山大學之聘,擔任講席。
在這期間,他和魯迅先生鬧過意見,打過筆墨官司,後來兩人都離開廣州;魯迅先生到上海,顧先生徑往燕京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像上海是中國文藝的大本營一樣,北京是中國學術的搖籃。
顧先生到了燕京大學,人地相宜,如魚得水。
在短短的一年内,他寫了不少東西。
不料用功過猛,得了失眠的毛病。
蒙燕大當局的允許,組織一個旅行團,到河北、河南、陝西、山東四省去旅行。
那次旅行的目标,一方面為燕大圖書館及小型的博物館搜購文物,一方面因為連年天災人禍,曆史文化的遺存必受摧殘,所以趁這個機會去調查實際狀況。
他們于1931年春假中出發,曆時兩個月才回校,跋涉既甚,宿疾不用服藥而痊愈。
那時,各方慕名求見先生的客人日多,他在成府蔣家胡同三号的大廈隻用來藏書,自己一個人卻跑到海澱侯芸圻先生處去寫作,晨出午歸,費了二十多天,寫成一部洋洋七萬言的《辛未訪古日記》,這是他第一次考古旅行的大收獲。
那年秋天,九一八事變發生。
先生為愛國熱誠所激勵,跟燕大的同事及同學們組織“愛國十人團”,旋又覺得國家的衰弱,主要的是由于民衆教育不普及,于是組織三戶書店,編輯各種通俗讀物,借以喚醒民衆的愛國的情緒,灌輸現代科學的知識。
所謂“三戶”,是根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典故。
後來因華北的局勢越來越壞,傀儡政權正在醞釀中,于是把三戶書店改為通俗讀物編刊社,編印鼓兒詞及各種故事,流行于華北各地,影響極大。
1935年春,先生發起禹貢學會,刊行《禹貢》半月刊,起初隻印16開版,後來社務逐漸發達,會員越來越多,如遇專門問題的專号,篇幅總是超過100頁以上。
這些有價值的專門論文,都是許多家道清寒的學者窮年累月研究所得的成績。
他們把心血的結晶,找個發表的機會,借以引起學術界的注意,便心滿意足。
至于稿費呢,不瞞諸位說,連一個銅闆也沒有,從此可見北京的學術空氣的濃厚,真正研究學問的人,多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但是個人的利害可置之度外,國家的前途卻不能不加倍關心。
1935年間,先生就開始組織大衆知識社,發行刊物,由先生任總編輯,由吳世昌兄、楊剛女士、先室鄭侃嬨女士及我分任各部門的編輯。
不料這個以民衆為對象的刊物,因為鋒芒太露,遭南京政府的幹涉,很艱苦地辦了六期,便告一結束。
這時,先生心灰意懶,知道幹實際的社會運動,阻力實在太大,于是又傾全力去發掘故紙堆。
燕大另一個名教授,名叫洪煨蓮。
洪先生是福州人,留美出身,他研究的雖然是國際問題,但他對于西洋人的治學方法很有心得。
他認為西洋的科學的進步,主要的是得力于工具書。
中國人因為工具書缺乏,什麼東西都要靠博聞強識,結果,不但記憶不清楚,而且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從前中國的讀書人所研究的範圍很窄狹,所以幾部基本的書籍,他們可以讀得爛熟,現在我們需要博引繁征,而博引繁征絕對不能單靠記憶。
他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