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關燈
小
中
大
1947年1月10日,我到了新加坡。
當時的計劃,是準備在馬來亞逛逛三四個月,然後取道越南,把家眷接回北京,重整舊業。不料國際形勢陡變,同時,中國的币值非常不穩,物價波動得很厲害。自己知道家裡沒有什麼閑錢,回到國内,生活頗成問題,于是聽朋友的勸告,就在新加坡住下去;誰料一住就是17年。有時把眼睛一閉,回頭一想,17年前的事情,還不是像昨天一樣了?
初到新加坡,許多事情都看不慣,經過17年的磨煉,感覺似乎很遲鈍,尤其終年都是夏的氣候,使我這個記憶力極強的人,對于時間的追憶,有時也弄得模糊不清。
多年來,我最感覺苦悶的,就是學業不長進。雖然自己沒有一天不看書,但此時此地書籍的限制,精力時間的浪費,無一不是和專門的研究工作做對頭。這樣下去,我恐怕也要成為道地的南洋伯了。
南洋伯雖可憐,但也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他們在學問上讓你三分,不過他們的富可敵國的财産,大可使王公大臣、名流學者肅然起敬,不知道向他們怎樣低頭怎樣稱呼才算合适:慈善家呢?教育家呢?政治家呢?社會事業家呢?
壞就壞在我們這般讀書人,拿不得重,舉不得輕;算盤不會打,買賣不懂得做。具備南洋伯的外表,毫無南洋伯的實力。“駝子栽筋鬥,兩頭不着實”。世間最苦痛的事情,還有什麼比這更嚴重?
學問做不成,發财又無望,無聊的時候,連控訴也找不到對象。人家來淘金,我們來挖泥;人家來享清福,我們來受閑氣。這種遭遇,一般流落南洋的文人大概都已嘗遍。
夜闌人靜,蟲聲四起,這仿佛助人的歎息。為消除失眠的痛苦,有時也拿起筆來,學寫文章。這部《南行集》,大部分就在這種心情下寫出來的。
本書共收散文二十四篇,歸納為三卷和一附錄:上卷是追念筆者的師友及品評曆史上的風流人物;中卷是回憶舊遊的勝地及描寫新加坡的景物;下卷是站在文化小兵的崗位,發揮我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附錄一篇,是把中國新文學作個比較有系統的介紹。秀才人情,未免太過寒碜;書生能力,不用說非常渺小。在這時代的巨輪片刻不停地往前推進的當兒,我願意擦幹眼淚,多流一點血汗,為讀者馳驅。
1955年1月10日連士升志于新加坡
1963年5月24日重訂
當時的計劃,是準備在馬來亞逛逛三四個月,然後取道越南,把家眷接回北京,重整舊業。不料國際形勢陡變,同時,中國的币值非常不穩,物價波動得很厲害。自己知道家裡沒有什麼閑錢,回到國内,生活頗成問題,于是聽朋友的勸告,就在新加坡住下去;誰料一住就是17年。有時把眼睛一閉,回頭一想,17年前的事情,還不是像昨天一樣了?
初到新加坡,許多事情都看不慣,經過17年的磨煉,感覺似乎很遲鈍,尤其終年都是夏的氣候,使我這個記憶力極強的人,對于時間的追憶,有時也弄得模糊不清。
多年來,我最感覺苦悶的,就是學業不長進。雖然自己沒有一天不看書,但此時此地書籍的限制,精力時間的浪費,無一不是和專門的研究工作做對頭。這樣下去,我恐怕也要成為道地的南洋伯了。
南洋伯雖可憐,但也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他們在學問上讓你三分,不過他們的富可敵國的财産,大可使王公大臣、名流學者肅然起敬,不知道向他們怎樣低頭怎樣稱呼才算合适:慈善家呢?教育家呢?政治家呢?社會事業家呢?
壞就壞在我們這般讀書人,拿不得重,舉不得輕;算盤不會打,買賣不懂得做。具備南洋伯的外表,毫無南洋伯的實力。“駝子栽筋鬥,兩頭不着實”。世間最苦痛的事情,還有什麼比這更嚴重?
學問做不成,發财又無望,無聊的時候,連控訴也找不到對象。人家來淘金,我們來挖泥;人家來享清福,我們來受閑氣。這種遭遇,一般流落南洋的文人大概都已嘗遍。
夜闌人靜,蟲聲四起,這仿佛助人的歎息。為消除失眠的痛苦,有時也拿起筆來,學寫文章。這部《南行集》,大部分就在這種心情下寫出來的。
本書共收散文二十四篇,歸納為三卷和一附錄:上卷是追念筆者的師友及品評曆史上的風流人物;中卷是回憶舊遊的勝地及描寫新加坡的景物;下卷是站在文化小兵的崗位,發揮我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附錄一篇,是把中國新文學作個比較有系統的介紹。秀才人情,未免太過寒碜;書生能力,不用說非常渺小。在這時代的巨輪片刻不停地往前推進的當兒,我願意擦幹眼淚,多流一點血汗,為讀者馳驅。
1955年1月10日連士升志于新加坡
1963年5月24日重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