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顧颉剛
關燈
小
中
大
一種檢字的方法,然後把中國的重要的舊書拿來做引得(index,即索引)。
這部門工作得到哈佛燕京學社的支持,工作十分順利,在短短的幾年間,便編印了幾十種引得,中外學人都覺得十分便利。
顧先生對于經學研究有素,所以他從事編纂《書經引得》。
本來《書經》這本書,是曆來聚訟紛纭的書,經過先生的整理後,凡是研究中國古史、古文法、文字學的人,将有事半功倍的樂趣。
先生治史,對于《史記》所下的工夫尤深。
經過多年整理後,我們不但有一部校訂無訛的《史記》可讀,而且段落分明,标點正确,引得完備,這對于史學家是個大幫忙。
因為素養很深,所以他可以毫不費力地寫了一部《漢代學術史略》,深入淺出,如數家珍,的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七七事變的時候,先生已離開北京。
他所藏的汗牛充棟的書籍,由他的從叔起潛先生(廷龍)代為安頓,有的藏于燕大校園,有的藏于城裡禹貢學會,而以稿件比較整齊的藏于天津中國銀行倉庫。
到了太平洋戰争爆發起來,日人蹂躏英美租界,藏在燕大的書籍被日人捆載而去,寄天津的付之拍賣。
幸虧章元群先生知道這事情,代為收購,改藏于浙江興業銀行,到戰後才原璧歸趙。
中國社會的尊重讀書人及愛惜書籍稿本,從此可見一斑。
當全面抗戰的期間,先生寄居大後方,生活雖日益困難,但好學之心一天也沒有松弛下去。
他編輯《文史雜志》,風行一時,為亂世研治學術的一個好氣象。
戰後,他重返江南,為着提高學術,普及教育,宣揚文化這幾個大任務,整天仆仆于京、滬、蘇之間。
自新政府成立,迄今不通音問,先生大概安居于文化中心的北京罷。
現在我要說一說和先生的關系。
我初到北京時,曾看過《古史辨》,那篇《自序》很詳盡地叙述他的出身,治學的經過及今後的志願,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後來周作人先生編輯《中國散文選集》時,把這篇洋洋幾萬言的《自序》收進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漢摩爾先生曾把它譯成英文,以廣流傳。
1929年秋,先生初到燕京任教時,我已經在三年級,因為時間關系,並沒有選到他的功課。
這一點我并不懊悔,因為先生的長處在于發現問題及指點門徑,公開演講,并不是他的特長,因為他說話相當吃力,欲急反慢。
因此,許多慕名聽講的學生,上不了幾堂功課,便不能再忍耐聽下去。
到了我快要畢業燕大的前夕,窗友齊思和兄(緻中)約我到先生的府上去拜訪。
在會談的一個鐘頭中,蒙他一一指點治學的門徑,發聾振瞆,好像初進他的大門時,我是一個人;出了他的大門後,自己完全換了一個人。
簡單說一句,他所給我的影響,就是信心和努力。
一般說來,上海的文人的通病在于輕率,北京的文人的通病在于矜持。
輕率的流弊是粗制濫造;矜持的流弊是呆闆拘滞。
先生生于江南,長于冀北,南人北相,兼備兩地的優點,而避免它們的缺點。
先生智圓行方,膽大細心;自經先生的指示後,我才敢執筆學寫文章。
1934年至1937年間,我和先生的過從頗密。
我讀過他求學時代的日記稿本,我看過他的讀書筆記,我更有機會時常跟他通訊和談天。
他告訴我說,他之所以懷疑古史,為的是在大學時代,他是個戲迷,每天從沙灘步行到前門外去看戲,經過兩年看戲的經驗,他發現許多戲文的故事是幾經更改,才成為目前的定本。
根據這觀點,他認為中國許多曆史的傳說,都是累積而成。
觀點既然把握得堅定,回頭再看古書,覺得興趣盎然,到處都有可取的材料。
先生雖以古史名家,但他對于中國古代經書的看法,跟普通的冬烘先生完全兩樣。
先生曾說:假如有人拿了許多經書堆在我們的面前,問有什麼用處,那麼我們可以幹脆答道:沒有用。
因為《詩經》裡的詩已不能唱了;《易經》裡的占蔔我們是不信的;《禮經》和《禮記》中許多瑣碎的禮節,看着也頭痛;《春秋》中的褒貶予奪,完全表現階級思想,絕不是現代的倫理;《尚書》裡的說話,動不動叫着上帝和祖先,我們的理智也提不起這種信仰了。
這種東西,實在隻有一種無用的用處,就是它的史料價值。
把這比較有系統的書本材料來聯串無系統的地下實物,互相印證,于是我們可以希望寫出一部比較真實的上古史。
老實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應該疑其所當疑,信其所當信。
各種重要史料,經過考訂、明辨、證實、排比之後,曆史的真相多少可以明白。
先生行将達到花甲的年齡。
戰後我在南京見他的時候,他的兩鬓已經呈灰白的樣子,但他精神奕奕,整天沒有倦容。
他不抽煙、不喝酒。
他的最大的享受,就是孜孜不倦地研究學問,及繼續不斷地誘掖青年。
像先生這種以學問為生命,以青年為救星的大學者,應該長享“仁者壽”的境域呢。
1951年8月19日
這部門工作得到哈佛燕京學社的支持,工作十分順利,在短短的幾年間,便編印了幾十種引得,中外學人都覺得十分便利。
顧先生對于經學研究有素,所以他從事編纂《書經引得》。
本來《書經》這本書,是曆來聚訟紛纭的書,經過先生的整理後,凡是研究中國古史、古文法、文字學的人,将有事半功倍的樂趣。
先生治史,對于《史記》所下的工夫尤深。
經過多年整理後,我們不但有一部校訂無訛的《史記》可讀,而且段落分明,标點正确,引得完備,這對于史學家是個大幫忙。
因為素養很深,所以他可以毫不費力地寫了一部《漢代學術史略》,深入淺出,如數家珍,的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七七事變的時候,先生已離開北京。
他所藏的汗牛充棟的書籍,由他的從叔起潛先生(廷龍)代為安頓,有的藏于燕大校園,有的藏于城裡禹貢學會,而以稿件比較整齊的藏于天津中國銀行倉庫。
到了太平洋戰争爆發起來,日人蹂躏英美租界,藏在燕大的書籍被日人捆載而去,寄天津的付之拍賣。
幸虧章元群先生知道這事情,代為收購,改藏于浙江興業銀行,到戰後才原璧歸趙。
中國社會的尊重讀書人及愛惜書籍稿本,從此可見一斑。
當全面抗戰的期間,先生寄居大後方,生活雖日益困難,但好學之心一天也沒有松弛下去。
他編輯《文史雜志》,風行一時,為亂世研治學術的一個好氣象。
戰後,他重返江南,為着提高學術,普及教育,宣揚文化這幾個大任務,整天仆仆于京、滬、蘇之間。
自新政府成立,迄今不通音問,先生大概安居于文化中心的北京罷。
現在我要說一說和先生的關系。
我初到北京時,曾看過《古史辨》,那篇《自序》很詳盡地叙述他的出身,治學的經過及今後的志願,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後來周作人先生編輯《中國散文選集》時,把這篇洋洋幾萬言的《自序》收進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漢摩爾先生曾把它譯成英文,以廣流傳。
1929年秋,先生初到燕京任教時,我已經在三年級,因為時間關系,並沒有選到他的功課。
這一點我并不懊悔,因為先生的長處在于發現問題及指點門徑,公開演講,并不是他的特長,因為他說話相當吃力,欲急反慢。
因此,許多慕名聽講的學生,上不了幾堂功課,便不能再忍耐聽下去。
到了我快要畢業燕大的前夕,窗友齊思和兄(緻中)約我到先生的府上去拜訪。
在會談的一個鐘頭中,蒙他一一指點治學的門徑,發聾振瞆,好像初進他的大門時,我是一個人;出了他的大門後,自己完全換了一個人。
簡單說一句,他所給我的影響,就是信心和努力。
一般說來,上海的文人的通病在于輕率,北京的文人的通病在于矜持。
輕率的流弊是粗制濫造;矜持的流弊是呆闆拘滞。
先生生于江南,長于冀北,南人北相,兼備兩地的優點,而避免它們的缺點。
先生智圓行方,膽大細心;自經先生的指示後,我才敢執筆學寫文章。
1934年至1937年間,我和先生的過從頗密。
我讀過他求學時代的日記稿本,我看過他的讀書筆記,我更有機會時常跟他通訊和談天。
他告訴我說,他之所以懷疑古史,為的是在大學時代,他是個戲迷,每天從沙灘步行到前門外去看戲,經過兩年看戲的經驗,他發現許多戲文的故事是幾經更改,才成為目前的定本。
根據這觀點,他認為中國許多曆史的傳說,都是累積而成。
觀點既然把握得堅定,回頭再看古書,覺得興趣盎然,到處都有可取的材料。
先生雖以古史名家,但他對于中國古代經書的看法,跟普通的冬烘先生完全兩樣。
先生曾說:假如有人拿了許多經書堆在我們的面前,問有什麼用處,那麼我們可以幹脆答道:沒有用。
因為《詩經》裡的詩已不能唱了;《易經》裡的占蔔我們是不信的;《禮經》和《禮記》中許多瑣碎的禮節,看着也頭痛;《春秋》中的褒貶予奪,完全表現階級思想,絕不是現代的倫理;《尚書》裡的說話,動不動叫着上帝和祖先,我們的理智也提不起這種信仰了。
這種東西,實在隻有一種無用的用處,就是它的史料價值。
把這比較有系統的書本材料來聯串無系統的地下實物,互相印證,于是我們可以希望寫出一部比較真實的上古史。
老實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應該疑其所當疑,信其所當信。
各種重要史料,經過考訂、明辨、證實、排比之後,曆史的真相多少可以明白。
先生行将達到花甲的年齡。
戰後我在南京見他的時候,他的兩鬓已經呈灰白的樣子,但他精神奕奕,整天沒有倦容。
他不抽煙、不喝酒。
他的最大的享受,就是孜孜不倦地研究學問,及繼續不斷地誘掖青年。
像先生這種以學問為生命,以青年為救星的大學者,應該長享“仁者壽”的境域呢。
195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