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談沈從文
關燈
小
中
大
起一枝煙,翹着一隻腿,很潇灑地說:“哈,沈從文,這個人的文字有特點!”六十歲的人,有些是讀過他的作品并且受過影響的,但是多年來他們全都保持沉默,無一例外。
因此,沈從文就被人忘記了。
談話,都得大家來談,互相啟發,才可能說出精彩的,有智慧的意見。
一個人說話,思想不易展開。
幸虧有你這樣一個好事者,我說話才有個對象,否則直是對着虛空演講,情形不免滑稽。
獨學無友,這是難處之一。
難處之二,是我自己。
我“老”了。
我不是說我的年齡。
我偶爾讀了一些國外的研究沈從文的專家的文章,深深感到這一點。
我不是說他們的見解怎麼深刻、正确,而是我覺得那種不衫不履、無拘無束,縱意而談的揮灑自如的風度,我沒有了。
我的思想老化了,僵硬了。
我的語言失去了彈性,失去了滋潤、柔軟。
我的才華(假如我曾經有過)枯竭了。
我這才發現,我的思想背上了多麼沉重的框框。
我的思想穿了制服。
三十年來,沒有真正執行“百花齊放”的方針,使很多人的思想都浸染了官氣,使很多人的才華沒有得到正常發育,很多人的才華過早的枯萎,這是一個看不見的嚴重的損失。
以上,我說了我寫這篇後記的難處,也許也正說出了沈先生的作品被人忘記的原因。
那原因,其實是很清楚的:是政治上和藝術上的偏見。
請容許我說一兩句可能也是偏激的話:我們的現代文學史(包括古代文學史也一樣)不是文學史,是政治史,是文學運動史,文藝論争史,文學派别史。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排除各種門戶之見,直接從作家的作品去探讨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呢? 現在,要出版沈從文選集,這是一件好事!這是春天的信息,這是“百花齊放”的具體體現。
你來信說,你春節溫書,讀了沈先生的小說,想着一個問題:什麼是藝術生命?你的意思是說,沈先生三十年前寫的小說,為什麼今天還有蓬勃的生命呢?你好像希望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也在想着一個問題:現在出版沈從文選集,意義是什麼呢?是作為一種“資料”讓人們知道五四以來有這樣一個作家,寫過這樣一些作品,他的某些方法,某些技巧可以“借鑒”,可以“批判”地吸取?推而廣之,契诃夫有什麼意義?拉斐爾有什麼意義?貝多芬有什麼意義?演奏一首D大調奏鳴曲,隻是為了讓人們“研究”?它跟我們的現實生活不發生關系?…… 我的問題和你的問題也許是一個。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
我想了幾天,後來還是在沈先生的小說裡找到了答案,那是《長河》裡天天所說的: “好看的應該長遠存在”。
一個鄉下人對現代文明的抗議 沈從文是一個複雜的作家。
他不是那種“讓組織代替他去思想”海明威語。
的作家。
從内容到形式,從思想到表現方法,乃至造句修辭,都有他自己的一套。
有一種流行的,輕率的說法,說沈從文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空虛”的作家。
一個作家,總有他的思想,盡管他的思想可能是膚淺的,庸俗的,晦澀難懂的,或是反動的。
像沈先生這樣嚴肅地,辛苦而固執地寫了二十年小說的作家,沒有思想,這種說法太離奇了。
沈先生自己也常說,他的某些小說是“習作”,是為了教學的需要,為了給學生示範,教他們學會“用不同方法處理不同問題”。
或完全用對話,或一句對話也不用……如此等等。
這也是事實。
我在上他的“創作實習”課的時候,有一次寫了一篇作業,寫一個小縣城的小店鋪傍晚上燈時來往坐歇的各色人等活動,他就介紹我看他的《腐爛》。
這就給了某些評論家以口實,說沈先生的小說是從形式出發的。
用這樣的辦法評論一個作家,實在太省事了。
教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問題”是一回事,作家的思想是另一回事。
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創作本是不能教的。
沈先生對一些不寫小說,不寫散文的文人兼書賈卻在那裡一本一本的出版“小說作法”、“散文作法”之類,覺得很可笑也很氣憤(這種書當時是很多的),因此想出用自己的“習作”為學生作範例。
我到現在,也還覺得這是教創作的很好的,也許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我們,當過沈先生的學生的人,都覺得這是有效果的,實惠的。
我倒願意今天大學裡教創作的老師也來試試這種辦法。
隻是像沈先生那樣能夠試驗多種“方法”,掌握多種“方法”的師資,恐怕很不易得。
用自己的學習帶領着學生去實踐,從這個意義講,沈先生把自己的許多作品叫作“習作”,是切合實際的,不是矯情自謙。
但是總得有那樣的生活,并從生活中提出思想,又用這樣的思想去透視生活,才能完成這樣的“習作”。
沈先生是很注重形式的。
他的“習作”裡誠然有一些是形式重于内容的。
比如《神巫之愛<
因此,沈從文就被人忘記了。
談話,都得大家來談,互相啟發,才可能說出精彩的,有智慧的意見。
一個人說話,思想不易展開。
幸虧有你這樣一個好事者,我說話才有個對象,否則直是對着虛空演講,情形不免滑稽。
獨學無友,這是難處之一。
難處之二,是我自己。
我“老”了。
我不是說我的年齡。
我偶爾讀了一些國外的研究沈從文的專家的文章,深深感到這一點。
我不是說他們的見解怎麼深刻、正确,而是我覺得那種不衫不履、無拘無束,縱意而談的揮灑自如的風度,我沒有了。
我的思想老化了,僵硬了。
我的語言失去了彈性,失去了滋潤、柔軟。
我的才華(假如我曾經有過)枯竭了。
我這才發現,我的思想背上了多麼沉重的框框。
我的思想穿了制服。
三十年來,沒有真正執行“百花齊放”的方針,使很多人的思想都浸染了官氣,使很多人的才華沒有得到正常發育,很多人的才華過早的枯萎,這是一個看不見的嚴重的損失。
以上,我說了我寫這篇後記的難處,也許也正說出了沈先生的作品被人忘記的原因。
那原因,其實是很清楚的:是政治上和藝術上的偏見。
請容許我說一兩句可能也是偏激的話:我們的現代文學史(包括古代文學史也一樣)不是文學史,是政治史,是文學運動史,文藝論争史,文學派别史。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排除各種門戶之見,直接從作家的作品去探讨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呢? 現在,要出版沈從文選集,這是一件好事!這是春天的信息,這是“百花齊放”的具體體現。
你來信說,你春節溫書,讀了沈先生的小說,想着一個問題:什麼是藝術生命?你的意思是說,沈先生三十年前寫的小說,為什麼今天還有蓬勃的生命呢?你好像希望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也在想着一個問題:現在出版沈從文選集,意義是什麼呢?是作為一種“資料”讓人們知道五四以來有這樣一個作家,寫過這樣一些作品,他的某些方法,某些技巧可以“借鑒”,可以“批判”地吸取?推而廣之,契诃夫有什麼意義?拉斐爾有什麼意義?貝多芬有什麼意義?演奏一首D大調奏鳴曲,隻是為了讓人們“研究”?它跟我們的現實生活不發生關系?…… 我的問題和你的問題也許是一個。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
我想了幾天,後來還是在沈先生的小說裡找到了答案,那是《長河》裡天天所說的: “好看的應該長遠存在”。
一個鄉下人對現代文明的抗議 沈從文是一個複雜的作家。
他不是那種“讓組織代替他去思想”海明威語。
的作家。
從内容到形式,從思想到表現方法,乃至造句修辭,都有他自己的一套。
有一種流行的,輕率的說法,說沈從文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空虛”的作家。
一個作家,總有他的思想,盡管他的思想可能是膚淺的,庸俗的,晦澀難懂的,或是反動的。
像沈先生這樣嚴肅地,辛苦而固執地寫了二十年小說的作家,沒有思想,這種說法太離奇了。
沈先生自己也常說,他的某些小說是“習作”,是為了教學的需要,為了給學生示範,教他們學會“用不同方法處理不同問題”。
或完全用對話,或一句對話也不用……如此等等。
這也是事實。
我在上他的“創作實習”課的時候,有一次寫了一篇作業,寫一個小縣城的小店鋪傍晚上燈時來往坐歇的各色人等活動,他就介紹我看他的《腐爛》。
這就給了某些評論家以口實,說沈先生的小說是從形式出發的。
用這樣的辦法評論一個作家,實在太省事了。
教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問題”是一回事,作家的思想是另一回事。
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創作本是不能教的。
沈先生對一些不寫小說,不寫散文的文人兼書賈卻在那裡一本一本的出版“小說作法”、“散文作法”之類,覺得很可笑也很氣憤(這種書當時是很多的),因此想出用自己的“習作”為學生作範例。
我到現在,也還覺得這是教創作的很好的,也許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我們,當過沈先生的學生的人,都覺得這是有效果的,實惠的。
我倒願意今天大學裡教創作的老師也來試試這種辦法。
隻是像沈先生那樣能夠試驗多種“方法”,掌握多種“方法”的師資,恐怕很不易得。
用自己的學習帶領着學生去實踐,從這個意義講,沈先生把自己的許多作品叫作“習作”,是切合實際的,不是矯情自謙。
但是總得有那樣的生活,并從生活中提出思想,又用這樣的思想去透視生活,才能完成這樣的“習作”。
沈先生是很注重形式的。
他的“習作”裡誠然有一些是形式重于内容的。
比如《神巫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