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予曰:“此結用事太泛,趁韻而已。

    ”宗曰:“今夕與公繼此故事,若不各一詩,我輩幸矣。

    ”時皎月在天,涼飙振木,清景可愛。

    徘徊於露草之間,漫成一律雲:“二高多道氣,吾欲共岩栖。

    瑤草元無種,青蓮不染泥。

    鶴鳴丹鼎外,月在法雲西。

    相送真成笑,分明過虎溪。

    ”朱曰:“此時三笑雖同,吾輩愧遠公靜修多矣。

    ”相送園西而别。

     嘉靖甲寅春,予之京,遊好餞於郭北申幼川園亭。

    趙王枕易遺中使留予曰:“适徐左史緻政歸楚,欲命諸王缙紳輩賦詩志别,急不能就,子盍代作諸體二十篇,以見邺下有建安風,何如?”予曰:“諾。

    明午應教畢,北首路矣。

    ”幼川曰:“果哉斯言!有才固敏,何興能長。

    況詩備諸體,焉得寸心立意,而卒應紛然,以臻精妙,信乎不易。

    昔江文通拟古諸作,豈在一朝一夕而振藻思哉?”曰:“予試擴公輸子之法,遽造宮殿、樓閣、台館、亭榭,并築基址,齊構梁棟,及其妙轉心機,诘旦曆觀落成,則輪奂一新,丹碧相耀,此見作手變化也。

    夫欲成若幹詩,須造若幹句,皆用緊要者,定其所主,景出想像,情在體巾,能以興為衡,以思為權,情景相因,自不失重輕也。

    如十成六七,或前後缺略,句字未穩,皆沓於案,息燈而卧;曉起,複檢諸作,更益之;所思少窒,仍放過,且閱他篇,不可執定,複酌酒酣卧;迨心思稍清,起而裁之,三複探頤,統歸於渾成。

    若必次第而成,則興易衰而思易疲矣。

    愚見是否?”幼川曰:“吾見難其易者得其一,未見易基俊者得其多。

    以一為難則工,以多為易而能工邪?梁周興嗣帝命以千字限一夕成文,蓋擊乎生死。

    子與之不同,何苦乃爾?”曰:“予用背水陣法,頗類興嗣。

    既言不愆行期,自不容緩。

    惬知己之意,折妒者之心,使異地則不能也。

    ”迨午,中徵詩,付以全稿轉上。

    幼川曰:“子才如此,王左右惡得無忌。

    昔聞盧生楠以詩獲罪蔣令,子為遍陳當道,始脫其獄,由此人皆稱重。

    若不虛己,是亦盧楠而救盧楠,其不免夫?”予謝曰:“知我者鮑子也。

    ” 嘉靖戊申歲,曾總制銑以複河套事,及夏閣老言,俱被奸谀陷於刑戮。

    上以科道不言,命錦衣衛遍加捶楚,其蔓連多矣。

    辛醜歲,李贊畫尚倫預有此議,竟不果。

    予賦詩慰之曰:“獻策金門空自歸,馬頭西向逐雲飛。

    長城夜月催刁鬥,青海嚴霜犯鐵衣。

    秋到連庭能禦虜,古來功業在知機。

    百年幾欲收河套,多少英雄有是非。

    ”夏公婚吳郎中舂,以是詩達公所,公慨然和之,其詩不傳。

    此聞之李鴻胪寶雲。

    壬戌歲,嚴閣老嵩罷歸江南,會諸缙紳談及河套不可複取,曰:“謝四溟山人獨有先見。

    ”此聞之鄒處士倫雲。

    嵩論與鄙見略同,然借此成曾夏二公獄,另有史氏之評。

     予初秋遊都下韋園,暮歸值雨,遂留殷太史正夫書齋,秉燭獨酌。

    正夫曰:“聞子能針唐詩之病,勿秘其法。

    ”予因檢宋之問《宴山亭》詩“攀岩踐苔易,迷路出花難”,不及駱賓王《詠雁》“帶月淩空易,迷煙逗浦難”,用韻妥帖。

    複檢劉長卿《雨中過靈光寺》詩“向人寒燭靜,帶月夜鐘深”,不及皇甫曾《晚至華陰》“雲霞仙掌出,松柏古祠深”,韻亦妥帖。

    正夫曰:“前二韻欠穩,子試定之。

    ”曰:“攀岩踐苔滑,迷路出花遲。

    ”“向人寒燭靜,隔寸夜鐘微。

    ”正夫曰:“宋劉二詩,譬猶高堂大廈,梁棟不加華藻,未為完美。

    子雖鬥良材,惜未結構,但築樓閣之基爾,勞思何益。

    凡閱古人之詩,辄有采取,或因拙緻工,因繁為簡,其珠玉歸囊,便是自家物,不愈乎六朝蹈襲以成風?此作者秘法,但不滞其機爾。

    ”予曰:“聞此确論,知其無妒也。

    ” 木玄虛《海賦》:“陰火潛然。

    ”顧況《送從兄使新羅》詩:“陰火暝潛燒。

    ”張祜《送徐彥夫南遷》詩:“陰火夜長然。

    ”王初《南中》詩:“陰火雨中生。

    ”凡作詩不惟專尚新奇,雖雷同必求獨勝。

    王能鍊句,晚唐亦知此邪? 《太玄經》《劇卦》:“海水群飛。

    ”庾信《和張侍郎》詩:“成群海水飛。

    ”呂溫《諸葛武侯廟原先》:“四海飛水。

    ”然庾呂沿襲,兩拙并見,不若陸雲《答平原》全用無議也。

    有客益為七言,曰:“海水群飛天混茫。

    ”尤為警策。

    譬如冶人能接伏波銅柱,為插天之标,而不見其迹也。

     學《選》詩不免乎套子,去套子則語新而句奇。

    務新奇則太工,辭不流動,氣乏渾厚。

    如辭勝氣,氣勝辭,套子用否之間,善作者不堕於一隅也。

     一夕,朱駕部伯鄰招飲官舍,因閱《雅音會編》,予笑曰:“此康生偶爾集次,始為近體洩機也。

    且如東韻幾二百字,其穩當可用者,應題得句,大抵不出十馀字,但前後錯綜不同爾。

    統觀諸家之作,其文勢句法,判然在目,若品彙諸韻相間,不露痕迹,而妙於藏用也。

    或得其捷要而易入,或窺其淺近而深求。

    夫百篇同韻,當度古人押字不苟處,能造奇語於衆妙之中,非透悟弗能也。

    或才思稍窘,但搜字以補其缺,則非渾成氣格,此作近體之弊也。

    ”伯鄰曰:“觀其排律,或百韻,或三一十韻,意思繁衍,句法變化,衆險疊出而益勝,但擇穩當者,信乎不多也。

    ”予曰:“短律貴乎精工,長律宜浩瀚奇崛,其法不可并論。

    ” 作詩有專用學問而堆垛者,或不用學問而勻淨者,二者悟不悟之間耳。

    惟神會以定取舍,自趨乎大道,不涉於歧路矣。

    譬如楊升庵狀元谪戍滇南,猶尚奪得侈,其粳、糯、黍、稷、脯、、ゾ、種種羅於前,而箸不周品,此乃用學問之癖也。

    又如客遊五台山訪禅侶,廚下見一胡僧執爨,但以清泉注釜,不用粒米,沸則自成饣粥。

    此無中生有,暗合古人出處。

    此不專於學問,又非無學問者所能到也。

    予因六祖惠能不識一字,參禅入道成佛,遂在難處用工,定想頭,鍊心機,乃得無米粥之法。

    詩中難者,莫過於情詩,然樂府尤盛於元,千萬人口中咀嚼,外無遺景,内無遺情,雖有作者,罕得新意。

    姑借六祖之悟,以示後學,誠以六祖之心為心,而入悟也弗難矣。

    因拟《别調曲》三首:“家信邺城門向西,青樓上與邺城齊。

    郎行好記門前柳,春夢南來路不迷。

    ”“夜深别酒見微醺,趙舞燈前猶向君。

    從此腰肢瘦無力,床頭間殺石榴裙。

    ”“木落天寒郎欲行,樽前離怨一鳴筝。

    燕姬纖手調新曲,不是西樓今夜聲。

    ”《怨歌行》二首:“澹妝寂寞妾愁深,若個濃妝歡至今。

    郎到薊門傳尺素,論證知濃澹在郎心。

    ”“長夜寒生翠幕低,琵琶别調為誰凄?君心無定如明月,才照樓東複轉西。

    ”《遠别曲》一首:“阿郎幾載客三秦,長憶侬家漢水濱。

    門外兩株烏臼樹,叮咛說向寄書人。

    ”《搗衣曲》一首:“秦關昨寄一書歸,百戰郎從劉武威。

    見說平安收涕淚,梧桐樹下搗寒衣。

    ” 陳一庵太守因徽藩誣春天,谪戍瓊州,寓邱文莊别墅,日詩酒。

    每聞缙紳間盛稱蘇舜澤總制《雪》詩:“初随鳴雨喧相續,轉入飄風靜不聞。

    ”寫景入微,非老手不能也。

    若楊誠齋“篩瓦巧從疏處透,跳階誤到暖邊融”,便是宋人本色。

     凡字異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此先聲律而後義意,用之中的,尤見精工。

    然禽不如鳥,翔不如飛,莎不如草,涼不如寒,此皆聲律中之細微。

    作者審而用之,勿專於義意而忽於聲律也。

     ◎補 古樂府雲:“有所思,□□□江□。

    □□□遺君,雙珠玳瑁簪。

    ”此承□三□□□□□□□□難因學此句發端雲:奉□□卮□□□,□□□□之雕琴”,元微之《金當玉歌》雲:“□□□□□□之玉,金鎖禹步之流珠。

    ”歐陽永叔《□□原□》雲:“酌君以荊州魚枕之蕉,贈君以宣城鼠須之管。

    ”黃山谷《送王郎》雲:“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明遠不以古樂府為法,而起語突出,諸公轉相效尤,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