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者,其工於聲調,盛唐以來,李杜二公而已。

     凡字有兩音,各見一韻,如二冬“逢”,遇也;一東“逢”,音蓬,《大雅》“鼍鼓逢逢”;四支“衰”,減也;十灰“衰”音崔,殺也,《左傳》“皆有等衰”;十三元“繁”,多也;十四寒“繁”,音盤,《左傳》“曲縣繁纓”;四豪“陶”,姓也,樂也;二蕭“陶”音遙,相随之貌,《禮記》“陶陶遂遂”,臯陶,舜臣名。

    作詩宜擇韻審音,勿以為末節而不詳考。

    賀知章《回鄉偶書》雲:“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此灰韻“衰”字,以為支韻“衰”字誤矣。

    何仲默《九日對菊》詩雲:“亭亭似與霜華鬥,冉冉偏随月影繁。

    ”此元韻“繁”字,以為寒韻“繁”字亦誤矣。

    予書此二詩,以為作者誡。

     阮籍《詠懷》詩:“雖雲君子賢,明目安可能。

    ”陸機《挽歌》:“殉殁身易亡,救子非所能。

    ”潘尼《贈王元贶》:“膏蘭孰為銷,濟治由賢能。

    ”夏侯湛《東方朔贊》:“倜傥博物,觸類多能。

    ”張平子《東京賦》:“因進距衰,表賢簡能。

    ”《離騷》:“紛吾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能。

    ”此協耐。

    王逸注:“熊屬多力,絕人之才者謂之‘能’。

    然諸公皆本逸注。

    予謂蒸韻能協用於灰韻,猶存古意,何以效其穿鑿而費講邪?又“三足鼈”,唐德誠禅師作頌,以此押韻雲:“三十年前坐釣台,鈎頭往往得黃能。

    金鱗不遇空勞力,收拾絲綸歸去來。

    ” 予客京時,李于鱗王元美徐子與梁公實宗子相諸君招餘結社賦詩。

    一日,因談初唐盛唐十二家詩集,并李杜二家,孰可專為楷範?或雲沈宋,或雲李杜,或雲王孟。

    予默然久之,曰:“曆觀十四家所作,鹹可為法。

    當選其諸集中之最佳者,錄成一帙,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衰精華。

    得此三要,則造乎渾淪,不必塑谪仙而畫少陵也。

    夫萬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駁而為純,去濁而歸清,使李杜諸公複起,孰以予為可教也。

    ”諸君笑而然之。

    是夕,夢李杜二公登堂謂餘曰:“子老狂而遽言如此。

    若能出入十四家之間,俾人莫知所宗,則十四家又添一家矣。

    子其勉之!” 人盧浮邱名楠者,過邺,訪予草堂,樽酒款洽,因談:“作詩有難易遲速,方見做手不同。

    ”盧曰:“格貴雄渾,句宜自然。

    吾子何其太苦?恐刻削有傷元氣爾。

    ”曰:“凡靜卧宜想頭流轉,思未周處,病之根也。

    數改求穩,一悟得純,子美所謂‘新詩改罷自長吟’是也。

    吾子所作太速,若宿構然。

    再假思索,則無瑕之玉,倍其價矣。

    ”盧曰:“凡走筆率成一篇,雖欲求疵而治,竟不可得,做手定矣。

    奈何?”曰:“觀子直寫胸中所蘊,由乎氣勝,專效背水陣之法,久而雖熟,未必皆完篇也。

    子所作,惟以仙丹而療人間百病。

    予詩如扁鵲診脈,用藥不失病源。

    ”盧曰:“平生口吃不能劇談,但與子操筆對賦,各見所長。

    ”予曰,這是盧生倔強不服善處。

    然其佳句甚多,予每稱賞,但不能悉記。

    其《讀書秋草園》,情景俱到,宛然入畫,比康藥“春草”之句,更覺古老。

    妙哉句也!固哉人也! 予自正德甲戌,年甫十六,學作樂府商調,以寫春怨,尚記首一阕雲:“隔花漏殘春夢醒,星鬥落江城。

    珠箔金鈎低控,玉钗珊枕斜橫。

    畫堂前紫燕交飛,綠楊枝黃鳥和鳴。

    倚危欄,又看三月景,杳然不見多情。

    斷腸芳草碧,(初未閱《太和正音譜》,故有硬字。

    )回首亂峰青。

    ”統若幹曲,請正於鄉︸蘇東臯,東臯曰:“爾童年愛作豔曲,聲口似詩,殆非詞家本色。

    初養精華而别役心機,孤此一代風雅何邪?”因教之作詩。

    澹泊自如,而不墜厥志。

    迄今五十馀年,播然一叟,惟詩是樂。

    動靜有時,而神逸於内,不知為山林之小隐欤?為市朝之大隐欤?蘇丈,吾師也,不得見我今日,悲哉! 作詩譬如有人日持箕帚,遍於市厘掃沙,簸而揀之,或破錢折簪,研讨會銅片鐵,皆投之於袋,饑則歸飯,固不如意,往複不廢其業。

    久而大有所獲,非金則銀,足贍卒歲之需,此得意在偶然爾。

    夫好物得之固難,警句尤不易得。

    掃沙不倦,則好物出;苦心不休,則警句成。

     人非雨露,而自澤者,德也;人非金石,而自澤者,名也。

    心非源泉,而流不韻者,才也;心非鑒光,而照無偏者,神也。

    非德無以養其心,非才無以充其氣心猶舸也,德猶舵也。

    鳴世之具,惟舸載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

    士衡士龍有才而恃。

    靈運玄晖有才而露。

    大抵德不勝才,猶泛舸中流,舵師失其所主,鮮不覆矣。

     凡作詩文,或有兩句一意,此文勢相貫,宜乎雙用。

    如李斯上秦始皇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無有遊觀廣覽之知,顧有至愚極陋之累。

    ”秦漢以來,文法類此者多矣,自不為病。

    王勃《尋道觀》詩:“玉笈《三山記》,金箱《五嶽圖》。

    ” 駱賓王《題玄上人林泉》詩:“芳杜湘君曲,幽蘭楚客詞。

    ”皆句意雖重,於理無害。

    若别更一句,便非一聯造物矣。

    至於太白《贈浩然》詩,前雲“紅顔棄軒冕”,後雲“迷花不事君”兩聯意頗相似。

    劉文房《靈祜上人故居》計,既雲“幾日浮生哭故人”,又雲“雨花垂淚共沾巾”,此與太白同病。

    興到而成,失於檢點。

    意重一聯,其勢使然;兩聯意重,法不可從。

     《木蘭詞》雲:“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

    ”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每而不亂。

    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将軍百戰死,壯十士年歸。

    ”絕似太白五言近體,但少結句爾。

    能於古調中突出幾句律調,自不減文姬筆力。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結最着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謝靈運《折楊柳行》:“郁郁河邊樹,青青野田草。

    ”此對起雖有模仿,而不失古調。

    至於“騷屑出穴風,揮霍見日雪”,此亦對起,用於中則穩帖。

    卓文君《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

    ”其古雅自是漢人語。

    鮑明遠拟之曰:“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此亦用漢人機軸,雖能織文錦羅,惜時樣不同爾。

     子美《遣意》二首,皆偏入格。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突然而起,似對非對,而不失格律。

    時孤城四鼓,睡起憑高,則前山半吐月矣。

    其清景快人心目,作者可以寫其真,良工莫能狀其妙,不待講而自透徹,此豈偶然得之邪!此豈冥然思之邪!至於“啭枝黃鳥近,泛渚白鷗輕”,此亦對起,頗似簡闆。

    況用二虛字,意多氣靡,緩於發端。

    夫鳴於枝上者黃鳥,則近而可親;泛於渚次者白鷗,則輕而可愛。

    着於前聯則可。

    子美起對固多切者,宜在中而不宜在首,此近體定法也。

    又《寄劉峽州四十韻》,末二句雲:“江湖多白鳥,天地有青蠅。

    ”長律自無徹尾聲屬對,若蒸韻不窮,想更有布置。

     陳思王《五遊》詩雲:“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

    上帝休西靈,棂,群後集東廂。

    帶我瓊瑤佩,漱我沆瀣漿。

    路蹰玩靈芝,徙倚弄華芳。

    王子奉仙藥,羨門進奇方。

    ”此皆兩句一意,然祖於古樂府。

    觀其《陌上桑》:“湘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焦仲卿妻》:“東西植松柏,南北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相逢行》:“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

    ”《羽林郎》:“長初連理帶,廣袖合歡裙。

    ”此皆古調,自然成對。

    陳思通篇拟之,步驟雖似五言長律,其辭古氣順如此。

     宗考功子相過旅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