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工巧不足言矣。

    ”若子美“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之類,語平意奇,何以言拙?劉禹錫《望夫石詩》:“望來已是幾千載,隻是當年初望時。

    ”陳後冊謂“辭拙意工”是也。

     《馀師錄》曰:“文不可無者有四:曰體,曰志,曰氣,曰韻。

    ”作詩亦然。

    體貴正大,志貴高遠,氣貴雄渾,韻貴隽永。

    四者之本,非養無以發其真,非悟無以入其妙。

     《塵史》曰:王得仁謂七言始於《垓下歌》,《柏梁》篇祖之。

    劉存以“交交黃鳥止於桑”為七言之始,合兩句為一,誤矣。

    《大雅》曰:“維昔之富不如時。

    ”《公布》曰:“學有緝熙於光明。

    “此為七言之始。

    亦非也。

    蓋始於《擊壞歌》:”帝力於我何有哉?“《雅》《頌》之後,有《南山歌子産歌》《采葛婦歌》《易水歌》,皆有七言,而未成篇,及《大招》百句,《小招》七十句,七言已盛於楚,但以參差語間之,而觀者弗詳焉。

     賈誼《惜誓》、《賦》曰“衰老”,遭際漢文而曰“亂世”,氣短量狹如此。

    《漢》、《史》、《誼傳》獨載《吊屈原》、《鵬鳥》二賦,而無此篇。

    洪興祖以為環異奇偉,非誼莫能及,而并錄傳中,豈興祖誤耶? 謝瞻《從宋公戲馬台送孔令》曰:“聖心眷佳節,揚銮戾行宮。

    ”謝靈運曰:“良辰感聖心,雲旗興暮節。

    ”是時晉帝尚存,二公世臣媚裕若此。

    靈運又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

    ”何前佞而後忠也? 《漢書》曰:“不歌而誦謂之賦。

    ”若《子虛》、《上林》,可誦不可歌也。

    然亦有可歌者,若《長門賦》曰:“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返佤,形枯槁而獨居。

    ”《悼李夫人賦》曰:“美連娟以雩兮,命巢絕而不長。

    飾新宮以延伫兮,泯不歸乎故鄉。

    ”二賦情詞悲壯,韻調铿锵,與歌詩何異? 謝靈運撥魏文帝《芙蓉池》之作,過於體貼。

    宴賢之際,何乃自陳德業哉? 江淹撥劉琨,用韻整齊,造語沉着,不如越石吐出心肺。

     作詩譬諸用兵,慎敵則勝。

    命題雖易,不可率然下筆。

    至于渾化,無施不可。

     《霏雪錄》曰:“唐詩如貴介公子,舉止風流;宋詩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揖賓,辭容鄙俗。

    ”殊不知老農亦有名言,貴介公子不能道者。

    林逋曰:“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禅書》。

    ”此乃反唐人之意。

    窦庠曰:“漢家若欲論封禅,須及相如未病時。

    ” 韋蘇州曰:“窗裡人将老,門前樹已秋。

    ”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

    ”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感,見乎言表。

     魏武帝《短歌行》全用《鹿鳴》四句,不如蘇武“《鹿鳴》思野草,可以喻佳賓”點化為妙。

    “沉吟至今”可接“明明如月”,何必《小雅》哉?蓋以養賢自任而牢籠天下也。

    真西山不取此篇,當矣。

    及觀《藝文類聚》所載魏武帝《短歌行》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萜,無枝可依。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歐陽詢去其半,尤為簡當,意貫而語足也。

     劉才甫曰:“魏武《短歌行》,意多不貫,當作七解可也。

    ” 黃山谷曰:“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取其發興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魚蟲,以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間商度隐語,則詩委地矣。

    ”予所謂“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與此意同。

     七言絕句,盛唐諸公用韻最嚴,大曆以下,稍有旁出者。

    作者當以盛唐為法。

    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韻為主,意到辭工,不假雕飾;或命意得句,以韻發端,渾成無迹,此所以為盛唐也。

    宋人專重轉合,刻意精煉,或難於起句,借用傍韻,牽強成章,此所以為宋也。

     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甯用仄字,勿借平字,若子美“先帝貴妃俱寂寞”、“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山房随筆》四《禽言》,予錄其一曰:“鹁鸪鸪,勃鸪鸪!帳房遍野相喧呼。

    阿姊含羞對阿妹,大嫂揮涕看小姑。

    一家不幸俱被擄,猶幸同處為妻孥。

    願言相憐莫相妒,這個不是親丈夫。

    ”此作可悲,讀者尚不堪,況遭其時乎? 晉傅鹹集七經語為詩;北齊劉晝緝綴一賦,名為《六合》。

    魏收曰:“賦名《六合》,其愚已甚;及觀其賦,又愚於名。

    ”後之集句肇於此。

     唐人集句謂之“四體”,宋王介甫石曼卿喜為之,大率逞其博記雲爾。

    不更一字,以取其便;務搜一句,以補其阙。

    一篇之作,十倍之工。

    久則動襲古人,殆無新語。

    黃山谷所謂“正堪一笑”也。

     《玉海》曰:“《胡笳十八拍》四卷,漢蔡琰撰。

    幽憤成此曲,以入琴中。

    ”唐劉商、宋王安石李元白各以集句效琰,好奇甚矣。

     漢武帝柏梁台成,诏群臣能為七言者,乃得與坐。

    有曰“總令天下誠難治”,有曰“和撫四夷不易哉”,有曰“三輔盜賊天下危”,有曰“盜阻南山為民災”,有曰“外家公主不可治”。

    是時君臣宴樂,相為警誡,猶有二代之風。

    後世以詩諷谏而獲罪者,可勝吧哉! 漢高帝《大風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後乃殺戮功臣。

    魏武帝《對酒歌》曰:“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