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百篇》直寫性情,靡不高古,雖其逸計,漢人尚不可及。
今學之者,務去聲律,以為高古。
殊不知文随世變,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於古,而終非古也。
唐山夫人《房中樂》十七章,格韻高嚴,規模簡古,乎商周之《傾》。
迨蘇李五言一出,詩體變矣,無複為漢初樂章,以繼《風雅》,惜哉! 詩以漢魏并言,魏不逮漢也。
建安之作,率多平仄穩帖,此聲律。
而後流於六朝,千變萬化,至盛唐極矣。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迹可也。
《越裳操》止三句,不言白雉而意自見,所謂“大樂必易”是也。
及班固《白雉》詩,加之形容,古體變矣。
傅玄《豔歌行》,全襲《陌上桑》,但曰:“天地正厥位,願君改其圖。
”蓋欲辭嚴義正,以裨風教。
殊不知“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已含此意,不失樂府本色。
《木蘭詞》後篇不當作。
末曰“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此亦玄之見也。
詩文以氣格為主,繁簡勿論。
或以用字簡約為古,未達權變。
善用助語字,若孔鸾之尾聲,不可少也。
太白深得此法。
予讀《文則》《冀越記》《鶴林玉露》,皆謂作古文不可去助語字,俱引《檀弓》“沐浴佩玉”為證。
餘見略同。
作詩繁簡各有其宜,譬諸衆星麗天,孤霞捧日,無不可觀。
若《孔雀東南飛》《南山有鳥》是也。
六朝以來,留連光景之弊,蓋自《三百篇》比興中來。
然抽黃對白,自為一體。
《紫骝馬歌》曰:“燒火燒野田,野鴨飛上天。
”此古詞也。
《折柳行》曰:“默默施行違,厥罰随事來。
”亦古辭也。
《陌上桑》曰:“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嶷曆玉門。
“此魏武帝之作也。
《秋胡行》曰:“思與五喬乘雲遊八極。
”此嵇康之作也。
《董逃行》曰:“遙望五嶽端,黃金為阙班嶙。
”此魏人撥作也。
古人命題措辭如此。
歐陽公曰:“《小雅》《雨無正》之名,據序所言,與詩絕異。
”當阙其所疑。
題外命意,善作者得之。
不然,流於迂遠矣。
揚雄作《反騷》《廣騷》,班彪作《悼騷》,摯虞作《愍騷》,應奉作《感騷》,漢魏以來,作者缤紛,無出屈宋之外。
《詩》曰:“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初無意於對也。
《十九首》雲:“胡馬依北風,越烏巢南枝。
”屬對雖切,亦自古老。
六朝惟淵明得之,若“芳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是也。
凡作近體,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
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講之獨繭抽絲。
此詩家四關。
使一關未過,則非佳句矣。
詩有造物,一句不工,則一篇不純,是造物不完也。
造物之妙,悟者得之。
譬諸産一嬰兒,形體雖具,不可無啼聲也。
趙王枕易曰:“全篇工緻而不流動,則神氣索然。
”亦造物不完也。
古《采蓮曲隴頭流水歌》,皆不協聲韻,而有《清廟》遺意。
作詩不可用難字,若柳子厚《奉寄張使君》八十韻之作,篇長韻險,逞其問學故爾。
唐律,女工也。
六朝隋唐之表,亦女工也。
此體自不可少。
魏武帝《善哉行》,七解;魏文帝《煌煌京洛行》,五解。
全用古人事實,不可泥於詩法論之。
作詩雖貴古淡,而富麗不可無。
譬如松篁之於桃李,布帛之於錦繡也。
計至三謝,乃有唐調;香山九老,乃有宋調;胡元諸公,頗有唐調;國朝何大複李空同,憲章子美,翕然成風。
吾不知百年後,又何如爾。
杜子美詩:“日出籬東水,雲生舍北泥。
竹高鳴悲翠,沙僻舞骓。
”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計也。
蓋嘉運詩:“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蹄。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矣。
用事多則流於議論。
子美雖為“詩史”,氣格自高。
《世說新語》:“謝公問諸子弟:‘《毛詩》何句最佳?’玄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聖經若論佳句,譬諸九天而較其高也。
嚴滄浪曰:“漢魏古詩,氣象渾厚,難以句摘,況《三百篇》乎?”滄浪知詩矣。
陶潛不仕宋,所著詩文,但書甲子。
韓不仕梁,所著詩文,亦書甲子。
節行似潛而詩绮靡,蓋所養不及爾。
薛西原曰:“立節行易,養性情難。
” 《辍耕錄》曰:“樊宗師《绛守居園池記》,艱深奇澀,人莫能誦。
宋王晟劉忱為之注釋,趙仁舉為之句讀,誠可怪也。
韓退之作宗師墓志銘曰:‘文從字順各識職。
’蓋譏之也。
”退之《城南聯句》,意深語晦,相去幾何。
古詩之韻如《三百篇》協用者,“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是也。
如洪武韻互用者,“灼灼園中葵,朝露待日”是也。
如沈韻拘用者,“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是也。
漢人用韻參差,沈約《類譜》,始為嚴整。
“早發定山”,尚用“山”、“先”二韻。
及唐以詩取士,遂為定式。
後世因之,不複古矣。
楊誠齋曰:“今之《禮部韻》之拘哉?”鄒國忠曰:“不用沈韻,豈得謂之唐詩。
”古詩自有所葉,如:“靡室靡家,犭嚴狁之故。
”曹大家字本此。
詩宜擇韻。
若秋、舟,平易之類,作家自然出奇;若眸、瓯,粗俗之類,諷誦而無音響;若锼、搜,艱險之類,意在使人難押。
《鶴林玉露》曰:“詩惟拙句最難。
至於拙則渾然天成,
今學之者,務去聲律,以為高古。
殊不知文随世變,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於古,而終非古也。
唐山夫人《房中樂》十七章,格韻高嚴,規模簡古,乎商周之《傾》。
迨蘇李五言一出,詩體變矣,無複為漢初樂章,以繼《風雅》,惜哉! 詩以漢魏并言,魏不逮漢也。
建安之作,率多平仄穩帖,此聲律。
而後流於六朝,千變萬化,至盛唐極矣。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迹可也。
《越裳操》止三句,不言白雉而意自見,所謂“大樂必易”是也。
及班固《白雉》詩,加之形容,古體變矣。
傅玄《豔歌行》,全襲《陌上桑》,但曰:“天地正厥位,願君改其圖。
”蓋欲辭嚴義正,以裨風教。
殊不知“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已含此意,不失樂府本色。
《木蘭詞》後篇不當作。
末曰“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此亦玄之見也。
詩文以氣格為主,繁簡勿論。
或以用字簡約為古,未達權變。
善用助語字,若孔鸾之尾聲,不可少也。
太白深得此法。
予讀《文則》《冀越記》《鶴林玉露》,皆謂作古文不可去助語字,俱引《檀弓》“沐浴佩玉”為證。
餘見略同。
作詩繁簡各有其宜,譬諸衆星麗天,孤霞捧日,無不可觀。
若《孔雀東南飛》《南山有鳥》是也。
六朝以來,留連光景之弊,蓋自《三百篇》比興中來。
然抽黃對白,自為一體。
《紫骝馬歌》曰:“燒火燒野田,野鴨飛上天。
”此古詞也。
《折柳行》曰:“默默施行違,厥罰随事來。
”亦古辭也。
《陌上桑》曰:“駕虹霓,乘赤雲,登彼九嶷曆玉門。
“此魏武帝之作也。
《秋胡行》曰:“思與五喬乘雲遊八極。
”此嵇康之作也。
《董逃行》曰:“遙望五嶽端,黃金為阙班嶙。
”此魏人撥作也。
古人命題措辭如此。
歐陽公曰:“《小雅》《雨無正》之名,據序所言,與詩絕異。
”當阙其所疑。
題外命意,善作者得之。
不然,流於迂遠矣。
揚雄作《反騷》《廣騷》,班彪作《悼騷》,摯虞作《愍騷》,應奉作《感騷》,漢魏以來,作者缤紛,無出屈宋之外。
《詩》曰:“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初無意於對也。
《十九首》雲:“胡馬依北風,越烏巢南枝。
”屬對雖切,亦自古老。
六朝惟淵明得之,若“芳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是也。
凡作近體,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
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講之獨繭抽絲。
此詩家四關。
使一關未過,則非佳句矣。
詩有造物,一句不工,則一篇不純,是造物不完也。
造物之妙,悟者得之。
譬諸産一嬰兒,形體雖具,不可無啼聲也。
趙王枕易曰:“全篇工緻而不流動,則神氣索然。
”亦造物不完也。
古《采蓮曲隴頭流水歌》,皆不協聲韻,而有《清廟》遺意。
作詩不可用難字,若柳子厚《奉寄張使君》八十韻之作,篇長韻險,逞其問學故爾。
唐律,女工也。
六朝隋唐之表,亦女工也。
此體自不可少。
魏武帝《善哉行》,七解;魏文帝《煌煌京洛行》,五解。
全用古人事實,不可泥於詩法論之。
作詩雖貴古淡,而富麗不可無。
譬如松篁之於桃李,布帛之於錦繡也。
計至三謝,乃有唐調;香山九老,乃有宋調;胡元諸公,頗有唐調;國朝何大複李空同,憲章子美,翕然成風。
吾不知百年後,又何如爾。
杜子美詩:“日出籬東水,雲生舍北泥。
竹高鳴悲翠,沙僻舞骓。
”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計也。
蓋嘉運詩:“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蹄。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矣。
用事多則流於議論。
子美雖為“詩史”,氣格自高。
《世說新語》:“謝公問諸子弟:‘《毛詩》何句最佳?’玄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聖經若論佳句,譬諸九天而較其高也。
嚴滄浪曰:“漢魏古詩,氣象渾厚,難以句摘,況《三百篇》乎?”滄浪知詩矣。
陶潛不仕宋,所著詩文,但書甲子。
韓不仕梁,所著詩文,亦書甲子。
節行似潛而詩绮靡,蓋所養不及爾。
薛西原曰:“立節行易,養性情難。
” 《辍耕錄》曰:“樊宗師《绛守居園池記》,艱深奇澀,人莫能誦。
宋王晟劉忱為之注釋,趙仁舉為之句讀,誠可怪也。
韓退之作宗師墓志銘曰:‘文從字順各識職。
’蓋譏之也。
”退之《城南聯句》,意深語晦,相去幾何。
古詩之韻如《三百篇》協用者,“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是也。
如洪武韻互用者,“灼灼園中葵,朝露待日”是也。
如沈韻拘用者,“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是也。
漢人用韻參差,沈約《類譜》,始為嚴整。
“早發定山”,尚用“山”、“先”二韻。
及唐以詩取士,遂為定式。
後世因之,不複古矣。
楊誠齋曰:“今之《禮部韻》之拘哉?”鄒國忠曰:“不用沈韻,豈得謂之唐詩。
”古詩自有所葉,如:“靡室靡家,犭嚴狁之故。
”曹大家字本此。
詩宜擇韻。
若秋、舟,平易之類,作家自然出奇;若眸、瓯,粗俗之類,諷誦而無音響;若锼、搜,艱險之類,意在使人難押。
《鶴林玉露》曰:“詩惟拙句最難。
至於拙則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