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劉仲原得銅斛二于左馮翊,其一雲“始元四年造”,其二雲“甘露元年十月造”,數量皆同,雲“容十鬥”。
後刻雲“重四十觔”。
以今權量校之,容三鬥,重十有五觔,乃知古今不同。
《漢書》于定國飲酒至一石不亂,晉劉伶一飲一石,五鬥解酲。
則是故三鬥,而一鬥五升扶頭耳。
《魏志》雲:“曹公帳下有典君,持一雙戟八十觔。
”則是一戟重十五觔,兩戟共重三十觔耳。
“五馬”之事,不見于書。
以詩言之,“孑孑幹旟,在浚之都。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周禮》注雲:“州長建旟,太守視之。
漢禦五馬。
”或雲:“古乘驷馬車,至漢太守出則加一馬。
”見《漢官儀注》。
退之有言曰:“清而容物,恕以及人。
”蘇子美進邸之會,謂人曰:“食中無饅羅畢夾,座上安得有國舍虞比?”竟以此語招覆鼎之禍。
畢氏羅氏,蕃人之好以羊彘之肉餅異而食者,因号“畢羅”。
或問:“湯餅謂之不托,何也?”曰:“未有刀機時,以手托之;既用刀機,則不托矣。
”出李濟翁《資暇集》。
飲酒痛釂,謂之“舉白”。
唐人雲“卷白波”,義起于漢擒白波賊戮之,言意氣之快耳。
如今人稱文字警絕,謂之“掃凡馬”,取杜甫“一掃萬古凡馬空”也。
呼驢曰“衛”,未知所本。
豈衛地多驢,故雲爾耶?命龜曰“蔡”,亦是意也。
樂部中有促拍催灑,謂之“三台”。
唐士雲:“蔡邕自侍書禦史累遷尚書,不數日間,遍曆三台。
樂工以邕洞曉音律,故制曲以悅之。
”又始作樂,必曰“絲抹将來”,蓋絲竹在上,鐘鼓在下,絲以起之,樂乃作,亦唐以來如是,非古所謂合止柷敔也。
寒食之名,起于禁火;拜掃之儀,因于《禮經》。
昔者,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廟,孔子許望墓為壇,以時祭祀,此其本也。
端午之号,同于重九;角黍之事,肇于風俗。
昔日屈原懷沙忠死,後人每年以五色絲絡粔敉而吊之,此其始也。
後世以“五”字為“午”,則誤矣。
弈棋取一道,人行五子,謂之“蹙融”。
“融”者,戎也,生于黃帝蹙鞠戎旅之間為戲耳。
庾元規曰:“蹙戎者,今之蹙融也。
漢謂之‘格五’,取五子相格之義以名之耳。
”樗蒱起自老子,今謂之“呼盧”,取純色而勝之之義以名之耳。
唐開元中,教舞馬四百蹄,衣以文繡,飾以珠玉,和鸾金勒,星粲霧駁,俯仰赴節,曲盡其妙。
每舞,藉以巨榻。
杜詩雲:“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
”初,明皇命五方小兒,分曹鬥雞,勝者纏以錦段。
舞馬則藉之以榻耳。
祿山之亂,散徙四方。
魏博田承嗣一日享軍,樂作而馬舞不休,以為妖而殺之,後人嗟其不遇。
顔太初曰:“引重緻遠,馬之職也。
變其性而為倡優,其謂之妖而死也,宜矣。
” 餘年十五時,感傷寒,至六七日,困重将斃,父母環而泣之。
忽夢二皂持馬呼餘乘之,自成武東北,道濟兖郡縣,直抵嶽祠。
入西偏門,列諸曹院,至一所,見紫衣人據案雲:“爾安得殺某?”命取鏡燭之,非是,遣餘去。
若一僧相引,巡觀諸院,囚徒甚衆。
既而複出廟門,二皂持馬在焉。
已據鞍,于街東民居若茶肆者,睹胥吏十輩,内一人乃姑丈惠澤,字慎微,亟下馬揖之。
渠已蔽身簾箔間,挽而出之,問何似,且雲:“姑丈棄世數年矣,安得在此為吏?”渠唯唯。
叩之主何事,曰戶案。
“還知某之壽命有官祿否乎?”曰:“非某所司。
然嘗竊見之,公有年在,他日當來作監河侯。
”乃相别上馬,複遵舊塗歸焉。
至城北,堕一池,飒然寤,汗出遍體,而疾去矣。
嘗志之。
豈餘不偶于世,而将官于地下乎?今潦倒流離,從人貸粟,生不為監河侯,而死乃為之,可發一笑。
新官并宿,謂之“爆直”,或雲“豹直”。
南山有文豹,霧雨七日不下食者,欲以澤其毛衣,而成其文章。
取豹伏之象,非爆迸之義。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
後刻雲“重四十觔”。
以今權量校之,容三鬥,重十有五觔,乃知古今不同。
《漢書》于定國飲酒至一石不亂,晉劉伶一飲一石,五鬥解酲。
則是故三鬥,而一鬥五升扶頭耳。
《魏志》雲:“曹公帳下有典君,持一雙戟八十觔。
”則是一戟重十五觔,兩戟共重三十觔耳。
“五馬”之事,不見于書。
以詩言之,“孑孑幹旟,在浚之都。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周禮》注雲:“州長建旟,太守視之。
漢禦五馬。
”或雲:“古乘驷馬車,至漢太守出則加一馬。
”見《漢官儀注》。
退之有言曰:“清而容物,恕以及人。
”蘇子美進邸之會,謂人曰:“食中無饅羅畢夾,座上安得有國舍虞比?”竟以此語招覆鼎之禍。
畢氏羅氏,蕃人之好以羊彘之肉餅異而食者,因号“畢羅”。
或問:“湯餅謂之不托,何也?”曰:“未有刀機時,以手托之;既用刀機,則不托矣。
”出李濟翁《資暇集》。
飲酒痛釂,謂之“舉白”。
唐人雲“卷白波”,義起于漢擒白波賊戮之,言意氣之快耳。
如今人稱文字警絕,謂之“掃凡馬”,取杜甫“一掃萬古凡馬空”也。
呼驢曰“衛”,未知所本。
豈衛地多驢,故雲爾耶?命龜曰“蔡”,亦是意也。
樂部中有促拍催灑,謂之“三台”。
唐士雲:“蔡邕自侍書禦史累遷尚書,不數日間,遍曆三台。
樂工以邕洞曉音律,故制曲以悅之。
”又始作樂,必曰“絲抹将來”,蓋絲竹在上,鐘鼓在下,絲以起之,樂乃作,亦唐以來如是,非古所謂合止柷敔也。
寒食之名,起于禁火;拜掃之儀,因于《禮經》。
昔者,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廟,孔子許望墓為壇,以時祭祀,此其本也。
端午之号,同于重九;角黍之事,肇于風俗。
昔日屈原懷沙忠死,後人每年以五色絲絡粔敉而吊之,此其始也。
後世以“五”字為“午”,則誤矣。
弈棋取一道,人行五子,謂之“蹙融”。
“融”者,戎也,生于黃帝蹙鞠戎旅之間為戲耳。
庾元規曰:“蹙戎者,今之蹙融也。
漢謂之‘格五’,取五子相格之義以名之耳。
”樗蒱起自老子,今謂之“呼盧”,取純色而勝之之義以名之耳。
唐開元中,教舞馬四百蹄,衣以文繡,飾以珠玉,和鸾金勒,星粲霧駁,俯仰赴節,曲盡其妙。
每舞,藉以巨榻。
杜詩雲:“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
”初,明皇命五方小兒,分曹鬥雞,勝者纏以錦段。
舞馬則藉之以榻耳。
祿山之亂,散徙四方。
魏博田承嗣一日享軍,樂作而馬舞不休,以為妖而殺之,後人嗟其不遇。
顔太初曰:“引重緻遠,馬之職也。
變其性而為倡優,其謂之妖而死也,宜矣。
” 餘年十五時,感傷寒,至六七日,困重将斃,父母環而泣之。
忽夢二皂持馬呼餘乘之,自成武東北,道濟兖郡縣,直抵嶽祠。
入西偏門,列諸曹院,至一所,見紫衣人據案雲:“爾安得殺某?”命取鏡燭之,非是,遣餘去。
若一僧相引,巡觀諸院,囚徒甚衆。
既而複出廟門,二皂持馬在焉。
已據鞍,于街東民居若茶肆者,睹胥吏十輩,内一人乃姑丈惠澤,字慎微,亟下馬揖之。
渠已蔽身簾箔間,挽而出之,問何似,且雲:“姑丈棄世數年矣,安得在此為吏?”渠唯唯。
叩之主何事,曰戶案。
“還知某之壽命有官祿否乎?”曰:“非某所司。
然嘗竊見之,公有年在,他日當來作監河侯。
”乃相别上馬,複遵舊塗歸焉。
至城北,堕一池,飒然寤,汗出遍體,而疾去矣。
嘗志之。
豈餘不偶于世,而将官于地下乎?今潦倒流離,從人貸粟,生不為監河侯,而死乃為之,可發一笑。
新官并宿,謂之“爆直”,或雲“豹直”。
南山有文豹,霧雨七日不下食者,欲以澤其毛衣,而成其文章。
取豹伏之象,非爆迸之義。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