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不以詩名之人,偶有數句,反能動人。

    如僧人智能養母最孝,有一絕雲:“濁酒渾漿丐一杯,歡顔但博阿娘開。

    着娘微醉扶娘睡,不敢溫經獨坐陪。

    ”又某《哭母詩》曰:“叫一聲,哭一聲,兒的聲音娘慣聽,如何娘不應。

    ”以上兩作,讀之未有不凄然生感者。

     人有賢子最是樂事,以其能繼述也。

    若年已老耄,無子無女,白頭夫婦黯然相對,真有難以為情者。

    範孫慰仁安之詩曰:“生兒豚犬不如無。

    ”雖至語,我不知當境之苦也。

    朱友鶴先生詩曰:“白傅無兒空下淚,中郎有女亦相親。

    曾何著述傳當代,任把詩書付别人。

    ”又“買得泥孩兒一個,歸來算我已添丁。

    ”語極凄恻,吾友王仁安《賀劉幼樵提學娶兒媳》詩曰:“我家開閣事堪憐,燕子空巢世變遷。

    一樣龍锺君獨好,佳兒佳婦慰餘年。

    ”又喜弟生子詩曰:“阿弟侵尋已五旬,今朝方見後來人。

    老夫膝下凄然慣,亦喜添丁是近親。

    ”凄恻之語較朱君為甚。

    上年仁安生日,送詩聯者或有“子孫繞膝”等詞句,宜仁安讀之愀然也。

     徐東海總統今年八十一歲,精神強固,似六十許人,初以翰林參新建陸軍幕,其後總督東三省,勳業赫然。

    記其《小站夜出巡營詩》雲:“夜深海氣浸衣袂,滿馬疏風聽咽笳。

    ”又《賦贈日本鲛島中将》詩:“牛酒酣歌夜未闌,平沙萬裡雪漫漫。

    會當大漠東風轉,海上群山立馬看。

    ”又《贈大島大将》詩:“酒酣起舞為君壽,萬馬無聲月正中。

    ”又“東風能識裁宮錦,萬簇桃花逐隊行。

    ”如此等句,真有吞吐大荒俯視一切之概。

    誦洛大令評予詩,謂為長槍大戟,震動一切,以之評東海諸作,殊為允當,予烏足以當之。

     作詩用闊大字面較為雄渾,但須通首相稱,乃為合作。

    近見友人詩兩用“放眼中原”四字,皆屬傑構。

    許琴伯秘書《臨川感賦》雲:“寒迫饑驅事可哀,青碧血滿蒿萊。

    澄清寰宇知何日,放眼中原幾霸才?”劉雲孫大令《過水坡渡口》雲:“滿地黃花認水坡,北來我又渡黃河。

    年年争戰民财盡,放眼中原老淚多。

    ”兩詩皆有噴薄之氣,故佳。

    又雲孫《過娘子關》雲:“雄關高與萬峰齊,回首并州落日低。

    浩瀚渾流來眼底,亂山排到井陉西。

    ”亦有盛唐氣派,以其無蹈空之字句也。

     今春陳老病故于北平。

    予見挽聯、挽詩頗多,而以陳散原先生所撰挽詩為最。

    詩曰:“一擲耆賢與世違,猥成後死更何依?傾談侍坐空留夢,啟聖回天埃見幾。

    終出精魂親鬥極,早彰風節動宮闱。

    平生餘事仍難及,冠古詩篇欲表微。

    ”意亦猶人,而鍊字鍊句,極為沈摯。

    俞恪士先生謂尋常人能為之詩,不作可也。

    散原翁之詩,可謂不尋常矣。

     潘彥輔先生謂:詩不可為人強作,必勃勃不可以已也,而後為之。

    欲作一詩,宜全力與俱,初定意格,終研詞句,如良醫診脈,精神入微;如法吏斷獄,反覆勘問,凡易悅而自足,皆文章之大病也雲雲。

    予述此論時,有友人诘之曰:作詩如此,不太苦乎?予曰:由苦方能得甘,若以為苦,最好是不作,不必人人皆作詩也。

     少子遠遊不歸,思之幾至成疾。

    去年十一月六日,自三義莊歸途,為一詩曰:“木葉疏草不肥,長堤漁火影霏微。

    炊煙四起天垂暮,目極飛鴻何處飛?”車中低吟,為之淚落,以思有所奇也。

    又《有感》詩雲:“空負表翁舐犢情,不堪邪說誤平生。

    朝來更有傷心事,繞膝童孫覓父聲。

    ”華壁老評之以為不忍卒讀。

    今年二月上旬,乃意外歸來,又得二十八字曰:“遊子歸來倦飛鳥,先生老去蟄居龍。

    冤親恩怨何從說,隻合癡聾作阿翁。

    ”意雖不滿,而心境安貼許多矣。

     陳石遺序鄭蘇戡詩,内有雲:“為朋友而作詩,然往往為此友而工,為彼友而不工者,以其意之屬不屬也。

    謝靈運對惠連轍有佳句,千古傳為佳話。

    又有刻意求工而不工,不刻意求工而轉工,則天之事與學之功有不同也。

    沈子培遇鄭蘇戡,則詩思自生;陳老遇謝枚如、張幼樵,則工于他作;鄭蘇戡為個子朋而作者,則尤工。

    此與謝靈運對惠連轍有佳句相類。

    ”此等議論,頗有意味。

     作詩造意貴曲折,不貴直質,以直質便說盡無餘味也。

    陳伯嚴《贈吳彥複》詩:“彭嫣非獨憐才耳,誰識彭嫣萬劫心?我友堂堂終付汝,彌天四海一沈吟。

    ”本系以彭嫣付彥複,偏說以彥複付彭嫣。

    鄭蘇戡《哭顧子朋》詩:“自意死窮邊,不複能見子。

    歸來誰與歸,得我子所喜。

    ”本系蘇戡得子朋而喜,偏說得蘇戡而子朋喜,故意曲折,兩作同一機軸。

     予昔年有句曰:“老去心肝涼似水,更無餘地起情瀾”。

    自以謂解脫矣,年來名缰利鎖,碌碌塵中,仍未能解脫也。

    因憶彭甘亭《花燭詞》曰:“阿侬消瘦倦花颠,色界删除兜率天。

    恰似東坡蕉葉量,但看人醉亦欣然。

    ”又張亨甫有句曰:“何曾兩庑愛孤豚,漸覺中年百感存。

    隻合落花風裡坐,看人兒女自消魂。

    ”兩君為此等語,豈不自以為解脫乎。

    其實亦如我之不能解脫也。

     予舊藏有陳秋舫《白石山館詩》鈔本,魏默深跋其後曰:“空山無人,沉思獨往。

    木葉盡脫,石氣自青。

    羚羊挂角,無迹可求。

    成連東海,刺舟而去。

    ”漁洋山人能言之,而不能為之也,太初其庶幾乎,其語甚隽,不必讀秋舫詩已可知其詩之境界矣。

     三十年前予遊日本,一日同友人訪印刷局長得能通昌寓所,見其壁間懸一條幅,為西鄉南浦所書,圓潤寬博,有王可莊修撰筆意,詩亦飄然有仙氣,其詞曰:“樓閣如煙橫曉天,蓬萊自古會群仙。

    丹成餘粒分龜鶴,又至千年又萬年。

    ”予在西京旅邸亦得一絕句曰:“薄寒忽已襲重裘,霸氣棱棱逼瓦溝。

    老鶴不歸松影靜,一丸涼月下西樓。

    ”自謂亦有清曠之緻。

     予嘗為集句挽聯挽李嘯溪先生(映庚)雲:“徒此挹清芬,天涯烈士空垂涕;無由親雄略,河上仙翁去不回。

    ”又代溫支英君(世霖)挽之雲:“結發事文章,甘山廬阜郁相望;暮景迫摧倒,清江赤壁照人悲。

    ”又挽潘端甫雲:“楚些招歸來,舊事真成一夢過;魯經有遺歎,勝遊難複五人同。

    ”又挽袁勵之雲:“維時遭艱虞,更為後會知何地;對床老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又代天津紅十字分會挽廣西紅十字分會理事長周巨川聯曰:“乾坤含瘡痍,足繭荒山轉愁疾;人生若塵露,徙倚危樓一怆神。

    ”蓋撰聯不易渾成,反不如集句也。

     昔毛西河之夫人嘗诮西河,語其門人曰:“君輩以渠為博雅乎,不知渠作七律一首而翻檢書籍,動或數十種,直獺祭耳”雲雲。

    西河聞之,笑曰:“此正吾之不可及也。

    ”袁簡齋天才卓越,下筆千言,而為某中丞作題某圖四絕句,壓倒一切,四坐傾服。

    簡齋出字簏示之,蓋已七易稿矣。

    觀此則知凡為文字必幾經改竄,而後方能定稿,非可草率從事也。

     十五年前秋間,淩潤苔先生約同符曾壁臣燕孫麟閣賞菊,首倡四詩,予有和作,今憶其詩雲:“寂曆秋花晝掩屏,一簾疏影散晴晖。

    多情蛱蝶時相顧,為戀寒香不肯歸。

    ”“容易秋風上鬓絲,天寒袖薄竟相欺。

    隻餘濁酒黃花意,舉盞無人屬阿誰。

    ”“老夫白屋戀重衾,徹夜寒風定不禁。

    破曉披衣扶杖出,萬緣留得愛花心”之句,韻味深隽,耐人吟諷,今潤翁早故,其寓樓鬻為酒肆矣。

    每過其地,辄起黃垆之感。

     宋芷灣先生(湘)《種松詩》曰:“不見蒼山已六年,舊遊如夢事如煙。

    多情竹報平安在,流水桃花一惘然。

    ”“古雪神雲念幾回,十圍柳大白頭催。

    才知萬裡滇南走,天遣蒼山種樹來。

    ”“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

    何時再買三千石,種雲中十九峰。

    ”時道光二年三月也。

    碑在大理西雲書院。

    芷灣先生文章政事曆劫不刊,此詩飄然有仙氣,予最喜誦之。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可以興矣。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我有旨酒,以宴樂嘉賓之心。

    ”可以群矣。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哀我颠寡,宜岸宜獄。

    ”可以怨矣。

    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所謂發情止乎禮義也,詩之為用大矣哉。

     王漁洋《贈徐東癡隐君夜詩》有雲:“先生高卧處,柴門翳苦竹。

    雪深門末開,村雞鳴喬木。

    日午炊煙絕,吟聲出茅屋。

    ”韻緻超絕,高文敏公不解“雞鳴喬木”之句,漁洋以古詩“雞鳴高樹颠”、陶詩“雞鳴桑樹颠”兩句證之。

    究之雞寒上樹,雖系古語,其事不經見也。

     劉雲孫口述元宋子虛先生《老農詩》:“倩搔背養坐深村,愛說前朝賜帛恩。

    懸帖不來尋社長,自攤牛契教玄孫。

    ”又《老牛詩》:“草繩穿鼻系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

    春雨一犁鞭不動,夕陽空送牧兒歸。

    ”予喜其閑适。

    又述其《綠珠詩》:“紅粉捐軀為主家,明珠一斛委泥沙。

    年年金谷園中燕,銜取香泥葬落花。

    ”予喜其凄豔。

     藍采和為世所傳八仙之一,系唐末逸士,衣服藍縷,佯狂街市,其後升仙而去。

    故臨淮城中有升仙坊、升仙橋名迹,采和作《踏踏歌》以警世,其歌曰:“踏踏歌,藍采和,人生能幾何。

    紅顔三春樹,流光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鸾鳳到碧落,暮看桑田生碧波。

    長影明輝在空際,金銀宮阙高嵯峨。

    藍采和,踏踏歌,人生能幾何。

    ”明高季迪先生有《題采和詩》曰:“石崇步幛四十裡,王恺珊瑚八百珠。

    甯可黃金堆下死,街頭不散一青蚨。

    ”《中都志》叙之綦詳。

     李嘉佑“水田飛白鹭,夏木啭黃鹂。

    ”王摩诘每句上加“漠漠”、“陰陰”兩字,便成佳句,有意無意,殊不可知也。

    元遺山七律中最好用前人整句,大約胸中成詩甚多,信手寫入,不設成心。

    若套襲古人成句,尤可不必,以絕不能佳也。

    李義山《子初郊墅詩》起句曰:“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

    ”予以為此近滑調,非詩家上乘。

    乃吳梅村先生仿之雲:“青衫憔悴卿憐我,紅粉飄零我憶卿。

    ”尤覺淺率,宜乎戈芥舟先生評之為“俗不可耐”也。

     歙縣曹君靜濟以《看雲覓句圖》求劉潤琴修撰題詩,酬之以雙紅豆,此物北方殊少見,修撰作一截句,拟捐付博物院。

    詩雲:“一詩換得雙紅豆,坡老團尖比若何。

    畢竟饑來不堪食,相思空白惹人多。

    ”詩有風趣。

    記十年前南方友人亦以雙紅豆見贻,愛而藏之,日久竟自失去,金杯羽化,覓之無從矣。

     悲哀出涕,人之常情,然喜極亦出涕,所謂感激涕零,亦人之常情也。

    予向喜陳散原《贈吳彥複七截》後兩句雲:“我友堂堂終付汝,喜心和淚說彭嫣。

    ”“喜心和淚”四字,可謂奇而法矣。

    近讀李義山《贈劉黃ナ》詩有“萬裡相逢歡複泣,鳳巢西隔九重門。

    ”乃知散原老人脫胎于此也。

     陸放翁《十月十四夜月》詩:“掬露以為漿,屑玉以為餐。

    泠泠漱齒頰,皓皓濯肺肝。

    ”又《野飯詩》:“薏實炊明珠,苫筍馊白玉。

    輪區芋,芳辛采山蔌。

    山深少鹽酪,淡薄味至足。

    ”或設寓言,或叙實事,不必問其事之有無,理之真幻,而讀之但覺清潔芳香,芬流齒頰矣。

     山東滋陽賈凫西先生名應龍,曾充交趾大使,前官郎中,時其子在家鄉與鄰家争牆基,馳書北京,求其緻函地方官,意在必争也。

    乃先生覆書隻二十八字曰:“千裡寄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秦皇枉作千年計,隻見長城不見王。

    ”其事遂息,至今傳為佳話。

    予記其詩後二句是“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未知孰是,然先生之讓德固可傳也。

    明亡後,先生恥事二姓,佯狂避世以終,尤非尋常人所能及也。

     楊叔峤先生《旅夜》詩:“燈懸疏雨夜,門掩候蟲秋。

    ”逼真唐音。

    《汴梁懷古》詩:“忍取黃袍孤寡手,竟忘紅燭兄弟情。

    ”工力悉敵。

    《紅葉》詩:“客路征衣遊子淚,禦溝流水美人心。

    ”又“人迹秋光山店樹,馬頭寒色驿門楓。

    戍樓指點明霞外,旅棧荒涼夕燒中”皆可誦也。

     林暾谷先生《與石遺大興裡飲罷》詩:“高樓罷酒天初雨,短榻挑燈夜向闌。

    流落傾城同一歎,忖量終歲得多懼。

    ”俗事能雅。

    《寄内》詩:“六月長安無一事,借人亭館看西山。

    鹿車甚處堪同挽,留滞何因卻未還。

    ”起兩句高邁。

    又《禮塔》詩:“老樹刺天青自直,空潭留日綠還沉。

    ”又《直夜》詩:“依違難述平生好,寂寞差欣咎眚寬。

    身鎖千門心萬裡,清晖為照倚闌幹。

    ”詩格清迥,而無形中有凄苦之音。

     武進謝君玉岑名觐虞,不相識也,介唐君玉虬通訊數月以來,函劄頻通,推挹倍至,日前寫扇寄我,系其《懷大千宣南》詩:“半年不見張夫子,聞卧昆明呼寓公。

    湖水湖風行處好,桃根桃葉逐歌逢。

    吓雛真累圖南計,相馬還憐代北空。

    隻恨故人耽藥石,幾時韓孟合雲龍。

    ”書法頹唐散漫,與每次來劄同,然字有逸緻,詩亦超隽。

    猶記其《浣溪紗》詞雲:“十二雕闌十二簾,秋河初落夜恹恹,已涼還暖自家憐。

    柔葉螺痕空對影,錦書鳳紙欲生煙,人生何處是當年。

    ”“人生”句,讀之使人有惘惘不盡之意。

    頃巢君章父函告玉岑有逝世之耗,聞之凄恻,幾欲涕下,蓋雖無一面之緣,而文字往來極為契合,招魂何處,觌面無從,不自覺其怆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