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詩話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一詩随譯者而别,全豹有原書在也。
君武譯雲:“希臘島,希臘島,詩人沙浮安在哉?愛國之詩傳最早,戰争平和萬千術。
其術皆自希臘出。
德婁飛布兩英雄,溯源皆是希臘族。
籲嗟乎!漫說年年夏日長,萬般消歇剩斜陽。
”曼殊譯雲:“巍巍希臘都,生長奢浮好。
情文何裴亹,茶輻思靈保。
征伐和親策,陵夷不自葆。
長夏尚滔滔,頹陽照空島。
” 日本伊藤桑陰《荷橋小望》雲:“橋外曉風荷氣清,香煙籠月月微明。
漁舟忽觸水禽夢,十裡洲頭花有聲。
”三句“觸”字,無人道過。
桑陰名萬枝,土佐人。
日本伊藤博文以政治稱雄亞東,而不知伊亦善詩,興酣落筆,目空一世。
嘗有句雲:“高樓把酒看明月,天下英雄在眼中。
”可想見其氣概。
伊藤又自誇曰:“吾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權。
”伊藤之遊滿洲也,韓人安重根逆而狙擊之。
安亦有詩雲:“男兒自信頭顱好,要為伊藤吃一刀。
”伊藤之詩,确為伊藤詩;安重根之詩,确為安重根詩,他人不得竊而有。
《人生幾何歌》,西人阿乃作,閩人某譯為中文雲:“人生斯世兮何為?流星隕兮浮雲飛。
如電流兮如浪卷,入世汝如行客兮入墳汝歸。
栎與柳兮青青,有日兮飄零。
無老無少兮無貴無賤,同埋黃土兮同為灰塵。
”字字悲涼,使人讀之增無限凄恻。
達奧尼雪者,細細利之王也。
喜為詩而不工,人不敢言其短。
非洛克孫以詩名,達欲得非一贊以為榮,出詩示之。
非一一指其疵不少隐,達怒置之獄。
已而釋出,賜之宴。
席上複問詩何若,非顧左右曰:可仍送我至獄中。
植田和山,名喜三郎,日本大和人。
《芳山懷古》雲:“玉殿金樓聳半天,一朝荒迹付雲煙。
東風滿地春如海,欲向櫻花問往年。
”森川蘆舟,名三次郎。
《秋日雜詩》雲:“西風飒飒打窗寒,夢忽驚時夜已闌。
四壁蟲聲鳴不歇,閑愁和雨上眉端。
”皆不愧為作者。
或謂文學不可譯,此言未必盡然。
文學有可譯者,有不可譯者。
能文者善于翦裁鍛鍊,未為不可譯。
若據文直譯,則笑柄乃見矣。
相傳英人譯中國“馳騁文場”四字為“書桌上跑馬”,如此安怪夫或之言。
以予所見,英人譯李白《子夜歌》一詩,“總是玉關情”一句,“玉關”即譯其音,不可謂錯。
然華人可按文而知玉關為若何地,英人不知也。
此句精神已失。
推此意,吾國人譯西文,亦猶是。
大抵用典愈多,愈不可譯。
如義山《錦瑟》一詩,雖使義山解英語,以其意口授擺倫,命譯為英文,與原文絲毫不差,吾可決其不能。
此文學之不可譯者也。
然歐西詩人思想,多為吾國詩人所不能到者。
如某君譯《晚景》詩雲:“暮天蒼紫若洪海,枯枝亂撐如珊瑚。
”此種境界,若不讀西詩,誰能懸想而得?故取其意,以吾詞出之,斯為傑構。
又英人詩有譬清天如淺草之場,而白雲片片,舒卷天際,若群羊之遊戲草場者。
然此意若以韻語寫之,亦為絕妙之詩,而為中土詩人所未道過者也。
孰謂西詩無益于我乎?大抵多讀西詩以擴我之思想;或取一句一節之意,而删節其他,又别以己意補之,使合于吾詩聲調格律者,上也。
譯其全詩而能颠倒變化其字句者,次也。
按文而譯,斯不足道矣。
昔某君嘗為予言,學一國文字,如得一金礦,其言諧而确。
然餘謂既得金鑛,尤當知鍛鍊,不然金自為金,何益于我哉。
此言然否,願質之通人。
飯島雪堂《秋日過山寺》雲:“一徑斜從樹外通,吟筇來叩溪南寺。
木魚聲斷夕陽寒,秋老白雲紅葉裡。
”太田桐雨《初冬散步》雲:“林疏霭霁出遙巒,此日郊遊眼界寬。
一路西風吹不斷,芒花如雪夕陽寒。
”兩“寒”字,為中土詩所未道過。
秋山玉田《古意》雲:“願作弦下瑟,莫作瑟上弦。
弦故離郎手,瑟故在郎前。
”又雲:“妾心如浣素,郎心如洗紅。
浣素素愈白,洗紅紅漸空。
”《前溪女》雲:“蓮子可為餐,蓮葉可為衣。
如何前溪女,獨采蓮花歸?”《夜度娘》雲:“侬來愁月明,侬去愁霜積。
願如夢中身,來去無影迹。
”意巧詞拙,洵不易能。
秋山又有《春别曲》雲:“長洲芳草綠,送郎從此去。
日暮春潮來,不見送郎處。
”《無題》雲:“美人下空階,猶掩水纨扇。
忽被輕風吹,容易見半面。
”亦佳。
吾友閩人某,譯阿乃《明星詩》三章,而其末章最佳,為錄于此:“明星汝在天,俯窺我羅帷。
汝目懸終夜,直至上朝曦。
”又雲:“懸空吐光芒,疑是金鋼石”,則與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同一着想矣。
擺倫者,英國之詩豪也,論者比之中土李白。
倫所為詩,《新文學》、《潮音》諸書均載之。
《潮音》又載撰倫年表一帙,有英文,無華文,不知英字不能讀。
予于他本得擺倫年譜一卷,編者曰胡适之。
為錄于此,以贻吾國人之慕倫者。
一七八八年 正月二十二日擺倫生于倫敦。
生數月其母見出,遂攜兒徙居蘇格蘭之阿褒廷城。
擺倫與母居此城凡十年。
一七九八年 十歲。
擺倫之叔死,以遺産與倫,并襲男爵。
一八○一年 十三歲。
始入赫洛小學。
一八○五年 十七歲。
入康橋大學之特裡特學院。
一八○七年 十九歲。
印行其所著之詩。
一八○八年 二十歲。
得學位。
時有蘇格蘭之《伊丁堡雜志》,評擺倫之詩,頗涉苛求。
擺倫大怒,乃著俳體詩,曰英之詩人與蘇之雜志記者以駁之。
君武譯雲:“希臘島,希臘島,詩人沙浮安在哉?愛國之詩傳最早,戰争平和萬千術。
其術皆自希臘出。
德婁飛布兩英雄,溯源皆是希臘族。
籲嗟乎!漫說年年夏日長,萬般消歇剩斜陽。
”曼殊譯雲:“巍巍希臘都,生長奢浮好。
情文何裴亹,茶輻思靈保。
征伐和親策,陵夷不自葆。
長夏尚滔滔,頹陽照空島。
” 日本伊藤桑陰《荷橋小望》雲:“橋外曉風荷氣清,香煙籠月月微明。
漁舟忽觸水禽夢,十裡洲頭花有聲。
”三句“觸”字,無人道過。
桑陰名萬枝,土佐人。
日本伊藤博文以政治稱雄亞東,而不知伊亦善詩,興酣落筆,目空一世。
嘗有句雲:“高樓把酒看明月,天下英雄在眼中。
”可想見其氣概。
伊藤又自誇曰:“吾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權。
”伊藤之遊滿洲也,韓人安重根逆而狙擊之。
安亦有詩雲:“男兒自信頭顱好,要為伊藤吃一刀。
”伊藤之詩,确為伊藤詩;安重根之詩,确為安重根詩,他人不得竊而有。
《人生幾何歌》,西人阿乃作,閩人某譯為中文雲:“人生斯世兮何為?流星隕兮浮雲飛。
如電流兮如浪卷,入世汝如行客兮入墳汝歸。
栎與柳兮青青,有日兮飄零。
無老無少兮無貴無賤,同埋黃土兮同為灰塵。
”字字悲涼,使人讀之增無限凄恻。
達奧尼雪者,細細利之王也。
喜為詩而不工,人不敢言其短。
非洛克孫以詩名,達欲得非一贊以為榮,出詩示之。
非一一指其疵不少隐,達怒置之獄。
已而釋出,賜之宴。
席上複問詩何若,非顧左右曰:可仍送我至獄中。
植田和山,名喜三郎,日本大和人。
《芳山懷古》雲:“玉殿金樓聳半天,一朝荒迹付雲煙。
東風滿地春如海,欲向櫻花問往年。
”森川蘆舟,名三次郎。
《秋日雜詩》雲:“西風飒飒打窗寒,夢忽驚時夜已闌。
四壁蟲聲鳴不歇,閑愁和雨上眉端。
”皆不愧為作者。
或謂文學不可譯,此言未必盡然。
文學有可譯者,有不可譯者。
能文者善于翦裁鍛鍊,未為不可譯。
若據文直譯,則笑柄乃見矣。
相傳英人譯中國“馳騁文場”四字為“書桌上跑馬”,如此安怪夫或之言。
以予所見,英人譯李白《子夜歌》一詩,“總是玉關情”一句,“玉關”即譯其音,不可謂錯。
然華人可按文而知玉關為若何地,英人不知也。
此句精神已失。
推此意,吾國人譯西文,亦猶是。
大抵用典愈多,愈不可譯。
如義山《錦瑟》一詩,雖使義山解英語,以其意口授擺倫,命譯為英文,與原文絲毫不差,吾可決其不能。
此文學之不可譯者也。
然歐西詩人思想,多為吾國詩人所不能到者。
如某君譯《晚景》詩雲:“暮天蒼紫若洪海,枯枝亂撐如珊瑚。
”此種境界,若不讀西詩,誰能懸想而得?故取其意,以吾詞出之,斯為傑構。
又英人詩有譬清天如淺草之場,而白雲片片,舒卷天際,若群羊之遊戲草場者。
然此意若以韻語寫之,亦為絕妙之詩,而為中土詩人所未道過者也。
孰謂西詩無益于我乎?大抵多讀西詩以擴我之思想;或取一句一節之意,而删節其他,又别以己意補之,使合于吾詩聲調格律者,上也。
譯其全詩而能颠倒變化其字句者,次也。
按文而譯,斯不足道矣。
昔某君嘗為予言,學一國文字,如得一金礦,其言諧而确。
然餘謂既得金鑛,尤當知鍛鍊,不然金自為金,何益于我哉。
此言然否,願質之通人。
飯島雪堂《秋日過山寺》雲:“一徑斜從樹外通,吟筇來叩溪南寺。
木魚聲斷夕陽寒,秋老白雲紅葉裡。
”太田桐雨《初冬散步》雲:“林疏霭霁出遙巒,此日郊遊眼界寬。
一路西風吹不斷,芒花如雪夕陽寒。
”兩“寒”字,為中土詩所未道過。
秋山玉田《古意》雲:“願作弦下瑟,莫作瑟上弦。
弦故離郎手,瑟故在郎前。
”又雲:“妾心如浣素,郎心如洗紅。
浣素素愈白,洗紅紅漸空。
”《前溪女》雲:“蓮子可為餐,蓮葉可為衣。
如何前溪女,獨采蓮花歸?”《夜度娘》雲:“侬來愁月明,侬去愁霜積。
願如夢中身,來去無影迹。
”意巧詞拙,洵不易能。
秋山又有《春别曲》雲:“長洲芳草綠,送郎從此去。
日暮春潮來,不見送郎處。
”《無題》雲:“美人下空階,猶掩水纨扇。
忽被輕風吹,容易見半面。
”亦佳。
吾友閩人某,譯阿乃《明星詩》三章,而其末章最佳,為錄于此:“明星汝在天,俯窺我羅帷。
汝目懸終夜,直至上朝曦。
”又雲:“懸空吐光芒,疑是金鋼石”,則與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同一着想矣。
擺倫者,英國之詩豪也,論者比之中土李白。
倫所為詩,《新文學》、《潮音》諸書均載之。
《潮音》又載撰倫年表一帙,有英文,無華文,不知英字不能讀。
予于他本得擺倫年譜一卷,編者曰胡适之。
為錄于此,以贻吾國人之慕倫者。
一七八八年 正月二十二日擺倫生于倫敦。
生數月其母見出,遂攜兒徙居蘇格蘭之阿褒廷城。
擺倫與母居此城凡十年。
一七九八年 十歲。
擺倫之叔死,以遺産與倫,并襲男爵。
一八○一年 十三歲。
始入赫洛小學。
一八○五年 十七歲。
入康橋大學之特裡特學院。
一八○七年 十九歲。
印行其所著之詩。
一八○八年 二十歲。
得學位。
時有蘇格蘭之《伊丁堡雜志》,評擺倫之詩,頗涉苛求。
擺倫大怒,乃著俳體詩,曰英之詩人與蘇之雜志記者以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