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浩蕩”猶言沒分曉也。

    《詩》:“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小序》言:“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

    ”與《楚辭》“浩蕩”意可通。

    張文潛獨以堯之蕩蕩為說,以《小序》為非。

    且曰《闆》《蕩》不可以謂亂世。

    然本詩下句即“疾威上帝”,不可以堯為說矣。

     《考盤》鄭注:“弗谖者,弗忘君之惡。

    弗過者,弗過君之朝。

    弗告者,弗告君以善。

    ”極為宋鄭俠所非。

    康成添字太多,自非說經之體。

    然其意則與《菀柳》詩相近。

    《野有死麇》,貞女之詩也,其卒章則失言矣。

    以貞女遇強暴之徒,開口便辱,奈何好言之曰:無感我悅,無使龐吠乎?溧陽芮蒿子先生《題齋扉》雲:“石隐與世疏,芙蓉襟帶薜蘿裾。

    無端投我徵君檄,總未酬他卻聘書。

    ”先生超矣。

    予每讀疊山《上留忠齋書》,便為之短氣。

    如雲:“女真之待二帝亦慘矣。

    宋之臣子不敢置兩宮于度外也。

    今年遣使祈請,明年遣使祈請”雲雲。

    案:祈請使汪黃為之也,又足道乎!又雲:“王倫一市井嚴賴,狎邪小人耳。

    謂梓宮可還,太後可歸。

    諸君子切齒怒罵,終則二事皆符。

    ”案:此則疊山又有取于王偷矣。

    又述室燃聽洪忠宣之說,密授秦桧以江南稱藩國,納歲币而息兵養民矣。

    案此則疊山且以稱藩為幸矣。

    嗚呼!天下無不亡之國,何至為積威所,失其本心,而假借王偷、秦桧乎?其《與參政魏容齋書》有謂“皇帝慈仁如天,不妄殺一忠臣義士。

    雖曰文天祥被奸民誣告麗枉死,後來冤狀明白,奸民亦正典刑”。

    甚哉壘山之不知文山也!文山豈求生者哉?而以為枉死也!其識與王炎午異矣。

    因論蒿子詩至此,饒舌饒舌! 羅隐《帝幸蜀》詩“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銮輿幸蜀歸。

    地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明皇在禁中自稱阿瞞,累見唐人小說,蠻、瞞同音。

     “鑿石養蜂休賣蜜,坐山秤藥不争星。

    ”賈島詩也。

    大學問,大經濟,不意于寒瘦詩人得之。

     “中年早已傷哀樂,死日方能定是非”,亭林句也。

    亭林謂石齋為杖母者所愚,又有《贈陸貢士來複請序》,述其昔年代許舍人曦草疏攻鄭曼事,詩雲:“雒蜀交争黨禍深,宵人何意附東林。

    然犀久荷先皇燭,射隼能忘俠士心。

    ”噫!亭林尚考據,而于[B098]陽事不信蕺山、石齋,而信溫體仁、許曦。

    體仁奸相,曦何等人乎?亦不善于考據矣。

    陸稼書《日記》述陸翼王語亭林殺仆事,幾于不忍卒讀。

    我以道聽途說誣人,人亦以道聽途說誣我,可不懼哉!雒蜀君子之争,東林與魏閹為敵,可謂拟人不于其倫。

     朝鮮黃垓(雲卿)殉國難于宣統二年,有《梅泉詩文集》。

    予選其詩一卷入吾書,文則未暇也。

    有《聞宋淵齋先生殉義》七律,其一雲:“九阙沈沈晝晦冥,天衢忽曜少微星。

    冰霜久淬尚方劍,雲木深籠止水亭。

    始見讀書真種子,甯能求活小朝廷。

    朱門結局方希直,千古儒家有典刑。

    ”朱門結局語極奇。

    呂晚村雲:“雒閩淵源至靖難而中絕。

    ”黃語似出晚村,晚村文集固有朝鮮本也。

     明季義士溧陽芮長恤(《岩尹》),其《匏瓜錄》、《通鑒綱目分注補遺》世多有之。

    去年得其詩名《衛衷剩稿》,見者希矣。

    其《吊史貞義女》雲:“日夕依慈帏,所務在機杼。

    獨出漂江濱,默默自延伫。

    餓死伍将軍,何關史氏女。

    壺漿不值錢,可與可無與。

    回思悔且愧,甘心葬江渚。

    謹禮遠嫌疑,舍生獲古處。

    堪笑投金人,猶以利相許。

    ”明季無錫諸生顧□子方《日出東南隅行》:“秦羅敷,胡為乎?桑中何不蔽爾明月珠,掩爾青絲籠。

    出門一率意,自與蕩婦同。

    使君道路人,安知爾為柏與松。

    秦羅敷,爾莫頰!但當重爾足,裂爾缯。

    蠶子可弗育,桑中難獨行。

    ”二詩同義,真使石破天驚矣。

    子方,明末起義兵,為譬家所害。

    有《悟秋草堂集》。

     “村邊縱酒陶元亮,宅畔行吟屈大夫。

    不要溫公入《通鑒》,自家留得幾行書。

    ”此我詩也。

    劉京叔《歸潛志》謂魏徵輩文中子門人,《隋書》不為立傳,自有深意。

    既拟師以聖人,列于傳恐小之。

    欲援《孔子世家》例,則《隋書》無“世家”,恐被時議,故皆不紀。

    以為其師不待史而傳乎?語未必是,然不待史而傳,與予前詩意合。

    又案《文中子》後原附杜淹所撰《世家》,又附王福(通孫)撰《東臯子(名績字無功)答陳尚書(叔達)書》其前,載陳公方撰《隋書》,季父(即無功)持《文中子世家》與陸公編之,陳公亦避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