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采苓》其伯夷之所作與?伯夷既薇而食,則采苓、采葑、采苦,亦何不可?“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蓋指頌揚新朝功德者與?“舍旃舍旃”,死志決矣。

    一則曰“首陽之颠”,再則曰“首陽之下”,三則曰“首陽之東”,吾見伯夷之行吟輾轉于此山,非一日也。

    何以見于《唐風》?曰:《唐風》晉詩也。

    首陽在蒲州,正是晉地,蓋周之初,相傳有此詩矣。

     “率時農夫,播厥百谷。

    駿發爾私。

    ”上之使下,當使之先私而後公也。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下之事上,不可不先公而後私也。

    如此則上下皆有禮矣。

    諺雲:“好人要兩人做。

    ”正是如此。

    此意得之于張文潛。

     陶九成謂荇從草從行,謂草生水中而東西行者也。

    《岩栖幽事》:“吾鄉荇菜,爛煮之其味如蜜。

    名曰荇酥,士大夫不甚知也。

    遂為漁夫野人所食。

    ”《雲間通志》:“野人以荇粉作饪,美如饴蜜”。

     思無邪而後斯馬斯才,秉心塞淵而後來牝三壬,不誠無物也。

     “彼君子女,綢直如發。

    我不見兮,我心不悅。

    彼君子女,拳發如趸。

    我不見兮,言從之邁。

    ”疑古之婦女亦當剪發矣。

    凡今之惡俗,古時罔不有之矣。

    “綢直如發”,謂人與發相稱也,不如注說。

     《楚辭》:“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以木末。

    ”謂求非其所也。

    右丞“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非《楚辭》芙蓉。

     孔北海《臨終詩》末句雲:“生存多所慮,長寝萬事畢。

    ”《楚辭》:“甯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語意相似,然皆無鬼之論也。

    死而有知,無此便宜。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茵?”“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街與芳芷。

    ”“雜”字有多多益善之意,有兼收并畜之意,有和而不同之意。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胯節。

    費菜麓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世并舉而好朋,夫何榮獨而不予聽。

    ”獨醒獨清,屈以自負,而女Ч三以“獨”诘平,可見“獨”是三闾死法。

    《易》《爻》:“有應則吉,無應則兇。

    ”無應,正是獨也。

    孟子言獨善,難矣! 《遠遊》:“道可受而不可傳,其小無内兮,其大無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台氣孔神兮,于中夜存。

    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

    ”屈之精于修煉如此,愚以為學道求仙往往失心成病,意屈子不得于君,退而修道,或且緻病。

    凡修道者多有妄見,所謂魔也。

    意屈子所述荒怪,不盡托辭,而實有所見乎?即自投汨羅,亦安知非修道之過乎?要之其忠誠之念,異乎尋常燒丹煉汞者矣。

     《抽思》“昔君與我成言”下雲:“僑吾以其美好兮,覽餘以其修挎。

    與餘言而不信兮,蓋為餘而造怒。

    ”後又雲:“僑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辭而不聽。

    ”不謂懷王亦自有其美好可以僑人。

    嘗謂明思宗不喜黃道周,直是與之争勝耳。

    懷王于屈子,正是如此。

     漢文帝言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乃不及。

    文帝賢矣,然猶有計較心,不如楚莊王以臣下不己若為憂也。

    彼以美好僑其臣者,不亡何待! 《楚辭》言美人,皆寓言也。

    太史公乃拟以“《國風》好色不淫”,是真以屈子為好色矣乎? 檀道濟臨刑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于忠肅公授命詩有“功超呂尚,績邁張良”之語。

    賢者自知之明,原可不自表白,然到死時不免說幾句。

    孔子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孟子言:“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亦此意也。

    班固乃譏屈原露才揚己,亦知願所處何境?所存者何心乎? 《苕之華》,“苕”,陵苕,即今之淩霄,蔓生高木之颠,花極美麗。

    詩人謂“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殆以攀附系援為恥乎?然《老學庵筆記》載西京富鄭公園中淩霄,花挺然獨立,高四丈,圍二尺餘,旁無所附。

    可見此花不必盡攀附人也。

    又可見古人以蘭苕并稱,蘭原生山壁之上,故《楚辭》言崇蘭,可與苕之蔓生喬木并稱。

    少陵“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鲸魚碧海中”,竊以蘭苕高拔,正未可輕,世以盆景視之,誤矣。

    《太平寰宇記》:苕溪兩岸,多生蘆葦,故名。

    可見《爾雅》陵苕正以别于水苕。

    景純《遊仙》:“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

    ”詩内兩言陵苕,可知蘭苕之苕即陵苕,而蘭亦決非澤蘭矣。

     杜《古拍行》注家謂盛都先主廟、武侯祠堂附焉。

    夔州先主廟、武侯廟各别。

    此詩指夔州武侯柏,又追憶成都廟中柏。

    案此詩文理,成都柏、夔州柏,是一是二,分别不清。

    是病! 《濡山集》句雲:“掃除金屑不到眼,盡力石田難救荒。

    ”陽明眼中金玉屑之喻,蓋已古矣,當更考之。

     君子之言,真實不妄。

    詩雖小道,亦言語之一種。

    多為不實之言,徒為人所輕耳。

    鴻門四十萬号稱百萬,尚有方也。

    少陵說老柏四十圍、二千尺。

    四十圍猶可言也,二千尺不太高乎?太白“白發三千丈”,亦滑稽耳。

    好詩實不在此。

    沈存中據孔子身大十圍,疑四十圍太瘦,蓋以兩手大食指為圍,非也。

    《莊子》“大木百圍”、退之“時見松枥皆十圍”,可以大食指言乎? 《老學庵筆記》:“世言東坡不能歌,故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