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乙卯春雪盛,數十年所未有。

    得一句雲:“山中最好無人迹。

    ”再作一句不得。

     夢遇仁卿兄弟于江船之上,見一紙書二句雲:“夢覺江天同擊楫”,下句醒失之。

    惜哉!予握柳湖手問曰:“君複何事乘舟?不能禦風而行耶?”柳湖良久答曰:“挈不住。

    ” 之廬山方知太白“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上句亦是寫雲。

    蓋雲行不見峰巒之奇,風過雲清,突兀當面矣。

    下句是寫雲來,上句是寫雲去。

     遊山常為雲所困。

    丙辰遊廬山、黃岩,秋晴瀑布弱甚。

    得一句雲“瀑布苦晴山苦霧”,未成首也。

    正可與舊作“梅花宜月柳宜風”作對。

     亡友呂緒承極愛仲則詩,而誦“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着鞭”二句,尤不去目,竟以三十二歲死,猶不及仲則三年。

    哀哉!緒承古風有縱橫氣,律句慷慨滄涼,聲震簡外。

    如“大藥中山酒,鄉心下澤車”、“衰世無才盜,知時有順民”、“百歲光陰原旦暮,十年涕淚滿江湖”、“蟲沙浩劫驚來日,歌哭無聊送盛年”,《别弟》雲:“尺書遠道難将意,人事中年有淚痕。

    ”和予韻有雲:“罪言無路陳前席,抉眼終期挂國門。

    ”送予出都雲:“似我真甘老岩壑,知君心不在江湖。

    ”詫僚餘生,失此知已,何以為懷!又有句雲:“挽戈尚拟三揮日,鑄弩終當一射潮。

    ”使人作擊楫中流之想。

    哀哉緒承,世豈複有斯人哉! 空同《自序》述王叔武語,略雲:“孔子曰:‘禮失而求之野’。

    今真詩乃在民間,而文人學子顧往往為韻言,謂之詩”雲雲。

    既又自雲:“予之詩,非真也。

    王子所謂文人學子之韻言耳。

    出之情寡而工之詞多者也。

    ”空同之自許遜矣,亦可以平攻擊者之心而息其喙矣。

    于鱗謂“微吾竟長夜”,自知之明,去空同遠矣。

    空同駁大複書,不失朋友相規,至其答周祚附書中隐隐罵大複,則非道也。

    何李故人,周則不過投書一通,而李即引為知己,盡發其胸中不平,所謂“室不相和,出語鄰家”。

    失親疏之序矣。

     甘露之變,寺宦屠戮大臣殆盡,是何等時!而樂天詩惟謂“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絕無一點痛憤不平之氣,即非幸禍,亦無男子氣矣。

    玉溪“實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駐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擊高秋”,差強人意也。

     明皇謂太白窮相。

    “瓊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非窮相乎? 坡詞“吹到柳春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用《楚辭》“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阮籍,司馬氏門客耳,往觀孫登,與語不應,登殆鄙其為人。

    或以其登廣武“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語,“豎子”指司馬氏,真大謬也。

    籍正賴大将軍保全之,而敢以豎子目之乎?其詩有雲:“甯與燕雀翔,不随黃鹄飛。

    黃鹄遊四海,中路将安歸。

    ”劉後村雲:“非謂甘為燕雀,自傷其才大志廣,無所稅駕。

    ”視籍太高矣! 朱子論鞏仲至詩曰:“大抵人若不透得上頭一關,則萬事皆低。

    ”于東坡和陶則雲:“淵明所以為高,正在其超然自得,不費安排處。

    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失其自然之趣矣。

    正使因難見奇,亦豈所以為詩也哉?”論出處則曰:“關關雎鸠’,出在何處?”論子美極不許夔州以後詩,于放翁極許其老健,以為近代惟見此人。

    凡其品題之聯,直無錯誤。

    至于論《三百篇》則曰:“讀詩且隻将做今人底詩看。

    ”又曰:“說此花既白又香,是盛寒開,必是梅花詩也。

    ”後人隻知文公是道學人,不知詩。

    其實文公之知詩,且為從古詩人所不及。

    試問《三百篇》當與知詩者言之乎?與不知詩者言之乎?文公知詩,其于《三百篇》近矣。

    即有失,亦少矣。

    末學攻文公者,其人曾解詩乎? 朱子《題西林院壁》:“巾履修然一缽囊,何妨且住贊公房。

    卻嫌宴坐觀心處,不奈檐花抵死香。

    ”此詩極好。

    朱子别有《觀心說》,極言觀心之非,謂心而可觀則心外複有一心。

    予謂“觀心”二字與克己相通,若雲觀心謂有二心,則克己亦有二己矣。

    不如存其詩而去其說。

     古詩“巾叟前緻辭,夜卧不覆首”,至為有理。

    凡花草方芽,置室中移時頭即外指,蓋植物皆喜得天氣。

    人物一理,不得天氣,其受損多矣。

    世以南面為尊,而道家忌向北而卧,以戶多南向,不南面不得天氣也。

    《内經》言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老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河上公注:“天為玄,于人為鼻;地為牝,于人為口。

    鼻口之門,天地元氣所從。

    ”許氏《氣書》:“人之受胎于母,其生也始于鼻,故鼻訓始。

    ”《說文》:“鼻,引氣自畀也。

    ”由此觀之,人若覆首,則鼻氣不與天通,生理絕矣。

    聞族媪言:生子凡夜卧伸首出被者多壽,向被内縮者多夭。

    又俗言:至喪家,昂首視其屋檐,即吉。

     詩,樂也。

    古樂之亡久矣,惟詩猶近之。

    道學之儒,動言禮樂;及其為詩,道是禅偈不是,道是《湯頭歌》不是。

    詩可以興,豈宜如此?然則其所雲禮樂,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