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有素心人能賞奇文、析疑義,大是樂事。

    得一已難矣,況于多乎。

    末世道德淪喪,文學亦掃地盡矣,南村鄰曲,何處得來?因淵明之樂,益見名山之窮。

     《祭從弟》文雲:“曰仁者壽,竊獨信之。

    如何斯言,徒能見欺。

    ”餘謂仁者壽,恐隻是孔子中年語。

    若到顔淵、伯牛死則有所不忍言矣。

    如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分明說仁人也而不壽。

     《有會而作》一首有雲:“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

    嗟來何足吝,徒沒空白遣。

    ”此首當與《乞食》并觀。

    淵明忍饑忍恥,所以不為伯夷,不為屈原。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善惡雖不應,百世之傳未嘗不應也。

    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沒世之前,全不計較。

     人情好非其有,獨淵明謂“吾亦愛吾廬”,大奇大奇。

    容膝之廬,有何可愛,苟非心神超出流俗萬萬,安能如此?人苟不外慕,則吾之可愛者多矣。

    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皆足愛也。

    況吾之不朽者有在其外者乎? “蒼蒼谷中樹”一首中雲:“行行停出門,還坐更自思。

    不怨道裡長,但畏人我欺。

    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唉。

    ”讀此彌使人自重。

    淵明愛惜清名,惟恐浼之。

    其所雲“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皆非真語。

     《祭程氏妹》雲:“慈妣早世,時尚孺嬰。

    我年二六,爾才九齡。

    ”而顔延之诔雲:“母老子幼,就養勤匮。

    遠惟裡生緻親之義,追慕毛子捧檄之懷”雲雲,則淵明有後母矣。

     開卷《停雲》便思親友,和贈詩亦連篇累牍,及《詠貧土》則曰:“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然則向所雲雲,尚非知音耶?意者淵明亦固不易知也。

     淵明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複屈身後代,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複肯仕。

    昭明太子《陶靖節傳》、《宋書》、《南史》皆同。

    又麾檀道濟粱肉事,蕭《傳》、《南史》載之,《宋書》則略,獨《晉書》則盡删以上語,而淵明志節不複見矣。

    史識庸下,殆于不齒。

     《乞食》則雲:“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贻。

    ”《有會而作》則雲:“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

    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遣。

    ”忍恥自下,幾令旁人短氣。

    乃易世以後,論古者莫不以忠義清節歸之,而且以諸葛亮拟之矣。

    然則人生亦烏用自亢為哉!山谷《宿舊彭澤懷陶令》有雲:“歲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凄其望諸葛,肮髒猶漢相。

    時無益州牧,指揮用諸将。

    平生本朝心,歲月閱江浪。

    空餘詩語工,落筆九天上。

    ” 《南史》《傳》雲:“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

    夫耕于前,妻鋤于後。

    ”昭明《傳》雲:“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

    ”然則淵明有賢妻矣。

    其《與子俨等疏》乃雲:“靡二仲,室無萊婦。

    抱茲苦心,良獨内愧。

    ”何與?意其時翟氏已前殁與?内愧之說,尤可怪也。

    案:“内愧”,《宋書》、《南史》皆作“罔罔”,當從之。

     《怨詩》有雲:“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則翟氏繼室也。

    《責子》詩已雲“白發被兩鬓”矣,而阿舒最長,不過二八,是五子皆非前室所出。

    《與子俨等疏》雲:“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

    ”則淵明有妾,信矣。

    顔延之诔有“居無仆妾”語,意妾亦前殁矣。

    淵明有妻妾,有五子,而不污于濁世,所以為難。

     陶詩平淡而少激烈之音,《述酒》一篇亦複涵隐不露。

    鐘嵘推為“隐逸之宗”,無怪也。

    意淵明文字必不止此,易代之際,必多忌諱,其得存于今者,多微言乎?而後人乃于寥寥希聲中尋出淵明志節,而以忠義歸之。

    此古人所以有待于後人也。

     《辍耕錄》:塞玉質《栗裡譜》:“太元九年甲申,君年二十,失妾。

    《楚調》詩雲:‘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妾翟氏偕老,所謂‘夫耕于前,妻鋤于後’”雲雲。

    案:此條兩“妾”字皆謬。

    妾固不當雲室,失妾亦未至為怨詩《楚調》也。

    翟氏史皆以為妻,質何據而妾之乎?譜雲“當是翟湯家,湯、莊、矯、法賜,四世以隐行知名。

    ”案:翟法賜,《南史》有傳,潛德名門,又肯以女為人妾乎? “始室喪其偏”,偏非妾也。

    《周官》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半也。

    半即偏之說也。

     史傳“公田悉令吏種秫稻,(昭明《傳》無稻字)妻子固請種梗”,案淵明以義熙元年八月為彭澤令,十月去官,八月至十月,均非布種之時。

    淵明一家所争,皆為虛語。

    而史謂。

    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梗”,亦不足信也。

    洪容齋乃傷其所種,未得顆粒入口,亦誤。

    《爾雅》《釋草》“衆秫”疏:“衆,一名秫,謂黏粟也。

    ”《說文》:“秫,稷之黏者。

    ”崔豹《古今注》:“秫為黏稻。

    ”吳澄曰:“黍全黏曰秫,而稻粱之黏者亦曰秫。

    ”案淵明,江西人,其地亦塗泥之域,宜稻不宜黍稷。

    史既曰秫稻,則是稻非黍明矣。

     (以上載《名山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