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去題寝遠矣。

    詠物而以自家身分插入,往往如此。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将愁苦而終窮。

    ”《詩》不雲乎:“考盤在澗,碩人之寬。

    ”寬則樂矣。

    靈均處山中而不樂,舍死何之乎? 武進蔣骥注《楚辭》,以《招魂》為靈均自作。

    且雲:“凡人七情所激,皆能卒然失其精魂。

    原于《遠遊》固曰‘神忽其不反,形枯槁而獨留。

    ’況當近死之時,煩冤轉甚,其魂必有惝然不能自持者,故言魂魄離散而設為此辭。

    ” 《哀郢》“當陵陽之焉(始也)至兮,淼南渡之焉如?”下又雲:“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複。

    ”陵陽在九華山東南麓,地以山名,去黃山二百裡,白嶽三百裡。

    靈均既處陵陽九年,則非特九華為其行吟之地,即黃山、白嶽必有蹤迹焉。

    凡其謂吾生無樂、幽獨山中及登石巒上高岩,其地安在?非九華諸山乎。

    今乃無靈均遺迹,豈非憾事。

     “忽若去不信”有“處世若大夢”神理,自己亦不信也。

    《國殇》語多壯厲,知滅秦必楚也。

     或曰:君子之德謙。

    屈平自贊不能自休,何謂也?曰:平之有死志久矣,此平之所以自贊也。

    孔子有謙德者也,至畏于匡,則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厄于宋,則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不疑于死,則不自贊也。

    世不我知,我今死矣,複何待乎?雖聖人不能不白其死也,何嫌于屈子乎? 屈子之短在不飲酒。

    “獨醒”之說,以此心言也。

    此心不昧,沈湎何傷。

    淵明不死,屈子死,其故可知矣。

     值夷窮餓,孔賢而孟聖之矣。

    屈辭郁塞不易通也,太史公謂争光日月矣。

    陶詩淡澀不易味也,後世以武鄉侯許之矣。

    嗚呼!後人不負古人也,賢者可以勉矣。

     有屈原不可無莊周。

    天生一物有特異之性,必生一物與之相反而相成。

     太史公《伯夷傳》于“天道是耶非耶”之下,忽接“道不同不相為謀。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分明是無欲而好仁之說。

    夫子謂伯夷求仁得仁,亦不外此。

    史公一生品誼見于此篇,讀者不可忽也。

    識得太史公用意,則袁了凡輩隻算俗人。

    陶詩:“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末雲:“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意與史公正同。

     淵明詩雲:“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遣愛,胡為不自竭。

    ”又曰:“不賴固窮節。

    百世當誰傳。

    ”非不欲立名者也。

    乃又雲:“籲嗟身後名,于我若浮煙。

    ”又曰:“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又曰:“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豈其言之不由衷乎?非也。

    此正是淵明自信千古,故看得名為自家固有,而不甚足奇。

    譬之大富貴人,看得錢财甚輕,不甚愛惜也。

    少陵亦然。

    一則曰:“丈夫垂名動萬年。

    ”一則曰:“名垂萬古知何用。

    ”一則曰:“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若草亡水卒之流,并身名翳如,寂寞身後,不許他說。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此何時也,尚有良朋可思,來則促席,不獲則抱恨。

    非淵明之俦乎?不比靈均之世,隻是獨清獨醒,宜其死也。

     淵明《命子》一則雲:“既見其生,實欲其可。

    ”一則雲:“夙興夜寐,願爾斯才。

    ”恰是人情。

    或乃謂人子不過天下一蒼生耳,其語轉不近情矣。

     《感士不遇賦》《序》有雲:“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

    ”詩曰:“不賴固窮節,百世誰能傳?”得二句雲:“百世能傳固窮節,一城莫賞立行難。

    ” 要知萬古以上、萬古以下情狀,隻看青天白雲,以其終古不變也。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真有意味。

    千秋之後,有思我者,隻一翹首,如見我矣。

     淵明愛酒,而詩無酒氣,是為酒德。

     《畫贊》:“至矣于陵,養氣浩然。

    ”養氣語是孟子輿大本領,乃以許于陵,亦不為苟同者矣。

     人之強弱,固有不同。

    陶詩多詠農務,如曰:“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

    ”則一日殆無釋耒時矣。

    又曰:“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幹。

    ”度淵明真能作力農夫矣。

    及觀其傳則曰:“躬耕自資,遂抱赢疾。

    ”然則為農夫不易矣。

    林和靖不能擔糞,分明是不肯種田。

    孟子曰:“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真是實話。

    若夫舜發獻畝,禹、稷躬耕,孔明躬耕南陽,亦有盡信書之疑矣。

     淵明責子,可謂勤矣,然其子竟無所見。

    從來心無二用,業不兩進,淵明之子既役柴水之勞,而又欲其從事文術,斯亦難矣。

    得非以饑寒之故,并家學而亡之耶?言之短人氣。

     淵明詩雖多言貧,然有如“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有如“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抑亦樂矣。

    《丙辰八月下氵巽田舍獲》一首有雲:“司田眷有秋,奇聲與我諧。

    ”是淵明有傭耕者矣。

    又雲:“揚械越平湖,隋清壑回。

    ”是下氵巽田去家甚遠,中隔平湖,方知司田寄聲之故。

    由是觀之,淵明家産殆不止一處,而經紀亦未為不善也。

    然且為貧所困,吾輩家無半畝,更複如何?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