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不足以為東坡重也。

    凡用故事,除古書而外,當用正史,若唐宋以來小說,不用可也。

    譬之《聊齋志》、《子不語》,可當故事使乎?王安石謂坡詠雪“玉樓銀海”出道家,後人未見。

    然予以為徵典而及釋、道二藏,亦是一障。

    總之文章家當自尊貴,牛溲馬勃,到處留心,博則博矣,有何價值乎?明七子謂才使唐以後便不古,語不無太高,而亦未可廢也。

     荊公《北高峰塔》詩:“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予登山常為雲所苦,蓋高則蔽生。

    荊公下筆便不合理。

    袁子才論吏治曰:“自以為不誤,誤常多;自以為誤,誤常少。

    ”荊公自謂不誤者也。

     “百年離别在高樓,一代紅顔為君盡”,綠珠貞烈,方許當一代紅顔。

    梅村《圓圓曲》:“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圓圓失行之女,何足以當之。

    梅村之失,不止于此。

    三桂豈周郎之比,何重名之有。

    不忠不孝,又何可以多情許之乎! “沖冠一怒為紅顔”、“紅顔流落非吾戀”,二句不貫,俞曲園言之。

    《明末紀事補遺》載圓圓事甚詳,錄梅村“恸哭六軍”二句,而曰“餘詞汗漫,不甚警拔”,削之。

    此書自序署南沙三餘氏,不知何人。

     近人江陰黃莘丞《詩話》載丐詩七絕,下二句雲:“市口西風殘照裡,晚餐尚在有無中。

    ”讀者為之忍俊不禁。

    吾郡西郭廢倉為群丐所居,或見其壁上書一聯雲:“得過且過去,自然而然來。

    ” “浮世光陰自不多,題詩聊複答年華。

    今朝我在長松下,背立西風數亂鴉。

    ”《山庵雜錄》素首座詩也。

    “四十餘年大夢中,翻身展轉眼猶蒙。

    忽聞五夜傳更漏,不信人間耳盡聾。

    ”(下四句節)《恽遜庵集》查逸人詩也。

     傅青主《口号》:“雲間兄弟自高才,道真聾老不聞雷。

    長柄胡盧休怪間,何如不向洛中來。

    ”高識如此,那得不千古!弟子孫生言盧志問陸機“遜抗于君遠近”,蓋亦以吳之世臣不當入洛而熳之也。

    而二陸不知自反,亦可哀矣。

     附屈陶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使人起敬。

    陶詩:“深感父老言,禀氣寡所諧。

    纡辔誠可學,違已詛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緩急不同,所以屈死陶不死。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苟予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獲。

    ”數語何異聖經,屈子殆知道乎。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既幹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隻。

    (隻,敬守也。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觀此則知人生自立之不易,且亦知亡國風會,千載如一也。

    《中庸》曰:“國無道,至死不變。

    ”《孟子》曰:“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

    ”豈易言哉! 唐鑄萬謂靈均被祟,語亦近理。

    《招魂》曰:“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

    魂魄離散,汝筮子之。

    ’”凡人失心,初亦自知是病,久則不自認為病矣。

    《莊子》曰:“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意《招魂》是靈均始失意之初,自知魂魄離散而自招之輿? 《天問》:“鸱龜曳銜,鲧何聽之?順欲成功,帝何刑焉!”大約言鲧誤聽人言,順人之欲以求成功,罪不在鲧也。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則舜未殺鲧,但安置羽山而已。

    “伯禹腹鲧,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然則鲧固有功而禹成之耳。

    靈均為鲧訟冤,必有所據。

    祭法固雲禹能修鲧之功。

    《史記》《夏本紀》。

    禹傷先人父鲧功不成”雲雲。

    《離騷》:“女簍詈原曰:‘鲧嬸直以亡身兮,終然妖乎羽之野。

    ’”《惜誦》:“晉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讒而不好。

    行嬸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原既以鲧自拟,又與申生并稱,然則《左傳》四兇,必無鲧矣。

     禹疏九河,民聚瓦礫。

    而鲧則轉有“順欲成功”之說,天下事可以常理論哉? 《三國志》杜恕考課疏有雲:“殛鲧而放四兇。

    ”别鲧于四兇之外,可見是兩事。

    元凱,恕子,何注左以杌為鲧乎? 《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晦。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埃時乎吾将刈。

    ”靈均養育許多人材,以待他日之用,其志壯矣。

    後雲:“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籬。

    ”說來使人敗興。

    嗚呼!屈子之所以死,意此亦其一端乎? 宋玉、唐勒、景差,皆屈原之徒也。

    意其在滋蘭樹蕙之列而不變其芳者乎?差強人意矣。

     “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陶詩:“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又雲:“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 《悲回風》:“甯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哀哉此語也。

    汨羅之投,彼固以為便宜事矣。

     《橘頌》終篇:“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