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宮調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宮調之說,蓋微眇矣,周德清習矣而不察,詞隐語焉而不詳。
或問曲何以謂宮調?何以有宮又複有調?何以宮之為六、調之為十一?既總之有十七宮調矣,何以今之用者,北僅十三,南僅十一?又何以别有十三調之名也?曰:宮調之立,蓋本之十二律、五聲,古極詳備,而今多散亡也。
其說雜見曆代樂書--杜佑《通典》、鄭樵《樂略》、沈括《筆談》、蔡元定《律呂新書》、歐陽之秀《律通》、陳旸《樂考》、朱子《語類》、馬端臨《文獻通考》,及唐、宋諸賢樂論,近閩人李文利《律呂元聲》、嶺南黃泰泉《樂典》、吾鄉季長沙《樂律纂要》《律呂别書》諸書--宏博浩繁,無暇殚述,第撮其要,則律之自黃鐘以下,凡十二也;聲之自宮、商、角、徵、羽而外,有變宮、變徵凡七也。
古有旋相為宮之法,以律為經,複以聲為緯,乘之每律得十二調,合十二律得八十四調。
此古法也,然不勝其繁,而後世省之為四十八宮調。
四十八宮調者,以律為經,以聲為緯,七聲之中,去徵聲及變宮、變徵,僅省為四;以聲之四,乘律之十二,于是每律得五調,而合之為四十八調。
四十八調者,凡以宮聲乘律,皆呼曰宮,以商、角、羽三聲乘律,皆呼曰調。
今列其目: 黃鐘 宮、俗呼正宮。
商、俗呼大石調。
角、俗呼大石角調。
羽、俗呼般涉調。
大呂 宮、俗呼高宮。
商、俗呼高大石調。
角、俗呼高大石角。
羽、俗呼高般涉。
太簇 宮、俗呼中管高宮。
商、俗呼中管高大石。
角、俗呼中管高大石角。
羽、俗呼中管高般涉。
夾鐘 宮、俗呼中呂宮。
商、俗呼雙調。
角、俗呼雙角調。
羽、俗呼中呂調。
姑洗 宮、俗呼中管中呂宮。
商、俗呼雙調。
角、俗呼中管雙角調。
羽、俗呼中呂調。
仲呂 宮、俗呼道宮調。
商、俗呼小石調。
角、俗呼小石角調。
羽、俗呼正平調。
蕤賓 宮、俗呼中管道宮調。
商、俗呼中管小石調。
角、俗呼中管小石角調。
羽、俗呼中管正平調。
林鐘 宮、俗呼南呂宮。
商、俗呼歇指調。
角、俗呼歇指角調。
羽、俗呼高平調。
夷則 宮、俗呼仙呂宮。
商、俗呼商調。
角、俗呼商角調。
羽、俗呼仙呂調。
南呂 宮、俗呼中管仙呂宮。
商、俗呼中管商調。
角、俗呼中管商角調。
羽、俗呼中管仙呂調。
無射 宮、俗呼黃鐘宮。
商、俗呼越調。
角、俗呼越角調。
羽、俗呼羽調。
應鐘 宮、俗呼中管黃鐘宮。
商、俗呼中管越調。
角、俗呼中管越角調。
羽、俗呼中管羽調。
此所謂四十八調也。
自宋以來,四十八調者不能具存,而僅存《中原音韻》所載六宮十一調,其所屬曲聲調,各自不同。
仙呂宮、清新綿邈。
南呂宮、感歎悲傷。
中呂宮、高下閃賺。
黃鐘宮、富貴纏綿。
正宮、惆怅雄壯。
道宮、飄逸清幽。
(以上皆屬宮) 大石調、風流蘊藉。
小石調、旖旎妩媚。
高平調、條拗滉漾。
(“拗”舊作“拘”,誤) 般涉調、拾掇坑塹。
歇指調、急并虛歇。
商角
或問曲何以謂宮調?何以有宮又複有調?何以宮之為六、調之為十一?既總之有十七宮調矣,何以今之用者,北僅十三,南僅十一?又何以别有十三調之名也?曰:宮調之立,蓋本之十二律、五聲,古極詳備,而今多散亡也。
其說雜見曆代樂書--杜佑《通典》、鄭樵《樂略》、沈括《筆談》、蔡元定《律呂新書》、歐陽之秀《律通》、陳旸《樂考》、朱子《語類》、馬端臨《文獻通考》,及唐、宋諸賢樂論,近閩人李文利《律呂元聲》、嶺南黃泰泉《樂典》、吾鄉季長沙《樂律纂要》《律呂别書》諸書--宏博浩繁,無暇殚述,第撮其要,則律之自黃鐘以下,凡十二也;聲之自宮、商、角、徵、羽而外,有變宮、變徵凡七也。
古有旋相為宮之法,以律為經,複以聲為緯,乘之每律得十二調,合十二律得八十四調。
此古法也,然不勝其繁,而後世省之為四十八宮調。
四十八宮調者,以律為經,以聲為緯,七聲之中,去徵聲及變宮、變徵,僅省為四;以聲之四,乘律之十二,于是每律得五調,而合之為四十八調。
四十八調者,凡以宮聲乘律,皆呼曰宮,以商、角、羽三聲乘律,皆呼曰調。
今列其目: 黃鐘 宮、俗呼正宮。
商、俗呼大石調。
角、俗呼大石角調。
羽、俗呼般涉調。
大呂 宮、俗呼高宮。
商、俗呼高大石調。
角、俗呼高大石角。
羽、俗呼高般涉。
太簇 宮、俗呼中管高宮。
商、俗呼中管高大石。
角、俗呼中管高大石角。
羽、俗呼中管高般涉。
夾鐘 宮、俗呼中呂宮。
商、俗呼雙調。
角、俗呼雙角調。
羽、俗呼中呂調。
姑洗 宮、俗呼中管中呂宮。
商、俗呼雙調。
角、俗呼中管雙角調。
羽、俗呼中呂調。
仲呂 宮、俗呼道宮調。
商、俗呼小石調。
角、俗呼小石角調。
羽、俗呼正平調。
蕤賓 宮、俗呼中管道宮調。
商、俗呼中管小石調。
角、俗呼中管小石角調。
羽、俗呼中管正平調。
林鐘 宮、俗呼南呂宮。
商、俗呼歇指調。
角、俗呼歇指角調。
羽、俗呼高平調。
夷則 宮、俗呼仙呂宮。
商、俗呼商調。
角、俗呼商角調。
羽、俗呼仙呂調。
南呂 宮、俗呼中管仙呂宮。
商、俗呼中管商調。
角、俗呼中管商角調。
羽、俗呼中管仙呂調。
無射 宮、俗呼黃鐘宮。
商、俗呼越調。
角、俗呼越角調。
羽、俗呼羽調。
應鐘 宮、俗呼中管黃鐘宮。
商、俗呼中管越調。
角、俗呼中管越角調。
羽、俗呼中管羽調。
此所謂四十八調也。
自宋以來,四十八調者不能具存,而僅存《中原音韻》所載六宮十一調,其所屬曲聲調,各自不同。
仙呂宮、清新綿邈。
南呂宮、感歎悲傷。
中呂宮、高下閃賺。
黃鐘宮、富貴纏綿。
正宮、惆怅雄壯。
道宮、飄逸清幽。
(以上皆屬宮) 大石調、風流蘊藉。
小石調、旖旎妩媚。
高平調、條拗滉漾。
(“拗”舊作“拘”,誤) 般涉調、拾掇坑塹。
歇指調、急并虛歇。
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