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圃詞說

關燈
複不佳,譬如拟六朝文,落唐音固卑,侵漢調亦覺伧父。

    ” ○鄒谟論詞不宜和韻 “張玉田謂詞不宜和韻,蓋詞語句參錯,複格以成韻,支分驅染,欲合得離,如方千裡之和片玉,張杞之和花間,首首強協,縱極肖,能如新豐雞犬,盡得故處乎。

    ” ○鄒谟論沈括體與回文體 “詞有沈括體,有回文體。

    回文之就句回者,自東坡、晦庵始也。

    其通體回者,自義仍始也。

    ”[案:以上二則見詞衷。

    ] ○王士祯論詩詞曲不同 “或問詩詞曲分界,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定非香奁詩。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定非草堂詞也。

    ”[案:此則見花草蒙拾。

    ] ○沈天羽論詞之定格 “詞有定名,即有定格,其字數多寡、平仄、韻腳較然。

    中有參差不同者,一曰襯字,文義偶不聯暢,用一二襯字密按其音節虛實間,正文自在。

    ”[案:此則沈天羽語,見古今詞論。

    ] ○王元美論正宗與變體 “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遊、易安,至矣,詞之正宗也。

    溫、韋豔而促,黃九精而刻,長公麗而壯,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詞之變體也。

    ”[案:此則見王元美藝苑卮言。

    ] ○袁箨庵論詞有三法 袁箨庵曰:“詞有三法,章法、句法、字法,有此三者,方可稱詞。

    噫,難言矣。

    ” ○陳其年論馬浩瀾詞 陳其年雲:“馬浩瀾作詞四十年,僅得百篇,昔人矜慎如此。

    今人放筆頹唐,豈能便得妤句。

    ” ○鄒化詞選須從舊名 “大抵一調之始,随人遣詞命名,初無定準,緻有紛。

    至花草粹編,異體怪目,渺不可極。

    或一調而名多至十數,殊厭披覽。

    此類宋人極多,張宗瑞詞一卷,悉易新名,近人亦多如此。

    故漁洋常雲:‘詞選須從舊名。

    ’有以也。

    ”[(案此則見詞衷。

    ] ○鄒谟論詩詞之辨 “詞之纥那曲、長相思,五方言絕句也。

    小秦王、陽關曲、八拍蠻、浪淘沙,七言絕句也。

    阿那曲、雞叫子,仄韻七言絕句也。

    瑞鹧鸪,七言律詩也。

    款殘紅,五言古體也。

    體裁易混,徵選實繁。

    故當稍别之,以存詩詞之辨。

    ”[案:此則見詞衷。

    ] ○彭孫論詞以豔麗為本色 “詞以豔麗為本色,要是體制使然。

    如韓魏公、趙忠簡,非不忠心鐵骨,勳德才望,照映千古。

    而所作小詞,有‘人遠波空翠’,‘柔情不斷如春水’,‘夢回鴛帳馀香嫩’,皆極有情緻,盡态窮妍。

    乃知廣平梅花,政自無礙,豎儒辄以為怪事耳。

    ” ○彭孫論學柳之過 “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遂使金荃、蘭畹之音,流入挂枝、黃莺之調,此學柳之過也。

    ”[案:以上二則見金粟詞話。

    ] ○顧芳論小令 顧芳雲:“詞之小令,猶詩之絕句,字句雖少,音節雖短,而風情神韻,正自悠長。

    作者須有一唱三歎之緻,淡而豔,淺而深;近而遠,方是勝場。

    且詞體中,長調每一韻到底,而小令每用轉韻,故層折多端,姿态百出,索解正自不易。

    ”芳之論韪矣。

    而專攻長調者,多易視小令,似不足以炫博奧。

    即遇小令之佳者,亦不免短兵狹巷之譏。

    而豈知樂府之古雅,全以少許勝多許乎。

    且柔情曼聲,非小令不宜,較之長調,難以概論。

    而必欲以長短分難易,甯不有悖詞旨哉。

     ○賀裳論秦黃優劣 “北宋秦少遊妙矣,而尚少刻肌入骨之語,去韋莊、歐陽炯諸家,尚隔一塵。

    黃山谷時出俚語,未免伧父。

    然‘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新俏亦非秦所能作。

    ”[案:此則見詞筌。

    ] ○彭孫論史梅溪 “南宋詞人如白石、梅、竹屋、夢窗、竹山,諸家之中,當以史梅為第一。

    昔人稱其‘分镳清真,平睨方回,紛紛三變行輩,不足比數’,非虛言也。

    ”[案:此則見金粟詞話。

    ] ○辛稼軒壓倒古人 “稼軒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從南華沖虛得來。

    然作詞之多,亦無如稼軒者。

    中調多,小令亦間作妩媚語,觀其得意處,真有壓倒古人之意。

    ”[案:此則見詞衷。

    ] ○詞韻分上去 詞韻上去之分,判若黑白,其不可假借處,關系一調,不得草草。

    古詞之妙,全在於此,若總置不顧,而任便填之,則作詞何難,而必推知音者哉。

     ○上去須相配 仄聲中兩上兩去,最所當避。

    蓋上聲舒徐和軟,其腔低。

    去聲激勵勁遠,其腔高。

    相配用之,方能抑揚有緻。

     ○去聲重要 古人名詞中轉折跌宕處,多用去聲。

    蓋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

    故論聲雖以一平對三仄,論歌則當以去對平上入也。

    其中當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

    用入且不可,斷斷乎勿用平上也。

     ○唐詞多更韻之體 更韻之體,唐詞為多,有換至五六者,又有用平仄通葉者,惟詞律所證,了如指掌。

     ○群雅集序 錫鬯群雅集序雲:“詞曲一道,小令當法汴京以前,慢詞則取諸南渡。

    否則排之以硬語,每與調乖,竄之以新腔,難與譜合。

    故終宋之世,樂章大備,四聲二十八調,多至千馀曲,有引、有序、有令、有慢、有近、有犯、有賺、有歌頭、有促拍、有攤破、有摘遍、有大遍、有小遍、有轉踏、有轉調、有增減字、有偷聲。

    惟因劉所編宴樂新書失傳,而八十四調圖譜不見於世,雖有解人,無從知當日之琴趣箫譜矣。

    ” ○詞不能失腔 詩有韻,詞有腔,詞失腔,猶詩落韻。

    詩不過四五七言而止,詞乃有四聲五音均拍重輕清濁之别。

    若言順律舛,律協方言謬,俱非本色。

    或一字未合,一句皆廢,一句未妥,一阕皆不光采,信戛戛乎其難矣。

    古人有言曰:“鉛汞煉而丹成,情颢交而詞成。

    ”指迷妙訣,當於玉田、夢窗間求之。

     ○陸文圭跋詞源 詞與辭字通用,說文雲:“意内而方言外也。

    ”意生言,言生聲,聲生律,律生調,故曲生焉。

    花間以前無雜譜,秦、周以後無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