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關燈
小
中
大
黃庭堅,字魯直,分甯人。
遊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勝,自号山谷老人。
天下因稱山谷,以配東坡。
過涪,又号涪翁。
第進士,曆知太和。
哲宗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讨,官起居舍人。
除秘書丞,國史編修官。
紹聖間出知宣、鄂。
章、蔡論《實錄》多誣,責問。
條對不屈,貶涪州别駕,安置黔州。
即日上道,投床大鼾,人以是賢之。
徽宗起監鄂州稅。
曆知舒州。
丐郡得太平州,旋罷。
嘗忤趙挺之;及相,嗾除名編管宜州。
卒年六十一。
以上本傳宋初詩承唐餘。
至蘇、梅、歐陽變以大雅。
然各極其天才筆力,非必鍛煉勤苦而成也。
庭堅出而會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曆代體制之變,自成一家,雖隻字半句不輕出,為宋詩家宗祖。
江西詩派皆師承之。
以上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史稱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實天下之奇作;自宋興以來,一人而已。
非規模唐調者所能夢見也。
惟本領為禅學,不免蘇門習氣,是用為病耳。
《山谷全書》:删補《黃文節公年譜》:仁宗慶曆五年乙酉(1045)公生。
是歲癸未月丙寅日壬辰時公生于分甯縣修水故居,蓋六月十二日也。
皇祐三年辛卯(1051)公年七歲,已能作詩。
《桐江詩話》載公七歲作牧童詩雲:“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皇祐西年壬辰,公年八歲。
《西清詩話》載公作詩《送人赴舉》有雲:“送君歸去玉帝(《别集》作“明主”)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谪在人間今八年。
”嘉祐四年己亥(1059),公年十五歲,遊學淮南。
是時公母舅李公擇在淮南。
公擇名常。
《本傳》:既孤,從舅尚書李公公擇學。
公擇嘗過家塾,見其書帙紛錯,因亂抽架上書問之,無不通。
大驚,以為一日千裡也。
《宋稗類鈔》:黃魯直年十七八時自稱清風客。
俞清老見而目之曰:“奇逸通脫,真骥子堕地也。
” 《年譜》:嘉祐八年癸卯(1063),公年十九歲。
以鄉貢進士入京師。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公年二十歲。
春以赴禮部試嘗留京師。
《孫公談圃》:黃魯直得洪州解頭,赴省試。
公(指孫升)與喬希聖數人待榜。
相傳魯直為省元,同舍置酒。
有仆自門被發大呼而入,舉三指。
問之,乃公與同舍三人,魯直不與。
坐上數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
魯直飲酒自若。
飲酒罷,與公同看榜,不少見于顔色。
公嘗為其(指山谷)婦翁孫莘老言,甚重之。
後妻死,作發願文,絕嗜欲,不禦酒肉。
至黔州命下,亦不少動。
公在歸州日,見其容貌愈光澤。
留貶所累年,有見者無異仕宦時。
《年譜》:治平三年丙午(1066),公年二十二歲。
是秋再赴鄉舉,詩以“野無遺賢”命題。
主文衡者廬陵李詢,讀先生詩中兩句雲:“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鎖煙。
”擊節稱賞,以謂此人不惟文理冠場,異日當以詩名擅四海。
見周益公(必大)跋山谷先生與李彥誠帖。
彥誠名忱,蓋仲同之孫。
治平四年丁未,公年二十三歲。
春以赴禮部試留京師,登張唐卿榜第三甲進士第,除汝州葉縣尉。
《曲洧舊聞》:黃魯直于相國寺得宋子京《唐史藁》一冊,歸而熟觀之。
自是文章日進。
此無他,見其竄易句字,與初造意不同,而識其用意所起故也。
《年譜》:熙甯五年壬子(1072),公年二十八歲。
試中學官,除北京國子監教授。
《本傳》:熙甯中诏舉四京學官。
有司考其文章優等,遂除大名府國子監教授。
留守太師文潞公才之,留再任。
用薦者改著作佐郎。
《宋史》:山谷在大名,司馬溫公見之,稱曰:“庭堅好學有文。
”即薦引與範祖禹等同校定《資治通鑒》。
《年譜》:元豐三年庚申(1080),公年三十六歲,入京。
改官,授知吉州太和縣。
秋自汴京歸江南,十月遊山谷寺。
哲宗元祐元年(1086),公年四十二歲。
《宋史》:是年三月司馬光薦之。
元祐二年,除著作佐郎。
《垂虹詩話》:王荊公見山谷《新寨詩》:“俗學近知回首晚,病軀方覺折腰難”之句,擊節稱歎,謂黃某清才,非奔走吏。
除北京教授,即為文潞公所知。
(沖雪宿新寨忽忽不樂,《垂虹詩話》。
山谷尉葉縣作。
《外集》二載此作,無此二語。
) 《眉山集》:東坡見魯直詩文于孫莘老座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
孫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少,子可為稱揚之。
”東坡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
”又雲:“超轶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
”其舉自代疏雲:“瑰玮之詞,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 《本傳》:(庭堅)事母孝,有曾闵之行。
安康(郡太君)卧疾彌年,公晝夜視顔色,手湯劑,衣不解帶,時其疾痛痾癢而敬抑搔之;至親滌廁牏,浣中裙雲。
遭母喪,哀毀過人,得疾幾殆。
既還葬,因廬墓側終喪。
先是蘇公嘗薦公自代,其略曰:“瑰玮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世以為《實錄》雲。
《宋稗類鈔》:富鄭公初甚欲見黃山谷。
及一見,便不喜。
語人曰:“将謂黃某如何,原來隻是分甯一茶客!” 《揮麈後錄》:明清兄弟兒時,先妣制道服,先人雲:“須異于俗人者乃佳。
舊見黃太史魯直所服絕勝。
”時在臨安,呼匠者教令染之,久之始就,名之曰“山谷褐”。
數十年來,則人人斅之,幾遍國中矣。
《本傳》:元祐中眉山蘇公(轼)号文章伯。
當是時,公(堅)與高郵秦少遊、宛丘張文潛、濟源晁無咎皆遊其門,以文相高,号四學士。
一文一詩出,人争傳誦之,紙價為高。
而公(堅)之文尤絕出高妙,追古冠今,燭後輝前。
晚節位益顯,名益高,世以配眉山蘇公,謂之蘇、黃。
又:先是眉山蘇公子瞻見公(堅)詩于孫公莘老家,絕歎,以為世久無此作矣。
因以詩往來。
會蘇公以詩抵罪,公(堅)亦罰金。
文乃翁《馬洲山谷祠記》:其定交蘇文忠公也,先之以《江梅》、《青松》二詩以寄意。
至謂“但使本根在,棄捐果何傷!”師友之所相規儆者,非植黨也。
任注目錄首列古風二首,雲:東坡守徐州,山谷教授北京,初通書,并以此二詩寄意。
東坡亦有報書及和章。
以東坡集考之,蓋元豐元年(1078)。
洪炎編集,取此二篇冠詩之首。
《年譜》:元祐三年戊辰(1088),公年四十四歲。
正月東坡知貢舉,先生為參詳。
五月诏新除著作郎。
黃庭堅依舊著作佐郎,以禦史趙挺之論,故有是命。
《本傳》:朝廷數議除美官,為言事者所梗,不果。
周必大《分甯縣學山谷祠堂記》:中間翺翔館殿才六年耳。
右史之拜,複為韓川沮止。
範公偁《過庭錄》:黃魯直少輕物,與趙挺之同校舉子一文卷,使“蟒蛇”。
挺之欲黜之,諸公盡然,魯直獨相持。
挺之誠其言,問曰:“公主此文,不識二字出何家。
”魯直良久曰:“出《梁武忏》。
”趙以其侮己,大銜之。
《揮麈後錄》:趙正夫丞相元祐中與黃太史魯直俱在館閣,魯直以其魯人,意常輕之。
每庖吏來問食次,正夫必曰:“來日吃蒸餅。
”一日聚飯行令,魯直雲:“欲五字從首至尾各一字,後合成一字。
”正夫沈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
”魯直應聲曰:“來力勑正整”,葉正夫之音。
阖坐大笑。
正夫又嘗曰:“鄉中最重潤筆,每一志文成,則太平車中載以贈之。
”魯直曰:“想俱是蘿蔔與瓜虀爾。
”正失銜之切骨。
其後排擠不遺餘力,卒緻宜州之貶。
《本傳》:公(堅)風韻灑落,胸中恢疏,初無怨恩,談笑諧谑,或以忤物。
蓋嘗忤趙丞相正夫,而公(堅)不屑也。
周季鳳《山谷黃先生别傳》:移監德州德平鎮。
趙挺之倅德州。
挺之希合提舉官(黃《譜》十八:按《國史》,元祐三年十月蘇轼言雲雲。
提舉官名楊景棻。
)意,欲行市易法。
先生以鎮小民窮,不堪誅求,若行市易,必緻星散。
遷奉議郎。
(《年譜》:元祐三年,挺之有憾于公,以德平鎮日不肯奉承行市易事。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讨官。
禮部侍郎陸佃預修《實錄》。
(另《譜》,限一年成書。
)先生欲書安石“勿令上知”之帖,佃力沮止之,而以為謗也。
先生争辯甚苦。
至曰:“審如公言,得非佞史乎?”(見陳緯《議谥》,與呂惠卿帖。
)佃蓋安石門人,且為官長;以是竟不得書,先生以此肇禍。
然賴其言,事之本末因以盡傳于世,朱子以為有天意者邪? 《别傳》:說經雖尊荊公而遺程子。
蘇、程學術不同,其徒互相攻诋。
先生獨超然其間,無一語黨同。
《漁隐叢話》:山谷在館時,自号所居曰退聽堂。
(詩《内集》目錄:堂在汴京酺池寺南。
然此堂名,此後随所在揭之。
) 《元祐黨人傳》卷四,《過庭錄》等載:章惇、蔡卞與群奸論《實錄》诋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
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
繼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
所餘才三十二事,殊細瑣。
庭堅書鐵爪治河有同兒戲。
至是首問焉。
對曰:“庭堅時官北都,親見之,真兒戲耳。
”凡有問皆直辭以對。
聞者壯之。
(陳澧《辨疑》稱為濬川耙,荊公所作。
《外集·大同堯民遊靈源廟》之一注,初選人李公義請為鐵龍瓜,内侍黃懷信以為未盡,更為濬川耙,謂禹所用濬川者也,時王安石為相,信其說,乃置濬川司。
本《名臣言行錄》。
又事具仲贲跋《承天塔記》。
) 黃《譜》二十七:元符元年戊寅(1098),春初山谷在黔南以避外兄張向之嫌,遷戎州。
按《實錄》:紹聖四年(1097)三月,知宗正丞張向提舉夔州路常平。
十二月壬寅,诏庭堅移戎州安置。
《别傳》:自涪歸,道出江陵。
作《承天院塔記》。
其略雲:“儒者嘗論一佛寺之費蓋中民萬家之産,實生民谷帛之蠹。
雖餘亦謂之然。
然自省事以來,觀天下财力屈竭之端。
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
此蓋生人之共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
”(下雲:然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常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内,則于世教豈小補哉?苟儒者嘗欲合而軋之,是真何理哉?《全書》别集二)文成,府帥馬瑊飯諸部使者于塔下。
環觀先生書碑。
尾但書作記者黃某,立石者馬某而已。
時閩人陳舉,自台出漕,先生未嘗與交也。
舉與李植、林虞相顧前請曰,某等願托名不朽。
先生不答。
舉由此憾之。
(舉自台察出為轉運判官,堅朝奉郎新知舒州事,茌平馬瑊承議郎知府事,李植轉運判官,林虞提舉常平。
)知先生與挺之有怨,挺之執政,遂以墨本上之,誣以幸災謗國。
其文初無幸謗之意。
遂除名羁管宜州。
《桯史》:黨禍既起,山谷居黔,有人以屏圖遺之者,繪雙蝶翾舞,罥以珠絲,而隊蟻憧憧其間。
題六言于上曰:“胡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
群蟻争收堕翼,策勳歸去南柯。
”崇甯間,又遷于宜。
圖偶為人攜入京,鬻于相國寺肆,蔡(元長)客得之,以示元長。
元長大怒,将指為怨望,重其貶。
會以訃奏,僅免。
《冷齋夜話》:魯直南遷,年已六十。
親故憂其禍大,又南方瘴霧,非菜肚老人所宜。
魯直笑曰:“宜州者,所以宜人也。
” 洪炎《序》:谪黔戎時,或曰涪皤。
在黔中又号黔安居士。
至宜州又号八桂老人。
楊萬裡《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山谷之貶宜州,崇甯甲申(1104)也,館于城之戍樓曰小南門者。
明年卒焉。
予聞山谷之始至宜州也,有甿某氏館之,太守抵之罪。
有浮圖某氏館之,又抵之罪。
有逆旅某氏館之,又抵之罪。
館于戍樓,蓋圄之也。
卒于所館,蓋饑寒之也。
山谷《跋李資深書卷》:餘谪宜州半載,官司謂不當居關城内。
乃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齋。
雖上雨旁風,市聲喧聒,人不堪其憂;餘以為家本農桑,使不從進士,則田間廬舍如是。
既設卧榻,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
用三文買雞毛筆書此。
《道山清話》:山谷在宜州,服紫霞丹,自雲得力。
《韻語陽秋》十七:山谷平生為目所苦。
故知東坡詩有“請天還我讀書眼,欲載軒轅乞鼎湖”之句。
其攝養禁忌之法,論之詳矣。
故《次韻元實病目詩》雲:“道人常恨未灰心,儒士苦愛讀書眼。
要須玄覽照鏡空,莫作白魚鑽蠹簡。
” 山谷詩見《内集》雲:題為《子瞻以子夏、丘明見戲,聊複戲答》。
子瞻詩雲:“誦詩得非子夏學,紬史正作丘明書。
天公戲人亦薄相,故令幻翳生明珠。
” 《桯史》:太府丞餘伯山(禹績)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
固山谷谪居是邦,慨然為之經理舍館,遂遣二子滋、浒從之遊。
一日,攜紙求書。
山谷問以所欲。
拱而對曰:“先生今日舉動,無愧東都黨锢諸賢,願寫範孟博一傳,許之。
”遂默誦大書,盡卷僅有二三疑誤。
二子相顧愕服。
山谷顧曰:“《漢書》固非能書記也,如此等傳,豈可不熟?” 《老學庵筆記》:範寥言:魯直至宜州,州無亭騷,又無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為崇甯萬壽寺,法所不許。
乃居一城樓上,亦極湫隘。
秋暑方熾,幾不可過。
一日,忽小雨。
魯直飲薄醉,坐胡床,自欄楯間伸足出外以受雨,顧謂寥曰:“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
”未幾而卒。
《别集》:《濂溪詩序》雲:“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酒落,如光風霁月。
”(史容注謂詩為太和所作) 清宋調元《黃文節公犀津專祠記》:昔濂溪以主簿來甯,先生日就講學,尊且信,曰:“光風霁月。
” 太常寺(陳緯)議谥(恭帝德祐元年(1275):濂溪周夫子闡明道學,上接孔、孟不傳之秘。
世固鮮有知者。
雖以清獻趙公(抃),亦幾失之眉睫之間。
(本《濂溪詩序》)而潘公興嗣銘其墓,又止以善談明理稱之。
惟公知其“人品甚高”,“光風霁月”(本朱子),用一語獨能形容有道者氣象。
《晁氏客語》:申公薨,範純夫托山谷草遺表。
表成不用。
又嘗托山谷草司馬公休謝起碑樓表,竄改止餘數字,以示山谷。
略無忤色,但遜謝而已。
洪炎《豫章黃先生退聽堂錄序》:大抵魯直于文章天成性得,落筆巧妙,他士莫逮。
而尤長于詩。
其發源以治心修性為宗本,放而至于遠聲利,薄軒冕;極其緻,憂國愛民,忠義之氣,藹然見于筆墨之外。
考功郎(趙景偉)複議:抑常遡先生心事而得其所以本然者。
爐香隐兒,萬慮俱消;(《内集》五;賈天錫惠寶薰,乞詩,予以“兵衛森畫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詩報之,其一雲:“險心遊萬仞,躁欲生五兵。
隐幾香一炷,靈台湛空明。
”)木落江澄,本根獨在。
(《外集》十一:登快閣有雲:“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其遺物自得,雖“複卻萬方陳乎前不足入其室”。
(《莊子》語) 宋文乃翁《馬洲山谷祠記》:“爐香隐幾,靈台空明”,養心莫善于寡欲之意也。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克己複禮歸仁之學也。
《别傳》:“爐香隐幾,萬慮俱消。
”有孟氏養心之學。
“木落江澄,本根獨在。
”有顔子克複之功。
周季鳳《黃先生全書序》:王直方謂其文邈然有二漢之風。
陳無己謂其詩學杜甫而不為者。
蘇子瞻謂其行追配古人。
餘禹績諸人謂其饑寒窮死,無愧東都黨锢。
是誠宋人也哉?又宋儒黃伯起稱其著作合周、孔者居多,而流于莊周者無幾,其語人曰:“讀其書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者求之,豈惟不足以知之,恐亦自誤。
”予故還之以告人。
人不知以為何如? 清陳澧《辨疑》:世謂山谷著述先《莊子》而後《論》、《孟》。
其說蓋本公集中《莊子内篇論》在前,《論孟斷篇》居後。
以文章之次第議學問之醇疵,何其謬乎?公之尊崇孔孟,全集具在。
而所稱莊子,僅見于黃幾複詩并墓志兩篇。
《山谷外集詩注目錄》:山谷自言欲仿莊周分其詩文為内外篇,意因有在,非去此取彼。
黃子耕曰:紫陽朱子雲:“魯直學以粗為向上,其詣力多得之釋氏。
”又雲:“吾道千載不傳之秘,至周子而後傳。
當時知其人品者惟山谷焉。
謂山谷為不知道不可也。
”又嘗謂《東都事略》,歎曰:“黃氏在史館時事,惜好處不盡著于世。
” 明張元桢叙《山谷老人刀筆》雲:此老教人動以制行、動以窮經為本,而又知著向上向裡工夫。
雖落于空寂,然亦高出乎骛于字詞绮語者。
明徐岱《黃先生全書序》:或雲文傷元氣,而直取其詩。
或雲詩及婢妮而性類于禅。
禅學之尚,或有所托耳。
《辨疑》:世或以山谷通内典、交缁衣為嫌者,亦學究之迂談也。
二教溯其源總不外于一誠。
說玄說空,無非不睹不聞時心境。
道者曰耳目盜心,佛者曰六根六賊,與孔子克己之訓互相發明。
公事内典,實以其輔掖聖教,明心見性,通儒之學也。
至于結納僧禅,尤其取益之地。
公昔不解“吾無隐乎爾”之義,問晦堂。
時岩桂正放,堂曰:“聞木犀香否?”公曰:“聞。
”堂曰:“吾無隐乎爾。
”(《羅湖野錄》:晦堂請山谷诠釋而不然其說。
)公少作詩多豔語(《扪虱新語》作“豔歌小詞”),秀禅(法秀)戒之曰:“子以豔語動人淫心不止,士大夫筆墨之妙,甘施于此乎?”公于是痛戒绮語。
故夫人之學業,務探其本源;于交遊則期于節取。
《陵陽先生室中語》:古人作詩多用方言,今人作詩複用禅語,蓋是厭惡塵舊而欲新好也。
《瀛奎律髓》:(山谷一生),流離跋涉八年矣,未嘗有一詩及于遷谪。
真天人也。
《韻語陽秋》十二:柳展如,東坡甥也。
山谷作八詩贈之。
其間有“寝興與時俱,由我屈伸肘,飯羹自知味,如此是道否?”之句,是告之以佛理也。
其曰:“鹹池浴日月,深宅養靈根;胸中浩然氣,一家同化元。
”是告之以道教也。
“聖學魯東家,恭惟同出自;乘流去本遠,遂有作書肆。
”是告之以儒道也。
又二:魯直謂東坡作詩未知句法。
而東坡題魯直詩(《全集》六十八)雲:“每見魯直詩,未嘗不絕倒。
然此卷甚妙,而殆非悠悠者所識,能絕倒者已是可人。
”又雲:“讀魯直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複論鄙事。
雖若不适用,然不為無補。
”如此題識,其許之乎?其譏之也!魯直酷愛陳無己詩,而東坡亦不深許。
魯直為無己揚譽,無所不至。
而無己乃謂人言我語勝黃語,何邪? 《藏海詩話》:東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餘,而于淵明則為不足,所以皆慕之。
《邵氏聞見後錄》:趙肯堂親見魯直晚年懸東坡像于室中,每蚤衣冠薦香,肅揖甚敬。
或以同時聲名相上下為問,則離席驚避曰:“庭堅望東坡,門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蘇、黃者,非魯直本意。
《拊掌錄》:黃魯直在荊州聞東坡下世。
士人往吊之。
魯直兩手抱一膝,起行獨步。
《漁隐叢話》:元祐文章,世稱蘇、黃。
然二公當時争名,互相譏诮。
東坡嘗雲:“黃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餐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
”山谷亦雲:“蓋有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者。
”此指東坡而言也。
《清波雜志》:山谷在南康落星寺,一日憑欄,忽傳坡亡,痛惜久之。
已而顧寺僧拈幾上香合在手,曰:“此香匾子自此卻屬老夫矣。
”豈名素相軋而然?或傳之過?(按坡逝世日山谷不能至南康) 《普聞詩論》:老杜之詩備于衆體。
近世所論,東坡長于古韻,豪邁大度。
魯直長于律詩,老健超邁。
荊公長于絕句,閑暇清癯。
其各一家也。
《藏海詩話》:七言律詩極難做,蓋易得俗。
是以山谷别為一體。
清盛炳緯《山谷全書序》:文以載道,詩以言志,其源實一。
陳後山謂其學老杜而不為,猶知之未盡。
其詩孕育于彭澤,追轹乎昌黎,而忠愛之忱則于老杜為近。
同時惟子瞻為旗鼓相當。
子瞻筆力奔放勝于黃,才似太白。
黃詩氣味淵厚勝于蘇,學似老杜。
故宋之蘇、黃,猶唐之李、杜。
方虛谷曰:後山精于律,而山谷尤宏大;古詩尤高。
《艇齋詩話》:山谷詩妙天下。
然自謂得句法于謝師厚,得用事于韓持國(維)。
此取諸人以為善也。
山谷作《黃氏二室墓志》雲:庭堅之詩,從謝公得句法。
周季鳳《黃先生全書序》:其父亞夫《伐檀集》二卷,句甚奇崛,世所謂山魈水怪著薜荔之體,真黃氏審言。
《娛書堂詩話》:黃亞夫庶《怪石》絕句雲:“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祿辟邪眠莓苔。
鈎簾坐對心語口,曾見漢唐池館來。
” 《韻語陽秋》三:謂此詩“人士脍炙,以為奇作。
” 《艇齋詩話》:山谷論詩多取《楚辭》,東湖論詩多取《選》詩。
《朱少章詩話》:黃魯直獨用“昆體”,工夫而造老杜渾成之地,禅家所謂更高一著也。
山谷與方蒙書:近世少年多不肯治經術及精讀史,乃縱以助詩,故緻遠則泥。
(《後山詩話》) 《臨漢隐居詩話》:黃庭堅喜作詩得名。
好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自以為工。
其實所見之僻也。
故句雖新奇,而氣乏渾厚。
吾嘗作詩題其編後,略雲:“端求古人遺,琢抉手不停。
方其拾玑羽,往往失鵬鲸。
”蓋謂是也。
洪《序》:魯直昔嘗作《退聽序》雲:詩非苦思不可為。
餘得第後始知此。
今世所傳錄他詩,乃未第時為之者。
《全書》評黃:山谷嘗謂詩不可強作,必待境而生。
又謂須比律呂,列幹羽,可歌可舞。
《冷齋夜話》:山谷雲: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
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鄭谷詩:自緣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荊公菊詩:千花百卉凋零後,始見閑人把一枝。
此換骨法。
) 《詩人玉屑》八:樂天詩:“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東坡詩:“兒童誤喜朱顔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
李白雲:“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
”山谷簟詩雲:“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顔色。
”此皆以故為新,奪胎換骨。
盧仝詩雲:“草石是親情。
”山谷點化之雲:“小山作友朋,香草當姬妾。
” 《野客叢書》:《禁脔》雲:“魯直有換字對句法,如曰:‘隻今滿坐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
’曰:‘田中雖問不納履,坐下适來何處蠅?’前此未有人作此體,自魯直變之。
”若溪漁隐曰:“此體出老杜,如‘寵光蕙葉與多碧,點綴桃花舒小紅’,今俗語謂之拗句格。
”仆謂此體非出于老杜,與杜同時如王摩诘,亦多是句。
如雲:“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此亦拗句格也。
《内集》十二《再次韻(楊明叔)引》雲:因明叔有意于斯文,試舉一網而張萬目。
蓋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百勝,如孫吳之兵。
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蠅飛衛之射,此詩人之奇也。
明叔當自得之。
洪炎《序》:凡句法置字律令新新不窮,增出增奇。
所謂包曹、劉之波瀾,兼陶、謝之宇量,可使子美分座,太白卻行者耶?蘇公嘗評魯直曰:“讀魯直詩……于世。
”(《東坡全集》六十七: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好奇務新乃詩之病。
)蘇公知魯直者,然此評則未盡。
夫詩人賦詠于彼,興托在此,闡繹優遊而不迫切。
其所感寓,常微見其端,使人三複玩味之,久而不厭;言不足而思有餘,故可貴尚也。
若察察言如老杜《新安》、《石壕》、《潼關》、《花門
遊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勝,自号山谷老人。
天下因稱山谷,以配東坡。
過涪,又号涪翁。
第進士,曆知太和。
哲宗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讨,官起居舍人。
除秘書丞,國史編修官。
紹聖間出知宣、鄂。
章、蔡論《實錄》多誣,責問。
條對不屈,貶涪州别駕,安置黔州。
即日上道,投床大鼾,人以是賢之。
徽宗起監鄂州稅。
曆知舒州。
丐郡得太平州,旋罷。
嘗忤趙挺之;及相,嗾除名編管宜州。
卒年六十一。
以上本傳宋初詩承唐餘。
至蘇、梅、歐陽變以大雅。
然各極其天才筆力,非必鍛煉勤苦而成也。
庭堅出而會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曆代體制之變,自成一家,雖隻字半句不輕出,為宋詩家宗祖。
江西詩派皆師承之。
以上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史稱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實天下之奇作;自宋興以來,一人而已。
非規模唐調者所能夢見也。
惟本領為禅學,不免蘇門習氣,是用為病耳。
《山谷全書》:删補《黃文節公年譜》:仁宗慶曆五年乙酉(1045)公生。
是歲癸未月丙寅日壬辰時公生于分甯縣修水故居,蓋六月十二日也。
皇祐三年辛卯(1051)公年七歲,已能作詩。
《桐江詩話》載公七歲作牧童詩雲:“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皇祐西年壬辰,公年八歲。
《西清詩話》載公作詩《送人赴舉》有雲:“送君歸去玉帝(《别集》作“明主”)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谪在人間今八年。
”嘉祐四年己亥(1059),公年十五歲,遊學淮南。
是時公母舅李公擇在淮南。
公擇名常。
《本傳》:既孤,從舅尚書李公公擇學。
公擇嘗過家塾,見其書帙紛錯,因亂抽架上書問之,無不通。
大驚,以為一日千裡也。
《宋稗類鈔》:黃魯直年十七八時自稱清風客。
俞清老見而目之曰:“奇逸通脫,真骥子堕地也。
” 《年譜》:嘉祐八年癸卯(1063),公年十九歲。
以鄉貢進士入京師。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公年二十歲。
春以赴禮部試嘗留京師。
《孫公談圃》:黃魯直得洪州解頭,赴省試。
公(指孫升)與喬希聖數人待榜。
相傳魯直為省元,同舍置酒。
有仆自門被發大呼而入,舉三指。
問之,乃公與同舍三人,魯直不與。
坐上數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
魯直飲酒自若。
飲酒罷,與公同看榜,不少見于顔色。
公嘗為其(指山谷)婦翁孫莘老言,甚重之。
後妻死,作發願文,絕嗜欲,不禦酒肉。
至黔州命下,亦不少動。
公在歸州日,見其容貌愈光澤。
留貶所累年,有見者無異仕宦時。
《年譜》:治平三年丙午(1066),公年二十二歲。
是秋再赴鄉舉,詩以“野無遺賢”命題。
主文衡者廬陵李詢,讀先生詩中兩句雲:“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鎖煙。
”擊節稱賞,以謂此人不惟文理冠場,異日當以詩名擅四海。
見周益公(必大)跋山谷先生與李彥誠帖。
彥誠名忱,蓋仲同之孫。
治平四年丁未,公年二十三歲。
春以赴禮部試留京師,登張唐卿榜第三甲進士第,除汝州葉縣尉。
《曲洧舊聞》:黃魯直于相國寺得宋子京《唐史藁》一冊,歸而熟觀之。
自是文章日進。
此無他,見其竄易句字,與初造意不同,而識其用意所起故也。
《年譜》:熙甯五年壬子(1072),公年二十八歲。
試中學官,除北京國子監教授。
《本傳》:熙甯中诏舉四京學官。
有司考其文章優等,遂除大名府國子監教授。
留守太師文潞公才之,留再任。
用薦者改著作佐郎。
《宋史》:山谷在大名,司馬溫公見之,稱曰:“庭堅好學有文。
”即薦引與範祖禹等同校定《資治通鑒》。
《年譜》:元豐三年庚申(1080),公年三十六歲,入京。
改官,授知吉州太和縣。
秋自汴京歸江南,十月遊山谷寺。
哲宗元祐元年(1086),公年四十二歲。
《宋史》:是年三月司馬光薦之。
元祐二年,除著作佐郎。
《垂虹詩話》:王荊公見山谷《新寨詩》:“俗學近知回首晚,病軀方覺折腰難”之句,擊節稱歎,謂黃某清才,非奔走吏。
除北京教授,即為文潞公所知。
(沖雪宿新寨忽忽不樂,《垂虹詩話》。
山谷尉葉縣作。
《外集》二載此作,無此二語。
) 《眉山集》:東坡見魯直詩文于孫莘老座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
孫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少,子可為稱揚之。
”東坡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
”又雲:“超轶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
”其舉自代疏雲:“瑰玮之詞,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 《本傳》:(庭堅)事母孝,有曾闵之行。
安康(郡太君)卧疾彌年,公晝夜視顔色,手湯劑,衣不解帶,時其疾痛痾癢而敬抑搔之;至親滌廁牏,浣中裙雲。
遭母喪,哀毀過人,得疾幾殆。
既還葬,因廬墓側終喪。
先是蘇公嘗薦公自代,其略曰:“瑰玮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世以為《實錄》雲。
《宋稗類鈔》:富鄭公初甚欲見黃山谷。
及一見,便不喜。
語人曰:“将謂黃某如何,原來隻是分甯一茶客!” 《揮麈後錄》:明清兄弟兒時,先妣制道服,先人雲:“須異于俗人者乃佳。
舊見黃太史魯直所服絕勝。
”時在臨安,呼匠者教令染之,久之始就,名之曰“山谷褐”。
數十年來,則人人斅之,幾遍國中矣。
《本傳》:元祐中眉山蘇公(轼)号文章伯。
當是時,公(堅)與高郵秦少遊、宛丘張文潛、濟源晁無咎皆遊其門,以文相高,号四學士。
一文一詩出,人争傳誦之,紙價為高。
而公(堅)之文尤絕出高妙,追古冠今,燭後輝前。
晚節位益顯,名益高,世以配眉山蘇公,謂之蘇、黃。
又:先是眉山蘇公子瞻見公(堅)詩于孫公莘老家,絕歎,以為世久無此作矣。
因以詩往來。
會蘇公以詩抵罪,公(堅)亦罰金。
文乃翁《馬洲山谷祠記》:其定交蘇文忠公也,先之以《江梅》、《青松》二詩以寄意。
至謂“但使本根在,棄捐果何傷!”師友之所相規儆者,非植黨也。
任注目錄首列古風二首,雲:東坡守徐州,山谷教授北京,初通書,并以此二詩寄意。
東坡亦有報書及和章。
以東坡集考之,蓋元豐元年(1078)。
洪炎編集,取此二篇冠詩之首。
《年譜》:元祐三年戊辰(1088),公年四十四歲。
正月東坡知貢舉,先生為參詳。
五月诏新除著作郎。
黃庭堅依舊著作佐郎,以禦史趙挺之論,故有是命。
《本傳》:朝廷數議除美官,為言事者所梗,不果。
周必大《分甯縣學山谷祠堂記》:中間翺翔館殿才六年耳。
右史之拜,複為韓川沮止。
範公偁《過庭錄》:黃魯直少輕物,與趙挺之同校舉子一文卷,使“蟒蛇”。
挺之欲黜之,諸公盡然,魯直獨相持。
挺之誠其言,問曰:“公主此文,不識二字出何家。
”魯直良久曰:“出《梁武忏》。
”趙以其侮己,大銜之。
《揮麈後錄》:趙正夫丞相元祐中與黃太史魯直俱在館閣,魯直以其魯人,意常輕之。
每庖吏來問食次,正夫必曰:“來日吃蒸餅。
”一日聚飯行令,魯直雲:“欲五字從首至尾各一字,後合成一字。
”正夫沈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
”魯直應聲曰:“來力勑正整”,葉正夫之音。
阖坐大笑。
正夫又嘗曰:“鄉中最重潤筆,每一志文成,則太平車中載以贈之。
”魯直曰:“想俱是蘿蔔與瓜虀爾。
”正失銜之切骨。
其後排擠不遺餘力,卒緻宜州之貶。
《本傳》:公(堅)風韻灑落,胸中恢疏,初無怨恩,談笑諧谑,或以忤物。
蓋嘗忤趙丞相正夫,而公(堅)不屑也。
周季鳳《山谷黃先生别傳》:移監德州德平鎮。
趙挺之倅德州。
挺之希合提舉官(黃《譜》十八:按《國史》,元祐三年十月蘇轼言雲雲。
提舉官名楊景棻。
)意,欲行市易法。
先生以鎮小民窮,不堪誅求,若行市易,必緻星散。
遷奉議郎。
(《年譜》:元祐三年,挺之有憾于公,以德平鎮日不肯奉承行市易事。
)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讨官。
禮部侍郎陸佃預修《實錄》。
(另《譜》,限一年成書。
)先生欲書安石“勿令上知”之帖,佃力沮止之,而以為謗也。
先生争辯甚苦。
至曰:“審如公言,得非佞史乎?”(見陳緯《議谥》,與呂惠卿帖。
)佃蓋安石門人,且為官長;以是竟不得書,先生以此肇禍。
然賴其言,事之本末因以盡傳于世,朱子以為有天意者邪? 《别傳》:說經雖尊荊公而遺程子。
蘇、程學術不同,其徒互相攻诋。
先生獨超然其間,無一語黨同。
《漁隐叢話》:山谷在館時,自号所居曰退聽堂。
(詩《内集》目錄:堂在汴京酺池寺南。
然此堂名,此後随所在揭之。
) 《元祐黨人傳》卷四,《過庭錄》等載:章惇、蔡卞與群奸論《實錄》诋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
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
繼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
所餘才三十二事,殊細瑣。
庭堅書鐵爪治河有同兒戲。
至是首問焉。
對曰:“庭堅時官北都,親見之,真兒戲耳。
”凡有問皆直辭以對。
聞者壯之。
(陳澧《辨疑》稱為濬川耙,荊公所作。
《外集·大同堯民遊靈源廟》之一注,初選人李公義請為鐵龍瓜,内侍黃懷信以為未盡,更為濬川耙,謂禹所用濬川者也,時王安石為相,信其說,乃置濬川司。
本《名臣言行錄》。
又事具仲贲跋《承天塔記》。
) 黃《譜》二十七:元符元年戊寅(1098),春初山谷在黔南以避外兄張向之嫌,遷戎州。
按《實錄》:紹聖四年(1097)三月,知宗正丞張向提舉夔州路常平。
十二月壬寅,诏庭堅移戎州安置。
《别傳》:自涪歸,道出江陵。
作《承天院塔記》。
其略雲:“儒者嘗論一佛寺之費蓋中民萬家之産,實生民谷帛之蠹。
雖餘亦謂之然。
然自省事以來,觀天下财力屈竭之端。
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
此蓋生人之共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
”(下雲:然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常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内,則于世教豈小補哉?苟儒者嘗欲合而軋之,是真何理哉?《全書》别集二)文成,府帥馬瑊飯諸部使者于塔下。
環觀先生書碑。
尾但書作記者黃某,立石者馬某而已。
時閩人陳舉,自台出漕,先生未嘗與交也。
舉與李植、林虞相顧前請曰,某等願托名不朽。
先生不答。
舉由此憾之。
(舉自台察出為轉運判官,堅朝奉郎新知舒州事,茌平馬瑊承議郎知府事,李植轉運判官,林虞提舉常平。
)知先生與挺之有怨,挺之執政,遂以墨本上之,誣以幸災謗國。
其文初無幸謗之意。
遂除名羁管宜州。
《桯史》:黨禍既起,山谷居黔,有人以屏圖遺之者,繪雙蝶翾舞,罥以珠絲,而隊蟻憧憧其間。
題六言于上曰:“胡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
群蟻争收堕翼,策勳歸去南柯。
”崇甯間,又遷于宜。
圖偶為人攜入京,鬻于相國寺肆,蔡(元長)客得之,以示元長。
元長大怒,将指為怨望,重其貶。
會以訃奏,僅免。
《冷齋夜話》:魯直南遷,年已六十。
親故憂其禍大,又南方瘴霧,非菜肚老人所宜。
魯直笑曰:“宜州者,所以宜人也。
” 洪炎《序》:谪黔戎時,或曰涪皤。
在黔中又号黔安居士。
至宜州又号八桂老人。
楊萬裡《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山谷之貶宜州,崇甯甲申(1104)也,館于城之戍樓曰小南門者。
明年卒焉。
予聞山谷之始至宜州也,有甿某氏館之,太守抵之罪。
有浮圖某氏館之,又抵之罪。
有逆旅某氏館之,又抵之罪。
館于戍樓,蓋圄之也。
卒于所館,蓋饑寒之也。
山谷《跋李資深書卷》:餘谪宜州半載,官司謂不當居關城内。
乃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齋。
雖上雨旁風,市聲喧聒,人不堪其憂;餘以為家本農桑,使不從進士,則田間廬舍如是。
既設卧榻,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
用三文買雞毛筆書此。
《道山清話》:山谷在宜州,服紫霞丹,自雲得力。
《韻語陽秋》十七:山谷平生為目所苦。
故知東坡詩有“請天還我讀書眼,欲載軒轅乞鼎湖”之句。
其攝養禁忌之法,論之詳矣。
故《次韻元實病目詩》雲:“道人常恨未灰心,儒士苦愛讀書眼。
要須玄覽照鏡空,莫作白魚鑽蠹簡。
” 山谷詩見《内集》雲:題為《子瞻以子夏、丘明見戲,聊複戲答》。
子瞻詩雲:“誦詩得非子夏學,紬史正作丘明書。
天公戲人亦薄相,故令幻翳生明珠。
” 《桯史》:太府丞餘伯山(禹績)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
固山谷谪居是邦,慨然為之經理舍館,遂遣二子滋、浒從之遊。
一日,攜紙求書。
山谷問以所欲。
拱而對曰:“先生今日舉動,無愧東都黨锢諸賢,願寫範孟博一傳,許之。
”遂默誦大書,盡卷僅有二三疑誤。
二子相顧愕服。
山谷顧曰:“《漢書》固非能書記也,如此等傳,豈可不熟?” 《老學庵筆記》:範寥言:魯直至宜州,州無亭騷,又無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為崇甯萬壽寺,法所不許。
乃居一城樓上,亦極湫隘。
秋暑方熾,幾不可過。
一日,忽小雨。
魯直飲薄醉,坐胡床,自欄楯間伸足出外以受雨,顧謂寥曰:“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
”未幾而卒。
《别集》:《濂溪詩序》雲:“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酒落,如光風霁月。
”(史容注謂詩為太和所作) 清宋調元《黃文節公犀津專祠記》:昔濂溪以主簿來甯,先生日就講學,尊且信,曰:“光風霁月。
” 太常寺(陳緯)議谥(恭帝德祐元年(1275):濂溪周夫子闡明道學,上接孔、孟不傳之秘。
世固鮮有知者。
雖以清獻趙公(抃),亦幾失之眉睫之間。
(本《濂溪詩序》)而潘公興嗣銘其墓,又止以善談明理稱之。
惟公知其“人品甚高”,“光風霁月”(本朱子),用一語獨能形容有道者氣象。
《晁氏客語》:申公薨,範純夫托山谷草遺表。
表成不用。
又嘗托山谷草司馬公休謝起碑樓表,竄改止餘數字,以示山谷。
略無忤色,但遜謝而已。
洪炎《豫章黃先生退聽堂錄序》:大抵魯直于文章天成性得,落筆巧妙,他士莫逮。
而尤長于詩。
其發源以治心修性為宗本,放而至于遠聲利,薄軒冕;極其緻,憂國愛民,忠義之氣,藹然見于筆墨之外。
考功郎(趙景偉)複議:抑常遡先生心事而得其所以本然者。
爐香隐兒,萬慮俱消;(《内集》五;賈天錫惠寶薰,乞詩,予以“兵衛森畫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詩報之,其一雲:“險心遊萬仞,躁欲生五兵。
隐幾香一炷,靈台湛空明。
”)木落江澄,本根獨在。
(《外集》十一:登快閣有雲:“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其遺物自得,雖“複卻萬方陳乎前不足入其室”。
(《莊子》語) 宋文乃翁《馬洲山谷祠記》:“爐香隐幾,靈台空明”,養心莫善于寡欲之意也。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克己複禮歸仁之學也。
《别傳》:“爐香隐幾,萬慮俱消。
”有孟氏養心之學。
“木落江澄,本根獨在。
”有顔子克複之功。
周季鳳《黃先生全書序》:王直方謂其文邈然有二漢之風。
陳無己謂其詩學杜甫而不為者。
蘇子瞻謂其行追配古人。
餘禹績諸人謂其饑寒窮死,無愧東都黨锢。
是誠宋人也哉?又宋儒黃伯起稱其著作合周、孔者居多,而流于莊周者無幾,其語人曰:“讀其書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者求之,豈惟不足以知之,恐亦自誤。
”予故還之以告人。
人不知以為何如? 清陳澧《辨疑》:世謂山谷著述先《莊子》而後《論》、《孟》。
其說蓋本公集中《莊子内篇論》在前,《論孟斷篇》居後。
以文章之次第議學問之醇疵,何其謬乎?公之尊崇孔孟,全集具在。
而所稱莊子,僅見于黃幾複詩并墓志兩篇。
《山谷外集詩注目錄》:山谷自言欲仿莊周分其詩文為内外篇,意因有在,非去此取彼。
黃子耕曰:紫陽朱子雲:“魯直學以粗為向上,其詣力多得之釋氏。
”又雲:“吾道千載不傳之秘,至周子而後傳。
當時知其人品者惟山谷焉。
謂山谷為不知道不可也。
”又嘗謂《東都事略》,歎曰:“黃氏在史館時事,惜好處不盡著于世。
” 明張元桢叙《山谷老人刀筆》雲:此老教人動以制行、動以窮經為本,而又知著向上向裡工夫。
雖落于空寂,然亦高出乎骛于字詞绮語者。
明徐岱《黃先生全書序》:或雲文傷元氣,而直取其詩。
或雲詩及婢妮而性類于禅。
禅學之尚,或有所托耳。
《辨疑》:世或以山谷通内典、交缁衣為嫌者,亦學究之迂談也。
二教溯其源總不外于一誠。
說玄說空,無非不睹不聞時心境。
道者曰耳目盜心,佛者曰六根六賊,與孔子克己之訓互相發明。
公事内典,實以其輔掖聖教,明心見性,通儒之學也。
至于結納僧禅,尤其取益之地。
公昔不解“吾無隐乎爾”之義,問晦堂。
時岩桂正放,堂曰:“聞木犀香否?”公曰:“聞。
”堂曰:“吾無隐乎爾。
”(《羅湖野錄》:晦堂請山谷诠釋而不然其說。
)公少作詩多豔語(《扪虱新語》作“豔歌小詞”),秀禅(法秀)戒之曰:“子以豔語動人淫心不止,士大夫筆墨之妙,甘施于此乎?”公于是痛戒绮語。
故夫人之學業,務探其本源;于交遊則期于節取。
《陵陽先生室中語》:古人作詩多用方言,今人作詩複用禅語,蓋是厭惡塵舊而欲新好也。
《瀛奎律髓》:(山谷一生),流離跋涉八年矣,未嘗有一詩及于遷谪。
真天人也。
《韻語陽秋》十二:柳展如,東坡甥也。
山谷作八詩贈之。
其間有“寝興與時俱,由我屈伸肘,飯羹自知味,如此是道否?”之句,是告之以佛理也。
其曰:“鹹池浴日月,深宅養靈根;胸中浩然氣,一家同化元。
”是告之以道教也。
“聖學魯東家,恭惟同出自;乘流去本遠,遂有作書肆。
”是告之以儒道也。
又二:魯直謂東坡作詩未知句法。
而東坡題魯直詩(《全集》六十八)雲:“每見魯直詩,未嘗不絕倒。
然此卷甚妙,而殆非悠悠者所識,能絕倒者已是可人。
”又雲:“讀魯直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不敢複論鄙事。
雖若不适用,然不為無補。
”如此題識,其許之乎?其譏之也!魯直酷愛陳無己詩,而東坡亦不深許。
魯直為無己揚譽,無所不至。
而無己乃謂人言我語勝黃語,何邪? 《藏海詩話》:東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餘,而于淵明則為不足,所以皆慕之。
《邵氏聞見後錄》:趙肯堂親見魯直晚年懸東坡像于室中,每蚤衣冠薦香,肅揖甚敬。
或以同時聲名相上下為問,則離席驚避曰:“庭堅望東坡,門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蘇、黃者,非魯直本意。
《拊掌錄》:黃魯直在荊州聞東坡下世。
士人往吊之。
魯直兩手抱一膝,起行獨步。
《漁隐叢話》:元祐文章,世稱蘇、黃。
然二公當時争名,互相譏诮。
東坡嘗雲:“黃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餐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
”山谷亦雲:“蓋有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者。
”此指東坡而言也。
《清波雜志》:山谷在南康落星寺,一日憑欄,忽傳坡亡,痛惜久之。
已而顧寺僧拈幾上香合在手,曰:“此香匾子自此卻屬老夫矣。
”豈名素相軋而然?或傳之過?(按坡逝世日山谷不能至南康) 《普聞詩論》:老杜之詩備于衆體。
近世所論,東坡長于古韻,豪邁大度。
魯直長于律詩,老健超邁。
荊公長于絕句,閑暇清癯。
其各一家也。
《藏海詩話》:七言律詩極難做,蓋易得俗。
是以山谷别為一體。
清盛炳緯《山谷全書序》:文以載道,詩以言志,其源實一。
陳後山謂其學老杜而不為,猶知之未盡。
其詩孕育于彭澤,追轹乎昌黎,而忠愛之忱則于老杜為近。
同時惟子瞻為旗鼓相當。
子瞻筆力奔放勝于黃,才似太白。
黃詩氣味淵厚勝于蘇,學似老杜。
故宋之蘇、黃,猶唐之李、杜。
方虛谷曰:後山精于律,而山谷尤宏大;古詩尤高。
《艇齋詩話》:山谷詩妙天下。
然自謂得句法于謝師厚,得用事于韓持國(維)。
此取諸人以為善也。
山谷作《黃氏二室墓志》雲:庭堅之詩,從謝公得句法。
周季鳳《黃先生全書序》:其父亞夫《伐檀集》二卷,句甚奇崛,世所謂山魈水怪著薜荔之體,真黃氏審言。
《娛書堂詩話》:黃亞夫庶《怪石》絕句雲:“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祿辟邪眠莓苔。
鈎簾坐對心語口,曾見漢唐池館來。
” 《韻語陽秋》三:謂此詩“人士脍炙,以為奇作。
” 《艇齋詩話》:山谷論詩多取《楚辭》,東湖論詩多取《選》詩。
《朱少章詩話》:黃魯直獨用“昆體”,工夫而造老杜渾成之地,禅家所謂更高一著也。
山谷與方蒙書:近世少年多不肯治經術及精讀史,乃縱以助詩,故緻遠則泥。
(《後山詩話》) 《臨漢隐居詩話》:黃庭堅喜作詩得名。
好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自以為工。
其實所見之僻也。
故句雖新奇,而氣乏渾厚。
吾嘗作詩題其編後,略雲:“端求古人遺,琢抉手不停。
方其拾玑羽,往往失鵬鲸。
”蓋謂是也。
洪《序》:魯直昔嘗作《退聽序》雲:詩非苦思不可為。
餘得第後始知此。
今世所傳錄他詩,乃未第時為之者。
《全書》評黃:山谷嘗謂詩不可強作,必待境而生。
又謂須比律呂,列幹羽,可歌可舞。
《冷齋夜話》:山谷雲: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
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鄭谷詩:自緣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荊公菊詩:千花百卉凋零後,始見閑人把一枝。
此換骨法。
) 《詩人玉屑》八:樂天詩:“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東坡詩:“兒童誤喜朱顔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
李白雲:“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顔色。
”山谷簟詩雲:“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顔色。
”此皆以故為新,奪胎換骨。
盧仝詩雲:“草石是親情。
”山谷點化之雲:“小山作友朋,香草當姬妾。
” 《野客叢書》:《禁脔》雲:“魯直有換字對句法,如曰:‘隻今滿坐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
’曰:‘田中雖問不納履,坐下适來何處蠅?’前此未有人作此體,自魯直變之。
”若溪漁隐曰:“此體出老杜,如‘寵光蕙葉與多碧,點綴桃花舒小紅’,今俗語謂之拗句格。
”仆謂此體非出于老杜,與杜同時如王摩诘,亦多是句。
如雲:“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此亦拗句格也。
《内集》十二《再次韻(楊明叔)引》雲:因明叔有意于斯文,試舉一網而張萬目。
蓋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百勝,如孫吳之兵。
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蠅飛衛之射,此詩人之奇也。
明叔當自得之。
洪炎《序》:凡句法置字律令新新不窮,增出增奇。
所謂包曹、劉之波瀾,兼陶、謝之宇量,可使子美分座,太白卻行者耶?蘇公嘗評魯直曰:“讀魯直詩……于世。
”(《東坡全集》六十七: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好奇務新乃詩之病。
)蘇公知魯直者,然此評則未盡。
夫詩人賦詠于彼,興托在此,闡繹優遊而不迫切。
其所感寓,常微見其端,使人三複玩味之,久而不厭;言不足而思有餘,故可貴尚也。
若察察言如老杜《新安》、《石壕》、《潼關》、《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