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

關燈
蘇轼,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調福昌主簿。

    對制策,入三等,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入判登聞鼓院。

    召試,直史館。

    丁父憂。

    熙甯二年(1069)還朝,判官告院。

    權開封府推官。

    出判杭州,知密、徐、湖三州。

    以為詩謗讪,逮付台獄,谪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築室于東坡,自号東坡居士。

    移常州。

    哲宗立,複朝奉郎,知登州。

    召為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

    尋除翰林學士,兼侍讀。

    拜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

    召為翰林承旨。

    數月,知颍州、揚州。

    複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

    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

    出知定州。

    紹聖初,貶甯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又貶瓊州别駕,居儋耳。

    徽宗立,移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

    更三赦,遂提舉玉局觀,複朝奉郎。

    《蘇詩編注集成》:《卻掃編》曰:“立外州府觀,舊惟西京崇福宮等,皆有提舉管勾官。

    熙甯初,始诏杭州洞宵宮、成都玉局觀等皆置。

    又增判三京留司、禦史台、國子監員。

    蓋以優士大夫之老疾不任職者,而王安石亦欲以寘異議之人也。

    ”予按宮觀起于藝祖,其義乃補稱京之所不逮者,故于其中設神禦殿。

    因設提舉、管勾、監丞事等官,安石紛紛妄設。

    亂其祖制,不通可笑。

    (《識餘》四)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南渡後,贈太師,谥文忠。

    以上據《宋史》本傳子瞻詩氣象宏闊,鋪叙宛轉,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然用事太多,不免失之豐缛。

    雖其學問所溢,要亦洗削之功未盡也。

    而世之訾宋詩者,獨于子瞻不敢輕議,以其胸中有萬卷書耳。

    不知子瞻所重不在此也。

    加之,梅溪之注,鬥釘其間,則子瞻之精神反為所掩。

    故讀蘇詩者,汰梅溪之注,并汰其過于豐缛者,然後有真蘇詩也。

     子瞻,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時生于眉山。

    《宋史》本傳: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好賈誼、陸贽書。

    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又:嘉祐二年,試禮部。

    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

    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

    得轼《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

    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

    複以《春秋》對議居第一。

    殿試中乙科。

    後以書見修。

    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又:複對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轼而已。

     又:時安石創行新法。

    轼上書論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

    ” 又:徙知湖州,上表以謝。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託諷,庶有補于國。

    禦史李定、舒亶、何正言摭其表語,并媒蘖所為詩,以為讪謗,逮赴台獄,欲置之死。

    鍛煉久之,不決。

    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三年,神宗數有意複用,辄為當路者沮之。

    遂手劄移轼汝州。

    有曰:“蘇轼黜居思咎,閱歲滋深。

    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轼未至汝,上書自言饑寒,有田在常,願得居之。

    朝奏,夕報可。

     又:轼二十年間再莅杭,有德于民。

    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

     又:又貶瓊州别駕,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

    轼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

    獨與幼子過著書以為樂。

    時時從其父老遊,若将終身。

     又: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

    轼待之如朋俦,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又: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

    忠規谠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

    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又: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

    孝宗寘其文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章之宗。

    親制集贊,賜其曾孫峤。

    遂崇贈太師,谥文忠。

     《孔氏談苑》:蘇轼以吟詩有譏讪,言事官章疏狎上。

    朝廷下禦史台差官追取。

    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歎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如意。

    于是太常博士皇甫僎(亦作遵。

    王文诰雲:“僎”、“遵”通。

    )被遣以往。

    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

    驸馬都尉王诜,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

    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價往湖州報轼。

    而僎行如飛不可及。

    至潤州,适以子病求醫,留半日。

    故所遣人得先之。

    僎至之日,轼在告,祖無頗權州事。

    僎徑入州解,具鞾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

    人心洶洶不可測。

    轼恐,不敢出,乃謀之無頗。

    無頗雲:“事至于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

    ”轼議所以服;自以為得罪,不可以朝服。

    無頗雲:“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

    ”轼亦具鞾袍,秉笏立庭下。

    無頗與職官皆小帻立轼後。

    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

    僎又久之不語。

    人心益疑懼。

    轼曰:“轼自來殛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

    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别。

    ”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

    ”無頗乃前曰:“太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

    ”僎乃以台牒授之。

    及開視之,隻是尋常追攝行遣耳。

    僎促轼行;二獄卒就紮之。

    即時出城登舟。

    郡人送者雨泣。

    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此事無頗目擊也。

     又:皇甫僎之追取蘇轼也,乞逐夜所至,送所司寄禁。

    上不許,以為隻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

    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轼憂之;至是,乃知轼必不死也。

     《珊瑚鈎詩話》:東坡死,李方叔诔之曰:“道大不容,才高為累。

    皇天後土,知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豪之氣。

    ”可謂簡而當矣。

     《詩集》自注:仆頃以詩得罪。

    有詩移杭取境内所留詩。

    杭州供數百首,謂之“詩帳”。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元豐己未(1079)東坡坐作詩讪謗,赴禦史獄。

    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

    ) 《明道雜志》:蘇惠州嘗以作詩下獄。

    自黃州再起,遂編曆侍從。

    而作詩每為不知者咀味,以為有譏讪,而實不然也。

    出守錢塘,來别潞公,公曰:“願君至杭少作詩,恐為不相喜者誣謗。

    ”再三言之。

    臨别上馬。

    笑曰:“若還‘興也’,便有‘箋雲’。

    ”時有吳處厚者,取蔡安州詩作注,安州遂遇禍。

    故有“箋雲”之戲。

     《輿地廣記》:東坡谪惠州,有詩雲,“為報先生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

    ”詩傳京師。

    章子厚曰:“蘇子瞻尚爾快活?”乃貶昌化。

     《瑞桂堂暇錄》:東坡自海外歸,人問其遷谪艱苦。

    東坡曰:“此骨相所招。

    小時入京師,有相者雲:‘一雙學士眼,半個配軍頭。

    異日文章雖當知名,然有遷徙不測之禍。

    ’今悉符其語。

    ” 《坡仙集》三十七:蘇子瞻谪儋州,人以儋與瞻字相近也;子由谪雷州,人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黃魯直谪宜州,人以宜字類直字也:此章子厚呆谑之意。

    當時有術士曰:“‘儋’從立人,子瞻其尚能北歸乎?‘雷’字‘雨’在‘田’上,承天之澤也,子由其未艾乎?‘宜’似‘直’字,有蓋棺之意,魯直其不返乎?” 《韻府》引志林:吾少時望見酒杯而醉,今亦能飲三蕉葉矣。

     《全集》六十八:《題子明詩後》略同。

    魯直跋謂:“往與東坡飲,一人家不能一大觥醉眠矣。

    ” 《坡仙集》三十四:自謂“飲一盞而醉”。

     《東臯雜錄》:東坡多雅谑。

     《晁氏客語》:東坡好戲谑,語言或稍過,範淳夫必戒之。

    東坡每與人戲,必曰:“勿令範十三知!” 《鐵圍山叢談》:東坡公元祐時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諸公卿,率有标目,殆遍也。

    獨于司馬溫公不敢有所重輕。

    一日,相與共論免役差役利害,偶不合。

    及歸舍,方卸巾弛帶,乃連呼曰:“司馬牛!司馬牛!” 《悅生随鈔》:東坡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

    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子由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

    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

    ”子由監筠州酒稅,子瞻嘗就見之。

    子由戒以口舌之禍。

    及餞之郊外,不交一談,唯指口以示之。

    (《蓼花洲閑錄》同) 張表臣《珊瑚鈎詩話》一:東坡先生,人有尺寸之長,瑣屑之文,雖非其徒,驟加獎借。

    如仲殊之曲,惠聰之琴,皆咨嗟歎美,如恐不及。

    至于士大夫之善,又可知也。

    觀其措意,蓋将攬天下之英才,提拂誘掖,教載成就之耳。

     《茶餘客話》:東坡生平不耽女色,而亦與妓遊。

    凡待過客,非其人,則盛女妓;絲竹之聲,終日不辍。

    有數日不接一談。

    而過客私謂待己之厚。

    有佳客至,則屏妓銜杯,坐談累夕。

     《王直方詩話》:東坡平日最愛樂天之為人。

    故其詩雲:“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

    ”又雲:“吾似樂天君記取,華颠賞遍洛陽春。

    ”又雲:“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又雲:“定是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

    ” 《春渚紀聞》:晁丈無咎言:“蘇公少時手抄經史,皆一通。

    每一書成,辄變一體,卒之學成而已。

    ” 又:秦少章言:“公觀書,夜常以三鼓為率。

    雖大醉歸,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然自出诏獄之後,不複觀一字矣。

    ” 《老學庵筆記》:東坡在嶺海間,最喜讀陶瀾明、柳子厚二集,謂之“南遷二友”。

     《春渚紀聞》:先生嘗謂劉景文曰:“某平生無快意事。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

    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 《宋史》本傳: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

    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坡仙集》三十四:坡少年有詩雲:“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

    ”晚谪惠州複有一聯雲:“春江有佳句,我醉随渺莽。

    ” 《書黃子思詩集後》: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固已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絕世之資,淩跨百代,古之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

    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

    獨韋應物、柳子厚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詩頌》:沖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軌。

    人言非妙處,妙處在于是。

    字字覓奇險,節節累枝葉;咬嚼三十年,轉更無交涉。

     《臞翁詩評》:東坡如屈注天潢,倒連滄海,變眩百怪,終歸雄渾。

     元好問《論詩絕句》: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随。

    隻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

    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态新。

     《後山詩話》: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謹也。

    晚學太白,至其得意,則似之矣。

    然失于粗,以其得之易也。

     《二老堂詩話》:蘇文忠公詩,初若豪邁天成,其實關鍵甚密。

     《劉後村詩話》:坡詩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謹嚴者,有麗缛者,有簡淡者。

    翕張開閤,千變萬态。

    蓋自以其氣魄力量為之,然非本色也。

     《瓯北詩話》:以文為詩,自昌黎始。

    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别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二老堂詩話》:蘇文忠公詩文,少重複者。

    惟“人生如寄耳”十數處用,雖和陶詩亦及之。

    蓋有感于斯言。

    此句本起魏文帝樂府,厥後《高僧傳》、《王羲之與支道林書》祖其語爾。

     《朝野雜記》:孝宗在寒翠堂嘗曰:“東坡以風月為無盡藏,信哉!” 《?溪詩話》:子建稱孔北海文章多雜以嘲戲。

    子美亦效俳諧體,退之亦有“寄詩雜诙俳”,不獨文舉為然。

    自東方生而下,祢處士,張長史,顔延年輩,往往多滑稽語。

    大體材力豪邁有餘,而用之不盡,自然如此。

    韓詩:“濁醪沸入口,口角如銜箝。

    ”“試将詩義授,如以肉貫丳。

    初食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皆谑語也。

    坡集類此不可勝數,皆斡旋其章而弄之。

    信恢刃有餘,與血指汗顔者異矣。

     楊時《龜山語錄》卷二: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對人主語言及章疏文字,溫柔敦厚尤不可無。

    如子瞻詩多于譏玩,殊無恻怛愛君之意。

     朱弁《風月堂詩話》:參寥與客評詩。

    客曰:“世間故實小說,有可以入詩者,有不可以入詩者。

    惟東坡全不揀擇,入手便用。

    如街談巷說,鄙俚之言,一經其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黃金,自有妙處。

    ”參寥曰:“老坡牙頰間别有一副爐鞲也,他人豈可學耶!” 王十朋注蘇詩序:東坡先生之英才絕識,卓冠一世。

    平生斟酌經詩,貫穿子史,下至小說雜記,佛經道書,古詩方言,莫不畢究。

    故雖天地之造化,古今之興替,風俗之消長,與夫山川草木禽獸、鱗介昆蟲之屬,亦皆洞其機而貫其妙。

    積而為胸中之文,不啻如長江大河、汪洋閎肆,變化萬狀。

    則凡波瀾于一吟一詠之間者,讵可以一二人之學而窺其涯涘哉? 《陵陽室中語》:子瞻作詩,長于譬喻。

    如《和子由》詩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守歲》詩雲:“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皆累數句也。

    如一聯中,即“少年辛苦真食蓼,老境清閑如啖蔗”;如一句,即“雪裡波稜如鐵甲”之類,不可勝紀也。

     《詩話》:呂丞相跋《杜子美年譜》雲:“考其辭力,少而銳,壯而肆,老而嚴,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至此。

    ”餘觀東坡自南遷以後詩,全類子美夔州以後詩,正所謂‘老而嚴’者也。

    子由雲:“東坡谪居儋耳,獨善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魯直亦雲:“東坡嶺外文字,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

    ”觀二公之言如此,則餘非過論矣。

    (《玉屑》十七引) 《彥周詩話》:東坡海南詩,荊公鐘山詩,超然邁倫,能追李、杜、陶、謝。

     《昭昧詹言》十二:坡公之詩,每于終篇之外,恒有遠境,匪人所測。

    于篇中又各有不測之遠境,其一段忽從天外插來,為尋常胸臆中所無有。

    不似山谷,僅能句上求遠也。

     《詩人玉屑》雲:前人文章各自一種句法。

    “秋水今幾竿”之類,自是東坡句法。

    “夏扇日在搖”,此(黃)魯直句法也。

     《漫叟詩話》雲:東坡最善用事,既顯而易讀,又切當。

     《庚溪詩話》:崇甯、大觀間,蔡京當國,禁蘇轼文辭墨迹而毀之。

    政和間,互弛其禁,求轼墨迹甚銳。

    一時士大夫從風而靡。

    光堯盡複轼官職。

    今上尤愛其文。

    乾道初,梁叔子任掖垣,兼講席。

    一日宿直,召對。

    上因問曰:“近有趙夔等注轼詩甚詳,卿見之否?”命内侍取以示之。

    乾道末,上遂為轼禦制文集序贊,命有司與詩集同刊之。

     《清波雜志》:崇甯、大觀間,海外詩盛行。

    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

    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風月堂詩話》略同) 《老學庵筆記》: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甚。

    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 王文诰《諸家雜綴酌存》:黃山谷雲:“東坡居士極不惜書,然不可乞。

    有乞書者,正色诘責之,或終不與一字。

    ” 又雲:“東坡簡劄,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

    今世号能書者數家,雖規摹古人,自有長處;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謂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

    ” 又雲:“東坡先生嘗自比于顔魯公。

    以餘考之,截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

    至于行、草、正書,風氣皆略相似。

    ” 又雲:“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書。

    所以子瞻翰墨,尤為世人所重。

    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價;百餘年後,想見其風流餘韻,當萬金購藏耳。

    ” 《侯鲭錄》:(黃)魯直戲東坡曰:“昔王右軍字為換鵝書,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帥姚麟許換羊肉十數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矣。

    ”坡大笑。

    一日,公在翰苑,以聖節制撰紛冗,宗儒日作數簡,以圖報書;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

    公笑謂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 《韻語陽秋》五:叔黨跋公書雲:“吾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于胸中,而應之以手。

    故不見其有刻畫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顔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

    俗手不知,妄謂學徐浩,陋矣!” 《困學紀聞》:蘇公之門,有客四人。

    黃魯直、秦少遊、晁無咎,則長公之客也,張文潛則少公之客也。

    文潛詩雲:“長公波濤萬頃陂,少公巉秀千尋麓。

    黃郎蕭蕭日下鶴,陳子峭峭霜中竹。

    秦文倩麗舒桃李,晁論峥嵘走珠玉。

    ”可以見一時文獻之盛。

     梁同書《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公全盛時,黃山谷、陳無己、潘邠老、蘇養直(庠)、韓子蒼諸門人子弟,于詩已有撰述。

    其後趙堯卿(夔)、次公(彥材)、李德載、程季長諸人踵起,遂有四注、五注、八注、十注之作。

    而張南軒安國(孝祥)、呂伯恭(祖謙)、胡邦衡(铨)之流,皆有論著。

    至王龜齡(十朋)類聚一冊,蓋已幾及百家矣。

    百家注失次,則施、顧注編之。

    施、顧注殘佚,則查注補之,馮注合百家參之。

     韓崶《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蘇之有注,自永嘉王氏分類始,而以吳興施氏(施元之,字德初。

    其子宿,字武子。

    )吳郡顧氏(顧禧,字景繁。

    )編年為正。

    然自元、明以來,宋刻散阙不全。

    至我朝,商邱宋氏(宋荦,字牧仲。

    )購之,毗陵邵氏(邵長蘅,字子湘。

    )補之,而後複行于世。

    嗣是海甯查氏(查慎行,字夏重。

    )得其影鈔本,大興翁氏(翁方綱,字覃溪。

    )得其宋刻本,桐鄉馮氏(馮應榴,字星實。

    )亦見翁所藏本,皆有補注,各抒所得,不肯雷同剿說。

    其意或在誇多鬥靡,揜駕前人;而問津蘇海,不無派别。

    然是非損益,世固有定評也。

    予友王君見大,以武林名宿,宦學粵東。

    萃經撷史,下逮百家,亦既發為文詞,取重當世。

    而于長公經世之學,尤所笃信。

    以為唐有李長源(泌)、陸敬輿,宋惟長公,不再睹矣。

    因盡通其所為文,複由文以通詩,遂有是編之作。

    計古今體詩四十五卷,帖子口号詞一卷。

    詩之外創為《總案》,遴長公前後集,制、劄、書、狀、序、傳、銘、記、詞、賦、論、說,悉納入之;事或未備,則佐以老蘇、子由、叔黨諸集,而系以詩之應入案者,合為編年。

    自長公始生,至于北歸,綜六十六年事,都為一通,厘為四十五案,以弁卷首;而分編之詩,彙收之注,鹹于是取則焉。

    其立意也,不撓理解,不遏前功。

    諸注班論,惟歸于是,苟有膠舛,雖子由明文,史家載筆,亦必劻正。

    其偏揚偏抑,委過謝過,矯駁矯眩之習,終是編不蹈一辭。

     歲暮寄子由三首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别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合注,此數語本于周處《風土記》。

    】餘官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寄子由① 饋 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随出産,貧富稱小大。

    寘盤巨鯉橫,發籠雙兔卧。

    富人事華靡,采繡光翻痤。

    貧者饋不能,微摯出舂磨②。

    官居故人少,裡巷佳節過。

    亦欲舉鄉風,獨倡無人和。

    官居四句,《詩評》中“入情”。

    紀昀曰:“查初白謂歸思自在言外。

    ” 别 歲 故人适千裡,臨别尚遲遲。

    人行猶可複,歲行那可追。

    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

    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③。

    東鄰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為一日歡④,慰此窮年悲。

    勿嗟舊歲别,行與新歲辭。

    去去勿複顧,還君老與衰。

     守 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⑤。

    修鱗已半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⑥,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⑦。

    坐久燈燼落⑧,起看北鬥斜。

    紀昀曰:“十字真景。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⑨。

     ① 《總案》四:嘉祐七年壬寅(1062),公為鳳翔府簽判,年二十七。

    十二月,公以歲暮思歸不得,有懷子由,寄《饋歲》、《别歲》、《守歲》諸詩。

    子由時留京師。

     ② 王注:次公曰:“微摯,微尠之操摯也。

    ”在官韻注,摯訓握持。

    蓋《周禮》“各以其貴寶為摯”是已。

    查注:“摯”與“贽”同。

    《曲禮》作“摯”。

     ③ 又:白居易詩:“去複去兮如長河,東流赴海無回波。

    ”古樂府:“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李太白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到海不複回。

    ”又:“東流不作西歸水。

    ” ④ 又:《列子·楊朱篇》:“舜、禹、周、孔,彼四聖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

    ”謝靈運詩:“且盡一日娛”,韓退之詩:“無念百年,聊樂一日。

    ” ⑤ 查注:李商隐《樊南甲集》:“赴壑而一去無返。

    ” ⑥ 王注:《晉書·賈後傳》:“後曰:‘系狗當系頸,今反系其尾。

    ’” ⑦ 合注:《後漢書·祢衡傳》注:“捶及撾,并擊鼓杖也。

    ” ⑧ 又:鄭谷詩:“靜燈微落燼。

    ” ⑨ 王注:子仁曰:“白樂天詩:‘猶有誇張少年處,笑呼張丈喚殷兄。

    ’” 紀昀曰:“三首俱謹嚴有格。

    ” 又:此首(别歲)氣息特古。

     王文诰曰:“(守歲)通幅矯健。

    ” 《栾城集》卷一有《次韻子瞻記歲暮鄉俗三首》。

     和子由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