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安石,字介甫,臨川屬撫州人。
後居金陵,亦号半山。
登進士上第。
簽書淮南判官。
再調知鄞縣,通判舒州。
召試館職,不就;用為群牧判官。
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
嘉祐三年(1058)入為度支判官。
俄直集賢院。
明年,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糾察在京刑獄。
以母憂去。
終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為太子時,聞其名。
即位,命知江甯府。
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熙甯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
變行新法,天下騷然。
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甯府。
再起為相,屢謝病。
又罷為鎮南今安徽懷甯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甯府。
改集禧觀使。
封舒國公。
元豐三年(1080),複拜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
換特進。
改封于荊。
哲宗加司空。
卒。
贈太傅,谥曰文,配食孔廟,追封舒王。
南渡後,始罷從祀。
以上《宋史》本傳安石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複更為涵蓄。
後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悟深婉不迫之趣。
以上《石林詩話》。
其下雲:“乃知文字雖工拙有定限,然亦必視初壯。
雖此公,方其未至時,亦不能力強而遽至也。
”然其精嚴深刻,皆步驟老杜所得。
而論者謂其有工緻,無悲壯,讀之久,則令人筆拘而格退。
餘以為不然。
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淡之中。
獨是議論過多,亦是一病爾。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楊希闵節要,并推論:(燕京大學排印本)先生生于真宗天僖五年(1021),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六十六(《宋史》本傳作六十八)。
(張元濟影印元大德本〔母逢辰刊〕《王荊公詩注》,有桐廬詹大和甄老譜。
) 明朱國桢《湧幢小品》:荊公生于臨江(今江西清江縣)。
《邵氏聞見錄》:傅獻簡公雲:“王荊公之生也,有獾入其室,俄失所在。
故小字獾郎。
” 《攤飯續談》:王荊公初字介卿,見曾子固《懷友詩》。
宋周輝《清波雜志》:蕭注字岩夫,臨江新喻人。
熙甯中上殿奏對罷,上問:“今臣僚孰貴?”曰:“文彥博。
”又問其次,曰:“韓琦。
”又問:“王安石何如?”注曰:“牛形人任重而道遠。
”……(又)曰:“安石牛耳虎頭,視物如射;意行直前,敢當天下大事。
”(宋張舜民《畫墁錄》亦載此) 宋佚名《道山清話》:黃庭堅嘗言:“人心動則目動,王介甫終日目不停轉。
” 清褚人獲《堅瓠集》:王介甫乃進賢(屬南昌府)饒氏之甥,銳志讀書。
舅黨以介甫膚理如蛇皮,目之曰:“行貨亦欲求售耶?”介甫尋舉進士,以詩寄之曰:“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龍鱗衣錦歸。
傳語進賢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
” 《邵氏聞見錄》:神宗嘗問文定(張方平)識王安石否?曰:“安石視臣,大父行也。
臣見其大父日,安石發未丱,衣短褐巾,身瘡疥,役灑掃事,一蒼頭耳。
”故荊公亦不敢與之争辨。
《宋史》本傳,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
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
修為之延譽。
擢進士上第。
《邵氏聞見錄》:韓魏公知揚州,王荊公初及第,為佥判。
每讀書達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
魏公見荊公少年,疑夜飲放逸。
一日,從容謂荊公曰:“君少年,無廢書,不可自棄。
”荊公不答。
退而言曰:“韓公非知我者。
” 宋彭乘《墨客揮犀》:舒王性酷嗜書。
雖寝食間,手不釋卷,晝或宴居默坐,研究經旨。
知常州,對客語,未嘗有笑容。
一日,大會賓佐,倡優在庭。
公忽大笑。
人頗怪之。
乃共呼優人厚遺之,曰:“汝之藝,能使太守開顔,可賞也。
”有一人竊疑公笑不由此,乘間啟公,公曰:“疇日席上偶思《鹹》、《常》二卦,豁悟微旨,自喜有得,故不覺發笑耳。
” 《石林燕語》: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
衣服雖敝,亦不浣濯。
與吳沖卿同為群牧判官。
時韓持國在館中。
三數人尤厚善,無日不過從。
因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各更出新衣,為荊公番。
号“拆洗王介甫”。
公出浴,見新衣,辄服之,亦不問所從來也。
《東軒筆錄》:呂惠卿嘗語荊公曰:“公面有&#19807,用園荽洗之,當去。
”荊公曰:“吾面黑耳,非&#19807也。
”呂曰:“園荽亦能去黑。
”荊公笑曰:“天生黑于予,園荽其如予何!” 《夢溪筆談》:公面黧黑。
門人以問醫,醫曰:“此垢污,非黑也。
”進澡豆,令公頮面。
公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觀林詩話》:涪翁跋半山書雲:今世唯王荊公字得古人法。
自楊虛白以來,一人而已。
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百字,未見賞音者。
《石林燕語》: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号花書。
韋陟五雲體是也。
餘見唐诰書名,未見一楷字。
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猶是此意。
王荊公押“石”字,初橫一畫,左引腳,中為一圈。
公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匾,而收橫畫,又多帶過。
嘗有密議公押“歹”字者。
公知之,加意作圈。
一日,書楊蟠差遣勑,作圈複不圓。
乃以濃墨塗去,别作一圈。
蓋欲矯言者。
楊氏至今藏此勑。
《邵氏聞見錄》:安石雖高科有文學(于楊寘榜下第四人及第,見《默記》),本遠人,未為中朝士夫所服。
乃深交韓、呂二家兄弟。
韓、呂,朝廷之巨室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韓,即出于呂。
韓氏兄弟,子華與安石同年高科。
持國學術尤高,大臣薦入館。
呂晦叔亦與安石同年進士。
子華、持國、晦叔争揚于朝,安石之名始盛。
又結一時名德,如司馬君實輩,皆相善。
先是治平間,神宗為颍王,持國翊善。
(翊善,官名。
宋時太子親王皆置翊善,以資講授。
)每講經義,神宗稱善。
持國曰:“非某之說,某友王安石之說。
”至神宗即位,乃召安石,以至大用。
《韻語陽秋》十三:晉謝安居金陵之冶城。
洎廢,李太白嘗營園其上,賦詩雲:“冶城訪古迹,猶有謝安墩。
梧桐識佳木,蕙草留芳根。
”(吳旦生《曆代詩話》五十七《金陵舊事》載謝公墩在冶城之尾。
冶城本吳王夫差冶鑄處。
《世說》: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
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
故名謝公墩。
李太白将營園其上,故作詩雲:“冶城訪古迹,猶有謝公墩。
”)後為王荊公之居。
公為詩曰:“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随公。
”至于叙其所居草木,則又有詩雲:“千枚孫峄陽,萬本毋淇澳。
滿門陶令株,彌岸韓侯蔌。
跳鱗出重錦,舞羽堕軟玉。
”此等句抑可以想象其林巒之盛。
今複為瓦礫之場矣,可勝歎哉!(《謝安墩》二首見《文集》二十八,其二雲:“謝公陳迹自難追,山月淮雲隻往時。
一去可憐終不返,暮年垂淚對桓伊。
”) 《避暑錄語》:王荊公不耐靜坐,非卧即行。
晚居鐘山謝公墩。
自山距城适相半,謂之半山。
嘗畜一驢。
每旦食罷,必一至鐘山,縱步山間。
倦則叩定林寺而卧。
往往至日昃乃歸。
有不及終往,亦必跨驢半道而還。
《聞見近錄》:王荊公領觀使,歸金陵,居鐘山下。
出即乘驢。
餘嘗谒之,既退,見其乘驢而出,一卒牽之而行。
問其指使,“相公何之?”指使曰:“若牽卒在前聽牽卒;若牽卒在後,即聽馳矣。
或相公欲止則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鑿之家,或入寺。
随行未嘗無書。
或乘而誦之,或憩而誦之,仍以囊盛餅數十枚。
相公食罷,即遣牽卒;牽卒之餘,即飼驢矣。
或田野間人持飯飲獻者,亦為食之。
蓋初無定所,或數步複歸,近于無心者也。
” 宋陳岩肖《庚溪詩話》:王荊公介甫辭相位,退居金陵。
日遊鐘山,脫去世故,平生不以勢利為務。
當時少有及之者。
然其詩曰:“穰侯老擅關中事,長恐諸侯客子來。
我亦暮年專一壑,每逢車馬便驚猜。
”既以丘壑存心,則外物去來,任之可也,何驚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
如陶淵明則不然。
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然則寄心于遠,則雖在人境,而車馬亦不能喧之。
心有蒂芥,則雖擅一壑,而逢車馬,亦不免驚猜也。
《石林詩話》:大抵荊公閱唐詩多,于去取之間,用意尤精。
觀《百家詩選》可見也。
《邵氏聞見錄》:晁以道言:荊公與宋次道同為群牧司判官。
次道家多唐人詩集。
荊公盡假其本,擇善者簽貼其上,令吏抄之。
吏厭書字多,辄移荊公所取長篇簽置所不取小詩人。
荊公不複更視。
唐人衆詩集,以經荊公去取皆廢。
今世所謂《唐百家詩選》曰荊公定者,乃群牧司吏人定也。
《石林詩話》:王荊公編《百家詩選》,嘗從宋次道借本。
中間有“暝色赴春愁”,次道改“赴”字作“起”字。
荊公複定為“赴”字,以語次道曰:“若是‘起’字,人誰不能到?”次道以為然。
(王士祯《論詩絕句》原注唐人《晚渡伊水》詩首句) 《詩人玉屑》十七:山谷雲:“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
” 《後山詩話》: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
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
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王直方詩話》:陳無己雲:“荊公晚年詩傷工。
” 《石林詩話》: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随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
又:荊公詩用法甚嚴,尤精于對偶。
《艇齋詩話》:荊公詩及四六,法度甚嚴。
湯進之丞相嘗雲:“經對經,史對史,釋氏事對釋氏事,道家事對道家事。
”此說甚然。
《誠齋詩話》: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
晚唐人與介甫最工于此。
然鮮有四句全好者。
曾季狸《艇齋詩話》: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此二人而已。
又:東湖(徐俯)雲:“荊公絕句妙天下。
” 《詩薮》外五:介甫五七言絕,當代共推;特以工緻勝耳,于唐自遠。
五言“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處覓,日落畫橋西。
”頗近六朝。
至七言諸絕,宋調坌出,實蘇、黃前導也。
《詩薮》:凡唐絕高者,大類漢人古詩,調極和平而格絕高。
宋諸人絕句,議論俳谑者,既不必言;間有一二佳者,非音節失之淺促,則氣象過于軒舉。
其有語意通近者,又格調萎荥卑弱,僅作晚唐耳。
《詩薮》外五:六一雖洗削“西昆”,然體尚平正,特不甚當行耳。
推毂梅堯臣詩,亦自具眼。
至介甫創撰新奇,唐人格調始一大變。
蘇、黃繼起,古法蕩然。
又:歐視王,才頗宏而調雜;王視歐,格頗正而調偏。
賀黃公《載灑園詩話》:讀臨川詩,常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當其絕詣,實自可興可觀,不惟于古人無愧而已。
特推為宋詩中第一。
其最妙者在樂府,五言古,七言律次之,七言古又次之;五言律,稍厭安排,七言律尤嫌氣盛,然佳篇亦時在也。
《昭昧詹言》十二:向謂歐公思深,今讀半山,其思深妙,更過于歐。
學詩不從此入,皆粗才浮氣俗子也。
用意深,用筆布置逆順深,章法疏密,伸縮裁剪,有闊達之境,眼孔心胸大,不迫猝淺陋易盡。
如此乃為作家,而用字,取材,造句可法。
半山有才而不深,歐公深而才短。
莊蔚心《宋詩研究》:諸人隻稱其小詩為工;但荊公的古詩,也是造語瑰麗,有典有則,大有力回萬牛的氣象。
自有宋以來,能夠各體俱工的,就要算他第一了。
袁子才詩筆粗俗,素不贊美荊公,譏其鑿險缒幽,自堕魔障。
但于他“近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台隻見燈”一聯,則極為低首贊歎,以為常人所不能及。
《石林詩話》:薛肇明(昂)後被旨編公集。
南宋李壁《王荊公詩注》五十卷,有張元濟影印元大德母逢辰刊本。
又清乾隆張宗松清绮齋刊本。
魏鶴山《李石林臨川詩注序》(元大德本此序):石林于其豐容有餘之辭,簡婉不迫之趣,既各随義發明,若博文強志,瘦詞險韻,則又為之證辨鈎析,俾覽者得以開卷瞭然。
然公之學亦時有專己之癖焉;石林于此蓋未始随聲是非也。
《困學紀聞》翁注:屠繼序按:李仁甫四子垕、塾、壁、墓俱有名。
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登進士第,官參知政事。
附和侂胄,以緻喪師辱國。
其人不足重。
荊公才較爽健,而情韻幽深,不逮歐公。
三公皆從韓出,而雄奇排奡皆遜之。
可見二公雖各用力于韓,而随才之成就,隻得如此。
半山本學韓公,今當參以摩诘。
此旨世人不解。
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 定林瞰土山②,近乃在眉睫。
誰謂秦淮廣,正可藏一艓。
朝予欲獨往,扶憊強登涉。
蔡侯聞之喜,喜色見兩頰。
呼鞍追我馬,亦以兩黥挾。
《史記·範睢傳》:“坐須賈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
”斂書付衣囊,裹飯随藥笈。
翛翛羽敝也阿蘭若,遠離處,閑靜處。
土木老山脅。
鼓鐘卧空曠,簨簴樂器所懸橫曰簨,植曰簴。
雕捷業。
業,大版也。
所以飾簨為懸也。
捷業如鋸齒,或曰畫之。
升堂廓無主,考考,擊也。
擊誰敢辄。
坡陀坡,陂字通。
謝公冢,藏椁久穿劫③。
百金買酒地④,野老今行馌。
饷田食緬懷起東山,勝踐此稠疊。
于時國累卵,楚夏血常喋⑤。
喋,《漢書·文紀》:顔師古注:“本字當作蹀,蹀謂履涉之耳。
”外外謂苻堅,中謂桓溫,高雲。
實備艱梗,中仍費調燮⑥。
公能覺如夢,自喻一蝴蝶。
見《莊子·齊物論》:“自喻适志。
”桓溫适自斃,苻堅方天厭。
且可緩九錫,甯當快一捷。
彼哉鬥筲人,得喪易矜怯。
妄言屐齒折,見《晉書·謝安傳》吾欲刊史牒。
傷心新城埭⑦,埭,土埧。
歸意終難惬。
漂搖五城舟⑧,尚想浮河楫。
千秋隴東月⑨,長照西州堞⑩。
豈無華屋處,亦捉蒲葵箑⑾。
劉禹錫《金陵懷古》:“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碎金諒可惜⑿,零落随秋葉。
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⒀。
清談眇不嗣⒁,陳迹恍如接。
東陽故侯孫⒂,少小同鼓箧⒃。
一官初嶺海⒄,仰視飛鸢跕⒅。
窮歸放款段,高卧停遠蹀。
蹀,蹈也。
牽襟肘即見,著帽耳才擫⒆。
擫,指按也,按,亦作壓,意同。
數椽危敗屋,為我炊陳浥。
濕也雖無膏污鼎,尚有羹濡筴⒇。
縱言及平生,相視開笑靥。
邯鄲枕上事,且飲且田獵&#12881。
此用《詩·北山》句法。
或昏眠委翳,或妄走超躐。
或叫号而寤,或哭泣而魇。
幸哉同聖時,田裡老安帖。
易牛以寶劍&#12882,擊壤勝彈铗。
追憐衰晉末,此土方岌嶪&#12883。
強偷須臾樂,撫事終愁惵。
懼貌予雖天戮民&#12884,有械無椄槢&#12885。
翁今貧而靜,内熱非複葉&#12886。
予衰極今歲,傥與雞夢協&#12887。
委蛻亦何恨,吾兒已長鬣。
《玉篇》:“長須也。
”《左傳》昭七年:“使長鬣者相。
”此指次子雱。
雱卒于熙甯九年,介甫年五十六。
翁雖齒長我,未見白可鑷。
祝翁尚難老,生理歸善攝。
久留畏年少,譏我兩呫嗫。
附耳小語也束火扶路還,宵明《拾遺記》:“北日明之國來貢其方物。
有宵明草,夜視如列燭,晝則無光,自消滅也。
”狐兔懾。
蔡侯雄俊土,心憭形亦諜&#12888。
異時能飛鞚,馬勒快若五陵俠&#12889。
胡為阡陌間,踠足僅相蹑&#12890。
諒欲交辔語,呿予不能嗋&#12891。
① 《年譜》:詩作于元豐元年(1078)至元豐三年(1080)間,元豐三年,介甫年六十。
查慎行《初日庵詩評》:“彼哉鬥筲人”十八句,如讀老杜《八哀詩》“幸哉同學時”八句,開闔極動宕,又極沈着。
《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升州上元縣,土山,在縣南三十裡。
按《丹陽記》:晉太傅謝安舊隐會稽東山,因築象之;無岩石,故謂土山也。
有林木台觀娛遊之所。
《宋史·文苑傳》:蔡肇,字天啟,潤州丹陽人,能為文,最長歌詩,初事王安石,見器重。
又從蘇轼遊,聲譽益顯。
第進士。
《宋史·職官志》:秘書省秘閣置直閣,以朝官充;校理,以京朝官充,掌繕寫秘閣所藏。
《王直方詩話》:夏畸道言:蔡天啟初見荊公,坐間偶言及盧仝《月蝕》詩,人難有誦得者。
天啟誦之終篇,遂為荊公所知。
(李壁注引) 《石林詩話》:蔡天啟雲:荊公每稱老杜“鈎簾宿鹭起,丸藥流莺啭”之句,以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詩,得“青山扪虱坐,黃鳥挾書眠”。
自謂不減杜語,以為得意,然不能舉全篇。
又:王荊公在鐘山,有馬甚惡,啼齧不可近,一日,兩校牽至庭下,告公,請鬻之。
蔡天啟時在坐,曰:“世安有不調之馬!第久不騎,驕耳。
”即起,捉其騣一躍而上,不用銜勒,馳數十裡而還。
荊公大壯之,即作集句詩贈天啟,所謂“蔡子勇成癖,能騎生馬駒”者。
後又有“身着青衫騎惡馬,日行三百尚嫌遲。
心源落落堪為将,卻是君王未備知。
”士大夫盛傳荊公以将帥之材許天啟。
紹聖初,章申公當國,首欲進天啟侍從。
會執政有不悅者,乃出為永興軍路提舉常平。
因欲稍遷為帥。
會丁内艱,不果。
猶是荊公遺意也。
周紫芝《竹坡詩話》:王荊公作集句,得“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
欲以全句作對,久而未得。
一日,問蔡天啟“江州司馬青衫濕”可對甚句?天啟應聲曰:“何不對‘梨園子弟白發新’?”公大喜。
《艇齋詩話》謂蔡天啟能暗誦韓文公《南山》詩,見知荊公。
介甫《成字說後,與曲江譚君(掞)丹陽蔡君(肇)同遊齊安》詩(《集》二十九)有雲:久苦諸君共此勞。
② 李注:定林有上、下二寺。
按《建康實錄》:“上定林寺,宋元嘉十六年禅師竺法秀造。
”在下定林寺之後。
乾道(孝宗)間,僧善鑒重建下定林寺,在蔣山寶公塔西北。
按,《塔寺記》:“宋元嘉元年,又置下定林寺,東去縣一十五裡。
” ③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輿地紀勝》曰:“建康府:謝安墓在上元縣東十裡石子岡北。
”《陳始興王叔陵傳》:“晉世王公貴人,多葬梅嶺。
及叔陵所生母彭氏卒,啟求梅嶺,乃發故太傅謝安舊墓,棄去安柩,以藏其母。
” ④ 又:《晉書·謝安傳》曰:又于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
每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
肴馔亦屢費百金。
⑤ 李注:庾翼病,表子爰之行荊州刺史,委以後任。
何充曰:“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器幹,西夏之任,無出桓溫者。
”觀此則西夏即荊州之地。
⑥ 《唐宋詩舉要》:《謝安傳》曰:簡文帝疾笃,桓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
及帝崩,溫入赴山陵。
止新亭,大陳兵衛,将移晉室。
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
後居金陵,亦号半山。
登進士上第。
簽書淮南判官。
再調知鄞縣,通判舒州。
召試館職,不就;用為群牧判官。
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
嘉祐三年(1058)入為度支判官。
俄直集賢院。
明年,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糾察在京刑獄。
以母憂去。
終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為太子時,聞其名。
即位,命知江甯府。
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熙甯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
變行新法,天下騷然。
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甯府。
再起為相,屢謝病。
又罷為鎮南今安徽懷甯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甯府。
改集禧觀使。
封舒國公。
元豐三年(1080),複拜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
換特進。
改封于荊。
哲宗加司空。
卒。
贈太傅,谥曰文,配食孔廟,追封舒王。
南渡後,始罷從祀。
以上《宋史》本傳安石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複更為涵蓄。
後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悟深婉不迫之趣。
以上《石林詩話》。
其下雲:“乃知文字雖工拙有定限,然亦必視初壯。
雖此公,方其未至時,亦不能力強而遽至也。
”然其精嚴深刻,皆步驟老杜所得。
而論者謂其有工緻,無悲壯,讀之久,則令人筆拘而格退。
餘以為不然。
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淡之中。
獨是議論過多,亦是一病爾。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楊希闵節要,并推論:(燕京大學排印本)先生生于真宗天僖五年(1021),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六十六(《宋史》本傳作六十八)。
(張元濟影印元大德本〔母逢辰刊〕《王荊公詩注》,有桐廬詹大和甄老譜。
) 明朱國桢《湧幢小品》:荊公生于臨江(今江西清江縣)。
《邵氏聞見錄》:傅獻簡公雲:“王荊公之生也,有獾入其室,俄失所在。
故小字獾郎。
” 《攤飯續談》:王荊公初字介卿,見曾子固《懷友詩》。
宋周輝《清波雜志》:蕭注字岩夫,臨江新喻人。
熙甯中上殿奏對罷,上問:“今臣僚孰貴?”曰:“文彥博。
”又問其次,曰:“韓琦。
”又問:“王安石何如?”注曰:“牛形人任重而道遠。
”……(又)曰:“安石牛耳虎頭,視物如射;意行直前,敢當天下大事。
”(宋張舜民《畫墁錄》亦載此) 宋佚名《道山清話》:黃庭堅嘗言:“人心動則目動,王介甫終日目不停轉。
” 清褚人獲《堅瓠集》:王介甫乃進賢(屬南昌府)饒氏之甥,銳志讀書。
舅黨以介甫膚理如蛇皮,目之曰:“行貨亦欲求售耶?”介甫尋舉進士,以詩寄之曰:“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龍鱗衣錦歸。
傳語進賢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
” 《邵氏聞見錄》:神宗嘗問文定(張方平)識王安石否?曰:“安石視臣,大父行也。
臣見其大父日,安石發未丱,衣短褐巾,身瘡疥,役灑掃事,一蒼頭耳。
”故荊公亦不敢與之争辨。
《宋史》本傳,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
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
修為之延譽。
擢進士上第。
《邵氏聞見錄》:韓魏公知揚州,王荊公初及第,為佥判。
每讀書達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
魏公見荊公少年,疑夜飲放逸。
一日,從容謂荊公曰:“君少年,無廢書,不可自棄。
”荊公不答。
退而言曰:“韓公非知我者。
” 宋彭乘《墨客揮犀》:舒王性酷嗜書。
雖寝食間,手不釋卷,晝或宴居默坐,研究經旨。
知常州,對客語,未嘗有笑容。
一日,大會賓佐,倡優在庭。
公忽大笑。
人頗怪之。
乃共呼優人厚遺之,曰:“汝之藝,能使太守開顔,可賞也。
”有一人竊疑公笑不由此,乘間啟公,公曰:“疇日席上偶思《鹹》、《常》二卦,豁悟微旨,自喜有得,故不覺發笑耳。
” 《石林燕語》: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
衣服雖敝,亦不浣濯。
與吳沖卿同為群牧判官。
時韓持國在館中。
三數人尤厚善,無日不過從。
因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各更出新衣,為荊公番。
号“拆洗王介甫”。
公出浴,見新衣,辄服之,亦不問所從來也。
《東軒筆錄》:呂惠卿嘗語荊公曰:“公面有&#19807,用園荽洗之,當去。
”荊公曰:“吾面黑耳,非&#19807也。
”呂曰:“園荽亦能去黑。
”荊公笑曰:“天生黑于予,園荽其如予何!” 《夢溪筆談》:公面黧黑。
門人以問醫,醫曰:“此垢污,非黑也。
”進澡豆,令公頮面。
公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觀林詩話》:涪翁跋半山書雲:今世唯王荊公字得古人法。
自楊虛白以來,一人而已。
今金陵定林寺壁,荊公書數百字,未見賞音者。
《石林燕語》: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号花書。
韋陟五雲體是也。
餘見唐诰書名,未見一楷字。
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猶是此意。
王荊公押“石”字,初橫一畫,左引腳,中為一圈。
公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匾,而收橫畫,又多帶過。
嘗有密議公押“歹”字者。
公知之,加意作圈。
一日,書楊蟠差遣勑,作圈複不圓。
乃以濃墨塗去,别作一圈。
蓋欲矯言者。
楊氏至今藏此勑。
《邵氏聞見錄》:安石雖高科有文學(于楊寘榜下第四人及第,見《默記》),本遠人,未為中朝士夫所服。
乃深交韓、呂二家兄弟。
韓、呂,朝廷之巨室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韓,即出于呂。
韓氏兄弟,子華與安石同年高科。
持國學術尤高,大臣薦入館。
呂晦叔亦與安石同年進士。
子華、持國、晦叔争揚于朝,安石之名始盛。
又結一時名德,如司馬君實輩,皆相善。
先是治平間,神宗為颍王,持國翊善。
(翊善,官名。
宋時太子親王皆置翊善,以資講授。
)每講經義,神宗稱善。
持國曰:“非某之說,某友王安石之說。
”至神宗即位,乃召安石,以至大用。
《韻語陽秋》十三:晉謝安居金陵之冶城。
洎廢,李太白嘗營園其上,賦詩雲:“冶城訪古迹,猶有謝安墩。
梧桐識佳木,蕙草留芳根。
”(吳旦生《曆代詩話》五十七《金陵舊事》載謝公墩在冶城之尾。
冶城本吳王夫差冶鑄處。
《世說》: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
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
故名謝公墩。
李太白将營園其上,故作詩雲:“冶城訪古迹,猶有謝公墩。
”)後為王荊公之居。
公為詩曰:“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随公。
”至于叙其所居草木,則又有詩雲:“千枚孫峄陽,萬本毋淇澳。
滿門陶令株,彌岸韓侯蔌。
跳鱗出重錦,舞羽堕軟玉。
”此等句抑可以想象其林巒之盛。
今複為瓦礫之場矣,可勝歎哉!(《謝安墩》二首見《文集》二十八,其二雲:“謝公陳迹自難追,山月淮雲隻往時。
一去可憐終不返,暮年垂淚對桓伊。
”) 《避暑錄語》:王荊公不耐靜坐,非卧即行。
晚居鐘山謝公墩。
自山距城适相半,謂之半山。
嘗畜一驢。
每旦食罷,必一至鐘山,縱步山間。
倦則叩定林寺而卧。
往往至日昃乃歸。
有不及終往,亦必跨驢半道而還。
《聞見近錄》:王荊公領觀使,歸金陵,居鐘山下。
出即乘驢。
餘嘗谒之,既退,見其乘驢而出,一卒牽之而行。
問其指使,“相公何之?”指使曰:“若牽卒在前聽牽卒;若牽卒在後,即聽馳矣。
或相公欲止則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鑿之家,或入寺。
随行未嘗無書。
或乘而誦之,或憩而誦之,仍以囊盛餅數十枚。
相公食罷,即遣牽卒;牽卒之餘,即飼驢矣。
或田野間人持飯飲獻者,亦為食之。
蓋初無定所,或數步複歸,近于無心者也。
” 宋陳岩肖《庚溪詩話》:王荊公介甫辭相位,退居金陵。
日遊鐘山,脫去世故,平生不以勢利為務。
當時少有及之者。
然其詩曰:“穰侯老擅關中事,長恐諸侯客子來。
我亦暮年專一壑,每逢車馬便驚猜。
”既以丘壑存心,則外物去來,任之可也,何驚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
如陶淵明則不然。
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然則寄心于遠,則雖在人境,而車馬亦不能喧之。
心有蒂芥,則雖擅一壑,而逢車馬,亦不免驚猜也。
《石林詩話》:大抵荊公閱唐詩多,于去取之間,用意尤精。
觀《百家詩選》可見也。
《邵氏聞見錄》:晁以道言:荊公與宋次道同為群牧司判官。
次道家多唐人詩集。
荊公盡假其本,擇善者簽貼其上,令吏抄之。
吏厭書字多,辄移荊公所取長篇簽置所不取小詩人。
荊公不複更視。
唐人衆詩集,以經荊公去取皆廢。
今世所謂《唐百家詩選》曰荊公定者,乃群牧司吏人定也。
《石林詩話》:王荊公編《百家詩選》,嘗從宋次道借本。
中間有“暝色赴春愁”,次道改“赴”字作“起”字。
荊公複定為“赴”字,以語次道曰:“若是‘起’字,人誰不能到?”次道以為然。
(王士祯《論詩絕句》原注唐人《晚渡伊水》詩首句) 《詩人玉屑》十七:山谷雲:“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
” 《後山詩話》: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
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
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王直方詩話》:陳無己雲:“荊公晚年詩傷工。
” 《石林詩話》: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随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
又:荊公詩用法甚嚴,尤精于對偶。
《艇齋詩話》:荊公詩及四六,法度甚嚴。
湯進之丞相嘗雲:“經對經,史對史,釋氏事對釋氏事,道家事對道家事。
”此說甚然。
《誠齋詩話》: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
晚唐人與介甫最工于此。
然鮮有四句全好者。
曾季狸《艇齋詩話》: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此二人而已。
又:東湖(徐俯)雲:“荊公絕句妙天下。
” 《詩薮》外五:介甫五七言絕,當代共推;特以工緻勝耳,于唐自遠。
五言“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處覓,日落畫橋西。
”頗近六朝。
至七言諸絕,宋調坌出,實蘇、黃前導也。
《詩薮》:凡唐絕高者,大類漢人古詩,調極和平而格絕高。
宋諸人絕句,議論俳谑者,既不必言;間有一二佳者,非音節失之淺促,則氣象過于軒舉。
其有語意通近者,又格調萎荥卑弱,僅作晚唐耳。
《詩薮》外五:六一雖洗削“西昆”,然體尚平正,特不甚當行耳。
推毂梅堯臣詩,亦自具眼。
至介甫創撰新奇,唐人格調始一大變。
蘇、黃繼起,古法蕩然。
又:歐視王,才頗宏而調雜;王視歐,格頗正而調偏。
賀黃公《載灑園詩話》:讀臨川詩,常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當其絕詣,實自可興可觀,不惟于古人無愧而已。
特推為宋詩中第一。
其最妙者在樂府,五言古,七言律次之,七言古又次之;五言律,稍厭安排,七言律尤嫌氣盛,然佳篇亦時在也。
《昭昧詹言》十二:向謂歐公思深,今讀半山,其思深妙,更過于歐。
學詩不從此入,皆粗才浮氣俗子也。
用意深,用筆布置逆順深,章法疏密,伸縮裁剪,有闊達之境,眼孔心胸大,不迫猝淺陋易盡。
如此乃為作家,而用字,取材,造句可法。
半山有才而不深,歐公深而才短。
莊蔚心《宋詩研究》:諸人隻稱其小詩為工;但荊公的古詩,也是造語瑰麗,有典有則,大有力回萬牛的氣象。
自有宋以來,能夠各體俱工的,就要算他第一了。
袁子才詩筆粗俗,素不贊美荊公,譏其鑿險缒幽,自堕魔障。
但于他“近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台隻見燈”一聯,則極為低首贊歎,以為常人所不能及。
《石林詩話》:薛肇明(昂)後被旨編公集。
南宋李壁《王荊公詩注》五十卷,有張元濟影印元大德母逢辰刊本。
又清乾隆張宗松清绮齋刊本。
魏鶴山《李石林臨川詩注序》(元大德本此序):石林于其豐容有餘之辭,簡婉不迫之趣,既各随義發明,若博文強志,瘦詞險韻,則又為之證辨鈎析,俾覽者得以開卷瞭然。
然公之學亦時有專己之癖焉;石林于此蓋未始随聲是非也。
《困學紀聞》翁注:屠繼序按:李仁甫四子垕、塾、壁、墓俱有名。
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登進士第,官參知政事。
附和侂胄,以緻喪師辱國。
其人不足重。
荊公才較爽健,而情韻幽深,不逮歐公。
三公皆從韓出,而雄奇排奡皆遜之。
可見二公雖各用力于韓,而随才之成就,隻得如此。
半山本學韓公,今當參以摩诘。
此旨世人不解。
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 定林瞰土山②,近乃在眉睫。
誰謂秦淮廣,正可藏一艓。
朝予欲獨往,扶憊強登涉。
蔡侯聞之喜,喜色見兩頰。
呼鞍追我馬,亦以兩黥挾。
《史記·範睢傳》:“坐須賈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
”斂書付衣囊,裹飯随藥笈。
翛翛羽敝也阿蘭若,遠離處,閑靜處。
土木老山脅。
鼓鐘卧空曠,簨簴樂器所懸橫曰簨,植曰簴。
雕捷業。
業,大版也。
所以飾簨為懸也。
捷業如鋸齒,或曰畫之。
升堂廓無主,考考,擊也。
擊誰敢辄。
坡陀坡,陂字通。
謝公冢,藏椁久穿劫③。
百金買酒地④,野老今行馌。
饷田食緬懷起東山,勝踐此稠疊。
于時國累卵,楚夏血常喋⑤。
喋,《漢書·文紀》:顔師古注:“本字當作蹀,蹀謂履涉之耳。
”外外謂苻堅,中謂桓溫,高雲。
實備艱梗,中仍費調燮⑥。
公能覺如夢,自喻一蝴蝶。
見《莊子·齊物論》:“自喻适志。
”桓溫适自斃,苻堅方天厭。
且可緩九錫,甯當快一捷。
彼哉鬥筲人,得喪易矜怯。
妄言屐齒折,見《晉書·謝安傳》吾欲刊史牒。
傷心新城埭⑦,埭,土埧。
歸意終難惬。
漂搖五城舟⑧,尚想浮河楫。
千秋隴東月⑨,長照西州堞⑩。
豈無華屋處,亦捉蒲葵箑⑾。
劉禹錫《金陵懷古》:“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碎金諒可惜⑿,零落随秋葉。
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⒀。
清談眇不嗣⒁,陳迹恍如接。
東陽故侯孫⒂,少小同鼓箧⒃。
一官初嶺海⒄,仰視飛鸢跕⒅。
窮歸放款段,高卧停遠蹀。
蹀,蹈也。
牽襟肘即見,著帽耳才擫⒆。
擫,指按也,按,亦作壓,意同。
數椽危敗屋,為我炊陳浥。
濕也雖無膏污鼎,尚有羹濡筴⒇。
縱言及平生,相視開笑靥。
邯鄲枕上事,且飲且田獵&#12881。
此用《詩·北山》句法。
或昏眠委翳,或妄走超躐。
或叫号而寤,或哭泣而魇。
幸哉同聖時,田裡老安帖。
易牛以寶劍&#12882,擊壤勝彈铗。
追憐衰晉末,此土方岌嶪&#12883。
強偷須臾樂,撫事終愁惵。
懼貌予雖天戮民&#12884,有械無椄槢&#12885。
翁今貧而靜,内熱非複葉&#12886。
予衰極今歲,傥與雞夢協&#12887。
委蛻亦何恨,吾兒已長鬣。
《玉篇》:“長須也。
”《左傳》昭七年:“使長鬣者相。
”此指次子雱。
雱卒于熙甯九年,介甫年五十六。
翁雖齒長我,未見白可鑷。
祝翁尚難老,生理歸善攝。
久留畏年少,譏我兩呫嗫。
附耳小語也束火扶路還,宵明《拾遺記》:“北日明之國來貢其方物。
有宵明草,夜視如列燭,晝則無光,自消滅也。
”狐兔懾。
蔡侯雄俊土,心憭形亦諜&#12888。
異時能飛鞚,馬勒快若五陵俠&#12889。
胡為阡陌間,踠足僅相蹑&#12890。
諒欲交辔語,呿予不能嗋&#12891。
① 《年譜》:詩作于元豐元年(1078)至元豐三年(1080)間,元豐三年,介甫年六十。
查慎行《初日庵詩評》:“彼哉鬥筲人”十八句,如讀老杜《八哀詩》“幸哉同學時”八句,開闔極動宕,又極沈着。
《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升州上元縣,土山,在縣南三十裡。
按《丹陽記》:晉太傅謝安舊隐會稽東山,因築象之;無岩石,故謂土山也。
有林木台觀娛遊之所。
《宋史·文苑傳》:蔡肇,字天啟,潤州丹陽人,能為文,最長歌詩,初事王安石,見器重。
又從蘇轼遊,聲譽益顯。
第進士。
《宋史·職官志》:秘書省秘閣置直閣,以朝官充;校理,以京朝官充,掌繕寫秘閣所藏。
《王直方詩話》:夏畸道言:蔡天啟初見荊公,坐間偶言及盧仝《月蝕》詩,人難有誦得者。
天啟誦之終篇,遂為荊公所知。
(李壁注引) 《石林詩話》:蔡天啟雲:荊公每稱老杜“鈎簾宿鹭起,丸藥流莺啭”之句,以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
他日,公作詩,得“青山扪虱坐,黃鳥挾書眠”。
自謂不減杜語,以為得意,然不能舉全篇。
又:王荊公在鐘山,有馬甚惡,啼齧不可近,一日,兩校牽至庭下,告公,請鬻之。
蔡天啟時在坐,曰:“世安有不調之馬!第久不騎,驕耳。
”即起,捉其騣一躍而上,不用銜勒,馳數十裡而還。
荊公大壯之,即作集句詩贈天啟,所謂“蔡子勇成癖,能騎生馬駒”者。
後又有“身着青衫騎惡馬,日行三百尚嫌遲。
心源落落堪為将,卻是君王未備知。
”士大夫盛傳荊公以将帥之材許天啟。
紹聖初,章申公當國,首欲進天啟侍從。
會執政有不悅者,乃出為永興軍路提舉常平。
因欲稍遷為帥。
會丁内艱,不果。
猶是荊公遺意也。
周紫芝《竹坡詩話》:王荊公作集句,得“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
欲以全句作對,久而未得。
一日,問蔡天啟“江州司馬青衫濕”可對甚句?天啟應聲曰:“何不對‘梨園子弟白發新’?”公大喜。
《艇齋詩話》謂蔡天啟能暗誦韓文公《南山》詩,見知荊公。
介甫《成字說後,與曲江譚君(掞)丹陽蔡君(肇)同遊齊安》詩(《集》二十九)有雲:久苦諸君共此勞。
② 李注:定林有上、下二寺。
按《建康實錄》:“上定林寺,宋元嘉十六年禅師竺法秀造。
”在下定林寺之後。
乾道(孝宗)間,僧善鑒重建下定林寺,在蔣山寶公塔西北。
按,《塔寺記》:“宋元嘉元年,又置下定林寺,東去縣一十五裡。
” ③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輿地紀勝》曰:“建康府:謝安墓在上元縣東十裡石子岡北。
”《陳始興王叔陵傳》:“晉世王公貴人,多葬梅嶺。
及叔陵所生母彭氏卒,啟求梅嶺,乃發故太傅謝安舊墓,棄去安柩,以藏其母。
” ④ 又:《晉書·謝安傳》曰:又于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
每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
肴馔亦屢費百金。
⑤ 李注:庾翼病,表子爰之行荊州刺史,委以後任。
何充曰:“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器幹,西夏之任,無出桓溫者。
”觀此則西夏即荊州之地。
⑥ 《唐宋詩舉要》:《謝安傳》曰:簡文帝疾笃,桓溫上疏,薦安宜受顧命。
及帝崩,溫入赴山陵。
止新亭,大陳兵衛,将移晉室。
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