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

關燈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阗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簟瓢散野烏鸢馴。

    阮籍詩:“捐身棄中野,烏鸢為患害。

    ”何人聚衆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

    宜蠶使汝繭如甕②,宜畜使汝羊如麕。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③。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① 《總案》曰:嘉祐八年癸卯(1063),公年二十八。

    正月,和子由《踏青》、《蠶市》二詩。

     王注:次公曰:“子由《踏青詩叙》雲:‘眉之東門十數裡,有山曰蟆頤。

    山上有亭榭松竹,山下臨大江。

    每正月人日,士女相與遊嬉飲酒于其上,謂之踏青也。

    ’” 王文诰曰:《栾城集》題作《記歲首鄉俗》二首,故詩從歲首起;此意并該後篇也。

     ② 王注:堯卿曰:“《太平廣記》:園客者,濟陰人。

    嘗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服食其實。

    忽有五色蛾集香草上,客收而薦之以布,生華蠶焉。

    至蠶出時,有一女自來助客養蠶,亦以香草飼之。

    得繭百二十頭。

    繭大如甕。

    每一繭繰六七日乃盡。

    繰訖俱去。

    ” ③ 王注:趙抃《成都古今記》:“三月三日,太守出北門,宴學射山。

    蓋張伯子以是日上升,即此地也。

    男觋女巫會于此,寫符篆以鬻人,雲:‘宜田蠶,辟災疫。

    ’佩者戴者信以為然。

    ” 紀昀曰:首尾兩截,渺不相屬,不喻其故。

     《宋詩菁華錄》:不甚高妙景物,大名家能寫得恰如分際;小名家則非雅事不肯落筆矣。

     蘇轍《記歲首鄉俗寄子贍》二首,《踏青》雲: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橋波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複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鳥漸嘤鳴。

    洞門泉脈龍睛動,觀裡舟池鴨舌生。

    山下鉼罂沾稚孺,峰頭鼓樂聚簪纓。

    缟裙紅袂臨江影,青蓋骅骝踏石聲。

    曉去争先心蕩漾,莫歸誇後醉從橫。

    最憐人散西軒靜,暧暧斜陽著樹明。

    (《栾城集》一) 戲子由 宛邱先生長如丘②。

    《集三十四》:《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雲:“千鐘斯為堯,百榼斯為丘。

    ”《集》四十一。

    《夜夢》:“自視汝與丘孰賢,《易》韋三絕丘猶然。

    ”宛邱舉舍小如舟。

    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③。

    斜風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從飽死笑方朔④,肯為雨立求秦優⑤。

    眼前勃蹊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遊⑥。

    讀書萬卷不讀律⑦,緻君堯舜知無術⑧。

    勸農冠蓋鬧如雲⑨,送老鹽荠甘似蜜⑩。

    門前萬事不挂眼⑾,頭雖長低氣不屈。

    餘杭别駕無功勞⑿,畫堂五丈容旂旄⒀。

    重樓跨空雨聲遠,屋多人少風騷騷。

    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⒁。

    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氣節消縮今無幾。

    文章小技安足程⒂,先生别駕舊齊名。

    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

     ① 《總案》六:熙甯二年己酉(1069),公年三十四。

    二月,還朝注官,仍居南園。

    王安石已專政。

    素惡公議論異己,仍以殿中丞直史館,抑置官告院。

    而以子由為制置三司條例之屬。

    熙甯三年庚戌(1070),公年三十五。

    二月,子由力诋新法,安石怒,将加以罪。

    陳升之解之。

    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學官以去。

     又七:熙甯四年辛亥(1071),公年三十六。

    正月,安石命權開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

    公決斷精敏,聲聞益遠。

    二月,上神宗書。

    三月,再上神宗書。

    六月,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

    七月出都,赴陳州。

    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居于北廳。

    沈立為杭州守。

    時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鹽法,地方騷然。

    公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少安。

    使者所至,發摘官吏。

    公以學官無吏責,作《戲子由》詩。

     ② 施注:鄭玄注《禮記》雲:“先生,老人教學者。

    故弟子于師皆稱之。

    ” 又《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③ 王注:唐進士張彖,志氣高大,未嘗低折于人。

    嘗曰:“大丈夫有淩霄蓋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擡頭不得。

    ”遂拂衣遁于嵩山。

     ④ 又:《前漢·東方朔傳》:侏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尚遁“侏儒長三尺餘,臣朔長九尺餘”之語。

    ) ⑤ 施注:《史記·滑稽傳》:“優旃善為笑言。

    泰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優旃見而衰之。

    居有頃,殿上上壽。

    優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郎,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 ⑥ 施注:《莊子·外物篇》:“心有天遊。

    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蹊。

    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

    ”(勃蹊,反戾也。

    ) ⑦ 王注:《南史》:“梁元帝之敗,盡焚圖書,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

    ’”唐沈全交《嘲诮詞》:“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

    ” ⑧ 施注:杜子美詩:“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韓退之詩:“緻君豈無術?自進誠獨難。

    ” ⑨ 王注:班固《西都賦》:“冠蓋如雲。

    ” ⑩ 又:韓退之《送窮文》:“太學四年,朝韲暮鹽。

    ” 施注:杜子美詩:“送老白雲邊。

    ” ⑾ 王注:韓退之詩:“吾老嗜讀書,餘事不挂眼。

    ” ⑿ 施注:《晉書·職官志》:“州置刺史,别駕,治中,從事。

    ” ⒀ 又《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前殿阿房,上可以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 ⒁ 合注:韓退之詩:“疲氓墜将拯。

    ” 《總案》七:《上文侍中論榷鹽書》雲:“轼在餘杭時見兩浙之民以犯鹽得罪者,一歲至萬七千人,而莫能止。

    ”又《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雲:“轼在錢塘,每執筆斷犯鹽者,未嘗不流涕也。

    ”是時鹽法極峻。

    窮民犯鹽,例皆徒配。

     ⒂ 施注:杜子美贻柳少府詩:“文章一小技,于道未為尊。

    ”《呂氏春秋》:“後世以為法程。

    ”《文選·陸佐公新漏刻銘》:“為世作程。

    ” 又《烏台詩案》:“任從飽死”二句,意取《東方朔傳》及《滑稽傳》,言弟轍家貧官卑,而身材長大,所以比東方朔,陛楯郎;而以當今進用之人,比侏儒優旃也。

    “讀書萬卷”二句,是時朝廷新興律學,轼意非之,以為法律不足以緻君于堯、舜,今時又專用法律而忘詩書。

    故言我讀萬卷書,不讀法律,蓋聞法律之中,無緻君堯、舜之術也。

    “勸農冠蓋”二語,以譏諷朝廷新開提舉官,所至苟細生事,發谪官吏,惟學官無吏責也。

    “平生所慚”二句,以譏諷朝廷鹽法太急也。

    “道逢陽虎”二句,是時張靓、俞希旦作監司,意不喜其為人,然不敢與争議,故毀诋之為陽虎也。

     紀昀曰:何至以孔子自比!即以詩論,亦無此理;無論賈禍也。

     子由《次韻子贍見寄》:我将西歸老故丘,長江欲濟無行舟。

    宦遊已如馬受轭,衰病拟學龜藏頭。

    三年學舍百不與,糜費廪粟常慚羞。

    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已優!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遊。

    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衆人奔走我獨閑,何異端居割蜂蜜!懷安已久心自知,彈劾未至理先屈。

    餘杭軍府百事勞,經年未見持幹旄。

    賈生作傅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

    煩刑弊法非公恥,怒馬奔車忌鞭箠。

    藐藐何自聽諄諄,谔谔未必賢唯唯。

    求田問舍古所非,荒畦弊宅今餘幾?出從王事當有程,去須膰内嫌無名。

    掃除百憂唯有酒,未退聊取身心輕。

     和子由木山引水 蜀江久不見滄浪,江上枯槎遠可将。

    去國尚能三犢載,汲泉何愛一夫忙。

    崎岖好事人應笑,冷淡為歡意自長。

    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

     ① 《總案》二:嘉祐六年辛醜(1061),公年二十六。

    于宜秋門内得南園,奉宮師徙居其中。

    宮師以木山三峰置庭前,鑿池引水,約任孜與其弟伋來同遊飲。

    老泉全集答二任詩雲:“庭前三小山,本是山中楂;堂前鑿方池,寒泉照谽谺。

    玩此可竟日,胡為踏朝衙!何當子來會,酒食相邀遮;閑居各無事,數來飲流霞?” 又五: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公年二十九。

    十二月,和子由《木山引水》。

    老泉全集,《木假山記》雲: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

    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

    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

    而荒江之濆,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

    則其最幸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

    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二峰者,莊栗刻峭,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無阿附意。

    籲,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次首雲:千年古木卧無梢,浪卷沙翻去似瓢。

    幾度過秋生藓暈,至今流潤應江潮。

    泫然疑有蛟龍吐,斷處人言霹靂焦。

    材大古來難适用,不須郁郁慕山苗。

     蘇轍《木山引水》:引水穿牆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廬山瀑,已盡還來海上潮。

    亂點落池驚睡覺,半山含潤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勝滿,溢去猶能浸菊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費公瓢。

    幽泉細細流岩鼻,盆水瀰瀰漲海潮。

    但愛堅如湖上石,誰憐收自竈中焦。

    蒼崖寒溜須佳蔭,尚少冬青石繭苗。

    (《栾城集》二) 梅聖俞賦詩雲:空山枯楠大蔽牛,霹靂夜落魚凫洲。

    魚凫水射幾千秋,蠹肌爛髓沙蕩流。

    蘇子見之驚且喜,買于溪叟憑貂裘。

     《木山》并叙:吾先君子嘗蓄木山三峰,且為之記與詩。

    上人梅二丈聖俞見而賦之。

    今三十年矣。

    而猶子千乘又得五峰益奇。

    因次聖俞韻,使并刻之其側。

    (《集》三十) 和子由論書 一題作“次韻子由論書” 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②。

    貌妍容有颦③,璧美何妨橢④。

    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譏,不謂子亦頗。

    書成辄棄去,缪被旁人裹。

    體勢本闊落,結束入細幺⑤。

    子詩亦見推,語重未敢荷。

    迩來又學射,力薄愁官笴⑥。

    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箭耳。

    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⑦。

    何當盡屏去,萬事付懶惰。

    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⑧。

    世俗筆苦驕,衆中強嵬騀⑨。

    鐘張忽已遠⑩,此語與時左。

    《詩評》中:“苟能”二句,直足以文為詩,何意不達。

    “端莊”二句,讀此十字,知少陵“瘦硬”未是定評。

    裹字葉未穩。

    “吾聞”四句,所謂甯拙毋巧。

     ① 《總案》五: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公年二十九。

    時夏人大舉犯邊,公方有轉饷之役。

    複觀德于射圃,和子由《善射》詩。

    複以岐陽十五碑寄之,并和子由論書。

     ② 王注:堯卿曰:“魯直常謂東坡心通,得于翰墨之外。

    ”合注:何焯曰:“張懷瓘雲:‘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

    今仆雖不能其事,而辄言其意’,公用以發端。

    ” ③ 邵注:《莊子·天運篇》:“西施病心而臏其裡。

    ” ④ 王注:次公曰“《爾雅》:‘&#15523,小而橢。

    ’注:‘即小貝。

    ’橢謂狹而長。

    ” ⑤ 邵注:班彪《王命論》:“幺麽不及數子。

    ”注:“細小曰麽。

    ” ⑥ 自注: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箭耳。

    合注:《考工記》:“妢胡之笴。

    ” ⑦ 王注:《前漢書·陳涉傳》:“客曰:‘夥!涉之為王沈沈者!’注:‘楚人謂多為夥。

    ’”合注:《後漢書·馬融傳》:“鄭君博而不精。

    ” ⑧ 查注:《長公外紀》:“趙子固雲:‘徐會稽之濁在跛偃,李北海之濁在欹斜。

    ’” ⑨ 王注:堯卿曰:“嵬騀,不安帖貌。

    ”《說文》謂馬搖頭曰“騀”。

     ⑩ 又:程縯曰:“鐘繇、張芝也。

    ”查注: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鐘、張。

     《諸家雜綴酌存》:黃山谷雲:“東坡雲:‘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餘’,此确論也。

    ” 又:魏了翁題跋雲:“文忠公自謂作大字不如小字,雖亦有之;然其英姿傑氣,有非筆墨所能管攝者,則無問大小,一也。

    ” 蘇轍《子贍寄雲岐陽十五碑》:堂上岐陽碑,吾兄所與我。

    吾兄自善書,所取無不可;歐陽弱而立,商隐瘦且橢;小篆妙诘曲,波字美婀娜。

    譚藩居顔前,何類學顔頗?魏華自磨淬,峻秀不包裹。

    九成刻賢俊,磊落雜幺麽。

    英公與裹、鄂,戈戟聞自荷。

    何年學操筆,終歲惟箭笴。

    書成亦可愛,藝業嗟獨夥。

    餘雖謬學文,書字每慵惰。

    車前駕骐骥,車後系羸跛。

    逾年學舉足,漸亦成駊騀。

    古人有遺迹,&#16917短不及鏁。

    願從兄發之,洗硯處兄左。

    (《栾城集》一) 《次韻和子由聞予善射》:中朝鸾鹭自振振,豈信邊隅事執鼖!共怪書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論文。

    穿楊自笑非猿臂,射隼常思逐馬軍。

    觀汝長身最堪學,定如髯羽便超群。

    (《集》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亂入船③。

    卷地狂風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④。

    《南濠詩話》:“望湖亭有石刻第一首,翻作堆。

    ” 放生魚鼈逐人來⑤,無主荷花到處開⑥。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⑦。

     烏菱白芡不論錢⑧,亂系青菰裹綠盤⑨。

    忽憶嘗新會靈觀⑩,滞留江海得加餐⑾。

     獻花遊女木蘭桡⑿,細雨斜風濕翠翹⒀。

    無限芳洲生杜若⒁,吳兒不識楚詞招⒂。

     未成小隐聊中隐⒃,可得長閑勝暫閑⒄。

    首二句實複。

    我本無家更安往⒅,故鄉無此好潮山。

     ① 《總案》七:熙甯五年壬子(1072),公年三十七,在杭州通判任。

    六月二十七日,登望湖樓,醉中作詩。

     王注:洪朋曰:“《圖經》:望湖樓一名看經樓;(太祖)乾德七年(969),忠懿王錢氏建,去錢塘一裡。

    ”查注:《西湖遊覽志》:“樓在昭慶寺前,一名先德樓。

    ” ② 施注:杜子美《茅屋歌》:“俄頃風定雲墨色。

    ” ③ 又:白樂天《悟真寺詩》:“赤日閑白雲。

    ”又《三遊洞序》:“水石相薄,跳珠濺玉。

    ” ④ 施注:柳子厚《别宗一》詩:“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李賀《貝宮夫人》詩:“空光帖妥水如天。

    ” ⑤ 王注:張栻曰:“(真宗)天禧四年(1020),太子太保判杭州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

    ” ⑥ 又:杜子美詩:“桃花一簇開無主。

    ” ⑦ 施注:李太白《月下獨酌》詩:“我歌月徘徊。

    ” ⑧ 又:杜子美《峽隘》詩:“朱桔不論錢。

    ”查注:鹹淳《臨安志》:“菱初生,嫩者名沙角,硬者名锟饨。

    湖中生如栗樣者,極鮮。

    雞頭古名芡,又名雞壅。

    今錢塘之梁渚、泓頭,仁和之藕湖、臨平湖,所産特佳;西湖尤勝。

    可篩為粉。

    ” ⑨ 王注:韓退之詩:“平池散芡盤。

    ”合注:劉禹錫詩:“青菰寒菽非适口。

    ” ⑩ 施注:歐陽文忠公《食雞頭》詩:“凝祥池鎖會靈園。

    ”注雲:“京師賣五嶽觀雞頭最佳。

    ”查注:《汴京遺迹志》:“會靈觀在南薰門外,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建。

    初名五嶽觀,觀成,賜名‘會靈’。

    南有奉靈園,東有凝祥池。

     ⑾ 又《史記·太史公自序》:留滞周南。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上有加餐飯,下有長相憶。

     ⑿ 又:任昉《述異記》:“木蘭川在尋陽江中七裡州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至今猶在。

    ”唐皇甫冉《潤舟南郭》詩:“萦回楓葉岸,留滞木蘭桡。

    ” ⒀ 又:張志和《漁父詞》:“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劉禹錫《武陵書懷》詩:“拾羽翠翹翻。

    ”合注:《七啟》:“揚翠羽之雙翹。

    ”李義山詩:“我為分行近翠翹。

    ”皆言首飾也。

     ⒁ 王注: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遺兮下女。

    ”《遁齋閑覽》雲:“杜若,山姜也。

    ” ⒂ 施注:杜子美詩:“夢歸歸未得,不用《楚辭》招。

    ” ⒃ 王注:王康琚《反招隐》詩:“大隐隐朝市,小隐隐薮澤。

    ”施注:白樂天《中隐》詩:“大隐住朝市,小隐入邱樊。

    邱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複似處,非忙亦非閑;唯此中隐士,緻身吉且安。

    ” ⒄ 施注:白樂天《和裴相閑行》詩:“偷閑意味勝長閑。

    ”查注:韓退之詩,“盡瘁年将久,公今始暫閑。

    ” ⒅ 施注:杜子美《陪鄭八丈南史飲》詩:“此身那得更無家。

    ” 張道南《蘇亭詩話》十六:紀昀雲:“五首皆不失風調,(其四)更饒情緻。

    ” 王文诰按:随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可謂天才。

    (王本上有《和蔡準郎中見邀遊西湖》三首,七古。

    ) 《宋詩菁華錄》選第二第五二首。

     《栾城集》四有《次韻子贍望湖樓上五絕》。

     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 草沒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門。

    拾薪煮藥憐僧病②,掃地燒香淨客魂③。

    農事未休侵小雪,佛燈初上報黃昏。

    年來漸識幽居味,《臨安志》“幽”作“閑”思與高人對榻論④。

     長嫌鐘鼓聒湖山,此境蕭條卻自然。

    乞食遠村真為飽⑤,無言對客本非禅。

    披榛覓路沖泥入,洗足關門聽雨眠。

    遙想後身窮賈島,夜寒應聳作詩肩⑥。

     ① 《總案》八:熙甯五年壬子(1072)十月,公赴湯村開運鹽河。

    雨中督役,夜宿水陸寺,寄懷北山清順。

     王本前有《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詩。

    查注:鹹淳《臨安志》:“仁和縣有湯村鎮市。

    ”又雲:“前沙河在菜市門外太平橋外沙河北水陸寺前入港。

    河通湯鎮赭山岩門鹽場。

    東坡嘗于此督役開河。

    ” 查注:《冷齋夜話》:“西湖僧清順,字頤然,清苦多佳句。

    ”荊公遊湖上,愛之。

    東坡亦與遊,多唱和。

     《五月十日與呂仲甫……僧清順……同泛湖于北山》(集六)查注:《西湖志》:“自寶雲山葛嶺栖霞嶺一帶,統謂之北山。

    以其在西湖之北也。

    ” ② 合注:《後漢書·承宮傳》:“為諸生拾薪。

    ”溫庭筠詩:“煮藥石泉清。

    ” 趙彥傳《今體詩鈔注略》二:補《烏台詩案》,盧秉提舉鹽事,開運河。

    轼言農事未休,而役夫千餘人。

    故雲:“鹽事星火急,誰能卹農耕!” ③ 王注:潘大臨曰:“《國史補》:‘韋應物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在焚香掃地而坐。

    ’” ④ 合注:韋應物詩:“對榻過清夜。

    ” ⑤ 邵注:晉陶淵明有《乞食》詩。

     ⑥ 又《唐書》:賈島字浪仙,初為浮屠,名無本。

    韓退之有《送無本歸範陽》詩。

     王注:韓退之詩《石鼎聯句》序:“彌明袖手竦肩而高吟。

    ” 紀昀曰:(次首)三四放平,愈有身分。

     王文诰曰:題雲“是日”,必當有此(次首五六)二句,方是真境。

    即“乞食”“無言”一聯,語中有骨,并不平也。

     《栾城集》四有《次韻子贍雨中督役夜宿水陸寺》二首。

    次首三四雲:己因無食聊從仕,深處勞生不問禅。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朝曦迎客宴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②。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盃當屬水仙王③。

    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④。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1073),公年三十八。

    正月二十一日,病後,陳襄邀往城外尋春。

    有饷官法酒者;約陳襄移廚湖上。

    初晴複雨,山色空蒙,并記以詩。

    (《總案》八:熙甯五年,沈立除審官院以去。

    陳襄自陳州來代。

    ) ② 王注:援曰:“唐王績作《醉鄉記》。

    ” ③ 查注:《西湖遊覽志餘》:“水仙王廟在孤山南麓。

    ” ④ 王注:《文選》謝玄晖詩:“空蒙如薄霧。

    ” 《詩評》中:(水光二句)多少西湖詩被二語掃盡,何處着一毫脂粉顔色! 王文诰曰: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公凡西湖詩,皆加意出色,變盡方法。

    然皆在《錢塘集》中。

    其後帥杭,勞心災脤,已無複此種傑構;但雲:“不見跳珠十五年”而已。

     《宋詩菁華錄》:(選次首)後二句遂為西湖定評。

     新城道中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②,樹頭初日挂銅钲③。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④,煮芹燒筍饷春耕。

     ① 《總案》九:熙甯六年癸醜(1073)正月二十七日,行部富陽、新城。

    二月,早發新城。

    微雨初霁,道逢西崦饷耕,欣然有作。

    及亭午,策馬溪邊,山城在望。

    有“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句。

    時晁君成為令,蓋美之也。

     王注: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分富春西境置新城,号上縣。

    皇朝仍之。

    距杭州之西南一百三十三裡。

     ② 王注:韓退之詩:“晴雲如擘絮。

    ”杜牧詩:“晴雲似絮惹低空。

    ”《漢書·周勃傳》:“勃下廷尉,太後以冒絮提文帝。

    ”晉灼曰:“《巴蜀異志》謂頭上巾為冒絮。

    ”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