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

關燈
,忽斫郢人墁⑦。

     詩書亦何用,适道須此館⑧。

     多言雖數窮⑨,微中或排難⑩。

     子詩如清風,翏翏發将旦⑾。

     胡為久避匿,绮語真自患⑿。

     許時笑我癡⒀,隔屋相詠歎。

     竟識彥道不,絕叫呼百萬⒁。

     清朝固多士,人門子皆冠⒂。

     莫言清颍水,從此隔河漢⒃。

     異時我獨來,得魚楊柳貫⒄。

     持歸不忍食,尺素解悽斷⒅。

     中有清圓句,銅丸飛柘彈⒆。

     春愁結淩澌,正待一笑泮。

     百篇傥寄我⒇,呻吟鄭人緩&#12881。

     ① 《總案》三十四: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同趙令畤、陳師道至新渡寺餞送歐陽棐赴阙,作詩。

     施注:趙景贶,名令畤,以承議郎簽書判官,在東坡颍州幕府。

    為著說,改字德麟。

    (《集》三十四《複次韻謝趙景贶陳履常見和,兼簡歐陽叔弼兄弟》) 合注:《續通鑒長編》:“元祐七年(1092),正月,右朝請郎歐陽棐為禮部員外郎,正與先生相别還京時也。

    ” ② 王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釋刀對曰:‘臣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今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 ③ 又《南史·後妃傳》: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為半面妝以俟。

    次公曰:意取唐蔣凝應宏詞,為賦止四韻,遂曳白而去。

    頃刻播于人口。

    或祢之曰:“白頭花钿滿面,不若徐妃半妝。

    ” ④ 王注:《莊子·養生主》:“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⑤ 王注:次公曰:“韓退之詩:‘倚市難藏拙,吹竽久混真。

    ’” 《史記·貨殖傳》:夫用貧求富,……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⑥ 邵注:《晉書·魏舒傳》:“(舒)累遷後将軍,鐘毓長史,毓每與參佐射,舒常為畫籌而已。

    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

    毓初不知其善射。

    舒容範閑雅,發無不中。

    舉坐愕然,莫有敵者。

    ” ⑦ 《莊子·徐無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

    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⑧ 《論語》: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

    《詩·缁衣》:适子之館兮。

     ⑨ 《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⑩ 王注:《史記》,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 施注:《史記·魯仲連傳》:“為人排患釋難。

    ”《舊唐書·張濬傳》:“張濬志欲排難解紛。

    ” ⑾ 王注:《漢書·李尋傳》雲:“日者,衆陽之長,人君之表也。

    故曰:将旦清風發,群陰伏。

    ” 施注:《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作則萬竅怒呺。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⑿ 王注:厚曰:“樂天《白氏文集記》:寓興放言,緣情绮語者,亦往往有之。

    ”(《俱舍論》:十惡之七日绮語。

    ”《新譯》雲:“雜穢語。

    ”《大乘義章》七:“邪言不正,其猶绮色;從喻立稱,故名绮語。

    ”) ⒀ 施注:陳後主詩:“見面無多日,聞名爾許時。

    ” 王注:《晉書》:“顧恺之與謝瞻連省,夜于月下長詠。

    瞻每遙贊之,恺之彌自力忘倦。

    瞻将眠,令人代己。

    恺之不覺有異,遂申旦。

    時号癡絕。

    ” ⒁ 《晉書》八十三:“(袁)耽字彥道,少有才氣,俶傥不羁,為士類所稱。

    桓溫少時遊于博徒,資産俱盡,尚有負,進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欲求濟于耽,而耽在艱試以告焉。

    耽略無難色,遂變服,懷布帽,随溫與債主戲。

    耽素有藝名,債者聞之而不相識,謂之曰:‘卿當不辦作袁彥道也。

    ’遂就局,十萬一擲,直上百萬。

    耽投馬絕叫,探布帽擲地,曰:‘竟識袁彥道不?’其通脫如此。

    ” ⒂ 王注:《陳書》:“高祖謂蔡凝曰:‘我欲用義興主婿錢肅為黃門郎,卿意何如?’凝曰:‘黃散之職,故須人門兼美,惟陛下裁之。

    ’” ⒃ 又《靈怪集》:織女謂郭於曰:“河漢隔絕,無可複知。

    ” ⒄ 《石鼓文》乙:其魚維何?維鱮維鯉。

    何以橐(苞)之?維楊及柳。

    (苞,一釋貫。

    ) ⒅ 《飲馬長城窟行》: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⒆ 施注:《西京雜記》:“長安五陵人以柘木為彈,真珠為丸,以彈鳥雀。

    ”何遜《輕薄篇》:“柘彈隋珠丸。

    ”車&#143369《驄馬篇》:“柘彈落金丸。

    ”白樂天《人觜烏詩》:“主人憎慈鳥,命子削彈弓。

    弦續會稽竹,丸鑄荊山銅。

    ”(沈約稱王筠詩如彈丸脫手) ⒇ 施注:杜子美《八仙歌》:“李白一鬥詩百篇。

    ” &#12881 《莊子·列禦寇》:“鄭人緩也,呻吟(吟詠之謂)裘氏之地,隻三年,而緩為儒。

    ” 紀昀曰:“不目全”不妥。

    “館”字趁韻。

    又:前半牽搦,後半生姿。

     病中夜讀朱博士詩 病眼亂燈火,細書數塵沙。

     君詩如秋露,淨我空中花②。

     古語多妙寄,可識不可誇。

     巧笑在頩頰③,哀音餘摻撾④。

     曾坑一掬春⑤,紫餅供千家。

     懸知貴公子,醉眼無真茶。

     崎岖爛石上,得此一寸芽⑥。

     緘封勿浪出,湯老客未嘉⑦。

     ① 查注:朱博士即朱遜之。

     《集》三十四:《贈朱遜之》并《引》。

    合注:“遜之名勃,見《志林》。

    ”《引》雲:“元祐六年(1091),九月,與朱遜之會議于颍。

    或言洛人善接花,歲出新枝,而菊品尤多。

    遜之曰:‘菊當以黃為正,餘可鄙也。

    ’昔叔向聞鬷蔑一言,知其為人。

    予于遜之亦雲。

    ”(王文诰曰:朱勃會議乃陳州開丈八溝事。

    ) ② 施注:《圓覺經》:“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 王注:次公曰:“詩意謂當眼昏病苦中,文書細字如塵沙之煩碎。

    忽得朱君之詩,清冷如露,一掃病眼之昏花。

    其詩是古語,而中藏妙旨,可以默識而不可以誦詠誇衒。

    ” ③ 又:《詩·碩人》:“巧笑倩兮。

    ”注:“倩,如口輔。

    ”《正義》曰:“輔,近頰也。

    笑之貌美在于口輔。

    ”頩,普丁切。

    《廣韻》:“面色。

    ”宋玉《神女賦》:“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幹。

    ”注:“頩,怒色青貌。

    ”又,《楚辭·遠遊》:“玉色頩以滿顔。

    ”注:“盛氣貌。

    ”按:《楚辭》本作脕顔。

    王注:“面目光澤以鮮好也。

    ”補曰:“頩,美貌,普茗、普經二切,脕,澤也,音萬。

    ” ④ 《後漢書·祢衡傳》:衡方為《漁陽參撾》。

    注引《文士傳》曰:“衡擊鼓作《漁陽參搥》,鼓聲甚悲。

    易衣畢,複擊鼓參搥而去。

    至今有《漁陽參搥》,自衡始也。

    ”又雲:“參撾是擊鼓之法。

    ” 《世說新語》:衡為《漁陽摻撾》。

     庾信《夜聽搗衣》:“聲煩《廣陵散》,杵急《漁陽摻》。

    ”《談苑》祢衡《鼓歌》:“邊城晏開《漁陽摻》,黃塵蕭蕭白日暗。

    ”徐锴雲:“摻,三撾鼓也。

    ” ⑤ 施注: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佛嶺東南曰曾坑,今屬北苑。

    茶少甘而多苦,色亦重濁。

    ” ⑥ 王注:陸羽《茶經》雲:“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黃土。

    ”《茶論》雲:“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

    其條敷闡,其葉瑩薄。

    崖石之間偶然生出;所生處不過一二株耳。

    ” ⑦ 查注:《茶經》:“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

    ”孟蜀人毛文錫《茶譜》:“騰波鼓浪,水氣全消,謂之老湯。

    ”《太平清話》:“蔡君谟湯取嫩不取老,蓋為團餅茶發耳。

    ” 王文诰按:紀昀曰:“忽入比體作收,常意化為新意。

    ”今據趙次公謂,以顔色譬其詩,則巧笑起于頩頰;以音樂譬其詩,則哀音出于《摻撾》。

    乃知比體作收之說非也。

     《詩評》中:曾坑一段乃是比體。

    以知味況知音,世無其人,勿輕示也。

     四州環一島 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雲,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① 四州環一島②,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③。

     登高望中原④,但見積水空。

     此生當安歸,回顧真途窮。

     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⑤。

     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⑥。

     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

     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

     安知非群仙,鈞天宴未終⑦。

     喜我歸有期,舉酒屬青童⑧。

     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群龍。

     夢雲忽變色,笑電亦改容⑨。

     應怪東坡老,顔衰語徒工。

     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⑩。

     ① 《總案》三十八:哲宗紹聖元年甲戌(1094),公年五十九。

    十月二日,責授甯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貶所。

    四十一:紹聖四年丁醜(1097),公年六十二。

    四月章惇複祖述群小讪謗之說,重議公罪。

    十七日儋耳太守方子容來吊,出告身,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十九日公置家惠州,遂挈過行。

    抵廣州,與邁處置後事。

    邁、過,箪、符、籥皆江邊痛哭訣别。

    六月達瓊州岸,遂賃輿行,過瓊城之東郭,至澄邁。

    發昌化,肩輿坐睡,忽得句雲:“千山……笙鐘。

    ”覺而遇清風急雨,作“四州環一島”詩。

    七月二日到昌化軍貶所,僦官屋數椽以居。

    昌化軍使張中至,見官屋敝敗,饬役修補,俾公安居。

     ② 王注:次公曰:“四州,言瓊、崖、儋、萬也。

    ” 查注:《元和郡縣志》:“漢武帝始置珠崖儋耳二郡。

    ”《九域志》:“廣南西路瓊山郡,軍事治瓊山縣,同下州昌化軍、萬安軍、朱崖軍為四州。

    ”《瓊州志》:“黎母山在瓊州南界。

    黎人居山四旁,内為生黎,外為熟黎。

    大抵四州各占島之一陲。

    而山極高,洞極深,生黎之巢,人迹罕至。

    ” ③ 合注:唐太宗詩:“弦虛半月弓。

    ” 王文诰:“四州環一島”者,謂五指山,生黎據其中,而四州在四隅也。

    自瓊州由東路至北為萬,再北至崖。

    此非公所經也。

    自瓊州西路至北為儋,又極北為崖。

    公但由澄邁至儋而止。

    故月“如度月半弓”,象其形也。

     ④ 王注:阮籍《詠懷詩》:“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

    ” 杜詩:萬籁真笙竽。

     施注:《晉書·桓溫傳》:“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雲雲。

    ” ⑤ 《識餘》曰:東坡在儋耳,因試筆嘗自書雲:“吾始至海南,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熟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

    少焉水涸,蟻即徑去。

    見其類,出涕曰:‘幾不複與子相見!’豈知俯仰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與客飲薄酒小醉,信筆書此紙。

    ”(《外紀》) 邵注:《史記·孟子傳》:“驺衍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

    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 ⑥ 王注:《莊子·秋水篇》:“北海若曰:‘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⑦ 施注:《列子·周穆王篇》:“王及化人之宮,實以為清都紫微;鈎天廣樂,帝之所居。

    ” 《史記·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醫扁鵲視之,出,董安于問。

    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嘗如此,七日而寤。

    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

    ……’”居二日半,簡子寤。

    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廣樂九秦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

    ” 《文選》: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悅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鈞天廣樂。

    ” ⑧ 王注:次公曰:“青童,神仙青童君也。

    ” 施注:《墉城集仙錄》及《魏夫人傳》:“夫人齋于别寝,青童來降。

    命東華玉女煙景珠擊西盈之鐘。

    ” ⑨ 李白:《梁甫吟》: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

    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阊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阍者怒。

     ⑩ 《漢書·郊祀志》: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

    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

     《雍錄》:大明宮本太極宮之後苑,高宗改名蓬萊宮,取後蓬萊池為名。

     紀昀曰:以杳冥詭異之詞,抒雄闊奇偉之氣,而不露圭角,不使粗豪。

    故為上乘。

    源出太白而運以己意,不襲其貌。

    故能各有千古。

     又:(登高……途窮)有此四句一頓挫,下半首乃折宕有力。

    凡古詩長篇,第一要知頓挫法。

     又:(舉酒屬青童)下,此一層烘托得好。

    長篇須如此展拓,方不單薄。

     又:結處兀傲得好。

    一路來勢既大,非如此收裹不住。

     王文诰按:《桄榔庵銘》:“蝮蛇魑魅,出怒入娛。

    ”與“夢雲笑電”同一爐錘。

    蓋非極困迫無聊中亦不輕出也。

    “妙聲”句雖為找足“群仙”諸語,實乃自為評賞,贊歎欲絕也。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②,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③,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④。

     ① 《總案》四十二:紹聖五年戊寅(1098),公年六十三。

    四月,章惇、蔡京遣董必至雷,按段諷所發雷守張逢等款接兩公及(子由)強奪民居事。

    複議遣官過海治張中修倫江驿事。

    彭子民涕泣而谏,必悟。

     至是小使赴儋,逐公出之。

    公無地可居,偃息城南南污池之側,桄榔林下,就地築室。

    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

    客有王介石者,躬其勞辱。

    物器或不給,鄰裡鹹緻所有。

    張中來觀,亦助畚鍤。

    事皆集。

    五月屋成,名曰桄榔庵。

    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② 施注:《固話錄》:“活火,謂炭之焰也。

    ” 查注:《&#16556溪詩話》:“唐趙璘《因話錄》載其家兵部君性嗜茶,能自煎。

    嘗謂人曰:‘茶須緩火灸,活火煎。

    ’坡有‘活水還須緩火煎’,恐亦如此。

    ”施氏原注亦引此條,末雲:“活火,謂炭之焰也。

    ” ③ 王注:次公曰:“烹茶論腳者尚矣。

    ”《茶譜》:“袁州之界橋,其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筍,烹之有綠腳垂下也。

    ” 施注:《茶錄》:“凡茶湯多茶少則腳散,湯少茶多則腳聚。

    ” ④ 王注:次公曰:“言其撾數之寡者為短,多者為長也。

    ” 查注:楊誠齋極賞此詩,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誠齋詩話》:東坡《煎茶詩》雲:“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

    深處清,二也。

    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

    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

    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狀水之清美極矣。

    “分江”二字,此尤難下。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此倒語也,尤為詩家妙法。

    即少陵“紅稻啄餘鹦鹉粒,碧梧栖老鳳凰枝”也。

    “枯腸未易禁三碗,卧聽山城長短更”,又翻卻盧仝公案。

    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

    山城更漏無定,“長短”二字有無窮之味。

     紀昀曰:細膩而出以脫灑。

    細膩易于粘滞,如此脫灑為難。

     澄邁驿通潮閣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① 《總案》四十三:元符三年庚辰(1100),公年六十五。

    正月九日,哲宗崩,端王佶立。

    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

    大赦天下。

    四月,叙複元祐臣僚。

    皇長子生,大赦天下。

    五月,從韓忠彥言,元祐臣僚生者蒙恩宜甄,死者诏複。

    七月,皇太後歸政,赦天下。

    五月,告下,仍以瓊州别駕廉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六月,遂與過行。

    宿澄邁驿,題通潮閣詩。

     查注:《太平寰宇記》:“澄邁縣在舊崖州西九十裡。

    隋置縣,以邁山為名。

    ”按《志》:“縣西又有澄江,故名。

    ”《舊志》:“通潮閣一名通明閣,在澄邁縣西。

    ” 《舉要》八:蘇轼嘗憩其上,有詩,其後胡铨和之,李光書扁。

     ② 施注:《楚辭》宋玉《招魂》:“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

    魂魄離散,汝筮與之。

    ’巫陽對曰:‘掌夢上帝,其命難從。

    若必筮予之,恐後之謝不能複用巫陽焉。

    ’乃下招曰:(魂兮歸來!)” ③ 又韓退之寄元十八詩:“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發。

    ” 《舉要》八:《漁隐叢話》後集卷三十曰:“《澄邁驿通潮閣詩》雲:‘杳杳天低鹘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伏波将軍廟碑》有雲:‘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沓一發耳。

    ’皆兩用之。

    其語倔奇,蓋得意也。

    ” 紀昀曰:(杳杳天低鹘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神來之句。

     本題共二首,其一: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

    貪看白鹭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贈詩僧道通 雄豪而妙苦而腴②,隻有琴聰與蜜殊③。

    【錢塘僧思聰總角善琴,後舍琴而學詩,複棄詩而學道,其詩似皎然而加雄放。

    安州僧仲殊,詩敏捷立成,而工妙絕人遠甚。

    殊辟谷,常啖蜜。

    】 語帶煙霞從古少,【李太白雲:“他人之文,如山無煙霞,春無草木。

    ”】 氣含蔬筍到公無④。

    【謂無酸餡氣也。

    】 香林乍喜聞薝蔔⑤,古井惟慚斷辘轳⑥。

     為報韓公莫輕許,從今島可是詩奴⑦。

     ① 《總案》四十三:元符三年庚辰七月四日,至廉州貶所。

    八月十日,告下,遷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居住。

    二十九日,公與過行。

    九月至廣州。

    十月,邁、迢、簟、符、籥及家累皆至。

    十一月,得旨,複朝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外州軍任便居住。

    四十五: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公年六十六。

    正月十三日,皇太後向氏崩。

    以曾布為山陵使,趙挺之為禦史中丞,建議紹述,複攻元祐舊臣。

    五月一日至金陵。

    黃寔寄到子由書,望公歸許甚切。

    至儀真。

    聞朝局事,紹述複熾。

    公決議歸毗陵。

    六月,抵毗陵。

    遂上表請老,以本官緻仕。

    七月二十八日,公薨。

     查注:《詩人玉屑》及《竹林詩話》皆作惠通。

     王文诰按:周益公題跋作道通,并雲是北歸所作。

     《竹坡詩話》:聰聞複,錢塘人。

    松園老人謂餘言,東坡倅錢塘時,聰方為童行試經。

    坡謂坐客言,“此子雖少,善作詩。

    近參寥子作昏字韻詩,可令和之。

    ”聰和篇立成,雲:“千點亂山橫紫翠,一鈎新月挂黃昏。

    ”坡大稱賞,言不減唐人。

    因笑曰:“不須念經,也做得一個和尚。

    ”是年聰始為僧。

     《總案》三十三:元祐六年辛未,公年五十六。

    三月十八日,泊吳江。

    十九日晚,仲殊來見,為書琴夢事,文見本集。

     《西清詩話》: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

    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

    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齊已雲:“春深遊寺客,花落閉門僧。

    ”惠崇雲:“曉風飄磬遠,暮雪入廊深”之句,華實相副,顧非佳句耶!天聖間,閩僧可士,有送僧詩雲:“一缽即生涯,随緣度歲華。

    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家!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訪禅室,甯憚路歧賒!”亦非肉食者能到也。

    (《玉屑》二十) ② 王注:劉禹錫《答柳子厚書》雲:“新文吟而繹之。

    顧其辭甚約而味奫然以長,端而曼,苦而腴。

    ” ③ 《全集》十:有《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序》及《思聰名說》(《小童彭》九)。

    《坡仙集》二十四:有《答聞複上人》。

    又三十四:有一則過聰見賞及還俗事,同卷有仲殊一則,謂“善詞書,小調尤勝”。

     ④ 查注:《石林詩話》:“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掇拾摹仿士大夫所殘棄。

    又自作一種體,格律尤俗,謂之酸餡氣。

    子瞻有《贈惠通詩》雲:‘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

    ’嘗語人雲:‘頗解“蔬筍”語否?為無酸餡氣也。

    ’聞者無不失笑。

    ” ⑤ 《本草綱目·木部》:“卮子花名薝蔔。

    ”蘇頌曰:“卮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

    俗說即西域薝蔔也。

    ” 《維摩經》:如入薝蔔林中,唯嗅薝蔔,不嗅餘香。

     《玄應音義》:“瞻博花或作瞻波花,亦作瞻蔔,此雲金色花。

    ”《大論》雲:“黃花樹也。

    樹形高大,花亦甚香,其氣逐風彌遠也。

    ” ⑥ 孟郊詩:妾心古井水,波瀾誓不起。

     ⑦ 王注:次公曰:“島,賈島也,初為浮屠,名無本。

    可則可朋也。

    韓退之贈無本詩而稱之,故言‘莫輕許’。

    ‘詩奴’則杜牧作李賀詩集序所謂‘奴仆命騷’之意。

    ”無可,島從弟。

    詩與島齊名。

    (編者按:《唐詩紀事》卷七十四《僧可朋》:“可朋,丹稜人。

    歐陽炯以之比孟郊、賈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