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關燈
不用一錢買。

    ”高亭笑語如昨日,末路塵沙非少年。

    強乞一官絕未得,隻君同病肯相憐②。

     ① 朱明之,字昌叔。

    王令有《送朱明之昌叔赴尉山陽》詩,見《宋詩鈔》。

     曾鞏《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女三人,次适天長朱明之。

     《寄朱氏妹》:昔來高郵居,我始得朱子;從客談笑間,已足見寄偉。

    行尋城陰田,坐釣渠下沚;歸來同食眠,左右皆圖史。

    (《文集》六) 《次韻酬朱昌叔五首》,其一雲:點也自殊由與求,既成春服更何憂!拙于人合且天合,靜與道謀非食謀。

    未愛京師傳谷口,但知鄉裡勝壺頭。

    (山名,在湖南桃源縣西二百裡。

    漢馬援征五溪蠻,病卒于此。

    《石林詩話》上雲:以谷口對壺頭,其精切如此。

    )嗟予老矣無一事,複得此君相與遊。

    (《文集》十七) ② 《吳越春秋》:伍子胥曰:“噽與吾同怨,子不聞河上之歌者乎?‘同病者相憐!’”白居易贈劉夢得詩:顧我獨狂多自哂,與君同病最相憐。

     《與丁元珍書》:求郡固且止,甚荷見教。

    然某之所請,不為無辭。

    若執政不察,直以為罪,則某何敢解免!如欲盡其辭,而然後加之罪,則某事固有本末,非今日苟然欲避煩勞而求佚也。

    古者一道德以同俗,故士有揆古人之所為以自守,則人無異論。

    今家異道,人殊德,士之欲自守者,又牽于末俗之勢,不得事事如古,則人之異論,可悉弭乎!要當擇其近于禮義,而無大譴者取之耳。

    (《文集》七十五)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新樣者 玉堂新樣世争傳,況以蠻溪綠石镌。

    嗟我長來無異物②,愧君持贈有佳篇。

    久埋瘴霧看猶濕,久埋句,端州所寄,故雲。

    一取春波洗更鮮③。

    還與故人袍色似④,論心于此亦同堅。

    同堅,阮籍《詠懷》:“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國策》:“此所謂棄仇讎得石交者也。

    ”《詩·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 ① 丁寶臣,字元珍,時知端州。

    (《宋詩紀事》十三,《補遺》九,同見。

    ) ② 《世說·德行篇》:王恭對王大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 ③ 江淹《别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④ 古詩:青袍似春草。

     《次韻答丁端州》:莫嗟荒僻又離群,且喜風謠嶺北聞。

    銅柱雖然蠻徼接,竹符還是漢家分。

    春風來逐衡陽雁,秋騎歸看隴首雲。

    想見會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

    (《文集》二十四)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①。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① 謝莊《月賦》: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苕溪漁隐叢話》:荊公小詩,如:“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

    ”(《南浦》,《文集》二十六)真可使人一唱而三歎也。

    《詩薮》:介甫五言(絕句)“南浦”雲雲,頗近六朝。

     《石遺室詩話》十四:蘇堪平日論詩,甚注意寫景,以為不易于言情,較難于叙事。

    所舉名句,若荊公之“南浦”雲雲,皆各極超妙者。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石遺室詩話》十七:讀荊公集竟,摘句如下:數句及全首者,如“一陂”雲雲。

    以上荊公佳句,皆山林氣重而時覺黯然銷魂者。

    所以雖作宰相,終為詩人也。

     《杏花》:石梁度空隙,茅屋臨清烱。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堕宮井。

    怊怅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文集》一) 《次韻杏花三首》:其一:隻愁風雨劫春回,怕見枝頭爛熳開。

    野鳥不知人意緒,啄教零亂點蒼苔。

    其二:心憐紅蕊與移栽,不惜年年糞壤培。

    風雨無時誰會得,欲教零亂強催開。

    其三:看時高豔先驚眼,折處幽香易滿懷。

    野女強簪看亦醜,少教憔悴逐荊钗。

    (《文集》三十二) 《宋詩菁華錄》二:末二語恰是自己身分。

     北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塹,繞城水也;塘,圓曰池,方曰塘;滟,水動也,又水溢也。

    】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① 李注:北山即鐘山。

    周顒隐處,孔稚圭作《北山移文》。

     《唐宋詩舉要》八:《輿地紀勝》曰:江南東路建康府鐘山。

    《金陵覽古》雲:在上元縣東北十八裡。

    按《輿地志》雲:蔣山古曰金陵,縣名因此山。

    漢末,秣陵尉蔣子文死事于此,吳大帝為立廟。

    子文祖諱鐘,因改蔣山。

    諸葛亮雲:“鐘山龍盤”是也。

    一名北山。

     李注:《樂府·昆侖子》:坐久落花多。

    《離騷》: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 《北山有懷》:香火因緣寄此山,主恩投老更人間。

    傷心踯躅岡頭路,明日春風自往還。

    (《文集》二十八) 《憶北山送勝上人》:蒼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兩山間。

    山高水深魚鳥樂,車馬迹絕人長閑。

    雲埋樵聲隔蔥蒨,月弄釣影臨潺湲。

    黃塵滿眼衣可濯,夢寐惆怅何時還!(《文集》十) 《思北山》:日日思北山,而今北山去。

    寄語白蓮庵,迎我青松路。

    (《文集》四) 《遊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文集》三十) 《北山三詠》:《寶公塔》,《覺海方丈》,《道光泉》。

    (《文集》十七) 《石林詩話》上: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

    如“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鵝黃褭褭垂。

    ”(此詩首二語雲:南圃東岡二月時,物華撩我有新詩。

    ”)讀之初不覺有對偶,至“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但見舒閑容與之态耳。

    而字字細考之,若徑隐括權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艇齋詩話》:荊公絕句雲:“細數”雲雲。

    東湖晚年絕句雲:“細落李花那可數?緩行芳草步因遲。

    ”自題雲:荊公絕句妙天下。

    老夫此句,偶似之邪?竊取之邪?學詩者不可不辨。

    予謂東湖之詩,因荊公之詩觸類而長,所謂舉一隅三隅反者也。

    非偶似之,亦非竊取之。

     吳開《優古堂詩話》;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詞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荊公晚年閑居詩雲,細數雲雲,蓋本于王摩诘“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過楊氏别業》),而其辭意益工也。

    (吳曾《能改齋漫錄》八:謂荊公句本摩诘,辭意益工。

    )徐師川自謂荊公暮年金陵絕句之妙傳天下。

    其前兩句,與渠所作雲:“細落李花那可數?偶行芳草步因遲”,偶作之邪?竊取之邪,喜作詩者,不可不辨。

    予嘗以為王因于唐人,而徐又因于荊公,無可疑者。

    但荊公之詩,熟味之,可以見其閑适優遊之意,至于師川,則反是矣。

     吳可《藏海詩話》:“細數落花”、“緩尋芳草”,其語輕清。

    “因坐久”、“得歸遲”,則其語典重。

    以輕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蓋唐宋人詩輕佻耳。

     《苕溪漁隐叢話》前集二十三:《三山老人語錄》曰:歐公“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

    與荊公“落花”詩聯皆狀閑适,而王為工。

     《石遺室詩話》十四:唐以前名句,多全聯寫景者。

    宋人除陸放翁、範石湖、楊誠齋諸家外,往往寫景中帶着言情;一聯中或一句寫景,一句言情,或兩半句寫景,兩半句言情。

    豈好景果為前人寫盡乎?抑亦厭賦體淺直,不如比興深而曲耳。

    然景中帶情,六朝、盛唐人已有之。

    如薛道衡之“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杜甫之“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是也。

    宋人寫景句脍炙人口者,如晏元獻之“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林和靖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野凫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坡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暧鴨先知”;荊公之“坐看春苔色,欲上人衣來”,“細數”雲雲;山谷之“近人積水無鷗鹭,時有歸牛浮鼻過”:亦不過代數人,人數語,視唐人傳作之多,不及遠甚。

    此外惟放翁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雲歸時帶雨數點,木落又添山一峰”;“白菡萏香初過雨,紅蜻蜓弱不禁風”:較多數聯耳。

    其東坡之“簾前柳絮驚春晚,頭上花枝奈老何”,“酒闌倦客惟思睡,蜜熟黃蜂亦懶飛”;陳簡齋之“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詩中皆有人在,則景而帶情者矣。

     楊柳 楊柳杏花何處好,石梁茅屋雨初幹。

     綠垂靜路要深駐,紅寫清波(陂)得細看。

     李注:李義山《柳下暗記》詩:“更将黃映白,拟作杏花媒。

    ” 杜牧詩:“深感杏花相映紅。

    ”鄭谷詩:“杏花楊柳年年好,不忍回看舊寫真。

    ” 出郊 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

    風日有情無處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灣(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暧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文集》二十七) 趙與虤《娛書堂詩話》:範石湖雲:“嘗蒙恩獨引觞燕,壽王與行苑中親誦後句,以為佳。

    ” 《詩評》中:(三四)格調雖不高,要自耐人咀嚼。

     介甫又有“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之句。

    (《半山春晚即事》下二語雲: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文集》十四〕) 勘會賀蘭溪主 賀蘭溪,洛京地名。

    陳繹買地築居,于郵中問之。

    (《齊東野語》有記“勘會”改為“勘當”一條) 賀蘭溪上幾株松,南北東西有幾峰。

    買得住來今幾日,尋常誰與坐從容②。

     ① 《宋史·陳繹傳》:繹字和叔,開封人,中進士第。

    為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刊定《前漢書》。

    英宗稱其文學,以為實錄檢定官。

    (官至)大中大夫,以卒,年六十八。

    繹為政務摧豪黨,而行與貌違。

    暮年謬為敦樸之狀,好事者目為“熱熟顔回”。

     ② 《與程公辟書》:比承故人遠屈,殊以不獲從容為恨!(《文集》四) 《回元少保書》二:程公辟想日得從容也。

    (《文集》七十八。

    《史記·張良傳》:“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衆。

    ”于鹄詩:“昨日山家春酒濃,野人相勸久從容。

    ”) 《詩評》中:句句是問。

     《升庵詩話》:絕句者,一句一絕。

    起于《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是也。

    或以為陶淵明詩,非。

    杜詩:“兩個黃鹂鳴翠柳”,實祖之。

    王維詩:“柳條拂地不忍折,松柏稍雲從更長,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

    ”宋六一翁亦有一首雲:“夜深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散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題為《夢中作》。

    《宋詩菁華錄》雲:“如有神助。

    ”又謂:高妙為永叔平生所未曾有。

    )皆此體也。

    樂府有“打起黃莺兒”一首,意連句圓,未嘗間斷;當參此意,便有神聖工巧。

     《石遺室詩話》十七:此首直不似絕句。

     《宋詩菁華錄》二:末二句竟開誠齋先路。

     書湖陰先生壁 茆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将綠繞②,兩山排闼送青來③。

    杜詩:“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又:“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 ① 《唐宋詩舉要》八:李注曰:“楊德逢也。

    ”按介甫有《元豐行示德逢》。

    李注曰:“德逢姓楊,與公鄰曲。

    ”又引王直方《雜記》曰:“德逢号湖陰先生。

    ” 次首雲:桑條索漠柳(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在(屬)半山園。

     《寄楊德逢》:山樊老憚暑,獨卧無所遆。

    湖陰宛在眼,曠若千裡隔。

    (《文集》一) 《示德逢》:先生貧敝古人風,沔想柴桑在眼中;憐愍雞豚非孟子,勤勞禾黍信周公。

    深藏組纚三千牍,靜占寬閑五百弓。

    處世但令心自可,相知何藉一劉龔。

    (《文集》二十二) 《招楊德逢》:山林投老倦紛紛,獨卧看雲卻憶君。

    雲尚無心能出岫,不應君更懶于雲。

    (《文集》二十八) ② 李注:《漢書·西域傳序》雲:“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

    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師古曰:“統領保護營田之事也。

    ”又《西域傳》下:“桑弘羊奏遣屯田卒詣故輪台以東,置校二(三)人分護。

    ” ③ 《漢書·樊哙傳》:樊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石林詩話》中:荊公詩用法甚嚴,尤精于對偶。

    嘗雲:“用漢人語,止可以漢人語對;若參以異代語,便不相類。

    如‘一水’雲雲,皆漢人語也。

    ”此惟公用之,不覺拘窘卑凡。

    如“周顒宅在(作)阿蘭若,婁約身随(歸)窣堵波”,(《與道原過西莊遂遊寶乘》之作,下二句雲:今日隐侯孫亦老,偶尋陳迹到煙蘿。

    〔《文集》二十九〕)皆以梵語對梵語,亦此意。

    嘗有人向公稱:“自喜田園安五柳,但嫌屍祝擾庚桑”之句,以為的對。

    公笑曰:“伊但知柳對桑為的;然‘庚’亦自是數。

    ”蓋以十幹數之也。

     《韻語陽秋》二:荊公嘗有詩曰:“功謝蕭規慚漢第,恩從隗始詫燕台。

    ”或謂公曰:“蕭何萬世之功,則‘功’字固有來處;若‘恩’字未見有出也。

    ”荊公答曰:“韓集《鬥雞聯句》,則孟郊雲:‘受恩慚始隗。

    ’”則知荊公詩用法之嚴如此。

    然“一水”雲雲,乃以樊哙“排闼”事對“護田”,豈“護田”亦有所出邪?有好事者為餘言,一日有人面稱公詩謂“自喜”雲雲,以為的對。

    公笑曰:“伊但知柳對桑為的對,然‘庚’亦是數。

    蓋以十日數之也。

    餘謂荊公未必有此意。

    使果如好事者之說,則作詩步驟,亦太拘窘矣。

    錢起《送屈突司馬》詩雲:“星飛龐統骥,箭發魯連書。

    ”人多稱其工。

    餘恨“龐統骥”出處無“星”字,而“魯連書”有“箭”字也。

    趙給事中《晚歸不遇》詩:“忽看童子掃花處,始愧夕郎題鳳來。

    ”前句不用事,後句用二事,皆非律也。

     《曆代詩話》五十七:《野客叢書》亦謂“護田”“排闼”皆西漢語也。

    餘按此兩語,公嘗題金陵壁上,指示山谷,蓋得意之句。

    它如“草深留翠碧,花遠沒黃鹂”,人隻知“翠碧”“黃鵬”為精切,不知是四色也。

    “自喜”雲雲,皆足見其铢兩。

     《唐宋詩舉要》八:此不過摘字,與《漢書》原意無關,亦蓋偶合耳。

    石林所稱,實皮膚之見。

    此詩佳處,決不在此。

    《韻語陽秋》雲雲,蓋以《西域傳》所言“護田”,與此詩無關耳。

    又謂有人稱“五柳”“庚桑”雲雲,其說是也。

    《能改齋漫錄》卷八,謂此蓋本五代沈彬詩“地隈一水巡城轉,天約群山附郭來”。

    彬又本許渾詩“山形朝阙去,河勢抱關來”。

    (《優古堂詩話》說同)按:此亦句法偶同耳,未必有意效之也。

     送黃吉父将赴南康官 送黃吉父将赴南康官,歸金溪【隋唐即臨川】二首 柘岡在臨川西路白雲深,想子東歸得重尋。

    亦見舊時紅踯躅,花名為言春至每傷心。

    春至句,念鄉裡也。

     還家一笑即芳辰,好與名山作主人。

    邂逅五湖乘興往①,相邀錦繡谷中春②。

     ① 《國語·越語》:反至五湖,範蠡辭于王。

    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史記·河渠書》“三江五湖”《正義》引韋昭曰:其實一湖,今太湖是也。

     又《河渠書·正義》:遊、莫、貢、菱、胥為五湖,并太湖東岸五灣。

     ② 《廬山記》:谷中奇花異草,不可彈述。

    三四月間,紅紫匝地,如披錦繡,故以為名。

     《寄黃吉甫》:學兼文武在吾曹,别後應看虎豹韬。

    欲問廟堂誰鎮撫,尚傳邊塞敢驚騷。

    旌旗急引飛黃下,(時發騎士南征)烽火遙傳太白高。

    聞說荊人亦憔悴,家家還願獻春醪。

    (《文集》二十) 《我所思寄黃吉甫》:我所思兮在彭蠡,一奁寒晶鏡千裡。

    岸沙雪積山雲委,雲半飛泉挂龍尾。

    稍上尋源出奇詭,象圖釋迦祠老子。

    其徒翛然棄塵滓,雖未應真終适己。

    黃侯可與談妙理,視棄榮官猶弊屣。

    每采紫芝求石髓,我欲從之勌遊徙。

    (《文集》二) 原作三首。

    其三雲:歲晚相逢喜且悲,莫占風日恨歸遲。

    我如逆旅當去客,複(《詩評》中:“複”當作“後”)會有無那得知! 金陵即事三首 水際柴門一半開①,小橋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結绮臨春歌舞地,陳後主自居臨春,張麗華居結绮,龔孔二貴妃居望仙,為三閣。

    荒蹊狹巷兩三家。

    東風漫漫吹桃李,非複當時仗外花②。

     昏黑投林曉更驚,背人相喚百般鳴③。

    柴門長閉春風暖,事外還能見鳥情④。

     ① 杜牧詩:綠樹映青苔,柴門臨水開。

     ② 李白詩: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

     ③ 韓愈《聞莺》詩:誰人教解百般鳴?列子《黃帝篇》:太古聖人,備知萬物情态,悉解異類音聲。

     ④ 杜詩: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

     李注:此詩吟諷不足,可入畫圖。

     劉辰翁評:(第二首)無奇。

    (第三首)無名不為雅。

     《石遺室詩話》十七:讀荊公集竟,摘句如下:七言如:“絮飛度屋何許柳?花落填溝無數桃”;“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餘嘗語子培,荊公詩甚妖冶。

    子培曰:“何以言之?”餘曰:“‘怊怅俯淩波,殘妝壞難整。

    ’不謂之妖冶,得乎?”(二語見《杏花》詩,《文集》一。

    ) 《宋詩菁華錄》一二兩首第一首評雲: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

     又:餘嘗言荊公詩,有《世說》所稱謝征西之妖冶,(見《世說·品藻》)沈子培極以為然。

    荊公功名士,胸中未能免俗,然饒有山林氣。

    相業不得意,或亦氣機相感邪? 《金陵》:金陵陳迹老莓苔,南北遊人自往來。

    最憶春風石城塢,家家桃杏過牆開。

    (《集》三十) 午枕 午枕花前簟欲流①,日催紅影上簾鈎②。

    窺人鳥喚悠飏夢③,悠飏,言夢之遠。

    隔水山供宛轉愁④。

     ① 李注:簟文瑩滑,如水之流。

     ② 杜詩:落日在簾鈎。

     ③ 李注:陳羽詩:“迎門騷屑千家竹,隔水悠飏午夜風。

    ”李商隐詩:“悠飏歸夢惟燈見 ④ 李注:孟東野詩:“清溪宛轉水,修竹裴回風。

    ” 《石遺室詩話》十七:荊公集摘句中有末二語。

     泊姚江 山如碧浪翻江去②,水似青天照眼明③。

    喚取仙人來住此,莫教辛苦上層城④。

     ① 李注:《寰宇志》:餘姚江在縣五十步,闊四十丈,入明州。

     ② 又:太白詩:“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起。

    ” ③ 又:柳詩:“洞庭春水去如天。

    ”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

    ” ④ 又《淮南子》:昆侖山上有層城,高萬一千裡。

     《石遺室詩話》十七:荊公集摘句有首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