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關燈


    直意慕聖人,不問闵與顔。

    彼昏何為者,誣構來&#13846&#13846!應逮犯秋陽,動為人所歎。

    不恤我躬瘁,乃嗟天澤悭。

    令人念公卿,烨烨趨王班;泊無憫世意,狙猿而佩環!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永矢從子遊,合如扉上鐶。

    願言借餘力,迎浦疏潺潺;亦有衣上塵,可攀裨太山。

    大江秋正清,島溆相萦彎;四盼浩無主,日暮煙霞斑。

    水竹密以勁,霜楓衰更殷。

    賞托亦雲健,行矣非間關。

    相期東北遊,緻館誰之灣。

    無為襲甯羸,悠然及溫遠!(《文集》十三) 又:《贈曾子固》:曾子文章衆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文集》十三) 《詩評》中:“脫身”一聯,已見第二十卷,“高論”二句亦再出。

     定林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屦,就敷岩(床)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介甫《定林寺》:衆木凜交複,孤泉靜橫分;楚老一枝筇,于此傲人群。

    城市少美蔬,想今困惔焚。

    且憑東北風,持寄嶺頭雲。

    (《文集》三) 又《題定林壁》:定林自有主,我為林下客。

    客主各有心,還能共岑寂。

    (《文集》三) 又《定林》詩:定林修木老參天,橫貫東南一道泉。

    六月杖藜尋石路,午陰多處弄潺湲。

    (《集》三十) 又《定林所居》:屋繞灣溪竹繞山,溪山卻在白雲間。

    臨溪放艇依山坐,溪鳥小花共我閑。

    (同上) 劉辰翁評:有輞川幽澹之趣。

     《宋詩菁華錄》:頗有王右丞“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意境。

     壬辰寒食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②。

    首二句十字格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③。

    巾發雪争出,鏡顔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① 皇祐四年壬辰(1052),介甫三十二歲,時通判舒州。

    惟詩似在金陵作。

     ② 李注:《後漢紀》:“千條萬端”,言客思如柳條之多。

     ③ 《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升州上元縣:古冶城在今縣西五裡;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

     《唐宋詩舉要》四:荊公之父(名益,字損之)為江甯府通判。

    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甯牛首山(今江甯縣南)。

    此詩殆皇祐四年省墓而作也。

     紀昀曰:起四句奇逸。

     《唐宋詩舉要》四:風神跌宕,筆勢清雄,荊公獨擅。

     《宋詩菁華錄》:起十字無窮生清新,餘衰飒太過。

     次韻緻遠木人洲 迷子山前漲一洲②,木人圖志失編收。

    年多但有柳生肘③,地僻獨無茅蓋頭④。

    河側鮑生幹尚立⑤,江邊屈子槁将投⑥。

    未妨他日稱居士,能使君疑福可求⑦。

     ① 《宋史·葉濤傳》:濤字緻遠,處州龍泉人。

    進士乙科。

    (李注:熙甯進士乙科。

    )為國子直講。

    免官。

    濤,王氏婿也,即往從安石于金陵,學為文詞。

     ② 《建康志》:迷子洲在城西南四十裡,周圍三十裡。

    (李注引) ③ 《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昆侖之墟,黃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其左肘。

    其意蹶蹶然惡之。

    支離叔曰:“子惡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惡!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生者,塵垢也。

    死生為晝夜。

    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成疏:柳生者,易生之木。

    木者,棺槨之象。

    此是将死之征也。

    《莊子集釋》郭嵩焘曰:《說文》:“瘤,腫也。

    ”《玉篇》:“瘤,瘜肉。

    ”《廣韻》:“瘤,肉起疾。

    ”《說文》亦以瘜為寄肉。

    瘤之生于身,假借者也。

    人之有生,亦假借也。

    皆塵垢之附物者也。

    柳瘤字一聲之轉。

     ④ 《傳燈錄》:沩山謂宜鑒:“是伊将來有把茅蓋頭,罵佛罵祖去。

    ” ⑤ 《新序》:鮑焦,國之介士,衣敝膚見挈畚将蔬。

    遇子貢,棄其蔬而立,槁死于洛水之上。

    《莊子·盜跖》:鮑子立幹,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⑥ 《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于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史記·屈原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乃作《懷沙》之賦。

    遂自投汨羅以死。

     ⑦ 韓詩: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祈福人。

    (《題木居士》二首之一,上二句雲:“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

    ”五百家注:張芸叟《木居士詩》序雲:“耒陽縣北沿流二三十裡鳌口寺,即退之所題木居士在焉。

    ”) 詩凡二首:其二雲:杌爾何年客此洲?飄流誰棄止誰收?無心使口肝使目,有幹作身根作頭。

    暴露神靈難寄托,禱祠村落幾依投。

    紛紛剪紙真虛負,立槁安知富可求! 介甫《次葉緻遠韻》:生涯聊占水中洲,豈即乘桴逐聖丘?身與凫飛仍雁集,心能茅靡亦波流。

    由來杞梓常先伐,誰謂菰蒲可久留!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拟延驺。

    (《文集》十七) 一作:知君聊占水中洲,去即東桴逐聖丘。

    憂國無時須問舍,得抵有興即乘流。

    由來要路當先據,誰謂窮鄉可久留?他日五湖尋範蠡,想能重此駐前驺。

    (同上) 又《葉緻遠置洲田以詩言志次其韻二首》,其一雲:吟歎君詩久掉頭,知君興不負滄洲。

    土山欲為羊昙賭,且可專心學奕秋。

    (《文集》二十七) 又《又次葉緻遠韻二首》,其一首句雲:“庵成有興亦尋春。

    ”其二雲:“明時君尚富春秋,豈比衰翁遠自投!智略未應施畎畝,上前他日望吾丘。

    ”(同上) 李注:“立”與“投”皆本出處,用字工且嚴如此。

     登寶公塔 倦童疲馬放松門,自把長筇倚石根。

    江月轉空為白晝②,嶺雲分暝與黃昏。

    鼠搖岑寂聲随起③,鴉矯荒寒影對翻④。

    當此不知誰客主⑤,道人忘我我忘言⑥。

     ① 《南史·陶弘景傳》:時有沙門釋寶志者,不知何許人。

    有于宋太始(明帝,465至471)中見之,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年已五六十矣。

    齊、宋之交,稍顯靈迹。

    被發徒跣,語默不倫。

    或被錦袍,飲啖同于凡俗。

    恒以鏡銅剪刀鑷屬挂杖,負之而趍。

    或征索酒肴,或累日不食。

    預言未兆,識他心智,一日中分身易所。

    遠近争赴,所居噂誻。

    梁武帝尤深敬事。

    雖剃須發,而常冠下裙帽納袍,故俗呼為志公。

    好為谶記,所謂志公符是也。

    天監十三年(514)卒。

     《建康志》:塔在蔣山。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以定林寺前岡獨龍阜葬志公。

    永定公主以湯沭之資造浮屠五級于其上。

    十四年(515)即塔前建開善寺。

    (李注引) ② 李注:王建《白纻歌》:“回晝為宵亦不寐”,此則反言之,音節類公此句。

     ③ 又:盧綸詩:“鬥鼠搖松影。

    ” ④ 又:杜詩:“雁矯銜蘆内。

    ” ⑤ 又《襄陽記》:司馬德操嘗詣龐德公,值其上冢。

    徑入室,呼德翁妻子,使速作黍。

    須臾,德翁還,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

     ⑥ 《莊子·外物》: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陶詩:欲辯已忘言。

     《冷齋夜話》引黃魯直語,以“江月”二句為句中眼。

     《詩評》中:具吞吐噓嗡之勢,造化歸其毫端。

     介甫《題雱祠堂》(《文集》十四)題下注雲:在寶公塔院。

     又《北山三詠》其一《寶公塔》:道林真骨葬清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寶勢旁連大江起,尊形獨受衆山朝。

    雲泉别寺分三徑,香火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聽法,歲時歌呗豈辭遙!(《文集》十七。

    餘二詠為《覺海方丈》《道光泉》。

    ) 又《重登寶公塔複用前韻二首》:空見方墳湧半霄,難将生死問參寥。

    (《莊子》:玄冥聞之參寥。

    注:參,高也;高邈寥曠,不可名也。

    )應身東返知何國,瑞象西歸自本朝。

    遺寺有門非辇路,故池無缽但僧瓢。

    獨龍下視皆陳迹,追數齊梁亦未遙。

    (《詩評》中:不必刻畫志公,自然易移不得。

    ) 碧玉旋螺恍隔霄,冠山仙冢亦寥寥。

    空餘華構延風月,無複靈蹤落市朝。

    帳座追嚴多獻寶,供盤随施有操瓢。

    他方出沒還如此,與物何心作迩遙!(《文集》十七) 《十駕齋養新錄》十九:六朝以道人為沙門之稱,不通于羽士。

     思王逢原三首 布衣阡陌動成群,杜詩:“胡人高鼻動成群。

    ”卓荦高才獨見君。

    杞梓豫章蟠絕壑,骐驎古之良馬,日行五千裡。

    騕褭神馬,日行萬裡。

    跨浮雲。

    行藏己許終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間無妙質,鼻端從此罷揮斤。

     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

    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漢書·藝文志》:“仲尼沒而微言絕。

    ”《晉書·衛玠傳》:“微言之緒,絕而複續。

    ”唯有故人知。

    廬山南堕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

    陳迹可憐随手《史記·淮陰侯列傳》:“(鐘離昧)曰: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盡,欲歡無複似當時。

     百年相望濟時功,歲路陸機《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後塗随年侵。

    ”李善注:“喻壽命也。

    ”何知向此窮。

    鷹隼奮飛凰羽李注;《閩中名士傳》:“薛令作之詩自艾。

    ”王家續雲:“啄木嘴距長,鳳凰毛羽短。

    若嫌松桂冷,任逐桑榆暧。

    ”短,骐驎埋沒馬群空。

    中郎舊業無兒付,康子黔婁,其妻谥為“康”。

    見《高士傳》。

    高才有婦同。

    想見江南原上墓,樹枝零落紙錢風。

     ① 詩當作于嘉祐五年(1060)。

    介甫年四十歲。

     《宋詩鈔》:王令,字逢原,廣陵人也。

    年十數歲,與裡人滿執中為友。

    (《宋詩鈔·廣陵集》中寄滿子權詩最多)偉節高行,特立于時。

    王安石赴召,道由淮南。

    令賦《南山之田》詩往見之。

    安石大喜。

    期其材可與共功業于天下,因妻以其夫人之女弟。

    年二十八而卒。

    令詩學韓、孟,而識度高遠,非安石所及,不第以瑰奇也。

    惜限于年耳。

     介甫《王逢原墓志銘》:餘友字逢原,諱令,姓王氏,廣陵人也。

    始予愛其文章而得其所以言,中予愛其節行而得其所以行;卒予得其所以言,浩浩乎其将沿而不窮也。

    得其所以行,超超乎其将追而不至也。

    于是慨然歎,以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者,将在于此,餘将友之而不得也。

    嗚呼!今棄予而死矣!(《莊子·徐無鬼》: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悲夫!逢原……五歲而孤,二十八而卒。

    卒之九十三日,嘉祐四年(1059)九月丙申,葬于常州武進縣南鄉薛村之原。

    夫人吳氏,亦有賢行。

    于是方娠也,未知其子之男女。

    (《文集》九十七) 介甫《題王逢原講孟子後》:逢原在常州江陰時,學者有問以《孟子》,而逢原為之論說,是以如是其詳也。

    未幾而逢原卒。

    故其書才終于一篇,而考之,時不同。

    蓋其志猶未就也。

    雖然,觀其說,亦足以概見之矣。

    若逢原,所謂“見其進未見其止”也。

    逢原卒于嘉祐己亥(1059)六月,後七年,講義方行。

    (《文集》七十一) 《韻語陽秋》十八:王逢原以書上介甫,且以南山之詩求學于荊公,師資之禮已定。

    故逢原未死以前,荊公贈之詩曰:“楩楠豫章概白日,隻要匠石聊穿裁。

    ”逢原既死之後,荊公思之曰:“便恐世間無妙質,鼻端從此罷揮斤。

    ”皆以師道自任也。

    然觀逢原寄介甫詩雲:“天門廉陛郁巍巍,勢利甯無淡泊譏!豈與跖徒争有道?蓋思吾黨自言歸。

    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終見乘桴去滄海,好留餘地許相依!”則識度之遠,又過荊公矣。

     介甫《寄王逢原》雲:申韓百家藝火起,孔子大道寒于灰。

    儒衣紛紛欲滿地,無複氣焰空煤炲。

    (炲,灰炱,煤也,俗謂之煙塵。

    )力排異端誰助我?憶見夫子真奇材。

    楩楠豫章概白曰,隻要匠石聊穿裁。

    我方官拘不得往,子有閑暇宜能來。

    語言相與入聖處,一取萬古光芒回。

    (《文集》七) 又,《思王逢原》:自吾失逢原,觸事辄愁思。

    豈獨為故人?撫心良自悲,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我思誰能謀?我語聽者誰?朝出一馬驅,暝歸一馬馳;馳驅不自得,淡笑強追随。

    仰屋卧太息,起行涕淋漓。

    念子冢上土,草茅已紛披。

    婉婉婦且少,茕茕一女嫠。

    高義動闾裡,尚聞緻财資。

    嗟我衣冠朝,略能具饘糜。

    葬祭無所助,哀顔亦何施!聞婦欲北返,跂予常望之。

    寒汴已閉口,此行又參差!又說當産子,産子知何時!賢者宜有後,固當夢熊罴!天方不可恃,我願适在茲!我疲學更誤,與世不相宜。

    宿昔心已許,同岡結茅茨。

    此事今已矣,已矣尚誰知!渺渺江與潭,茫茫山與陂;安能久竊食,終負故人期!(《文集》七) 《詩評》中:向讀公所為逢原墓志,知其期待良厚。

    今觀此詩(《思王逢原》)悲惋有甚于墓志者。

    如昌黎之于李元賓,眉山之于李台卿。

    能令千百世後讀其詩文,恍聞歎息之聲。

     逢原《暑旱苦熱》: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着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宋詩鈔》) 《石遺室詩話》十七:讀荊公集竟,摘句如下:如《寄王逢原七古》末四句雲雲。

    《酬朱昌叔七律》後四句(酬朱昌叔五首此其二。

    《文集》十七。

    )雲:山蟠直渎輸淮口,水抱長幹轉石頭;乘興舟輿無不可,春風從此與公遊。

    《思王逢原》七律,後四句雲:廬山南堕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陳迹可憐随手盡,欲歡無複似當時。

    兩詩同一用筆用意,但一将來,一已往,一滿意,一悲傷耳。

     又二十四:學古人總要能變化。

    王荊公《思王逢原》雲:“廬山南堕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

    ”非從“沲水流中坐,岷山到此堂”來乎?(少陵《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十韻》句)“青山扪虱坐,黃鳥挾書眠。

    ”非從“鈎簾宿鹭起,丸藥流莺啭”來乎?(少陵《水閣朝霁奉簡雲安嚴明府》句)但“廬山”一聯視“沲水”一聯無不及;“鈎簾”一聯何等自然,“青山”二語則所謂是底言矣。

     《與王逢原書》二:某頓首。

    讀所辱書辭,見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

    問諸邑人,知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者也。

    惜乎某之行亟,不得久留,從足下以遊,及求足下所稱滿君者而見之。

    所示藁副,辄留傳玩。

    (《文集》七十五) 又:七:某頓首,逢原足下。

    方欲作書,而得所賜書,尤感慰!唯逢原所以教我,得鄙心所欲出者。

    窮僻無交遊;所與議者,皆不出流俗之人。

    非逢原之教我,尚安得聞此!餘更有所聞,悉望見教。

    今世既無朋友相告戒之道,而言亦未必可用。

    大抵見教者,欲使某同乎俗、合乎世耳;非足下教我,尚何望于他人。

    切無所惜也!(同上) 《答王逢原書》:某啟。

    忽辱惠書,承以《論語》義見教。

    言微旨奧,直造孔庭。

    非極高明,孰能為之!仰羨,仰羨!近蒙子固、夷甫過我,因與二公同觀,尤所歎服。

    (《文集》七十八) 《與王逢原書》:某頓首,逢原足下。

    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謝,不能取一日之閑,以與足下極所欲語者,而舟即東矣!間閱足下之詩,切有疑焉。

    不敢不以告。

    足下詩有“歎蒼生淚垂”之說。

    夫君子之于學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後吾人。

    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與否耳。

    身猶屬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屬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

    道之将廢也欤?命也。

    ”孔子之說如此,而或以為君子之學,汲汲以憂世者,惑也,惑于此,而進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

    故有孔不暇暧席之說。

    吾獨以聖人之心,未始有憂。

    有難予者曰:然則聖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

    否之象曰:“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初六曰:“拔茅茹以其彙貞吉。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在君”者,不忘天下者也;“不可榮以祿”者,知命也。

    吾雖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憂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無悶”,“樂天知命”是也。

    《詩三百》如《柏舟》《北門》之類,有憂也。

    然仕于其時,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憂也。

    仕不在于天下國家,與夫不仕者,未始有憂;《君子陽陽》、《考槃》之類是也。

    借有憂者,不能奪聖人不憂之說。

    孟子曰:“伊尹視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已推而納之溝中。

    ”可謂憂天下也。

    然湯聘之,猶嚣嚣然曰:“我處畎畝之間,以樂堯舜之道。

    ”豈如彼所謂憂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論禹、稷、顔回同道曰:“鄉鄰有鬥者,被發撄冠而救之,則惑也。

    ”今窮于下,而曰我憂天下,至于恸哭者,無乃近救鄉鄰之事乎?孔子所以極其說于知命不憂者,欲人知治亂有命,而進不可以苟,則先王之道得伸也。

    世有能谕知命之說,而不能重進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始得足下文,特愛足下之才耳。

    既而見足下衣刓屦缺,坐而語,未嘗及己之窮。

    退而詢,足下終歲食不葷,不以絲忽妄售于人。

    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幾!吾以謂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學報足下。

    (《文集》七十五) 夢張劍州 萬裡憐君蜀道歸,相逢似喜語還悲。

    江淮别業依前處,日月新阡墓道,杜詩:“新阡绛水遙。

    ”蔔幾時②。

    自說曲阿猶未穩③,即尋湓水去猶疑。

    茫然卻是陳橋驿名,在河南開封東北。

    夢,昨日春風馬上思。

    此倒戟而入作法。

     ① 曾鞏《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女三人,長适沙縣張奎(《文集》卅二有《和文淑》詩,原注:“張氏女弟。

    ”)李注:張名奎,公女弟之夫。

     ② 又《檀弓下》:公叔戍曰:“日月有時,将葬矣。

    ” ③ 又皮日休記,張祐以曲阿地古樸,有南朝遺風,遂築室種樹而家焉。

     《張劍州至劍一日以親憂罷》:客舍飛塵尚滿鞯,卻尋東路想茫然。

    白頭反哺秦烏側,流血思歸蜀鳥前。

    今日相逢知怅望,幾時能到與流連!行看萬裡雲西去,倚馬春風不忍鞭。

    (《文集》二十四) 《寄張劍州并示女弟》(原注:時張以夫人喪,自劍州歸。

    )劍閣天梯萬裡寒,春風此日白衣冠。

    烏辭反哺颠毛黑,鳥引思歸口血丹。

    行路想君今眚瘦,相逢添我老悲酸。

    浮雲渺渺吹西去,每到原頭勒馬看。

    (《文集》二十三。

    《韻語陽秋》十舉二詩頸聯雲:所賦皆一時之事,而語意重複如此,何邪!) 《宋史·張奎傳》:(此當是别一張奎,非介甫女弟之夫。

    )奎字仲野,先亢中進士。

    母病,辄割股肉和藥以進,母遂愈。

    其後母卒,廬于墓,自負土,植松柏。

    官至給事中,樞密直學士。

    (奎為亢兄。

    亢傳雲:自言後唐河南尹全義七世孫,家于臨濮。

    ) 予求守江陰未得,酬昌叔憶江陰見及之作 黃田港北水如天,萬裡風樯看賈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

    李白詩:“清風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