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關燈
歐陽修,字永叔,吉州永豐人。

    仁宗天聖中進士。

    補西京留守推官。

    召試學士院,為館閣校勘。

    以書诋谏官高若讷,貶夷陵令。

    徙乾德,改判武成軍。

    遷太子中允,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知太常理院。

    出通判滑州。

    慶曆初,擢太常丞,知谏院,拜右正言,知制诰。

    以朋黨,出知滁州。

    遷起居餘人,徙揚州、颍州。

    複龍圖閣直學士,知應天府。

    宋以宋州為應天府,建南京。

    今商邱南。

    母憂,起複,判流内铨。

    以翰林學士修《唐書》,加史館修撰。

    勾當三班院,判太常寺,拜右谏議大夫,判尚書禮部。

    又判秘書省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

    《唐書》成,拜禮部侍郎,樞密副使。

    未幾,參知政事。

    定議立英宗。

    以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徙青州、蔡州。

    以太子少師緻仕。

    卒,贈太子太師,谥曰文忠。

    其詩如昌黎,以氣格為主。

    昌黎時出排奡之句,文忠一歸之于敷愉,略與其文相似也。

    以上據《宋史》本傳。

     南宋胡柯所為《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先生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甯五年(1072),年六十六。

     《東坡志林》三:歐陰文忠公嘗語:“少時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滿天下;唇不着齒,無事得謗。

    其言頗驗,耳白于面,則衆所共見;唇不着齒,餘亦不敢問公,不知其何如也。

    ” 《六一題跋》十一:予為兒童時,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

    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号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誇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

    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

    年十有七,試于州,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韓氏之文複閱之。

    則喟然歎曰:“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後七年,舉進士,及第,官于洛陽。

    而尹師魯之徒皆在。

    遂相與作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

    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于古,而韓文遂行于世。

    至于今,蓋三十餘年矣。

    學者非韓不學也。

    可謂盛矣。

     《六一詩話》:退之筆力,無施不可。

    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

    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也。

    然其資談笑,助諧谑,叙人情,狀物态,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

    此在雄文大手,因不足論;而餘獨愛其工于用韻也。

     永叔《再和聖俞見答》雲:嗟哉我豈敢知子,論詩賴子初指迷。

    子言古淡有真味,太羹豈須調以齑。

    憐我區區欲強學,跛鼈曾不離污泥。

    問子初何得臻此,豈能直到無階梯。

    如其所得自勤苦,何憚入海求靈犀。

    周旋二紀陪唱和,凡翼每并鸾鳳栖。

    有時争勝不量力,何異弱魯攻強齊。

    (《宋詩鈔》) 永叔《書梅聖俞稿後》:餘嘗問詩于聖俞,其聲律之高下,文語之疵病,可以指而告餘也。

    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

    餘亦将以心得意會,而未能至之者也。

     葛常之《韻語陽秋》一:歐公一世文宗,其集中美梅聖俞詩者,十幾四五。

    稱之甚者,如“詩成希深擁鼻讴,師魯卷舌藏戈矛。

    ”又雲:“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後輩。

    ”又雲:“少低筆力容我和,無使難追韻高絕。

    ”又雲:“嗟哉吾豈能知子,論詩賴子初指迷。

    ”聖俞詩佳處固多,然非歐公标榜之重,詩名亦安能至如此之重哉?歐公後有詩雲:“梅窮獨我知,古貨今難賣。

    ”而聖俞《贈滁州謝判官詩》亦雲:“我詩固少愛,獨爾太守知。

    ”皆言識之者鮮矣。

     《後山詩話》:歐陽永叔不好杜詩,蘇子瞻不好司馬《史記》,餘每與黃魯直怪歎,以為異事。

     蘇轼《居士集叙》: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贽,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此非餘言也,天下之言也。

     《雪浪齋日記》:或疑六一居士詩,以為未盡妙,以質于子和。

    子和曰:“六一詩隻欲平易耳。

    ”(《宋詩紀事》十二) 魏泰《臨漢隐居詩話》:餘每評詩,多與存中合。

    餘頃年嘗與王荊公評詩。

    餘謂凡為詩當使挹之而源不窮,咀之而味愈長。

    至如永叔之詩,才力敏邁,句亦雄健,但恨其少餘味爾。

    荊公曰:“不然。

    如‘行人仰頭飛鳥驚’之句,亦可謂有味矣。

    ”然至今思之,不見此句之佳,亦竟莫原荊公之意。

    信乎所見各殊,不可強同也。

     葉夢得《石林詩話》上:歐陽文忠公詩始矯昆體,專以氣格為主。

    故其言多平易疏暢。

    律詩意所到處,雖語有不倫,亦不複問。

    而學之者往往遂失真,傾囷倒廪,無複餘地。

    然公詩好處,豈專在此? 《苕溪漁隐叢話》後集:歐公作詩,蓋欲自出胸臆,不肯蹈襲前人。

    亦其才高,故不見牽強之迹耳。

     《西江詩話》:王荊公編杜少陵、李太白、韓昌黎、歐陽廬陵為四家詩集,以歐公居太白上,當時已有定評。

    按文忠公天分既高,而于古人無所不熟;故能具體百氏,自成一家。

    或曰,學昌黎;或曰,學太白;或曰,不甚喜杜;或曰,有國初唐人風氣;能變文格而不能變詩格。

    皆非知公者也。

    公詩字字珠玑,篇篇錦繡,如昔人所論杜詩,無可揀汰,亦無可稱贊。

    荊公雲:“近代詩人,無出歐公右者。

    如‘行人舉頭飛鳥驚’之句,酷有天趣,第人不解耳。

    ” 王士祯《古詩選凡例》:宋承唐季衰陋之後,至歐陽文忠公,始拔流俗。

    七言長句,高處直追昌黎,自王介甫輩,皆不及也。

     劉熙載《藝概》二:東坡謂歐陽公“論大道似韓愈,詩賦似李白”。

    然試以歐詩觀之,雖曰似李,其刻意形容處,實于韓為逼近耳。

     又:歐陽永叔出于昌黎,梅聖俞出于東野。

    歐之推梅,不遺餘力,與昌黎推東野略同。

     《昭味詹言》十二:學歐公作詩,全在用古文章法。

    如此,則小才亦有把鼻塗轍可尋。

    及其成章,亦非俗士所解。

    逆卷順布,往往有兩番。

    逆轉順布後,有用旁面襯,後面逆襯法。

    蓋上題用逆僦者,無非避正避老實,正局正論,緻成學究也。

     《朱子語類輯略》:歐公文字,敷腴溫潤。

     《臞翁詩評》:歐公如四瑚八琏,止可施之宗廟。

     《扪虱新語》:歐公語工于叙富貴。

     永叔《梅聖俞詩集序》: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

    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婦之所歎,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

    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集》四十二) 胡柯《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後記:文忠公年譜不一。

    惟桐川薛齊誼、廬陵孫謙益、曾三異三家為詳。

    雖用舊例,每歲列其著述,考文力之先後,然篇章不容盡載,次序甯免疑混!如公曾孫建世之告勑宣劄為編年,尚多差互。

    況餘人乎?今參稽衆譜,傍采史籍,而取正于公之文。

    凡《居士集》、《外集》,各于目錄題所撰歲月,而阙其不可知者。

    奏議表章之類,則随篇注之。

    定為《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居士集》五十卷,公所定也,故置于首。

    《外集》二十五卷,次之。

    《易童子問》三卷,(原注:《詩本義》别行于世。

    )《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表奏書啟四六集》七卷,《奏議》十八卷,《雜著述》十九卷,《集古錄跋尾》十卷,又次之。

    《書簡》十卷終馬。

    考公行狀,惟阙《歸榮集》一卷。

    往往散在《外集》,更俟博求。

    别有《附錄》五卷,紀公德業。

    此譜專叙出處,詞簡而事粗備。

    覽者當自得之。

    慶元二年二月十五日,郡人登仕郎胡柯謹記。

     周必大《歐陽文忠公集跋》:《歐陽文忠公集》自汴京、江、浙、閩、蜀皆有之。

    前輩嘗言公作文,揭之壁間,朝夕改定。

    今觀手寫《秋聲賦》,凡數本,《劉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

    故别本尤多。

    後世傳錄既廣,又或以意輕改,殆至訛謬不可讀。

    廬陵所刊,抑又甚焉。

     又:《居士集》經公抉擇,篇目素定。

    而參校衆本,有增損其辭至百字者,有移易後章為前章者。

     又:既以補鄉邦之阙,亦使學者據舊鑒新,思公所以增損移易;則雖與公生不同時,殆将如升堂避席,親承指授,或因是稍悟為文之法。

    此區區本意也。

    (《四部叢刊》本歐《集》) 憶山示聖俞 吾思夷陵山,山亂不可究。

     東城一堠【土堡,或記裡土壇。

    】餘,高下漸岡阜。

     群峰迤逦接,四顧無前後。

     憶嘗祇【承也】吏役,巨細悉經觏。

     是時秋卉紅,嶺谷堆缬【結缯彩為文】繡。

     林枯松鱗皴,山老石脊瘦。

     斷徑履頹崖,孤泉聲清溜。

     深行得平川,古俗見耕耨。

    【鋤田也。

    《孟子》:“深耕易耨。

    ”】 澗荒驚麏【鹿屬】奔,日出飛雉雊。

     盤石屢欹眠,綠岩堪解绶。

    【解绶,用左思《招隐詩》“聊欲忘吾簪”意。

    】 幽尋歎獨往,清興思誰侑。

    【助也,酬也。

    】 其西乃三峽,嶮怪愈奇富。

     江如自天傾,【一作‘瀉’】岸立兩崖鬥。

     黔巫望西屬,越嶺通南奏。

    【辏、湊同】 時時縣樓對,雲霧昏白晝。

     荒煙下牢戍,百仞寒溪漱。

     蝦蟆噴水簾,甘液勝飲酎。

     亦嘗到黃牛,泊舟聽猿狖。

     巉巉起絕壁,蒼翠非刻镂。

     陰岩下攢叢,岫穴忽空透。

     遙岑聳孤出,可愛欣欲就。

     惟思得君詩,古健寫奇秀。

     今來會京師,車馬逐塵瞀。

     頹冠各白發,舉酒無蒨【茜草,可染紅色。

    】袖。

     繁華不可慕,幽賞亦難遘。

     徒為憶山吟,耳熱助嘲诟。

     ① 《居士集》目錄:詩作于慶曆元年(1041)。

    永叔時修《崇文總目》,年三十五。

    聖俞年四十。

    永叔以仁宗景祐三年(1036)出為峽州夷陵令。

    時年三十,十月至貶所。

    次年十二月移光化軍乾德縣令。

     永叔有夷陵九詠:二《下牢溪》,三《蝦蟆碚》,六《黃溪夜泊》,九《下牢津》。

    《下牢津》雲:“依依下牢口,古戍郁嵯峨。

    入峽江漸曲,轉灘山更多。

    ” 哭曼卿 一作吊石曼卿① 嗟我識君晚,君時猶壯夫。

     信哉天下奇,落落不可拘。

     軒昂懼驚俗,自【一作“似”】隐酒之徒。

     一飲不計鬥,傾河竭昆墟②。

     作詩幾百篇,錦組聯瓊琚。

     時時出險語,意外研精粗。

     窮奇變雲煙,搜怪蟠蛟魚。

     詩成多自寫,筆法顔與虞。

     旋棄不複惜,所存今幾餘。

     往往落人間,藏之比明珠。

     又好【一作“愛”】題屋壁,虹霓随卷舒。

     遺蹤處處在,餘墨潤不枯。

    【潘嶽《悼亡》:“翰墨有餘迹”】 朐山頃歲出③,我亦斥江湖。

     乖離【一作“睽”】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