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關燈
小
中
大
梅堯臣,字聖俞,人稱宛陵先生。
宣州宣城人。
以從父蔭,名詢,父名讓。
補太廟齋郎。
曆主簿、桐城河南。
後以謝绛為河南府通判,移佐河陽。
《宋史》失載。
縣令,監稅湖州,簽署忠武、鎮安兩軍節度判官。
初,大臣屢薦宜在館閣。
嘗一召試,賜進士出身。
皇祐三年,時五十歲。
餘辄不報。
嘉祐初,學士趙概等十餘人列言于朝,乃得國子監直講。
累官至尚書屯田都官員外郎。
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
乃命編修《唐書》。
書成,未奏而卒。
聖俞少即以能詩名。
天下求者踵至。
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
平淡有二:韓詩雲:“艱宕怪變得,往往造平淡。
”梅平淡是此種。
朱子謂:“陶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
”此又是一種。
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剝,以出怪巧。
然氣完力餘,益老以勁。
其應于人者多,故辭非一體。
非如唐諸子号詩人者僻固而狹陋也。
在河南時,王晦叔曙見而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
”以上多本歐公所為《墓志》,見《集》三三。
王語本之沈約論謝脁。
賢士大夫如溫公、東坡、介甫諸人,鹹敬重之。
尤與歐陽文忠公善,世比之韓、孟。
兩公亦頗以自況。
故貢奎元宣城人。
詩見張刻本。
詩雲:“詩還二百年來作,身死三千裡外官。
知己若論歐永叔,退之猶自愧郊寒。
”蓋言詩力也。
又龔嘯元人。
見張刻本。
雲:“去浮靡之習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于諸大家未起之先,此所以為梅都官詩也。
”果信。
元宣城張師曾所為《年譜》:(康熙張枝鳳重刻本《宛陵集》)先生生于真宗鹹平五年(1002),卒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五十九。
(當據歐公所為《墓志》) 歐陽修《梅聖俞墓志銘并序》:聖俞學長于《毛氏詩》,為《小傳》二十卷。
陸友仁《研北雜志》:東坡雲:“梅二丈聖俞,身長秀眉,大耳紅額。
飲酒過百盞,正坐高拱。
此其醉也。
”《苕谿漁隐叢話》前集二十九:舊說梅聖俞日課一詩,寒暑未嘗易也。
《詩人玉屑》六引《金陵語錄》:聖俞嘗語餘曰:“詩家雖率意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
”《孫公談圃》:公昔與杜挺之、梅聖俞同舟溯汴,見聖俞吟詩,日成一篇,衆莫能和。
密伺聖俞如何作詩。
蓋寝食遊觀,未嘗不吟諷思索也。
時時于坐上忽引去,奮筆書一小紙,内算袋中。
同舟竊取而觀,皆詩句也。
或半聯,或一字,他日作詩,有可用者入之。
有雲:“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乃算袋中所書也。
《後山詩話》:梅聖俞答(閩士)書雲:“子詩誠工,但未能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爾。
” 《六一詩話》:梅聖俞晚年官亦至都官。
一日,會飲餘家。
劉原父戲之曰:“聖俞官必止于此。
”坐客皆驚。
原父曰:“昔有鄭都官,今有梅都官也。
”聖俞頗不樂。
未幾,聖俞病卒。
餘為序其詩為《宛陵集》。
而今人但謂之梅都官詩。
一言之谑,後遂果然,斯可歎也。
《韻語陽秋》一:張芸叟(舜民)評其詩雲:“如深山道人,草衣捆屦。
王公大人,見之屈膝。
” 歐陽修有《哭聖俞》詩(《集》八),《感二子》詩(《集》九)。
又有《梅聖俞詩集序》(《集》四二),《書梅聖俞稿後》(《外集》二三)。
《石遺室詩話》十八:古之詩人,一人各具一筆意。
謝之筆意,絕不似陶;顔之筆意,絕不似謝;小謝之筆意,絕不似大謝。
初唐猶然。
至王右丞而兼有華麗、雄壯、清适三種筆意,至老杜而各種筆意無不具備。
大曆十子,筆意略同。
元和以降,又各人各具一種筆意。
昌黎則兼有清妙、雄偉、磊砢三種筆意。
北宋人多學杜、韓,故工七言古者多。
南宋人稍學韋、柳,故有工五言者。
南渡,蘇、黃一派,流入金源。
宋人如陳簡齋、陳止齋、範石湖、姜白石、“四靈”輩,皆學韋、柳,或至或不至。
惟放翁無不學,獨七言古不學韓、蘇。
誠齋學白學杜之一體。
此其大較也。
今所傳《宛陵集》,均為六十卷。
前十一卷為自洛陽至吳興之詩,謝景初所選十卷本也。
自第十二卷至第二十三卷,合以前十卷,則為歐陽文忠所選十五卷本。
但前十卷依謝選之次第,有所增加。
以序言六百七十七篇,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才得五百四十篇,推測而知之也。
詩集序雲:“次為六十卷。
”則後人所妄改,非歐公之原文也。
自第二十四卷至六十卷,則為歐選既出後,宋人所編之《宛陵全集》,并歐選成為六十卷耳。
其十五卷析分為二十三卷,亦刊全集者所為。
何以知之?查湖州詩止于第十一卷,而卷末附以聯句。
知其為謝景初所選十卷本之終。
第二十三卷有《贈仆射侍中劉相公挽詞》,考知為劉沆。
沆殁于嘉祐五年三月。
先生殁于嘉祐五年四月。
以是知歐公所選十五卷本終于第二十三卷。
且先生妻謝氏殁于慶曆四年解吳興任時。
《悼亡詩》編于第十卷湖州後詩。
而第二十四卷有《送史尉還烏程詩》雲:“與君去年别,君來竟悲喜。
乘馬夜訪君,備陳昔行李。
五月辭吳中,六月渡揚子。
七月行喪妻,是月子又死。
”又有《來夢》《悼子》《懷悲師厚》與《胥氏歸來奠其姑》諸篇,皆悼亡之作。
以是知自第二十四卷起,為歐公選刊後餘存之全詩。
而依卷考其歲月次序,乃自湖州後至嘉祐五年之詩也。
予又見日本所藏宋刊《宛陵集》殘本,亦六十卷。
存者起卷十三至十八,卷三十七至卷六十。
校以今所傳本,已多出詩九十篇。
予昔從宋人記載及《廣群芳譜》葺佚,得詩十數篇。
宋刊殘本則悉有之。
蓋今所傳本乃明正統間從會慶堂本出。
會慶堂本固宋世所刊,曆元、明、清疊次修闆者。
而日本所藏殘本,則别一宋本,在康熙間纂修《廣群芳譜》尚得見之也。
王曙,字晦叔,河南人。
谥文康,《宋史》有傳。
謝景初,先生妻兄绛之子。
(夏劍丞編《藝文創刊》特大号) 康熙張枝鳳夜吟樓刻本《梅宛陵集》,前有年譜,後有附錄。
聞君奉宸诏 希深惠書,言與師魯、子聰、永叔、幾道遊嵩①,因誦而韻之 聞君奉宸诏,瑞祝疑靈岫。
山水聊得遊,志願庶可就。
豈無朋從俱,況此一二秀。
方蕲【張衡《西京賦》:“結驷方蕲。
”李善注:“蕲,馬銜也。
”】建春陌,十刻殘晝漏。
初經缑氏嶺,古柏尚郁茂。
卻過轘轅關,【在偃師東南,接鞏、登封二縣界。
山路險阻,凡十二曲。
】巨石相撐鬥。
夕齋禮神祠,法衮被藻繡。
畢事登山椒,常服【《詩·小雅·六月》:“載是常服。
”箋:“戎車之常服,韋弁服也。
”又《大雅·文王》:“厥作裸将,常服黼冔。
”疏:“常服其殷服,黼衣而冔冠也。
”】更短後。
從者十數人,輕赍不為陋。
是時天清陰,力氣勇奔驟。
雲岩杳虧蔽,花草藏澗窦。
傍林有珍禽,驚聒若避彀。
盤石暫憩休,泓泉助吞漱。
上窺玉女窗,嶄絕非可構。
下玩搗衣砧,【玉女搗衣石。
《紀異志》作搗帛石。
】 焜耀金紋【《歙硯譜》:“硯有水舷金紋,凡十種。
”】透。
尹子體雄恢,攀緣逾習狃。
歐陽稱壯齡,疲軟屢颠踣。
競歡相扶持,芒屩資踐蹂。
八仙存故壇,三醉【在太室頂。
石形作三醉人欹偃之狀。
】孰雲謬。
鄙哉封祀碑,數子昔镌镂。
偶志一時事,曷虞來者诟。
絕頂瞰諸峰,隘然輕宇宙。
遙思謝塵煩,欲知群鳥獸。
韓公傳石室,聞之固已舊。
當時興稍衰,不暇若尋究。
東崖暗壑中,釋子持經咒。
于今二十年,飲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爾溢膚腠。
宣州宣城人。
以從父蔭,名詢,父名讓。
補太廟齋郎。
曆主簿、桐城河南。
後以謝绛為河南府通判,移佐河陽。
《宋史》失載。
縣令,監稅湖州,簽署忠武、鎮安兩軍節度判官。
初,大臣屢薦宜在館閣。
嘗一召試,賜進士出身。
皇祐三年,時五十歲。
餘辄不報。
嘉祐初,學士趙概等十餘人列言于朝,乃得國子監直講。
累官至尚書屯田都官員外郎。
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
乃命編修《唐書》。
書成,未奏而卒。
聖俞少即以能詩名。
天下求者踵至。
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
平淡有二:韓詩雲:“艱宕怪變得,往往造平淡。
”梅平淡是此種。
朱子謂:“陶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
”此又是一種。
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剝,以出怪巧。
然氣完力餘,益老以勁。
其應于人者多,故辭非一體。
非如唐諸子号詩人者僻固而狹陋也。
在河南時,王晦叔曙見而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
”以上多本歐公所為《墓志》,見《集》三三。
王語本之沈約論謝脁。
賢士大夫如溫公、東坡、介甫諸人,鹹敬重之。
尤與歐陽文忠公善,世比之韓、孟。
兩公亦頗以自況。
故貢奎元宣城人。
詩見張刻本。
詩雲:“詩還二百年來作,身死三千裡外官。
知己若論歐永叔,退之猶自愧郊寒。
”蓋言詩力也。
又龔嘯元人。
見張刻本。
雲:“去浮靡之習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于諸大家未起之先,此所以為梅都官詩也。
”果信。
元宣城張師曾所為《年譜》:(康熙張枝鳳重刻本《宛陵集》)先生生于真宗鹹平五年(1002),卒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五十九。
(當據歐公所為《墓志》) 歐陽修《梅聖俞墓志銘并序》:聖俞學長于《毛氏詩》,為《小傳》二十卷。
陸友仁《研北雜志》:東坡雲:“梅二丈聖俞,身長秀眉,大耳紅額。
飲酒過百盞,正坐高拱。
此其醉也。
”《苕谿漁隐叢話》前集二十九:舊說梅聖俞日課一詩,寒暑未嘗易也。
《詩人玉屑》六引《金陵語錄》:聖俞嘗語餘曰:“詩家雖率意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
”《孫公談圃》:公昔與杜挺之、梅聖俞同舟溯汴,見聖俞吟詩,日成一篇,衆莫能和。
密伺聖俞如何作詩。
蓋寝食遊觀,未嘗不吟諷思索也。
時時于坐上忽引去,奮筆書一小紙,内算袋中。
同舟竊取而觀,皆詩句也。
或半聯,或一字,他日作詩,有可用者入之。
有雲:“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乃算袋中所書也。
《後山詩話》:梅聖俞答(閩士)書雲:“子詩誠工,但未能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爾。
” 《六一詩話》:梅聖俞晚年官亦至都官。
一日,會飲餘家。
劉原父戲之曰:“聖俞官必止于此。
”坐客皆驚。
原父曰:“昔有鄭都官,今有梅都官也。
”聖俞頗不樂。
未幾,聖俞病卒。
餘為序其詩為《宛陵集》。
而今人但謂之梅都官詩。
一言之谑,後遂果然,斯可歎也。
《韻語陽秋》一:張芸叟(舜民)評其詩雲:“如深山道人,草衣捆屦。
王公大人,見之屈膝。
” 歐陽修有《哭聖俞》詩(《集》八),《感二子》詩(《集》九)。
又有《梅聖俞詩集序》(《集》四二),《書梅聖俞稿後》(《外集》二三)。
《石遺室詩話》十八:古之詩人,一人各具一筆意。
謝之筆意,絕不似陶;顔之筆意,絕不似謝;小謝之筆意,絕不似大謝。
初唐猶然。
至王右丞而兼有華麗、雄壯、清适三種筆意,至老杜而各種筆意無不具備。
大曆十子,筆意略同。
元和以降,又各人各具一種筆意。
昌黎則兼有清妙、雄偉、磊砢三種筆意。
北宋人多學杜、韓,故工七言古者多。
南宋人稍學韋、柳,故有工五言者。
南渡,蘇、黃一派,流入金源。
宋人如陳簡齋、陳止齋、範石湖、姜白石、“四靈”輩,皆學韋、柳,或至或不至。
惟放翁無不學,獨七言古不學韓、蘇。
誠齋學白學杜之一體。
此其大較也。
今所傳《宛陵集》,均為六十卷。
前十一卷為自洛陽至吳興之詩,謝景初所選十卷本也。
自第十二卷至第二十三卷,合以前十卷,則為歐陽文忠所選十五卷本。
但前十卷依謝選之次第,有所增加。
以序言六百七十七篇,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才得五百四十篇,推測而知之也。
詩集序雲:“次為六十卷。
”則後人所妄改,非歐公之原文也。
自第二十四卷至六十卷,則為歐選既出後,宋人所編之《宛陵全集》,并歐選成為六十卷耳。
其十五卷析分為二十三卷,亦刊全集者所為。
何以知之?查湖州詩止于第十一卷,而卷末附以聯句。
知其為謝景初所選十卷本之終。
第二十三卷有《贈仆射侍中劉相公挽詞》,考知為劉沆。
沆殁于嘉祐五年三月。
先生殁于嘉祐五年四月。
以是知歐公所選十五卷本終于第二十三卷。
且先生妻謝氏殁于慶曆四年解吳興任時。
《悼亡詩》編于第十卷湖州後詩。
而第二十四卷有《送史尉還烏程詩》雲:“與君去年别,君來竟悲喜。
乘馬夜訪君,備陳昔行李。
五月辭吳中,六月渡揚子。
七月行喪妻,是月子又死。
”又有《來夢》《悼子》《懷悲師厚》與《胥氏歸來奠其姑》諸篇,皆悼亡之作。
以是知自第二十四卷起,為歐公選刊後餘存之全詩。
而依卷考其歲月次序,乃自湖州後至嘉祐五年之詩也。
予又見日本所藏宋刊《宛陵集》殘本,亦六十卷。
存者起卷十三至十八,卷三十七至卷六十。
校以今所傳本,已多出詩九十篇。
予昔從宋人記載及《廣群芳譜》葺佚,得詩十數篇。
宋刊殘本則悉有之。
蓋今所傳本乃明正統間從會慶堂本出。
會慶堂本固宋世所刊,曆元、明、清疊次修闆者。
而日本所藏殘本,則别一宋本,在康熙間纂修《廣群芳譜》尚得見之也。
王曙,字晦叔,河南人。
谥文康,《宋史》有傳。
謝景初,先生妻兄绛之子。
(夏劍丞編《藝文創刊》特大号) 康熙張枝鳳夜吟樓刻本《梅宛陵集》,前有年譜,後有附錄。
聞君奉宸诏 希深惠書,言與師魯、子聰、永叔、幾道遊嵩①,因誦而韻之 聞君奉宸诏,瑞祝疑靈岫。
山水聊得遊,志願庶可就。
豈無朋從俱,況此一二秀。
方蕲【張衡《西京賦》:“結驷方蕲。
”李善注:“蕲,馬銜也。
”】建春陌,十刻殘晝漏。
初經缑氏嶺,古柏尚郁茂。
卻過轘轅關,【在偃師東南,接鞏、登封二縣界。
山路險阻,凡十二曲。
】巨石相撐鬥。
夕齋禮神祠,法衮被藻繡。
畢事登山椒,常服【《詩·小雅·六月》:“載是常服。
”箋:“戎車之常服,韋弁服也。
”又《大雅·文王》:“厥作裸将,常服黼冔。
”疏:“常服其殷服,黼衣而冔冠也。
”】更短後。
從者十數人,輕赍不為陋。
是時天清陰,力氣勇奔驟。
雲岩杳虧蔽,花草藏澗窦。
傍林有珍禽,驚聒若避彀。
盤石暫憩休,泓泉助吞漱。
上窺玉女窗,嶄絕非可構。
下玩搗衣砧,【玉女搗衣石。
《紀異志》作搗帛石。
】 焜耀金紋【《歙硯譜》:“硯有水舷金紋,凡十種。
”】透。
尹子體雄恢,攀緣逾習狃。
歐陽稱壯齡,疲軟屢颠踣。
競歡相扶持,芒屩資踐蹂。
八仙存故壇,三醉【在太室頂。
石形作三醉人欹偃之狀。
】孰雲謬。
鄙哉封祀碑,數子昔镌镂。
偶志一時事,曷虞來者诟。
絕頂瞰諸峰,隘然輕宇宙。
遙思謝塵煩,欲知群鳥獸。
韓公傳石室,聞之固已舊。
當時興稍衰,不暇若尋究。
東崖暗壑中,釋子持經咒。
于今二十年,飲食同猿狖。
君子聆法音,充爾溢膚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