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溪詩眼
關燈
小
中
大
〔此〕⑤概考古人法度〕,⑥如〔杜子美〕⑦《贈韋見素⑧詩》雲:"纨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⑨靜聽而〔具〕⑩陳之〔耳〕。
⑾自"甫昔少年日"至"〔再〕⑿使風俗淳",⒀皆儒冠事業也。
自"此意竟蕭條"至"蹭蹬無縱鱗",言誤身如此也。
則意舉而文備,故⒁已有是詩矣;然必言其所以見韋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句。
所以真知者,謂傳誦其詩也。
然宰相職在薦⒂賢,不當徒愛人而已,士故不能無望,故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果不能薦賢⒃則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隻是走踆踆";又将⒄入海而去秦也。
然其去也,⒅必有遲遲不忍之意,故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則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夫如此是可以⒆相忘于江湖之外,雖見素亦不⒇得而見矣,故曰:"白鷗沒(21)浩蕩,萬裡誰能馴",終焉(22)。
此詩〔前賢錄為壓卷,(蓋)〕(23)布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廳(24)堂房室,各有定處,不〔可〕(25)亂也。
(26)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其佗皆(27)謂之變體可也。
(28)蓋變體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出于精微,奪乎天造,不可以形器求矣。
然要之以正體為本,自然法度行乎其間。
譬如用兵,奇正相生,初若不知正而徑出于奇,則紛然無複綱紀,終于敗亂而已矣。
《原道》以仁義立意,而道德從之,故老子舍仁義,則非所謂道德,繼叙異端之汨正,繼叙古之聖人不得不用仁義也如此,繼叙佛老之舍仁義則不足以治天下也如彼,反複皆數疊而複結之以先王之教,終之以人其人,火其書,必以是禁止而後可以行仁義,于是乎成篇。
若《堯典》自"若稽古帝堯"至"格于上下",則堯之大略也;自"克明俊德"至于"于變時雍",言堯修身以及天下也。
于是"乃命羲和"言天事,"若予采"、"若時登庸"言人事,"洪水方割"言地事,三才之道既備,繼之以遜位終焉。
然則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講學之士不可不知也。
(《叢話》前十、《草堂詩話》一、《仕學規範》三十七引《古今類總詩話》、《鑒衡》二引《古今詩話》、《竹莊》五、《總龜》後三十一、《曆代》四十一、又《鑒衡》一引《詩憲》亦引至謂之變體可也,惟中間删詳論杜詩諸語) ---------------- ①《草堂詩話》"山谷"作"黃魯直"。
②《古今詩話》"山谷言"作"古人"。
③《總龜》"告"作"言"。
④《草堂詩話》無"每見後學"至此數語。
⑤《總龜草堂詩話》"以"下有"此字"。
⑥《古今詩話》及《古今類總詩話》均無"每見後學"至此數語。
⑦《草堂詩話》有此三字;《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作"老杜"。
⑧《杜工部詩話》"見素"作"左丞"。
⑨《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使人"作"令"。
⑩《古今詩話》無"具"字, ⑾《總龜》、《竹莊》及《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無"耳"字。
⑿原脫"再字";《古今詩話》"再"作"緻"。
⒀《總龜》、《竹莊》作"自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⒁《古今詩話》"故"作"固"。
⒂《古今詩話》"薦"作"進"。
⒃《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不能薦賢"作"無益"。
⒄《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又将"作"必"。
⒅《古今詩話》"然其"作"其子"。
《古今類總詩話》"然其去也"作"其去,于人情。
" ⒆《古今詩話》"如此是可以"作"如是則"。
⒇《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不"下有"可"字。
(21)《古今詩話》"沒"作"波"。
(22)《草堂詩話》"終焉"作"也"。
(23)《草堂詩話》無"前賢錄為壓卷蓋"七字,《古今詩話》無"蓋"字。
《古今類總詩話》"蓋"作"為其"。
(24)《竹莊》"廳"作"門"。
(25)《古今詩話》無"可"字。
(26)《草堂詩話》引至此。
(27)《古今詩話》"皆"作"雖"。
(28)《竹莊》、《總龜》《古今詩話》、《杜工部詩話》與《古今類總詩話》均引至此。
一五、命意用事 詩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
如老杜上韋見素詩,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
至其道遲遲不忍去之意,則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其道欲與見素别,則曰:"常拟報一飯,況懷辭大臣",此句中命意也。
蓋如此然後頓挫高雅。
①又有意用事,有語用事。
李義山"海外徒聞更九州",其意則用楊妃在蓬萊山,其語則用鄒子雲:"九州之外,更有九州",如此然後深穩健麗。
(《叢話》前十、《玉屑》六、《竹莊》五、《草堂詩話》一) ---------------- ①《玉屑》、《竹莊》、《草堂詩話》引至此。
一六、杜詩巧而能壯 世俗喜绮麗,知文者能輕之。
後生好風花,老大即厭之。
然文章論當理與不當理耳,苟當于理,則绮麗風花同入于妙;苟不當理,則一切皆為長①語。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②輩,往往以绮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餘③也。
老杜雲:"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岸花飛送客,樯燕語留人",亦極绮麗,其模寫景物,意自親切,所以妙絕古今。
④〔其〕⑤言春容閑适,則有"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鸠乳燕青春深"。
言秋景悲壯,則有"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其富貴之詞,則有"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麒麟不動爐煙轉,⑥孔雀徐開扇影還"。
其吊古則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
〕⑦皆出于風花,然窮盡性理,移奪造化。
〔又雲:"絕壁過雲開錦繡,疏松夾水奏笙篁。
"〕⑧自古詩人巧即不壯,⑨壯即不巧,巧而能壯,乃如是也。
⑩(《叢話》前十,《竹莊》一、二十三、二十四,《草堂》一、《曆代》四十一) ---------------- ①《曆代》"長"作"常"。
②《草堂詩話》無此三字。
③《竹莊》引至此。
④《竹莊》二十三引至此。
⑤《草堂詩話》有"其"字。
⑥《竹莊》及《少陵集》"轉"作"上"。
⑦《竹莊》無此聯。
⑧《竹莊》及《少陵集》"篁"作"簧";又《草堂詩話》無此三語。
⑨《草堂詩話》"壯"作"莊",下同。
⑩《曆代》作"有如是乎";又《竹莊》二十四引至此。
一七、山谷論詩文優劣 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征詩》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謂《南山》勝《北征》,終不能相服。
時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裡,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
"二公之論遂定。
①時曾子固曰:"司馬遷學《莊子》,班固學《左氏》,班、馬之優劣,即《莊》《左》②之優劣也。
"公又曰:"司馬遷〔學〕③《莊子》既造其妙,班固學《左氏》,未造其妙也。
然《莊子》多寓言,架空為文章;《左氏》皆書事實,而文調亦不減《莊子》,則《左氏》為難。
"子固亦以為然。
(《叢話》前十二、《竹莊》十二、王正德《餘師錄》四) ---------------- ①《竹莊》引至此。
②《叢話》"左"誤作"老"。
③《錄師錄》有"學"字。
一八、杜詩體制 山谷常言少時曾誦薛能詩雲:"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①人故故生。
"孫莘老問雲:"此何人詩?"對曰:"老杜。
"莘老雲:"杜詩不如此。
"後山谷語傳師雲:"庭堅因莘老之言,遂曉老杜高雅大體。
"②傳師雲:"若薛能詩,正俗所謂歎世耳。
"(《叢話》前十四、《總龜》後三十六、《玉屑》十四) ---------------- ①《全唐詩話》五、《唐紀》六十"欺"作"催"。
②案《全唐詩話》、《唐紀》亦言此詩無子美大雅之度。
一九、柳子厚詩 子厚詩尤深遠難識,前賢亦未推重。
自老坡發明其妙,學者方漸知之。
餘嘗問人:"柳詩何好?"答雲:"大體皆好。
"又問:"君愛何處?"答雲:"無不愛者。
"便知不曉矣。
識文章者,當如禅家有悟門。
大法門百千差别,〔要須自一轉語悟入。
如古人文
⑾自"甫昔少年日"至"〔再〕⑿使風俗淳",⒀皆儒冠事業也。
自"此意竟蕭條"至"蹭蹬無縱鱗",言誤身如此也。
則意舉而文備,故⒁已有是詩矣;然必言其所以見韋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句。
所以真知者,謂傳誦其詩也。
然宰相職在薦⒂賢,不當徒愛人而已,士故不能無望,故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果不能薦賢⒃則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隻是走踆踆";又将⒄入海而去秦也。
然其去也,⒅必有遲遲不忍之意,故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則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夫如此是可以⒆相忘于江湖之外,雖見素亦不⒇得而見矣,故曰:"白鷗沒(21)浩蕩,萬裡誰能馴",終焉(22)。
此詩〔前賢錄為壓卷,(蓋)〕(23)布置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廳(24)堂房室,各有定處,不〔可〕(25)亂也。
(26)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其佗皆(27)謂之變體可也。
(28)蓋變體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出于精微,奪乎天造,不可以形器求矣。
然要之以正體為本,自然法度行乎其間。
譬如用兵,奇正相生,初若不知正而徑出于奇,則紛然無複綱紀,終于敗亂而已矣。
《原道》以仁義立意,而道德從之,故老子舍仁義,則非所謂道德,繼叙異端之汨正,繼叙古之聖人不得不用仁義也如此,繼叙佛老之舍仁義則不足以治天下也如彼,反複皆數疊而複結之以先王之教,終之以人其人,火其書,必以是禁止而後可以行仁義,于是乎成篇。
若《堯典》自"若稽古帝堯"至"格于上下",則堯之大略也;自"克明俊德"至于"于變時雍",言堯修身以及天下也。
于是"乃命羲和"言天事,"若予采"、"若時登庸"言人事,"洪水方割"言地事,三才之道既備,繼之以遜位終焉。
然則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講學之士不可不知也。
(《叢話》前十、《草堂詩話》一、《仕學規範》三十七引《古今類總詩話》、《鑒衡》二引《古今詩話》、《竹莊》五、《總龜》後三十一、《曆代》四十一、又《鑒衡》一引《詩憲》亦引至謂之變體可也,惟中間删詳論杜詩諸語) ---------------- ①《草堂詩話》"山谷"作"黃魯直"。
②《古今詩話》"山谷言"作"古人"。
③《總龜》"告"作"言"。
④《草堂詩話》無"每見後學"至此數語。
⑤《總龜草堂詩話》"以"下有"此字"。
⑥《古今詩話》及《古今類總詩話》均無"每見後學"至此數語。
⑦《草堂詩話》有此三字;《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作"老杜"。
⑧《杜工部詩話》"見素"作"左丞"。
⑨《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使人"作"令"。
⑩《古今詩話》無"具"字, ⑾《總龜》、《竹莊》及《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無"耳"字。
⑿原脫"再字";《古今詩話》"再"作"緻"。
⒀《總龜》、《竹莊》作"自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⒁《古今詩話》"故"作"固"。
⒂《古今詩話》"薦"作"進"。
⒃《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不能薦賢"作"無益"。
⒄《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又将"作"必"。
⒅《古今詩話》"然其"作"其子"。
《古今類總詩話》"然其去也"作"其去,于人情。
" ⒆《古今詩話》"如此是可以"作"如是則"。
⒇《古今詩話》、《古今類總詩話》"不"下有"可"字。
(21)《古今詩話》"沒"作"波"。
(22)《草堂詩話》"終焉"作"也"。
(23)《草堂詩話》無"前賢錄為壓卷蓋"七字,《古今詩話》無"蓋"字。
《古今類總詩話》"蓋"作"為其"。
(24)《竹莊》"廳"作"門"。
(25)《古今詩話》無"可"字。
(26)《草堂詩話》引至此。
(27)《古今詩話》"皆"作"雖"。
(28)《竹莊》、《總龜》《古今詩話》、《杜工部詩話》與《古今類總詩話》均引至此。
一五、命意用事 詩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
如老杜上韋見素詩,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
至其道遲遲不忍去之意,則曰:"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其道欲與見素别,則曰:"常拟報一飯,況懷辭大臣",此句中命意也。
蓋如此然後頓挫高雅。
①又有意用事,有語用事。
李義山"海外徒聞更九州",其意則用楊妃在蓬萊山,其語則用鄒子雲:"九州之外,更有九州",如此然後深穩健麗。
(《叢話》前十、《玉屑》六、《竹莊》五、《草堂詩話》一) ---------------- ①《玉屑》、《竹莊》、《草堂詩話》引至此。
一六、杜詩巧而能壯 世俗喜绮麗,知文者能輕之。
後生好風花,老大即厭之。
然文章論當理與不當理耳,苟當于理,則绮麗風花同入于妙;苟不當理,則一切皆為長①語。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②輩,往往以绮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餘③也。
老杜雲:"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岸花飛送客,樯燕語留人",亦極绮麗,其模寫景物,意自親切,所以妙絕古今。
④〔其〕⑤言春容閑适,則有"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鸠乳燕青春深"。
言秋景悲壯,則有"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其富貴之詞,則有"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麒麟不動爐煙轉,⑥孔雀徐開扇影還"。
其吊古則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
〕⑦皆出于風花,然窮盡性理,移奪造化。
〔又雲:"絕壁過雲開錦繡,疏松夾水奏笙篁。
"〕⑧自古詩人巧即不壯,⑨壯即不巧,巧而能壯,乃如是也。
⑩(《叢話》前十,《竹莊》一、二十三、二十四,《草堂》一、《曆代》四十一) ---------------- ①《曆代》"長"作"常"。
②《草堂詩話》無此三字。
③《竹莊》引至此。
④《竹莊》二十三引至此。
⑤《草堂詩話》有"其"字。
⑥《竹莊》及《少陵集》"轉"作"上"。
⑦《竹莊》無此聯。
⑧《竹莊》及《少陵集》"篁"作"簧";又《草堂詩話》無此三語。
⑨《草堂詩話》"壯"作"莊",下同。
⑩《曆代》作"有如是乎";又《竹莊》二十四引至此。
一七、山谷論詩文優劣 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征詩》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謂《南山》勝《北征》,終不能相服。
時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裡,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
"二公之論遂定。
①時曾子固曰:"司馬遷學《莊子》,班固學《左氏》,班、馬之優劣,即《莊》《左》②之優劣也。
"公又曰:"司馬遷〔學〕③《莊子》既造其妙,班固學《左氏》,未造其妙也。
然《莊子》多寓言,架空為文章;《左氏》皆書事實,而文調亦不減《莊子》,則《左氏》為難。
"子固亦以為然。
(《叢話》前十二、《竹莊》十二、王正德《餘師錄》四) ---------------- ①《竹莊》引至此。
②《叢話》"左"誤作"老"。
③《錄師錄》有"學"字。
一八、杜詩體制 山谷常言少時曾誦薛能詩雲:"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①人故故生。
"孫莘老問雲:"此何人詩?"對曰:"老杜。
"莘老雲:"杜詩不如此。
"後山谷語傳師雲:"庭堅因莘老之言,遂曉老杜高雅大體。
"②傳師雲:"若薛能詩,正俗所謂歎世耳。
"(《叢話》前十四、《總龜》後三十六、《玉屑》十四) ---------------- ①《全唐詩話》五、《唐紀》六十"欺"作"催"。
②案《全唐詩話》、《唐紀》亦言此詩無子美大雅之度。
一九、柳子厚詩 子厚詩尤深遠難識,前賢亦未推重。
自老坡發明其妙,學者方漸知之。
餘嘗問人:"柳詩何好?"答雲:"大體皆好。
"又問:"君愛何處?"答雲:"無不愛者。
"便知不曉矣。
識文章者,當如禅家有悟門。
大法門百千差别,〔要須自一轉語悟入。
如古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