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
關燈
小
中
大
坐在堂上倚着欄幹,
面對着彎彎曲曲的池塘。
荷花才開始綻放花朵, 中間夾雜着荷葉肥壯。
紫莖的荇菜鋪滿水面, 風起水紋生于綠波之上。
身着文彩奇異的豹皮服飾, 侍衛們守在山丘坡崗。
有篷有窗的安車已到。
步騎随從分列兩旁。
叢叢蘭草種在門邊, 株株玉樹權當做籬笆護牆。
魂啊回來吧! 為什麼還要滞留遠方? “家族聚會人都到齊, 食品豐富多種多樣。
有大米小米也有新麥, 還摻雜香美的黃粱。
大苦與鹹的酸的有滋有味, 辣的甜的也都用上。
肥牛的蹄筋是佳肴, 炖得酥酥爛撲鼻香。
調和好酸味和苦味, 端上來有名的吳國羹湯。
清炖甲魚火烤羊羔, 再蘸上新鮮的甘蔗糖漿。
醋溜天鵝肉煲煮野鴨塊, 另有滾油煎炸的大雁小鴿。
鹵雞配上大龜熬的肉羹, 味道濃烈而又脾胃不傷。
甜面餅和蜜米糕作點心, 還加上很多麥芽糖。
晶瑩如玉的美酒摻和蜂蜜, 斟滿酒杯供人品嘗。
酒糟中榨出清酒再冰凍, 飲來醇香可口遍體清涼。
豪華的宴席已經擺好, 有酒都是玉液瓊漿。
歸來吧返回故居, 禮敬有加保證無妨。
“豐盛的酒席還未撤去, 舞女和樂隊就羅列登場。
安放好編鐘設置好大鼓, 把新作的樂歌演奏演唱。
唱罷《涉江》再唱《采菱》, 更有《陽阿》一曲歌聲揚。
美人已經喝得微醉, 紅潤的面龐更添紅光。
目光撩人脈脈注視, 眼中秋波流轉水汪汪。
披着刺繡的輕柔羅衣, 色彩華麗卻非異服奇裝。
長長的黑發高高的雲鬓, 五光十色豔麗非常。
二八分列的舞女一樣妝飾, 跳着鄭國的舞蹈上場。
擺動衣襟像竹枝搖曳交叉, 彎下身子拍手按掌。
吹竽鼓瑟狂熱地合奏, 猛烈敲擊鼓聲咚咚響。
宮殿院庭都震動受驚, 唱出的《激楚》歌聲高昂。
獻上吳國蔡國的俗曲, 奏着大呂調配合聲腔。
男女紛雜交錯着坐下, 位子散亂不分方向。
解開绶帶帽纓放一邊, 色彩斑斓缤紛鮮亮。
鄭國衛國的妖娆女子, 紛至沓來排列堂上。
唱到《激楚》之歌的結尾, 特别優美出色一時無兩。
“賭具有飾玉籌碼象牙棋, 用來玩六簙棋遊戲。
分成兩方對弈各自進子, 着着強勁緊緊相逼。
擲彩成枭就取魚得籌, 大呼五白求勝心急。
赢得了晉國制的犀帶鈎, 一天光陰耗盡不在意。
铿锵打鐘鐘架齊搖晃, 撫弦再把梓瑟彈奏起。
飲酒娛樂不肯停歇, 沉湎其中日夜相繼。
帶蘭香的明燭多燦爛, 華美的燈盞錯落高低。
精心構思撰寫文章, 文采絢麗借得幽蘭香氣。
人們高高興興快樂已極, 一起賦詩表達共同的心意。
酣飲香醇美酒盡情歡笑, 也讓先祖故舊心曠神怡。
魂啊回來吧! 快快返回故裡。
” 尾聲: 新年開始春天到來, 我匆匆忙忙向南行。
綠蘋長齊了片片新葉, 白芷萌生又吐芳馨。
道路貫通穿越廬江, 左岸上是連綿的叢林。
沿着澤沼水田往前走, 遠遠眺望曠野無垠。
四匹青骊駕起一乘車, 千乘獵車并駕前行。
點起火把蔓延燃燒, 夜空黑裡透紅火光騰。
步行的趕到乘車的停留, 狩獵的向導又當先馳騁。
勒馬縱馬進退自如, 又引車向右掉轉車身。
與君王一起馳向雲夢澤, 賽一賽誰先誰後顯本領。
君王親手發箭射獵物, 卻怕射中青兕有禍生。
黑夜之後紅日放光明, 時光迅速流逝不肯停。
水邊高地蘭草長滿路, 這條道已遮沒不可尋。
清澈的江水潺潺流, 岸上有成片的楓樹林。
縱目望盡千裡之地, 春色多麼引人傷心。
魂啊回來吧, 江南堪哀難以忘情! 【賞析】 在《楚辭》中,《招魂》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
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的習俗寫成的。
其中卻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于《招魂》的作者,曆來存在着争論。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招魂》作者是宋玉,因哀憐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
但西漢中,司馬遷作《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将《招魂》與《離騷》、《天問》、《哀郢》并列,并說讀了這些作品,而“悲其(指屈原)志”,明顯将《招魂》定為屈原作品。
後世讀《楚辭》,多用王逸注,故注本、詩詞中每從其說。
近世以來,研究者重視司馬遷的提示,多主張《招魂》為屈原所作。
但又分别有招楚懷王魂和屈原自招兩種說法。
同樣主張屈原招懷王魂的,又有招生魂或死魂的兩說。
說法如此分歧,所舉證據也很紛繁。
簡而言之,我贊成屈原招楚懷王死魂一說。
理由如下:第一,篇中所寫奢侈享受,非楚王莫屬。
尤其像“九侯淑女,多迅衆些”,娶一國之女,其他諸侯送女作媵妾從嫁,這必是像楚王這樣的身份,才能擁有。
第二,文獻所載,上天所輔必是帝、王,而非臣民。
“有人在下,我欲輔之”必是指楚王(陳子展說)。
第三,亂曰之後寫打獵,既提到“汩吾南征”,又提到“與王趨夢”、“君王親發”,明是作者回憶與楚王狩獵情形。
最後并深情呼喚“魂兮歸來,哀江南”,這隻可能是屈原來招楚懷王之魂。
《招魂》的形式主要來自民間。
古人迷信,以為人有會離開軀體的靈魂,人生病或死亡,靈魂離開了,就要舉行招魂儀式,呼喚靈魂歸來。
在許多民族殘留的原始歌謠中,都有招魂歌謠。
内容一般都是告誡靈魂不要到上下四方去,而應趕快回到家裡來。
為此目的,自然要講講上下四方的可怖,家中的安樂。
後來規範為禮儀。
如《禮記·禮運》所載“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臯(嗥)某複’”,其儀式是由小臣舉死者衣,登上屋頂,向上下四方呼号,招喚靈魂。
作為禮儀,已非原始信仰,而是“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
古老的迷信演變為一種風俗。
杜甫《彭衙行》雲“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遠方來客,曆經艱險,剪紙為其壓驚、招魂。
這倒是頗具人情味的風俗。
民間一直流傳有叫魂的迷信,曹禺《原野》中,曾借用來營造黑松林中的凄厲氣氛,這也是古代招魂儀式的遺存。
屈原寫作《招魂》,就是模仿民間的創作
荷花才開始綻放花朵, 中間夾雜着荷葉肥壯。
紫莖的荇菜鋪滿水面, 風起水紋生于綠波之上。
身着文彩奇異的豹皮服飾, 侍衛們守在山丘坡崗。
有篷有窗的安車已到。
步騎随從分列兩旁。
叢叢蘭草種在門邊, 株株玉樹權當做籬笆護牆。
魂啊回來吧! 為什麼還要滞留遠方? “家族聚會人都到齊, 食品豐富多種多樣。
有大米小米也有新麥, 還摻雜香美的黃粱。
大苦與鹹的酸的有滋有味, 辣的甜的也都用上。
肥牛的蹄筋是佳肴, 炖得酥酥爛撲鼻香。
調和好酸味和苦味, 端上來有名的吳國羹湯。
清炖甲魚火烤羊羔, 再蘸上新鮮的甘蔗糖漿。
醋溜天鵝肉煲煮野鴨塊, 另有滾油煎炸的大雁小鴿。
鹵雞配上大龜熬的肉羹, 味道濃烈而又脾胃不傷。
甜面餅和蜜米糕作點心, 還加上很多麥芽糖。
晶瑩如玉的美酒摻和蜂蜜, 斟滿酒杯供人品嘗。
酒糟中榨出清酒再冰凍, 飲來醇香可口遍體清涼。
豪華的宴席已經擺好, 有酒都是玉液瓊漿。
歸來吧返回故居, 禮敬有加保證無妨。
“豐盛的酒席還未撤去, 舞女和樂隊就羅列登場。
安放好編鐘設置好大鼓, 把新作的樂歌演奏演唱。
唱罷《涉江》再唱《采菱》, 更有《陽阿》一曲歌聲揚。
美人已經喝得微醉, 紅潤的面龐更添紅光。
目光撩人脈脈注視, 眼中秋波流轉水汪汪。
披着刺繡的輕柔羅衣, 色彩華麗卻非異服奇裝。
長長的黑發高高的雲鬓, 五光十色豔麗非常。
二八分列的舞女一樣妝飾, 跳着鄭國的舞蹈上場。
擺動衣襟像竹枝搖曳交叉, 彎下身子拍手按掌。
吹竽鼓瑟狂熱地合奏, 猛烈敲擊鼓聲咚咚響。
宮殿院庭都震動受驚, 唱出的《激楚》歌聲高昂。
獻上吳國蔡國的俗曲, 奏着大呂調配合聲腔。
男女紛雜交錯着坐下, 位子散亂不分方向。
解開绶帶帽纓放一邊, 色彩斑斓缤紛鮮亮。
鄭國衛國的妖娆女子, 紛至沓來排列堂上。
唱到《激楚》之歌的結尾, 特别優美出色一時無兩。
“賭具有飾玉籌碼象牙棋, 用來玩六簙棋遊戲。
分成兩方對弈各自進子, 着着強勁緊緊相逼。
擲彩成枭就取魚得籌, 大呼五白求勝心急。
赢得了晉國制的犀帶鈎, 一天光陰耗盡不在意。
铿锵打鐘鐘架齊搖晃, 撫弦再把梓瑟彈奏起。
飲酒娛樂不肯停歇, 沉湎其中日夜相繼。
帶蘭香的明燭多燦爛, 華美的燈盞錯落高低。
精心構思撰寫文章, 文采絢麗借得幽蘭香氣。
人們高高興興快樂已極, 一起賦詩表達共同的心意。
酣飲香醇美酒盡情歡笑, 也讓先祖故舊心曠神怡。
魂啊回來吧! 快快返回故裡。
” 尾聲: 新年開始春天到來, 我匆匆忙忙向南行。
綠蘋長齊了片片新葉, 白芷萌生又吐芳馨。
道路貫通穿越廬江, 左岸上是連綿的叢林。
沿着澤沼水田往前走, 遠遠眺望曠野無垠。
四匹青骊駕起一乘車, 千乘獵車并駕前行。
點起火把蔓延燃燒, 夜空黑裡透紅火光騰。
步行的趕到乘車的停留, 狩獵的向導又當先馳騁。
勒馬縱馬進退自如, 又引車向右掉轉車身。
與君王一起馳向雲夢澤, 賽一賽誰先誰後顯本領。
君王親手發箭射獵物, 卻怕射中青兕有禍生。
黑夜之後紅日放光明, 時光迅速流逝不肯停。
水邊高地蘭草長滿路, 這條道已遮沒不可尋。
清澈的江水潺潺流, 岸上有成片的楓樹林。
縱目望盡千裡之地, 春色多麼引人傷心。
魂啊回來吧, 江南堪哀難以忘情! 【賞析】 在《楚辭》中,《招魂》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
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的習俗寫成的。
其中卻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于《招魂》的作者,曆來存在着争論。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招魂》作者是宋玉,因哀憐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
但西漢中,司馬遷作《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将《招魂》與《離騷》、《天問》、《哀郢》并列,并說讀了這些作品,而“悲其(指屈原)志”,明顯将《招魂》定為屈原作品。
後世讀《楚辭》,多用王逸注,故注本、詩詞中每從其說。
近世以來,研究者重視司馬遷的提示,多主張《招魂》為屈原所作。
但又分别有招楚懷王魂和屈原自招兩種說法。
同樣主張屈原招懷王魂的,又有招生魂或死魂的兩說。
說法如此分歧,所舉證據也很紛繁。
簡而言之,我贊成屈原招楚懷王死魂一說。
理由如下:第一,篇中所寫奢侈享受,非楚王莫屬。
尤其像“九侯淑女,多迅衆些”,娶一國之女,其他諸侯送女作媵妾從嫁,這必是像楚王這樣的身份,才能擁有。
第二,文獻所載,上天所輔必是帝、王,而非臣民。
“有人在下,我欲輔之”必是指楚王(陳子展說)。
第三,亂曰之後寫打獵,既提到“汩吾南征”,又提到“與王趨夢”、“君王親發”,明是作者回憶與楚王狩獵情形。
最後并深情呼喚“魂兮歸來,哀江南”,這隻可能是屈原來招楚懷王之魂。
《招魂》的形式主要來自民間。
古人迷信,以為人有會離開軀體的靈魂,人生病或死亡,靈魂離開了,就要舉行招魂儀式,呼喚靈魂歸來。
在許多民族殘留的原始歌謠中,都有招魂歌謠。
内容一般都是告誡靈魂不要到上下四方去,而應趕快回到家裡來。
為此目的,自然要講講上下四方的可怖,家中的安樂。
後來規範為禮儀。
如《禮記·禮運》所載“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臯(嗥)某複’”,其儀式是由小臣舉死者衣,登上屋頂,向上下四方呼号,招喚靈魂。
作為禮儀,已非原始信仰,而是“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
古老的迷信演變為一種風俗。
杜甫《彭衙行》雲“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遠方來客,曆經艱險,剪紙為其壓驚、招魂。
這倒是頗具人情味的風俗。
民間一直流傳有叫魂的迷信,曹禺《原野》中,曾借用來營造黑松林中的凄厲氣氛,這也是古代招魂儀式的遺存。
屈原寫作《招魂》,就是模仿民間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