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
關燈
小
中
大
。
纓:系結帽子的絲帶。
《滄浪歌》又見于《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于江湘一帶的民歌。
【譯文】 屈原被放逐以後, 在沅江岸邊漫遊, 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
臉色憔悴, 身體枯瘦。
漁父看見他, 問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嗎? 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屈原說: “世上的人都混濁,唯獨我清白。
衆人都喝醉了,唯獨我清醒, 所以被放逐了。
” 漁父說: “聖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縛, 能夠随從世俗不斷改變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濁, 你為什麼不攪亂泥沙揚起水波同流合污呢? 衆人都喝醉了, 你為什麼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爛醉呢? 為什麼要思慮深遠,行為高尚, 讓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說: “我聽說, 剛剛洗過頭發的人,一定要撣去帽子上的塵土 剛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塵。
怎能讓自己潔白的身子, 受到髒東西的玷污? 我甯肯跳入湘水, 葬身江魚的腹中。
怎能讓高潔的品質, 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漁父微微一笑, 用槳敲擊着船舷而離去, 唱道: “滄浪之水清又清, 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纓。
滄浪之水混又濁, 可以洗我的泥腳。
” 于是竟自離去, 不再和屈原說話。
【賞析】 《漁父》和前篇《蔔居》,王逸《章句》皆以為屈原作,但在《漁父序》的末尾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辭以相傳焉。
”則又以為《漁父》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
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漁父》非屈原所作:“謝惠連之賦雪也,托之相如;謝莊之賦月也,托之曹植。
是知假托成文,乃詞人之常事,然則《蔔居》《漁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
”今世許多學者贊同此說。
但也有人力主《漁父》《蔔居》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作了反複的論證。
《漁父》與《蔔居》可看做是姊妹篇,《蔔居》偏重于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
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
漁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釣魚江濱的隐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甯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緻的。
纓:系結帽子的絲帶。
《滄浪歌》又見于《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于江湘一帶的民歌。
【譯文】 屈原被放逐以後, 在沅江岸邊漫遊, 在大澤邊上一邊行走一邊吟唱。
臉色憔悴, 身體枯瘦。
漁父看見他, 問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嗎? 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屈原說: “世上的人都混濁,唯獨我清白。
衆人都喝醉了,唯獨我清醒, 所以被放逐了。
” 漁父說: “聖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縛, 能夠随從世俗不斷改變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濁, 你為什麼不攪亂泥沙揚起水波同流合污呢? 衆人都喝醉了, 你為什麼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爛醉呢? 為什麼要思慮深遠,行為高尚, 讓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說: “我聽說, 剛剛洗過頭發的人,一定要撣去帽子上的塵土 剛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塵。
怎能讓自己潔白的身子, 受到髒東西的玷污? 我甯肯跳入湘水, 葬身江魚的腹中。
怎能讓高潔的品質, 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漁父微微一笑, 用槳敲擊着船舷而離去, 唱道: “滄浪之水清又清, 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纓。
滄浪之水混又濁, 可以洗我的泥腳。
” 于是竟自離去, 不再和屈原說話。
【賞析】 《漁父》和前篇《蔔居》,王逸《章句》皆以為屈原作,但在《漁父序》的末尾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辭以相傳焉。
”則又以為《漁父》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
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漁父》非屈原所作:“謝惠連之賦雪也,托之相如;謝莊之賦月也,托之曹植。
是知假托成文,乃詞人之常事,然則《蔔居》《漁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
”今世許多學者贊同此說。
但也有人力主《漁父》《蔔居》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作了反複的論證。
《漁父》與《蔔居》可看做是姊妹篇,《蔔居》偏重于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
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
漁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釣魚江濱的隐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甯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