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
關燈
小
中
大
齊頭并進攻兩翼,
怎樣指揮誰統帥?
昭王出外去巡遊,
直到南國極遠地。
他究竟為了什麼好處, 去迎取那白野雞? 穆王乖巧又貪心, 為何到處去周遊? 東西南北都走遍, 還有什麼要尋求? 妖人帶着老婆, 在市上叫賣什麼? 幽王被誰殺死, 在哪兒得到褒姒? 天命反複無常, 什麼該罰什麼該賞? 齊桓公九會諸侯, 到頭來一命亡。
纣王那個暴君, 是誰使他殘暴昏昏? 為什麼憎惡輔弼大臣。
專門任用奸佞小人? 比幹觸犯了什麼, 而慘遭剖肚剜心? 雷開是怎樣順從, 竟然加官賜金? 為什麼聖人美德始終如一, 而結局卻與常人不一樣? 梅伯被剁成肉醬, 箕子被迫裝瘋佯狂。
後稷是長子, 天帝為何讨厭他? 把他丢棄寒冰上, 衆鳥為何溫暖他? 他怎麼能彎弓射箭, 成為傑出的統兵将才? 既然天帝十分震驚, 為什麼又讓他子孫萬代? 文王發迹在殷末, 治國理民掌大政。
怎樣發展岐基業, 取代殷商享天命? 古公攜财遷居岐山下, 衆人怎麼會順從? 殷有惑婦妲己女, 人們發出什麼譏諷? 纣王賜給文王人肉湯, 文王狀告暴纣訴天庭。
殷纣為何自招天譴罰, 殷商無救失天命? 姜尚朝歌開肉鋪, 文王怎知他有才能? 鋼刀霍霍聲聲響, 文王為什麼喜歡聽? 武王姬發興師伐殷商, 屈原天問為什麼滿腔怒火氣沖沖? 載着父王靈牌去會戰, 為什麼那麼急迫不稍停? 纣王吊死柏樹林, 什麼緣故使他喪生? 為何武王伐纣感天地? 又是哪一個膽戰心驚? 上天降賜天命于你身, 你該怎樣小心翼翼保天命? 既把天下交人來治理, 為何到時又代之以他姓? 當初湯任伊尹做小臣, 後來晉升當了湯的相。
為什麼他能終生做湯官, 并能配祀成湯把祭享? 吳王阖廬是壽夢的嫡孫, 年少時逃亡在外背井離鄉。
為什麼到了壯年武勇過人, 英名流布,威震四方? 彭铿烹調野雞湯, 天帝何以接受他的祭飨? 賜他年壽長永久, 他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共伯和暫代天子治天下, 周厲王為何暴怒降禍殃? 蜂蟻般的微弱生命, 力量為何那樣不可阻擋? 村女提醒夷齊采的是周薇, 白鹿為何來哺乳叔齊伯夷? 他們此行來到黃河轉彎處, 兄弟共聚首陽為什麼歡喜? 秦景公喂養一猛犬, 弟弟為什麼想得到? 要用百輛車乘去交換, 結果把爵祿也白白丢掉。
【原文】 薄暮雷電, 歸何憂①? 厥嚴不奉, 帝何求②? 伏匿穴處, 爰何雲③? 荊勳作師, 夫何長④? 悟過改更, 我又何言? 吳光争國, 久餘是勝⑤。
何環穿自闾社丘陵, 爰出子文⑥? 吾告堵敖以不長⑦, 何試上自予, 忠名彌彰⑧? 【注釋】 ①薄暮:傍晚。
②奉:保持。
帝:指天帝。
③伏匿:隐伏藏匿。
穴處:住在山洞。
爰:于是。
④勳:功。
作師:興兵打仗。
⑤吳光:吳公子姬光,即吳王阖廬。
争國:指阖廬殺吳王僚得國事。
久:應讀作“厥”,指吳公子光。
久餘是勝:他(吳公子光)戰勝了我楚國。
⑥“何環”兩句:一本作“何環闾穿社,以及丘陵?是婬是蕩,爰出子文”。
譯文從之。
闾社:古代二十五家叫闾或社。
子文:楚成王時令尹,楚國女未婚時與表兄鬥伯比所生。
⑦吾:聞一多《楚辭校補》題作“語”。
堵敖:即熊囏(jiān),楚文王子。
文王死,熊囏繼位,在位五年為其弟熊恽弑殺,熊恽自立,是為楚成王。
⑧試:讀作“弑”。
上:指堵敖。
予:通“與”。
自予:指熊恽自立為王。
【譯文】 時已黃昏一片雷鳴閃電, 我要回去了又何必擔憂? 他既喪失了自己的尊嚴, 天帝還能對他有何要求? 隐伏荒野栖岩洞, 還有什麼話可講? 楚王貪功屢興兵, 立國又怎能久長? 如若改弦更張能醒悟, 又何必喋喋不休道短長? 公子姬光得國成君主, 他又戰勝我楚國。
為什麼繞闾過村相逢在丘陵。
縱欲野合卻生下賢相子文? 都說堵敖在命不久長, 為什麼弑君自立, 忠名卻更加顯揚? 【賞析】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體制特異的一篇,無論在内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獨具特點。
全篇1500多字,350餘句,呵問成篇,一連提出有關自然、社會現象、古史傳說等170多個問題。
其間神話傳說雜陳,曆代興亡并舉,對天地宇宙、社會古今、萬事萬物,一一發難诘問,放言無憚,奇氣縱橫。
詩人就是通過這一連串的诘問,表達了對自然宇宙和社會曆史的深刻思考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以及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批判。
正如魯迅所說:“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摩羅詩力說》)《天問》叙事豐富繁雜,但次序井然,先問天地形成,宇宙變化,次問人事變化,曆史興亡,最後歸結到楚國的現實政治,線索清楚,脈絡分明。
正如王夫之所說:“篇内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
終之以楚先。
未嘗無次序存焉。
”(《楚辭通釋》)特别是全詩以一個“曰”字領起,全由問句組成。
這簡短而一問到底的形式,使全詩節奏明快而有力,感情充沛而強烈,有整齊活脫、奇崛生動之美而無呆滞單調之感。
關于此詩的寫作時間向無定論,一般認為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後。
王逸《章句》:“屈原放逐。
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曆陵陸,嗟号昊旻,仰天歎息。
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
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玮儒傀,及古賢聖怪物行事。
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
呵而問之,以渫憤滿,舒瀉愁思。
”這個說法庶幾近之,然是否就圖畫而問尚可懷疑。
《天問》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篇罕見僅有的獨步千古之作,其所包含的大量神話傳說和古史材料,是很有價值的。
他究竟為了什麼好處, 去迎取那白野雞? 穆王乖巧又貪心, 為何到處去周遊? 東西南北都走遍, 還有什麼要尋求? 妖人帶着老婆, 在市上叫賣什麼? 幽王被誰殺死, 在哪兒得到褒姒? 天命反複無常, 什麼該罰什麼該賞? 齊桓公九會諸侯, 到頭來一命亡。
纣王那個暴君, 是誰使他殘暴昏昏? 為什麼憎惡輔弼大臣。
專門任用奸佞小人? 比幹觸犯了什麼, 而慘遭剖肚剜心? 雷開是怎樣順從, 竟然加官賜金? 為什麼聖人美德始終如一, 而結局卻與常人不一樣? 梅伯被剁成肉醬, 箕子被迫裝瘋佯狂。
後稷是長子, 天帝為何讨厭他? 把他丢棄寒冰上, 衆鳥為何溫暖他? 他怎麼能彎弓射箭, 成為傑出的統兵将才? 既然天帝十分震驚, 為什麼又讓他子孫萬代? 文王發迹在殷末, 治國理民掌大政。
怎樣發展岐基業, 取代殷商享天命? 古公攜财遷居岐山下, 衆人怎麼會順從? 殷有惑婦妲己女, 人們發出什麼譏諷? 纣王賜給文王人肉湯, 文王狀告暴纣訴天庭。
殷纣為何自招天譴罰, 殷商無救失天命? 姜尚朝歌開肉鋪, 文王怎知他有才能? 鋼刀霍霍聲聲響, 文王為什麼喜歡聽? 武王姬發興師伐殷商, 屈原天問為什麼滿腔怒火氣沖沖? 載着父王靈牌去會戰, 為什麼那麼急迫不稍停? 纣王吊死柏樹林, 什麼緣故使他喪生? 為何武王伐纣感天地? 又是哪一個膽戰心驚? 上天降賜天命于你身, 你該怎樣小心翼翼保天命? 既把天下交人來治理, 為何到時又代之以他姓? 當初湯任伊尹做小臣, 後來晉升當了湯的相。
為什麼他能終生做湯官, 并能配祀成湯把祭享? 吳王阖廬是壽夢的嫡孫, 年少時逃亡在外背井離鄉。
為什麼到了壯年武勇過人, 英名流布,威震四方? 彭铿烹調野雞湯, 天帝何以接受他的祭飨? 賜他年壽長永久, 他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共伯和暫代天子治天下, 周厲王為何暴怒降禍殃? 蜂蟻般的微弱生命, 力量為何那樣不可阻擋? 村女提醒夷齊采的是周薇, 白鹿為何來哺乳叔齊伯夷? 他們此行來到黃河轉彎處, 兄弟共聚首陽為什麼歡喜? 秦景公喂養一猛犬, 弟弟為什麼想得到? 要用百輛車乘去交換, 結果把爵祿也白白丢掉。
【原文】 薄暮雷電, 歸何憂①? 厥嚴不奉, 帝何求②? 伏匿穴處, 爰何雲③? 荊勳作師, 夫何長④? 悟過改更, 我又何言? 吳光争國, 久餘是勝⑤。
何環穿自闾社丘陵, 爰出子文⑥? 吾告堵敖以不長⑦, 何試上自予, 忠名彌彰⑧? 【注釋】 ①薄暮:傍晚。
②奉:保持。
帝:指天帝。
③伏匿:隐伏藏匿。
穴處:住在山洞。
爰:于是。
④勳:功。
作師:興兵打仗。
⑤吳光:吳公子姬光,即吳王阖廬。
争國:指阖廬殺吳王僚得國事。
久:應讀作“厥”,指吳公子光。
久餘是勝:他(吳公子光)戰勝了我楚國。
⑥“何環”兩句:一本作“何環闾穿社,以及丘陵?是婬是蕩,爰出子文”。
譯文從之。
闾社:古代二十五家叫闾或社。
子文:楚成王時令尹,楚國女未婚時與表兄鬥伯比所生。
⑦吾:聞一多《楚辭校補》題作“語”。
堵敖:即熊囏(jiān),楚文王子。
文王死,熊囏繼位,在位五年為其弟熊恽弑殺,熊恽自立,是為楚成王。
⑧試:讀作“弑”。
上:指堵敖。
予:通“與”。
自予:指熊恽自立為王。
【譯文】 時已黃昏一片雷鳴閃電, 我要回去了又何必擔憂? 他既喪失了自己的尊嚴, 天帝還能對他有何要求? 隐伏荒野栖岩洞, 還有什麼話可講? 楚王貪功屢興兵, 立國又怎能久長? 如若改弦更張能醒悟, 又何必喋喋不休道短長? 公子姬光得國成君主, 他又戰勝我楚國。
為什麼繞闾過村相逢在丘陵。
縱欲野合卻生下賢相子文? 都說堵敖在命不久長, 為什麼弑君自立, 忠名卻更加顯揚? 【賞析】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體制特異的一篇,無論在内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獨具特點。
全篇1500多字,350餘句,呵問成篇,一連提出有關自然、社會現象、古史傳說等170多個問題。
其間神話傳說雜陳,曆代興亡并舉,對天地宇宙、社會古今、萬事萬物,一一發難诘問,放言無憚,奇氣縱橫。
詩人就是通過這一連串的诘問,表達了對自然宇宙和社會曆史的深刻思考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以及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批判。
正如魯迅所說:“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摩羅詩力說》)《天問》叙事豐富繁雜,但次序井然,先問天地形成,宇宙變化,次問人事變化,曆史興亡,最後歸結到楚國的現實政治,線索清楚,脈絡分明。
正如王夫之所說:“篇内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
終之以楚先。
未嘗無次序存焉。
”(《楚辭通釋》)特别是全詩以一個“曰”字領起,全由問句組成。
這簡短而一問到底的形式,使全詩節奏明快而有力,感情充沛而強烈,有整齊活脫、奇崛生動之美而無呆滞單調之感。
關于此詩的寫作時間向無定論,一般認為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後。
王逸《章句》:“屈原放逐。
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曆陵陸,嗟号昊旻,仰天歎息。
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
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玮儒傀,及古賢聖怪物行事。
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
呵而問之,以渫憤滿,舒瀉愁思。
”這個說法庶幾近之,然是否就圖畫而問尚可懷疑。
《天問》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篇罕見僅有的獨步千古之作,其所包含的大量神話傳說和古史材料,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