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

關燈
豐滿而動人。

    “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兩句,概括了人們相思離别之情,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脍炙人口,常為後人所引用。

     東君 【原文】 暾将出兮東方, 照吾檻兮扶桑①。

     撫餘馬兮安驅, 夜皎皎兮既明②。

     駕龍辀兮乘雷, 載雲旗兮委蛇③。

     長太息兮将上, 心低佪兮顧懷④。

     羌聲色兮娛人, 觀者憺兮忘歸⑤。

     縆瑟兮交鼓, 箫鐘兮瑤簴⑥。

     鳴篪兮吹竽, 思靈保兮賢姱⑦。

     翾飛兮翠曾, 展詩兮會舞⑧。

     應律兮合節, 靈之來兮蔽日⑨。

     青雲衣兮白霓裳, 舉長矢兮射天狼⑩。

     操餘弧兮反淪降, 援北鬥兮酌桂漿。

     撰餘辔兮高駝翔, 杳冥冥兮以東行。

     【注釋】 ①暾(tūn):初升的太陽。

     ②安驅:安穩地驅馳。

     ③委蛇(yí):即逶迤,舒卷蜿蜒的樣子。

     ④顧懷:眷顧懷戀。

    顧:回頭看。

     ⑤憺(dàn):安樂,這裡有迷戀的意思。

     ⑥縆(ɡēnɡ)瑟:繃緊琴瑟上的弦。

     ⑦篪(chí):竹制的吹奏樂器,形似笛,有八孔。

     ⑧翾(xuān)飛:鳥兒輕飛滑翔的樣子。

     ⑨蔽日:形容神靈衆多,遮天蔽日。

     ⑩青雲衣兮白霓裳:以青雲為衣,白霓為裳。

    古時上衣稱衣,下衣稱裳。

    霓:副虹,指虹外圍的光圈。

     弧:木弓,這裡也是星名。

    與矢星合稱弧矢。

     東行:是說太陽白天在空中西行,夜晚在大地背面趕回東方。

    這雖是屈原超現實的想象,但已多少顯露了渾天說的胚芽,這比起當時普遍流行的蓋天說是一個進步。

     【譯文】 一輪紅日将出現在東方, 照耀我的欄杆神木扶桑。

     撫拍我的寶馬安步緩行, 夜色漸漸消失露出曙光。

     駕着龍車車聲如雷響, 遍插雲旗旗幟随風揚。

     長歎一聲将要升天去, 低頭徘徊又把故鄉望。

     車聲旗色娛樂人心醉, 觀者着迷竟把歸家忘。

     繃緊琴弦鼓聲相對響, 敲擊大鐘鐘架搖晃晃。

     吹奏橫笛竽笛聲相和, 思戀靈巫賢惠又漂亮。

     舞姿翩翩像翠鳥輕飛, 載歌載舞齊聲誦詩章。

     按照音律唱踏着節拍舞, 群神來迎接多得遮太陽。

     青雲做衣白霓做裙裳, 高舉長箭射殺賊天狼。

     操持天弓向西方沉落, 拿起北鬥舀取桂酒漿。

     抓住馬缰繩高高飛馳, 幽幽黑暗中急奔東方。

     【賞析】 本篇是祭祀日神的樂歌。

    全詩分三部分,開頭十句為巫者扮東君的唱詞,寫太陽從東方升起以及他流連眷顧故居的心情。

    中間八句為娛樂東君的女巫的唱詞,正面叙寫祭祀日神歌舞場面的繁盛,表現了人們對日神的愛幕和期望。

    結尾六句仍為巫者扮東君的唱詞,寫太陽神的自述,描寫東君由中天而西行時除暴誅惡的義舉,以及成功後的喜悅。

    關于射“天狼”的寓意,王逸說天狼“以喻貪殘”,蔣骥說“喻小人”,實際以之喻秦國較為合理。

    戰國時,秦國在楚人心目中是侵略成性的“虎狼之國”,而主侵掠的天狼星,其分野恰在秦地。

    東君射殺天狼,除暴誅惡,正反映了楚國人民戰勝強秦的強烈願望,也寄寓了詩人的報國之志和愛國之情。

     全詩采用拟人化的寫法,成功地塑造了日神東君的形象。

    東君既是太陽本身的藝術化,具有自然界的太陽的諸多特點;同時他又是被人格化了的神的形象,被賦予了種種人的感情,成為一個有個性、有情感的活生生神的形象。

     關于《東君》的編次,聞一多先生在《楚辭校補》中說:“東君與雲中君皆天神之屬,其歌辭宜亦相次。

    顧今本二章部居懸絕,無義可尋。

    其為錯簡,殆無可疑。

    餘謂古本東君次在雲中君前。

    《史記·封禅書》《漢書·郊祀志》并雲:‘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君’……成以二神連稱,明楚俗緻祭,詩人造歌,亦當以二神相将。

    且惟東君在雲中君前,少司命乃得與河伯首尾相銜,而河伯首二句乃得阗入少司命中耳。

    ”僅錄以備考。

     河伯 【原文】 與女遊兮九河, 沖風起兮水揚波①。

     乘水車兮荷蓋, 駕兩龍兮骖螭②。

     登昆侖兮四望, 心飛揚兮浩蕩③。

     日将暮兮怅忘歸, 惟極浦兮寤懷④。

     河伯魚鱗屋兮龍堂, 紫貝阙兮珠宮⑤, 靈何為兮水中⑥? 乘白鼋兮逐文魚, 與女遊兮河之渚⑦, 流澌紛兮将來下⑧。

     子交手兮東行, 送美人兮南浦⑨。

     波滔滔兮來迎, 魚鄰鄰兮媵予⑩。

     【注釋】 ①九河:黃河的總名。

    傳說大禹治水到兖州,把河水分為九道。

    王逸注九河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絮、鈎、磐、鬲津”。

     ②骖(cān):古時用四匹馬駕車,中間的兩匹馬叫服,兩邊的兩匹馬叫骖,這裡作動詞用。

     ③昆侖:山名,傳說為黃河的發源地。

     ④怅忘歸:姜亮夫《屈原賦校注》據王逸注“心樂志悅忽忘還歸也”,推斷“怅忘歸”,為“儋忘歸”之誤。

    此句意為:太陽将落,我們迷戀景色忘記了返回住地。

     ⑤魚鱗屋:以魚鱗做瓦的房屋。

     ⑥靈:指河伯。

     ⑦文魚:有斑紋的魚。

    《山海經·中山經》:“睢水東注江,其中多文魚。

    ”注:“有斑餘也”。

     ⑧流澌:即流水。

    一說“流澌”是融解的冰塊。

     ⑨子:指河伯。

     ⑩媵(yìnɡ):古代陪嫁的女子叫“媵”,這裡作動詞用,陪伴的意思。

     【譯文】 河神啊,與你一起遊九河, 急風沖起河水泛洪波。

     乘坐水車荷葉做車蓋, 雙龍駕轅雙螭來拉車。

     登上昆侖縱目望四方, 心意飛揚胸懷多寬暢。

     日暮美景流連竟忘歸, 突然警醒更懷念水鄉。

     魚鱗做屋瓦廳堂畫蛟龍, 紫貝飾門阙珍珠飾玉宮, 河伯啊,為何久住水中? 乘上白鼋文魚伴, 同遊沙洲永相随, 綿綿情深如流水。

     與你攜手向東行, 送你同到河南岸。

     滔滔河水來歡迎, 魚兒列隊來陪伴。

     【賞析】 河伯為黃河之神。

    祭祀河神,由來久遠,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有“祭于河”的記載。

    河伯之名起源于戰國,《韓非子·内儲說上》:“齊人有謂齊王曰:‘河伯,大神也。

    ’”《莊子·秋水》中出現了河伯的形象。

    《史記·六國年表》說:“秦靈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

    ”褚少孫補《史記·滑稽列傳》載有河伯娶親的故事。

    本篇為祭祀河神的樂歌,通篇以女子的語氣叙說與河伯的歡會暢遊。

    他們乘水車駕兩龍遊于九河之上,他們登上黃河發源地昆侖之巅,他們住在水中,魚鱗紫貝裝飾的宮殿富麗堂皇,他們攜手東行,波濤迎接,魚兒陪伴。

    古代黃河經常泛濫成災,人們無力征服為害于人的黃河,于是采取安撫、和親、賄賂的辦法。

    這首祀河之歌正是這種辦法的曲折反映。

    也有人認為本篇寫河伯與洛水女神的戀愛故事。

    “女”、“子”、“美人”等都指代洛水女神,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