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宮詞百章箋注
關燈
小
中
大
行于辇路上。
此路為禁路,非軍務不得通行也。
○四十二 憔悴花容隻自知,番思嬌小入宮時。
經年不識東風面,蹙損春山為阿誰。
○四十三 小樓春殘杏花寒,象鼎煙銷寶篆殘。
情思不歡梳洗懶,半偏雲髻倚闌幹。
○四十四 年年避暑出居庸,北望灤京朔漠中。
經過缙雲山水秀,吳姬疑是越江東。
[錢注]柯九思《宮詞》:「黃金幄殿載前車,象背駝峰盡寶珠。
三十六宮齊上馬,太平清暑幸灤都。
」 案:避暑,元帝巡幸上都為清暑上都。
清暑之地,不僅上都,尚有東西涼亭、察罕腦兒等處。
蒙古人懼炎熱,張德輝《邊堠紀行》雲:「大率遇夏則就高寒之地以避之。
」上都,冱寒之地也。
居庸:即居庸關也。
出居庸關即北幸灤京也。
上都瀕灤水之陽,且為阙庭所在,故亦名灤都。
是故元詩人楊允孚詠上都之詩百首,即名《灤京雜詠》也。
清之熱河避暑山莊,亦有灤京之稱,此朝鮮文人柳得恭之筆記名《灤陽錄》之故也。
居庸見燕京八景注。
缙雲:缙山縣也。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雲:「缙山縣,缙雲氏山下,地沃衍,宜粟,粒甚大,歲供内膳,今名龍慶州者,仁廟降誕其地故也。
」此地在《元史地理志龍慶州》條:「唐為妫川縣,金為缙山縣。
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複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聖州。
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
延佑三年割缙山、懷來隸大都,升缙山為龍慶州。
」因仁宗生于該地,故仁宗即位後建行宮于此。
《元史英宗紀》:至治元年,「作行殿于缙山流杯池」。
可知此地頗有宮殿式建築物。
至于雲州,則《元史地理志上都路雲州》條:「古望雲川地,契丹置望雲縣,金因之。
元中統四年,升縣為雲州。
……至元二十八年,複升宣德之龍門鎮為望雲縣,隸雲州。
」雲州亦有行宮,見柳貫《上京紀行詩》:「幾驿雲州避暑宮。
」雲州有寺,見《元史》卷一三八《馬紮兒台傳》:「仁宗嘗建寺雲州九峯山,未成而崩,馬紮兒台以私财成之。
」雲州附近似多暴風雨。
《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帝嘗駐跸雲州,遇烈風暴雨,山水大至,車馬人畜皆漂溺,脫脫抱皇太子單騎登山,乃免。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膽巴傳》:「成宗北巡,命膽巴以象輿前導。
過雲州,語諸弟子曰:『此地有靈怪,恐驚乘輿,當密持神咒以厭之。
』未幾,風雨大至,衆鹹震懼,惟幄殿無虞。
」乃賢《金台集上京紀行龍門》詩注雲:「元統間,知樞密院事都剌帖木兒過峽中,見二羊鬪,頃刻大雨,水溢,姬妾辎重皆為漂溺。
」 山水秀:每歲元帝北巡,東出而西返,東出即以黑谷辇路赴上都也。
此道中之山水以缙山、望雲一帶最為秀麗。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州(龍慶州)前有澗,名芗水,風物可愛。
又明日入黑谷,過色澤嶺,其山高峻,曲折而上,凡十八盤而平地。
遂曆龍門……至沙嶺,凡三百一十裡,皆山路崎岖,兩岸懸崖峭壁,深林複谷,中則亂石荦确,澗水合流,淙淙終日,深處數丈,關有橋,淺處馬涉頗囏。
人煙并村塢僻處二三十家……山路将盡,兩山尤奇聳,高出雲表,如洞門然,林木茂郁,多巨材。
近沙嶺,則土山連亘,堆阜聯絡,惟青草而已。
」其《紀行詩》有雲:「缙雲山獨秀,沃壤歲常豐……誰信幽燕北,翻如楚越東?」袁桷《望雲州》詩:「望雲州裡松花白,金閣山前木葉丹,駐馬搖鞭遊不到,還家寫作畫圖看。
」虞集《題灤陽胡氏雪溪卷》序曰:「去年予與侍禦史馬公同被召出居庸,未盡東折入馬家甕,望缙山,度龍門百折之水,登色澤嶺,過黑谷,至于沙嶺,乃還。
道中奇峯秀石,雜以嘉木香草,辇道行其中。
予二人按辔徐行,相謂頗似越中,但非扁舟耳。
适雨過,流潦如奔泉,則亦不甚相遠。
郭熙《畫記》言,畫山水數百裡間必有精神聚處,乃足記。
散地不足書。
此曲折有可觀。
恨不令郭生見之!」以江南人周伯琦、虞集贊缙雲一帶頗似越中,足證該地風景美麗。
吳姬:當指元宮女之江南籍者,從順帝北巡,驚燕北風光明媚也。
○四十五 鬼赤遙催駝鼓鳴,短檐氈帽傍車行。
上京咫尺山川好,納缽南來十八程。
[錢注]張昱《辇下曲》:「當年大駕幸灤京,象背前馱幄殿行。
國老手垆先引導,白頭連騎出都城。
」周伯琦《扈從詩序》曰:「國語曰納缽者,猶漢言宿頓所也。
」 案:鬼赤即貴赤。
本意為善走者,或作貴由赤。
楊瑀《山居新話》:「皇朝貴由赤,每歲試其力,名之曰放走。
監對者封記其發,以一繩欄定,俟齊,去繩走之。
大都自河西務起至大内,上都自泥河兒至内中,越三時一百八十裡,直至禦前,稱萬歲,禮拜而止。
頭名者賞銀一錠,第二名賞段子四表裡,第三名賞二表裡,餘各一表裡。
」此即今日之長途賽跑(Marathon),但上都競走之起點不一定自泥兒河開始。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宮中又放灤河走,相國家奴第一籌。
」注雲:「灤河至上京二百裡,走者名貴赤,黎明放自灤河,至禦前已初申刻,上賞。
」「黎明」兩字不甚科學,無法知共走若幹時,當系三時多。
當時中國之時辰約為現在之兩小時。
放走二百裡路須六至七個小時,約每小時行三十華裡。
張昱《辇下曲》亦詠及之。
「放教貴赤一齊行,平地風生有翅身。
未解刻期争拜下,禦前成個賞金銀。
」貴由既為神行軍,乃構成元代軍制中一特殊兵種,隸貴赤衛,元代之精兵也。
然初由流氓編成。
《元史》卷一三五《明安傳》:「世祖诏民之蕩析離居及僧道、漏籍諸色人不當差徭者萬餘人充貴赤。
」此至元二十四年事也。
由于貴赤之勇敢善戰,貴赤軍乃擢為皇帝之親軍。
《元史成宗紀》:「賜貴赤親軍貧乏戶鈔四萬一千五百餘錠。
」據《馬可波羅行紀》,則皇帝田獵時貴赤任警備工作。
兩都相望約千裡,以善走之貴赤充扈從之警衛,洵适當人選也。
駝鼓:即駱駝鼓也。
《元史輿服志儀仗》條:「駝鼓,設金裝鉸具,花罽鞍褥橐箧,前峰樹皂纛,或施采旗,後峰樹小旗,絡腦,當胸……一人乘之,系以毛繩。
凡行幸,先鳴鼓于駝,以威振遠迩,亦以試橋梁伏水而次象焉。
」案元帝北巡,往來所乘之帳輿,以象駕之,稱之曰象輿。
駝鼓為象輿之前驅,兩者為元詩人之話題,每并詠之。
周伯琦詩:「雷轟駝鼓振,霞絢象輿行。
」是也。
短檐氈帽:《元史》卷一一四《世祖昭睿順聖皇後(察必)傳》:「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
帝大喜。
」于是時皆效之,而成短檐帽制。
《多桑蒙古史》叙及蒙古之衣冠,有雲:「頭戴各色扁帽,帽檐稍稍鼓起。
」 十八納缽:即元帝北巡時東出之黑谷辇路所經之十八頓宿所也。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啟行至大口,曆皇後店、皂角,至龍虎台,皆納缽也……過居庸關而北,遂自東路至甕山,明日至車坊,在缙山縣之東……又明日入黑谷,過色澤嶺……遂曆龍門及黑石頭,過黃土嶺,至程子頭,又過摩兒嶺,至颉家營,曆白答兒,至沙嶺,自車坊黑谷至此凡三百一十裡……遂曆黑嘴兒,至失八兒秃,其地又名牛觗頭。
其地有驿,有郵亭,有巡檢司,阛阓甚盛,居者三千餘家,驿路至此相合而北。
……至察罕腦兒,雲然者猶漢言白海也,其地有水灤……有行在,宮有亨嘉,阙庭如上京而殺焉。
……此去納缽曰鄭谷店,曰明安驿、泥河兒,曰李陵台驿、雙廟兒,遂至桓州,曰六十裡店……前至南坡店,去上京止一舍耳。
」由是則知「大口—皇後店─皂角—龍虎台—車坊—沙嶺—牛觗頭—察罕腦兒—鄭谷店—明安驿—泥河兒—李陵台—雙廟兒—桓州—南坡皆納缽也。
車坊亦列為納缽者,因其在缙山縣之東,據前詩之注,則該處有行殿,在流杯池一帶。
甚疑流杯亭之所在地即車坊也。
沙嶺列為納缽者,因周伯琦《紀行》詩詠沙嶺詩注有雲:「右沙嶺二首,是日上都留守官遠迎至此,内廷小宴。
」既有内廷,又有小宴,則此地必為一頓宿地也。
牛觗頭為東路與驿路彙合之交通咽喉,且有郵亭及巡檢亭,亦必為納缽。
尚有三納缽不敢确定者為甕山、程子頭及颉家營。
因此三地名前有「至」字也。
元代納缽間之距離平均為三十裡,巡幸至有納缽處,則皇帝宿于納缽中,至無納缽處,則宿于車帳中,所謂「旌麾匝雲屯,輿帳拟行在」者是也。
北巡時經黑谷辇路東路而上,納缽凡十八,南下時由西路還大都,納缽凡二十四。
○四十六 清曉龍闱侍寝回,鬔松雲鬓對妝台。
绮窗昨夜東風暖,一樹梨花對雨開。
○四十七 金蓮處處有花開,斜插雲鬟笑滿腮。
轅轼向南遵舊典,地椒香裡屬車回。
案:此詩乃詠上都者,因金蓮花僅上都有也。
上都本金桓州之地,金世宗以來,皇帝避暑所在也。
本名金蓮川,其得名之由來,《金史地理志》曰:西京路大同府桓州「曷裡浒東川,更名金蓮川。
世宗曰:『蓮者,連也。
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
』」未言及花字。
而《方輿紀要》雲:「金蓮川,即金世宗納涼之地,産黃花,狀若芙蓉而小,故以名。
」至于金蓮花之形狀,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
」《廣群芳譜》曰:「花色金黃,七瓣環繞其心。
一莖數朶,若蓮而小,六月盛開。
一望遍地金色爛然,至秋花幹而不落,結子如粟米而黑。
」《口北三廳志風俗物産花之屬》條:「金蓮花,生獨石口外,縱瓣似蓮,較制錢稍大,作黃金色,味極澀,佐茗飲之,可療火疾。
」大概與今日之ButterflyC-up略似,惟花狀美麗。
金蓮花為上都名花,元代詩人喜詠之,如乃賢《塞上》詩:「烏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蓮漫地生。
」袁桷《上京雜詠》詩:「金蓮細雨香」,《行路難》詩:「美人羅韈不動塵,匝匝金蓮随步起。
」元朝建上都于金蓮川附近者,蓋因金蓮川為忽必烈潛邸所在也。
忽必烈之開府金蓮川者,當因該地為金之夏都也。
案,中國内地亦産金蓮花,在五台山明月池附近。
《清一統志》:「南台高三十裡,頂周二裡,金蓮、月菊、佛缽花燦發如錦。
」又雲:「東台西南有明月池。
」吳偉業《清涼山贊佛》詩雲:「台上明月池,千葉金蓮開,花花相映發,葉葉同根栽。
」此或可作金世宗命名該地為金蓮川之注腳。
轅轼向南:周伯琦《扈從詩後序》曰:「車駕既幸上都,……七月望日,望祭園陵竣事,屬車轅皆南向,彜典也。
」 地椒:上都附近遍生地椒,周伯琦《扈從詩前序》寫牛群頭以北之情況曰:「而北皆刍牧之地,無樹木,偏生地椒、野茴香、蔥埀等,芳氣襲人。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地椒生處乳羊肥。
」注雲:「地椒,草地牛羊食之,其肉香肥。
」地椒為上京名産,頗有采為食用者。
張昱《辇下曲》:「對朋角飲自相招,黃鼠生燒入地椒。
」 ○四十八 奎章閣下文詞盛,太液池邊遊幸多。
南國女官能翰墨,外間抄得竹枝歌。
[錢注]楊維桢《宮詞》:「海内車書混一時,奎章禦筆寫烏絲。
朝來中使傳宣急,南國宮娥拱鳳池。
」 案:奎章閣,乃元文宗所設之學術機關,如法國之AcademiedesBeauxArts。
《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學士院》條:「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二品。
天曆二年立于興聖殿西,命儒臣進經史之書,考帝王之治。
大學士二員,正三品。
尋升為學士院,大學士正二品,侍書學士從二品,承制學士正三品,供奉學士正四品,參書從五品。
」《元史文宗紀》:天曆二年二月「甲寅,立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以翰休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集賢大學士趙世延并為大學士,侍禦史撒迪、翰林直學士虞集并為侍書學士。
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員」。
又,三月辛未「設奎章閣授經郎二員,職正七品,以勳舊、貴戚子孫及近侍年幼者肄業」。
又,八月「升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二品,更司籍郎為羣玉署,秩正六品。
……立藝文監,秩從三品,隸奎章閣學士院;又立藝林庫、廣成局,皆隸藝文監」。
又,九月「戊辰,敕翰林國史院官同奎章閣學士采輯本朝典故,準唐,宋會要,着為《經世大典》」。
又,至順元年二月「奎章閣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撒迪、虞集辭職,诏谕之曰:『昔我祖宗睿知聰明,其于緻理之道,自然生知。
朕以統緒所傳,實在眇躬,夙夜憂懼,自惟早歲跋涉艱阻,視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于國家治體,豈能周知。
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于前,使朕樂于聽聞。
卿等其推所學以稱朕意,其勿複辭。
」故奎章閣學士及侍書學士悉為經筵官。
其屬官則有:群玉内司,掌秘章圖書寶玩,及凡常禦之物;藝文監,掌以國語(蒙古文)敷譯儒書,及儒書之合校雠者,下設監書博士,品定書畫,擇朝臣之博識者為之;藝林庫,掌藏貯書籍;廣成局,掌傳刻經籍,及印造之事。
總之,奎章閣兼管圖書館、博物院、貴冑學校與印刷局,略似宋之宣和殿,視清之文淵閣功用更廣也。
元文宗之得谥為「文」者,即因其愛好文藝,提倡文藝也。
此時虞集與柯九思等人俱承天眷,而《經世大典》亦編纂于是時。
終文宗一朝,奎章閣學士聖眷極隆,及順帝即位,則頓失其重要性。
至正元年六月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
而以崇文監屬翰林國史院。
奎章閣乃不複存在,而其職責又歸于翰林院矣。
又至正九年因巙巙之請改宣文閣為端本堂,以為皇太子肄業之所,其規模視天曆間微乎其微矣。
薩都剌《奎章閣感興》詩:「奎章三月文章靜,花落春深鎖閣門。
玉座不移天步遠,石碑空有禦書存。
」又:「花落春深似去年,無人再到閣門前。
當時濟濟誇多士,争進文章乞賜錢。
」楊允孚亦有同感,其《灤京雜詠》詩曰:「太平天子重文曹,閣建奎章選俊髦。
一自六龍天上去,至今黃帕禦床高。
」注雲:「昔文宗建奎章閣于大内,年深灑掃,睹禦榻之巍然,感而賦此!」 南國女官:其姓氏不詳。
順帝妃子程一甯即能詩之才女也,初為才人,不知其是否為此詩所詠之女官也。
元末曾有江南女子拱鳳池,巳詳錢注所引楊維桢《宮詞》矣。
而鐵崖另一首《宮詞》又雲:「十三宮女善詞章,長立君王侍幾旁。
阿婉有才還有累,宮中鹦鹉啄條桑。
」黃溍跋曰:「此章借用上官昭容事,美中寓刺。
」則此女官必甚擅權。
按《元氏掖庭記》則程一甯後為「七貴」之一,頗弄權。
竹枝歌:按《唐音癸簽》竹枝為樂府之名,本出巴渝。
元和中劉禹錫谪其地,為新詞,更盛行焉。
後人以七絕詠土俗瑣事,多謂竹枝詞。
元末竹枝詞曾一度風行,楊維桢有《西湖竹枝歌》九首,《呉下竹枝歌》七首,《海鄉竹枝詞》四首,和者甚衆,或有女官傳入宮中。
○四十九 一别諸親三十年,诏令相見出宮垣。
就中苦樂誰知得,内侍叢中不敢言。
案:此詩中之三十年有兩解釋:一為宮人入宮後三十年方令回家省親,然揆諸情理,此宮女之年齡當已達四五十歲,其雙親當已古稀老人矣,能否健在,殊不可知。
二為宮人年齡達三十歲時,内庭遣其還家省親,其父母年齡約半百,尚可能健在。
《元詩選》癸集《萬石退宮人引》曰:「駝絨繡帽紅齒頰,素發微連細紗結,出宮嫁作海商妻,裙腰尚要河西褶。
少年十五二十時,中官教得行步齊。
春羅夜剪繡花帖,階前夜舞高夔麗……舞困樓闌過三十,内家别選娥眉入。
雖名辇送半無家,旋賣珠環問親戚。
一為商婦始自憐,十年不見回番船,年多不記教坊曲,時時尋撥相思弦。
」據此詩則年滿三十之人即可退休矣。
或隻司歌舞者三十退休,如石崇家「房老」,其它宮人仍不許回家也。
然則年滿三十之宮人出宮已半無家可歸,可憐哉!故在宮服役三十年之宮人便成「有所取,無所歸」之慘局。
○五十 上都随駕自西回,女伴遙騎駿馬來。
踏遍路傍青野韭,白翎飛上李陵台。
[錢注]楊維桢《宮詞》:「雞人報曉五門開,鹵簿千官泊虎台。
天上駕鵝先有信,九重鸾駕上京回。
」注:「每歲此禽先駕往返。
」 案:錢氏引楊鐵崖《宮詞》不知注「上都回」或注「白翎」。
若以駕鵝注白翎,則謬矣!須知,白翎雀留鳥也,駕鵝則候鳥也,為性質迥不相同之兩動物。
高士奇《天祿識餘》曰:「朔漠之地無他禽,惟鴻雁與白翎雀,鴻雁畏寒,秋南春北。
白翎雀雖嚴冬冱寒,亦不易處。
」案,漢人以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蒙古人以白翎雀為其歲寒之友,此即劄木合自況之禽也,見前。
此說亦見《元朝秘史》,惟《秘史》則言此說系鐵木真谮劄木合者。
但白翎雀與駕鵝為截然不同之二禽,楊維桢樂府《白翎鵲辭》二章,盛贊該鳥之英武,雲其能制猛獸,尤善擒駕鵝。
其詩曰:「白翎鵲,西極來,金為冠,玉為衣,百鳥見之不敢飛,雄狐猛虎愁神機,先帝親手鞲重爾。
西方奇,海東之青汝何為,下攫草間雉兔肥,奈爾猛虎雄狐狸。
」又「白翎鵲,來西極,地從翼旋山目側,邊風朔氣勁折膠,材官猛箭與之敵,黃狼紫兔不餘力,須臾白雪輕一舉,千仞直,駕鵝灑血當空擲,金頭玉鵛高千尺,千秋萬歲逢玉食。
」白翎雀之蒙古文名作合翼魯合納。
《口北三廳志》卷五《風俗物産白翎雀》條記其形狀曰:「形似鹌鹑,長身短足,善學百鳥之音,性馴可畜。
」又卷十四《藝文》載:「白翎雀,塞上鳥,如鹡鸰而小,翅有白翎,因名白翎雀。
雌雄相呼聲可聽,京師園冶閨閣中多畜之。
」當即今百靈鳥也。
元人頗喜詠之,薩都剌《天錫集外集》《白翎雀》詩:「凄凄幽雀雙白翎,飛飛隻傍烏桓城。
平沙無樹巢弗營,雌雄為樂相和鳴。
」又白翎雀為元代大曲,《靜志居詩話》:「陳雲峤雲:白翎雀,生于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合鳴,自得其樂,世皇因命伶人碩德闾制曲以名之,曲成,上曰:『何其未有哀嫠之音乎?』時譜已傳之矣,至今莫之改。
」至于何以世皇要伶人譜入哀嫠之音,據楊維桢《白翎鵲辭》引言,則有一故事:「按國史脫必禅曰:世皇畋于柳林,聞婦人哭甚哀,明日白翎鵲飛集幹(斡之誤,下遺一耳字)朶上,其聲類哭婦,上感之,因名侍臣制白翎雀詞。
」此可為《宮詞》第二十二首,錢注楊維桢《宮詞》「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之注腳。
白翎雀為唯一出名之元教坊大曲。
據雲其曲「始則雍容和緩,終則急躁繁促,殊無不盡之意。
」至于白翎雀曲之作者,張昱尚有一說,乃河西伶人火倪赤。
自西回:元帝每歲由上都南回大都,例經西路,所謂「東出而西還」也。
西路之納缽凡二十四,其中以中都——即《元史明宗紀》之王忽察都之地——為最出名。
周伯琦《懷秃腦兒》詩曰:「侵晨離白海,辇道轉西邁。
」又《興和郡》詩曰:「北巡必西還。
」《懷來縣》詩曰:「銮輿歲西還。
」皆一再說明皇帝南歸大都時,循西路而返也。
野埀: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無樹木,遍地生地椒、野茴香、蔥、埀,芳氣襲人。
」 李陵台:即十八納缽之一也,為兩都之間之一大納缽,距上都約百裡。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李陵台畔野雲低,月白風清狼夜啼,健卒五千歸未得,至今芳草綠萋萋。
」注:「此地去上京百裡許。
」王恽《秋澗集中堂事記》曰:「次桓州故城,西南四十裡,有李陵故台,道陵勅建祠宇,故址尚在。
」李陵台為灤京八景之一,見《皇元風雅》張天師《灤京八景》詩。
八景者,鳳閣朝陽(即大安閣,見《元宮詞》第一首),龍崗晴雪,勅勒西風,烏桓夕照,灤江曉月,松林夜雨,天山秋猕,陵台晚眺是也。
○五十一 隊裡惟誇三聖奴,清歌妙舞世間無。
禦前供奉蒙深寵,賜得西洋塔納珠。
[錢注]張昱《辇下曲》:「教坊女樂順時秀,豈獨歌傳天下名,意态由來看不足,揭簾半面已傾城。
」 案:錢注誤矣,隊裡雲者,仍指天魔隊,已見前第二十三首、第二十四首,三聖奴乃天魔隊中之白眉也。
天魔舞乃秘密性質,惟内庭有之,至于順時秀則為元代教坊名伶,色藝雙絕,可比美唐代之念奴,雖名躁一時,然富貴人家亦可延緻,并可交男友多人。
三聖奴則藏之金屋,隻能供奉順帝一人。
考元代女伶多名某某秀者,見于《青樓集》者有曹蛾秀,順時秀,連枝秀等。
順時秀本名則為郭芳卿,其人不但善歌,且極聰明。
明大詩人高啟生于元明之交,曾歌詠之,極贊芳卿絕藝也,雖其《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歌》為順時秀弟子而作,其詞曰:「文皇在禦升平日,上苑宸遊駕頻出。
仗中樂部五千人,能唱新聲誰第一?燕國佳人号順時,姿容歌舞總能奇。
中官奉旨時宣喚,立馬門前催畫眉。
建章宮裡長生殿,芍藥初開勅張宴。
龍笙罷奏鳳弦停,共聽嬌喉一莺啭。
遏雲妙響發朱唇,不讓開元許永新。
繡陛花驚飄豔雪,文梁風動委芳塵。
翰林才子山東李,每進新詞蒙上喜。
當筵按罷謝天恩,捧賜纏頭蜀都绮。
晚出銀台酒未消,侯家主第強相邀。
寶钗珠袖尊前賞,占斷春風夜複朝。
回頭樂事浮雲改,瘗玉埋香今幾載?世間遺譜竟誰傳,弟子猶憐一人在……」此詩頗可說明元末時都中演戲風氣甚盛。
塔納:《元朝秘史》旁注及譯文均雲大珠,《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八年「诏回回以答納珠充獻及求售者還之」。
又,至元二十九年「回回人忽不木思售大珠,帝以無用卻之」。
又,至元三十年「回回孛可馬合謀沙等獻大珠,邀價鈔數萬錠,帝曰:『珠何為?當留是錢,以赒貧者。
』」綜以上三條則知答納珠即大珠,答納即塔納之對音也。
王國維蒙古史劄記有專文讨論塔納,謂塔納即今之東珠,宋人稱之曰北珠者也。
然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冊六,則雲答納乃地名,此地産珠,是以珠名答納。
案:馬可波羅時代,印度大商港即名答納,該地曾來中國進貢,《元史》卷十六《世祖紀》: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戊子,「咀喃藩邦遣馬不剌罕丁進金書、寶塔及黑獅子、番布、藥物」。
文中之咀字應為呾字,「呾喃」即T-hana之對音也。
又塔納市瀕印度洋(西洋)海岸屬榜葛剌(Bengal),産大珠,見《星槎勝覽》卷四。
然則塔納宜稱為西珠或南珠,非東珠。
○五十二 按舞婵娟十六人,内園樂部每承恩。
纏頭例是宮中賞,妙樂文殊錦最新。
案:此詩仍詠十六天魔,妙樂奴與文殊奴皆為隊中之翹楚,極負盛譽,名見于《元史》。
順帝酷嗜天魔舞,故《宮詞》中屢詠之。
○五十三 月宮小殿賞中秋,玉宇銀蟾素色浮。
官裡猶思舊風俗,鹧鸪長篴序梁州。
案:月宮小殿,大都殿宇也。
《元史順帝紀》:至正十三年「造清甯殿前山子、月宮諸殿宇」。
鹧鸪曲:金代舊調也。
《大金國志》:「其樂唯鼓笛,其歌唯鹧鸪曲,第高下長短如鹧鸪聲而已。
」《三朝北盟會編》紀女真風俗,亦如是言。
元因金人舊調,好唱鹧鸪曲。
袁桷詩:「蘆笛聲聲吹鹧鸪。
」楊允孚詩:「一曲镫前唱鹧鸪。
」 ○五十四 祈雨番僧鲊答名,降龍剌馬巴缾。
牛酥馬乳宮中賜,小合西頭聽唪經。
[錢注]張昱《辇下曲》:「守内番僧日念吽,禦廚酒肉按時供。
組鈴扇鼓諸天樂,知在龍宮第幾重。
」 案:酢答Jada,《元朝秘史》卷四言成吉思軍與劄木合軍相戰,劄木合軍内有兩人有術,能緻風雨,當其作法呼風喚雨時,不意風雨逆回,天地晦暗,劄木合軍失敗,此能緻風雨故事之蒙古文為劄荅。
即酢答之對音也。
蒙古人行軍之時,作法招緻風雨,似不可能,而誠有其事,蒙古軍多次轉敗為勝,皆作法招緻風雨以轉危為安,最有名之例即三峯山之役。
是役也,拖雷兵迫潼關,時金兵十萬列陣于潼關以待,見蒙古兵少似輕視之,拖雷乃以誘敵計誘之,金兵追擊之,拖雷見事急,乃命人作法術,名「劄答迷失」者以退之,其術以石浸水,取出拭之,雖在炎夏可招緻風雪、嚴寒或暴雨。
蒙古軍中有一康裡人善此術,拖雷命其為之。
拖雷軍着禦寒衣,康裡人作術有驗,即日大雨,次日降雪,起暴風,寒甚。
金兵遂受氣候嚴烈之害而敗。
此事波斯史家剌失德與外尼皆曾詳記之。
《元史》卷一一五睿宗(拖雷)列傳隻言:「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拖雷……遂奮擊于三峯山,大破之,追奔數十裡,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銳盡于此矣。
」未言雪乃招緻者,但《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則有與波斯史書相同之記載:「睿宗令軍中祈雪……夜大雪,深三尺,溝中軍僵立,刀槊凍不能舉。
我軍沖圍而出,金人死者三十餘萬。
」此役為蒙古滅金之先聲,詩人詠之者極夥,耶律鑄、乃賢等人皆有詩歌誦此奇迹。
然蒙古人用此術不僅一次,而是多次,惜尚無史家寫一論文及之。
當大明軍近迫大都時,順帝棄城而逃,明兵追之,蒙古人又借酢答術作法,大風雨将明兵消滅,蒙古人始能逃走。
故蒙古用酢答術亡金,又用酢答術以打回老家也。
此術至清時仍有人行之,今也則亡。
至于酢答其物則為「石子」,但是一種特别的石子。
楊瑀《山居新語》:「蒙古人有能祈雨者,辄以石子數枚浸于水盆中,口念咒語,多獲應驗,石子名酢答,乃走獸腹中之石,大者如鶏卵,小者不一,但得牛馬者為貴,恐亦是牛黃狗寶之類。
」須知一切動物腹中所結之石皆有此種功用。
此石之名酢答,實際上即Jada,玉石之石也。
至于能招緻風雨之術,則自古以來頗有人能通此術,回回人、金川人亦然。
關于酢答,西儒頗讨論之,伯希和(PaulPel-liot)于通報中(公曆一九一二年冊,第四三六—四三八頁),勞佛(Laufer)于中國伊蘭志(Sino-Ira-nica第五二五—五二八頁),《多桑蒙古史》(馮承鈞譯)卷二附錄一《剌失德書所記拖雷攻金之役》,以及外尼《世界侵略者傳》。
剌馬:乾隆《喇嘛說》:「佛法自天竺而至西番,其番僧相傳稱為喇嘛,喇嘛之字漢文不載。
元明史中或訛書剌馬(陶宗儀《辍耕錄》載元時稱帝師為剌馬。
毛奇齡《明武宗外紀》又作剌麻,皆随意對音,故其字不同。
)予獨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
喇嘛又稱黃教,蓋自西番高僧帕克巴(舊作八思巴Pags-Pa)始盛于元。
」蒙古與喇嘛教初次接觸或在憲宗時,忽必烈為皇弟。
當時流行于西藏之宗教為薩迦派(SaSkgaPaSect)。
八思巴(薩斯迦人,族款氏)見忽必烈,頗受尊敬,忽必烈即位後,尊八思巴為國師。
憲宗時那摩為國師,掌釋教,命其創制蒙古新字。
元之崇禮國師,乃一種政治手段。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雲:「世祖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
……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其至,雖帝後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
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或專席于坐隅。
」凡有大筵會時,喇嘛則專席于坐隅以祈雨止,稱曰「止雨壇」。
巴:蒙古語瓶也。
此蒙古字最出名,因乾隆皇帝有鑒于蒙古信奉喇嘛教,操縱西藏活佛轉世,每以蒙古王公子弟為達賴喇嘛之呼畢勒罕,乃定金奔巴瓶法,以掣簽決定活佛轉世。
見《禦制喇嘛說》。
牛酥馬乳:元宮珍羞也。
《辍耕錄》引白珽續演雅十詩之一:「八珍殽龍鳳,此出龍鳳外,荔枝配江■〈蟲兆〉,徒誇有風味。
」原注:「謂迤北八珍也。
所謂八珍,則醍醐,麆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
玄玉漿即馬奶子。
」耶律鑄《雙溪醉隐集行帳八珍序》雲:「麆沆,馬酮也。
」故八珍之中,馬湩有二,兩者之分别則麆沆為精制的普通馬湩,僅系飲料,而玄玉漿則為精制的馬乳,可為酒,能醉人。
至于馬乳之制法,《黑鞑事略》雲:「其軍糧,羊與泲馬(注曰:「手撚其乳曰泲。
」)馬之初乳,日則聽其駒之食,夜則聚之以泲,貯以革器,澒洞數宿,味微酸,始可飲,謂之馬奶子(忽迷思也)。
」徐霆注曰:「霆常見其日中泲馬奶矣。
亦嘗問之,初無拘于日與夜,泲之之法:先令駒子啜教乳路來,趕了駒子,人自用手泲下皮桶中,卻又傾入皮袋撞之,尋常人隻數宿便飲(案此即麆沆也)。
初到金帳,鞑主飲以馬奶,色清而味甜,與尋常色白而濁,味酸而膻者大不同,名曰黑馬奶,蓋清則似黑。
問之則雲:此實撞之七八日,撞多則愈清,清則氣不膻(此玄玉漿也)。
」法王路易第九之使者盧不盧克亦記馬湩之制法雲:「鞑靼人亦制哈喇忽迷思,質言之,黑色馬湩也。
此種馬湩不凝結,蓋凡牲畜未妊孕者,其乳不凝結,而黑色馬湩即取未孕之牝馬制之,使重物下沉,如葡萄酒,飲者待其清飲之,其味甚佳,而性亦滋補。
」至于掌制造馬湩之人,則稱之為哈喇赤,虞集《道園學古錄句容郡王世績碑》雲:「欽察……種人以強勇見信,用掌刍牧之事,奉馬湩以供玉食,馬湩尚黑者,國人謂黑為哈剌,故别号其人哈剌赤。
」又《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傳》:欽察人班都察嘗侍世祖「左右,掌尚方馬畜,歲時挏馬乳以進,色清而味美,号黑馬乳,因目其屬曰哈剌赤」。
蒙古語哈剌者,黑也。
《經世大典馬政》:「在朝置太仆寺,典禦馬及供宗廟、影堂、山陵祭祀與玉食之挏乳。
……供上及諸王百官挏乳,取黑馬乳以奉玉食,謂之細乳,諸王百官者謂之粗乳。
」總之,忽迷思(粗乳)當即麆沆,哈喇忽迷思(細乳)即玄玉漿,其色清,似黑耳。
至于牛酥,即八珍中之醍醐也。
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二《醍醐油》條:「取上等酥油,約重千斤之上者,煎熬過濾淨,用大磁甕貯之,冬月取甕中心不凍者,謂之醍醐。
」何謂酥油?忽思慧曰:「牛乳中取浮凝,熬而為酥。
」是故,牛酥者牛乳之精華也,玄玉漿者馬乳之精華也。
○五十五 比胛裁成土豹皮,着來暖勝黑貂衣。
嚴冬校獵昌平縣,上馬方纔賜貴妃。
[錢注]楊維桢《宮詞》:「北幸和林幄殿寬,句麗女侍倢伃官。
君王自制明妃曲,勅賜琵琶上馬彈。
」 案:錢注與本詩無關。
幸和林,遠征也。
昌平則在大都近畿,為大都領縣,距大都約百裡許。
而和林,為元代嶺北行省省會,本元初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朝之國都,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額爾德尼招一帶,此地頗有曆史,即唐時高昌國之故都,見虞集《高昌王世勳之碑》,耶律鑄《雙溪醉隐集》謂和林西北有回鹘苾伽可汗宮城,和林有名之三碑之一也。
此地,太宗時建城,營宮室,歐洲使者盧不盧克曾莅其境,稱其城名KaraKorum,即《元史》卷一三三《昔都兒傳》中之黑城哈剌火林。
忽必烈之遷都于開平者,因憲宗崩後,諸王奉其弟阿裡不哥為帝于和林,忽必烈不得立,乃别開大會于開平,而選舉為君。
和林遠在漠北,距大都遼遠,順帝一朝幸和林之事絕少。
有之一二次耳。
比胛:當即指比甲。
《元史》卷一一四《世祖昭睿順聖皇後(察必)傳》雲:後「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
比甲又名比肩,《元史輿服志》天子之質孫中有銀鼠比肩之衣,注曰:比肩「俗稱襻子答忽」。
此種元代衣制,明朝沿用之,沈德符《野獲編》卷十四《比甲隻孫》條以為明代婦女仍穿此甲,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用常服,至織金組繡加于衫襖之外,其名亦循舊稱。
又明朝賜瓦剌之物單中,亦有比甲。
《曆代宮詞》曰:「比甲彎弓喚打圍,晾鷹台畔馬如飛,上都青草今黃盡,纔自和林避暑歸。
」其疑此即天啟宮詞中之披肩也,熹宗着之。
土豹皮:土豹之名不見于經傳,然即清朝之猞猁狲也,今稱舍利,或猞猁。
此物即今國際皮革市場上之Lynx,清時一品大員方能穿猞猁,又郡王穿猞猁。
黑貂衣:元人以黑貂裘為珍品,極為名貴,鐵木真妻孛兒帖夫人拜見舅姑之禮物即此黑貂襖也。
後鐵木真以此獻王罕,求其助兵收回已散之部衆,故黑貂襖為元太祖微時之政治資本,其妻之嫁妝也。
據楊賓《柳邊紀略》,貂衣以色定品級,紫黑色者為上,黃色次之,白斯下也。
紫黑色中,又以毛平而理密者為上,必以此等上上貂皮為裘,因元宮之壁衣,冬日挂貂以禦寒,必以次等為之也。
貴妃:不知是否為七貴之一,因順帝之妃佩貴妃印者甚多,《元氏掖庭記》曰:「順帝宮嫔進禦無紀,佩夫人貴妃印者不下百數,如淑妃龍瑞嬌、程一甯、戈小娥、麗妃張阿芸、支祁氏,才人英英,凝香兒尤是寵愛,宮中稱為七貴。
」 ○五十六 月夜西宮聽按筝,文殊指撥太分明。
清音浏亮天顔喜,彈罷還教合鳳笙。
案:此詩仍詠天魔女。
文殊者,文殊奴也。
月夜西宮當指穆清閣。
權衡《庚申外史》言順帝怕廷臣谏止,乃修隧道暗通天魔舞女住處,每月夜潛由隧道訪間,以晝為夜,歌舞達旦。
文殊奴善舞,據此詩,則又善按筝,可謂多藝才女矣。
或伊亦擅吹笙? ○五十七 包髻團衫别樣妝,東朝谒罷出宮牆。
内中多有親姨嫂,潛與交州百和香。
案:此詩詠女真婦女入宮探望其在宮中之親戚,或可得大内中值錢之物,稍補家用者。
包髻團衫:乃金人裝束,《金史》卷四十三《輿服志》雲:「婦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編繡全枝花,周身六襞積,謂之團衫。
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領,左衽,掖縫,兩傍複為雙襞積,前拂地,後曳地尺餘。
帶色用紅黃,前雙垂至下齊。
年老者以皂紗籠髻如巾狀,散綴玉钿于上,謂之玉逍遙。
此皆遼服也。
金亦襲之。
」「玉逍遙」即包髻也。
《遼史輿服志》未言婦人服裝,借此略知一二。
《辍耕錄賢孝》條:「國朝婦人禮服:達旦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
」禮服即今日所謂Formal也。
至于漢
此路為禁路,非軍務不得通行也。
○四十二 憔悴花容隻自知,番思嬌小入宮時。
經年不識東風面,蹙損春山為阿誰。
○四十三 小樓春殘杏花寒,象鼎煙銷寶篆殘。
情思不歡梳洗懶,半偏雲髻倚闌幹。
○四十四 年年避暑出居庸,北望灤京朔漠中。
經過缙雲山水秀,吳姬疑是越江東。
[錢注]柯九思《宮詞》:「黃金幄殿載前車,象背駝峰盡寶珠。
三十六宮齊上馬,太平清暑幸灤都。
」 案:避暑,元帝巡幸上都為清暑上都。
清暑之地,不僅上都,尚有東西涼亭、察罕腦兒等處。
蒙古人懼炎熱,張德輝《邊堠紀行》雲:「大率遇夏則就高寒之地以避之。
」上都,冱寒之地也。
居庸:即居庸關也。
出居庸關即北幸灤京也。
上都瀕灤水之陽,且為阙庭所在,故亦名灤都。
是故元詩人楊允孚詠上都之詩百首,即名《灤京雜詠》也。
清之熱河避暑山莊,亦有灤京之稱,此朝鮮文人柳得恭之筆記名《灤陽錄》之故也。
居庸見燕京八景注。
缙雲:缙山縣也。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雲:「缙山縣,缙雲氏山下,地沃衍,宜粟,粒甚大,歲供内膳,今名龍慶州者,仁廟降誕其地故也。
」此地在《元史地理志龍慶州》條:「唐為妫川縣,金為缙山縣。
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複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聖州。
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
延佑三年割缙山、懷來隸大都,升缙山為龍慶州。
」因仁宗生于該地,故仁宗即位後建行宮于此。
《元史英宗紀》:至治元年,「作行殿于缙山流杯池」。
可知此地頗有宮殿式建築物。
至于雲州,則《元史地理志上都路雲州》條:「古望雲川地,契丹置望雲縣,金因之。
元中統四年,升縣為雲州。
……至元二十八年,複升宣德之龍門鎮為望雲縣,隸雲州。
」雲州亦有行宮,見柳貫《上京紀行詩》:「幾驿雲州避暑宮。
」雲州有寺,見《元史》卷一三八《馬紮兒台傳》:「仁宗嘗建寺雲州九峯山,未成而崩,馬紮兒台以私财成之。
」雲州附近似多暴風雨。
《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帝嘗駐跸雲州,遇烈風暴雨,山水大至,車馬人畜皆漂溺,脫脫抱皇太子單騎登山,乃免。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膽巴傳》:「成宗北巡,命膽巴以象輿前導。
過雲州,語諸弟子曰:『此地有靈怪,恐驚乘輿,當密持神咒以厭之。
』未幾,風雨大至,衆鹹震懼,惟幄殿無虞。
」乃賢《金台集上京紀行龍門》詩注雲:「元統間,知樞密院事都剌帖木兒過峽中,見二羊鬪,頃刻大雨,水溢,姬妾辎重皆為漂溺。
」 山水秀:每歲元帝北巡,東出而西返,東出即以黑谷辇路赴上都也。
此道中之山水以缙山、望雲一帶最為秀麗。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州(龍慶州)前有澗,名芗水,風物可愛。
又明日入黑谷,過色澤嶺,其山高峻,曲折而上,凡十八盤而平地。
遂曆龍門……至沙嶺,凡三百一十裡,皆山路崎岖,兩岸懸崖峭壁,深林複谷,中則亂石荦确,澗水合流,淙淙終日,深處數丈,關有橋,淺處馬涉頗囏。
人煙并村塢僻處二三十家……山路将盡,兩山尤奇聳,高出雲表,如洞門然,林木茂郁,多巨材。
近沙嶺,則土山連亘,堆阜聯絡,惟青草而已。
」其《紀行詩》有雲:「缙雲山獨秀,沃壤歲常豐……誰信幽燕北,翻如楚越東?」袁桷《望雲州》詩:「望雲州裡松花白,金閣山前木葉丹,駐馬搖鞭遊不到,還家寫作畫圖看。
」虞集《題灤陽胡氏雪溪卷》序曰:「去年予與侍禦史馬公同被召出居庸,未盡東折入馬家甕,望缙山,度龍門百折之水,登色澤嶺,過黑谷,至于沙嶺,乃還。
道中奇峯秀石,雜以嘉木香草,辇道行其中。
予二人按辔徐行,相謂頗似越中,但非扁舟耳。
适雨過,流潦如奔泉,則亦不甚相遠。
郭熙《畫記》言,畫山水數百裡間必有精神聚處,乃足記。
散地不足書。
此曲折有可觀。
恨不令郭生見之!」以江南人周伯琦、虞集贊缙雲一帶頗似越中,足證該地風景美麗。
吳姬:當指元宮女之江南籍者,從順帝北巡,驚燕北風光明媚也。
○四十五 鬼赤遙催駝鼓鳴,短檐氈帽傍車行。
上京咫尺山川好,納缽南來十八程。
[錢注]張昱《辇下曲》:「當年大駕幸灤京,象背前馱幄殿行。
國老手垆先引導,白頭連騎出都城。
」周伯琦《扈從詩序》曰:「國語曰納缽者,猶漢言宿頓所也。
」 案:鬼赤即貴赤。
本意為善走者,或作貴由赤。
楊瑀《山居新話》:「皇朝貴由赤,每歲試其力,名之曰放走。
監對者封記其發,以一繩欄定,俟齊,去繩走之。
大都自河西務起至大内,上都自泥河兒至内中,越三時一百八十裡,直至禦前,稱萬歲,禮拜而止。
頭名者賞銀一錠,第二名賞段子四表裡,第三名賞二表裡,餘各一表裡。
」此即今日之長途賽跑(Marathon),但上都競走之起點不一定自泥兒河開始。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宮中又放灤河走,相國家奴第一籌。
」注雲:「灤河至上京二百裡,走者名貴赤,黎明放自灤河,至禦前已初申刻,上賞。
」「黎明」兩字不甚科學,無法知共走若幹時,當系三時多。
當時中國之時辰約為現在之兩小時。
放走二百裡路須六至七個小時,約每小時行三十華裡。
張昱《辇下曲》亦詠及之。
「放教貴赤一齊行,平地風生有翅身。
未解刻期争拜下,禦前成個賞金銀。
」貴由既為神行軍,乃構成元代軍制中一特殊兵種,隸貴赤衛,元代之精兵也。
然初由流氓編成。
《元史》卷一三五《明安傳》:「世祖诏民之蕩析離居及僧道、漏籍諸色人不當差徭者萬餘人充貴赤。
」此至元二十四年事也。
由于貴赤之勇敢善戰,貴赤軍乃擢為皇帝之親軍。
《元史成宗紀》:「賜貴赤親軍貧乏戶鈔四萬一千五百餘錠。
」據《馬可波羅行紀》,則皇帝田獵時貴赤任警備工作。
兩都相望約千裡,以善走之貴赤充扈從之警衛,洵适當人選也。
駝鼓:即駱駝鼓也。
《元史輿服志儀仗》條:「駝鼓,設金裝鉸具,花罽鞍褥橐箧,前峰樹皂纛,或施采旗,後峰樹小旗,絡腦,當胸……一人乘之,系以毛繩。
凡行幸,先鳴鼓于駝,以威振遠迩,亦以試橋梁伏水而次象焉。
」案元帝北巡,往來所乘之帳輿,以象駕之,稱之曰象輿。
駝鼓為象輿之前驅,兩者為元詩人之話題,每并詠之。
周伯琦詩:「雷轟駝鼓振,霞絢象輿行。
」是也。
短檐氈帽:《元史》卷一一四《世祖昭睿順聖皇後(察必)傳》:「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
帝大喜。
」于是時皆效之,而成短檐帽制。
《多桑蒙古史》叙及蒙古之衣冠,有雲:「頭戴各色扁帽,帽檐稍稍鼓起。
」 十八納缽:即元帝北巡時東出之黑谷辇路所經之十八頓宿所也。
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啟行至大口,曆皇後店、皂角,至龍虎台,皆納缽也……過居庸關而北,遂自東路至甕山,明日至車坊,在缙山縣之東……又明日入黑谷,過色澤嶺……遂曆龍門及黑石頭,過黃土嶺,至程子頭,又過摩兒嶺,至颉家營,曆白答兒,至沙嶺,自車坊黑谷至此凡三百一十裡……遂曆黑嘴兒,至失八兒秃,其地又名牛觗頭。
其地有驿,有郵亭,有巡檢司,阛阓甚盛,居者三千餘家,驿路至此相合而北。
……至察罕腦兒,雲然者猶漢言白海也,其地有水灤……有行在,宮有亨嘉,阙庭如上京而殺焉。
……此去納缽曰鄭谷店,曰明安驿、泥河兒,曰李陵台驿、雙廟兒,遂至桓州,曰六十裡店……前至南坡店,去上京止一舍耳。
」由是則知「大口—皇後店─皂角—龍虎台—車坊—沙嶺—牛觗頭—察罕腦兒—鄭谷店—明安驿—泥河兒—李陵台—雙廟兒—桓州—南坡皆納缽也。
車坊亦列為納缽者,因其在缙山縣之東,據前詩之注,則該處有行殿,在流杯池一帶。
甚疑流杯亭之所在地即車坊也。
沙嶺列為納缽者,因周伯琦《紀行》詩詠沙嶺詩注有雲:「右沙嶺二首,是日上都留守官遠迎至此,内廷小宴。
」既有内廷,又有小宴,則此地必為一頓宿地也。
牛觗頭為東路與驿路彙合之交通咽喉,且有郵亭及巡檢亭,亦必為納缽。
尚有三納缽不敢确定者為甕山、程子頭及颉家營。
因此三地名前有「至」字也。
元代納缽間之距離平均為三十裡,巡幸至有納缽處,則皇帝宿于納缽中,至無納缽處,則宿于車帳中,所謂「旌麾匝雲屯,輿帳拟行在」者是也。
北巡時經黑谷辇路東路而上,納缽凡十八,南下時由西路還大都,納缽凡二十四。
○四十六 清曉龍闱侍寝回,鬔松雲鬓對妝台。
绮窗昨夜東風暖,一樹梨花對雨開。
○四十七 金蓮處處有花開,斜插雲鬟笑滿腮。
轅轼向南遵舊典,地椒香裡屬車回。
案:此詩乃詠上都者,因金蓮花僅上都有也。
上都本金桓州之地,金世宗以來,皇帝避暑所在也。
本名金蓮川,其得名之由來,《金史地理志》曰:西京路大同府桓州「曷裡浒東川,更名金蓮川。
世宗曰:『蓮者,連也。
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
』」未言及花字。
而《方輿紀要》雲:「金蓮川,即金世宗納涼之地,産黃花,狀若芙蓉而小,故以名。
」至于金蓮花之形狀,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黃。
」《廣群芳譜》曰:「花色金黃,七瓣環繞其心。
一莖數朶,若蓮而小,六月盛開。
一望遍地金色爛然,至秋花幹而不落,結子如粟米而黑。
」《口北三廳志風俗物産花之屬》條:「金蓮花,生獨石口外,縱瓣似蓮,較制錢稍大,作黃金色,味極澀,佐茗飲之,可療火疾。
」大概與今日之ButterflyC-up略似,惟花狀美麗。
金蓮花為上都名花,元代詩人喜詠之,如乃賢《塞上》詩:「烏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蓮漫地生。
」袁桷《上京雜詠》詩:「金蓮細雨香」,《行路難》詩:「美人羅韈不動塵,匝匝金蓮随步起。
」元朝建上都于金蓮川附近者,蓋因金蓮川為忽必烈潛邸所在也。
忽必烈之開府金蓮川者,當因該地為金之夏都也。
案,中國内地亦産金蓮花,在五台山明月池附近。
《清一統志》:「南台高三十裡,頂周二裡,金蓮、月菊、佛缽花燦發如錦。
」又雲:「東台西南有明月池。
」吳偉業《清涼山贊佛》詩雲:「台上明月池,千葉金蓮開,花花相映發,葉葉同根栽。
」此或可作金世宗命名該地為金蓮川之注腳。
轅轼向南:周伯琦《扈從詩後序》曰:「車駕既幸上都,……七月望日,望祭園陵竣事,屬車轅皆南向,彜典也。
」 地椒:上都附近遍生地椒,周伯琦《扈從詩前序》寫牛群頭以北之情況曰:「而北皆刍牧之地,無樹木,偏生地椒、野茴香、蔥埀等,芳氣襲人。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地椒生處乳羊肥。
」注雲:「地椒,草地牛羊食之,其肉香肥。
」地椒為上京名産,頗有采為食用者。
張昱《辇下曲》:「對朋角飲自相招,黃鼠生燒入地椒。
」 ○四十八 奎章閣下文詞盛,太液池邊遊幸多。
南國女官能翰墨,外間抄得竹枝歌。
[錢注]楊維桢《宮詞》:「海内車書混一時,奎章禦筆寫烏絲。
朝來中使傳宣急,南國宮娥拱鳳池。
」 案:奎章閣,乃元文宗所設之學術機關,如法國之AcademiedesBeauxArts。
《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學士院》條:「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二品。
天曆二年立于興聖殿西,命儒臣進經史之書,考帝王之治。
大學士二員,正三品。
尋升為學士院,大學士正二品,侍書學士從二品,承制學士正三品,供奉學士正四品,參書從五品。
」《元史文宗紀》:天曆二年二月「甲寅,立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以翰休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集賢大學士趙世延并為大學士,侍禦史撒迪、翰林直學士虞集并為侍書學士。
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員」。
又,三月辛未「設奎章閣授經郎二員,職正七品,以勳舊、貴戚子孫及近侍年幼者肄業」。
又,八月「升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二品,更司籍郎為羣玉署,秩正六品。
……立藝文監,秩從三品,隸奎章閣學士院;又立藝林庫、廣成局,皆隸藝文監」。
又,九月「戊辰,敕翰林國史院官同奎章閣學士采輯本朝典故,準唐,宋會要,着為《經世大典》」。
又,至順元年二月「奎章閣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撒迪、虞集辭職,诏谕之曰:『昔我祖宗睿知聰明,其于緻理之道,自然生知。
朕以統緒所傳,實在眇躬,夙夜憂懼,自惟早歲跋涉艱阻,視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于國家治體,豈能周知。
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于前,使朕樂于聽聞。
卿等其推所學以稱朕意,其勿複辭。
」故奎章閣學士及侍書學士悉為經筵官。
其屬官則有:群玉内司,掌秘章圖書寶玩,及凡常禦之物;藝文監,掌以國語(蒙古文)敷譯儒書,及儒書之合校雠者,下設監書博士,品定書畫,擇朝臣之博識者為之;藝林庫,掌藏貯書籍;廣成局,掌傳刻經籍,及印造之事。
總之,奎章閣兼管圖書館、博物院、貴冑學校與印刷局,略似宋之宣和殿,視清之文淵閣功用更廣也。
元文宗之得谥為「文」者,即因其愛好文藝,提倡文藝也。
此時虞集與柯九思等人俱承天眷,而《經世大典》亦編纂于是時。
終文宗一朝,奎章閣學士聖眷極隆,及順帝即位,則頓失其重要性。
至正元年六月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
而以崇文監屬翰林國史院。
奎章閣乃不複存在,而其職責又歸于翰林院矣。
又至正九年因巙巙之請改宣文閣為端本堂,以為皇太子肄業之所,其規模視天曆間微乎其微矣。
薩都剌《奎章閣感興》詩:「奎章三月文章靜,花落春深鎖閣門。
玉座不移天步遠,石碑空有禦書存。
」又:「花落春深似去年,無人再到閣門前。
當時濟濟誇多士,争進文章乞賜錢。
」楊允孚亦有同感,其《灤京雜詠》詩曰:「太平天子重文曹,閣建奎章選俊髦。
一自六龍天上去,至今黃帕禦床高。
」注雲:「昔文宗建奎章閣于大内,年深灑掃,睹禦榻之巍然,感而賦此!」 南國女官:其姓氏不詳。
順帝妃子程一甯即能詩之才女也,初為才人,不知其是否為此詩所詠之女官也。
元末曾有江南女子拱鳳池,巳詳錢注所引楊維桢《宮詞》矣。
而鐵崖另一首《宮詞》又雲:「十三宮女善詞章,長立君王侍幾旁。
阿婉有才還有累,宮中鹦鹉啄條桑。
」黃溍跋曰:「此章借用上官昭容事,美中寓刺。
」則此女官必甚擅權。
按《元氏掖庭記》則程一甯後為「七貴」之一,頗弄權。
竹枝歌:按《唐音癸簽》竹枝為樂府之名,本出巴渝。
元和中劉禹錫谪其地,為新詞,更盛行焉。
後人以七絕詠土俗瑣事,多謂竹枝詞。
元末竹枝詞曾一度風行,楊維桢有《西湖竹枝歌》九首,《呉下竹枝歌》七首,《海鄉竹枝詞》四首,和者甚衆,或有女官傳入宮中。
○四十九 一别諸親三十年,诏令相見出宮垣。
就中苦樂誰知得,内侍叢中不敢言。
案:此詩中之三十年有兩解釋:一為宮人入宮後三十年方令回家省親,然揆諸情理,此宮女之年齡當已達四五十歲,其雙親當已古稀老人矣,能否健在,殊不可知。
二為宮人年齡達三十歲時,内庭遣其還家省親,其父母年齡約半百,尚可能健在。
《元詩選》癸集《萬石退宮人引》曰:「駝絨繡帽紅齒頰,素發微連細紗結,出宮嫁作海商妻,裙腰尚要河西褶。
少年十五二十時,中官教得行步齊。
春羅夜剪繡花帖,階前夜舞高夔麗……舞困樓闌過三十,内家别選娥眉入。
雖名辇送半無家,旋賣珠環問親戚。
一為商婦始自憐,十年不見回番船,年多不記教坊曲,時時尋撥相思弦。
」據此詩則年滿三十之人即可退休矣。
或隻司歌舞者三十退休,如石崇家「房老」,其它宮人仍不許回家也。
然則年滿三十之宮人出宮已半無家可歸,可憐哉!故在宮服役三十年之宮人便成「有所取,無所歸」之慘局。
○五十 上都随駕自西回,女伴遙騎駿馬來。
踏遍路傍青野韭,白翎飛上李陵台。
[錢注]楊維桢《宮詞》:「雞人報曉五門開,鹵簿千官泊虎台。
天上駕鵝先有信,九重鸾駕上京回。
」注:「每歲此禽先駕往返。
」 案:錢氏引楊鐵崖《宮詞》不知注「上都回」或注「白翎」。
若以駕鵝注白翎,則謬矣!須知,白翎雀留鳥也,駕鵝則候鳥也,為性質迥不相同之兩動物。
高士奇《天祿識餘》曰:「朔漠之地無他禽,惟鴻雁與白翎雀,鴻雁畏寒,秋南春北。
白翎雀雖嚴冬冱寒,亦不易處。
」案,漢人以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蒙古人以白翎雀為其歲寒之友,此即劄木合自況之禽也,見前。
此說亦見《元朝秘史》,惟《秘史》則言此說系鐵木真谮劄木合者。
但白翎雀與駕鵝為截然不同之二禽,楊維桢樂府《白翎鵲辭》二章,盛贊該鳥之英武,雲其能制猛獸,尤善擒駕鵝。
其詩曰:「白翎鵲,西極來,金為冠,玉為衣,百鳥見之不敢飛,雄狐猛虎愁神機,先帝親手鞲重爾。
西方奇,海東之青汝何為,下攫草間雉兔肥,奈爾猛虎雄狐狸。
」又「白翎鵲,來西極,地從翼旋山目側,邊風朔氣勁折膠,材官猛箭與之敵,黃狼紫兔不餘力,須臾白雪輕一舉,千仞直,駕鵝灑血當空擲,金頭玉鵛高千尺,千秋萬歲逢玉食。
」白翎雀之蒙古文名作合翼魯合納。
《口北三廳志》卷五《風俗物産白翎雀》條記其形狀曰:「形似鹌鹑,長身短足,善學百鳥之音,性馴可畜。
」又卷十四《藝文》載:「白翎雀,塞上鳥,如鹡鸰而小,翅有白翎,因名白翎雀。
雌雄相呼聲可聽,京師園冶閨閣中多畜之。
」當即今百靈鳥也。
元人頗喜詠之,薩都剌《天錫集外集》《白翎雀》詩:「凄凄幽雀雙白翎,飛飛隻傍烏桓城。
平沙無樹巢弗營,雌雄為樂相和鳴。
」又白翎雀為元代大曲,《靜志居詩話》:「陳雲峤雲:白翎雀,生于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合鳴,自得其樂,世皇因命伶人碩德闾制曲以名之,曲成,上曰:『何其未有哀嫠之音乎?』時譜已傳之矣,至今莫之改。
」至于何以世皇要伶人譜入哀嫠之音,據楊維桢《白翎鵲辭》引言,則有一故事:「按國史脫必禅曰:世皇畋于柳林,聞婦人哭甚哀,明日白翎鵲飛集幹(斡之誤,下遺一耳字)朶上,其聲類哭婦,上感之,因名侍臣制白翎雀詞。
」此可為《宮詞》第二十二首,錢注楊維桢《宮詞》「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之注腳。
白翎雀為唯一出名之元教坊大曲。
據雲其曲「始則雍容和緩,終則急躁繁促,殊無不盡之意。
」至于白翎雀曲之作者,張昱尚有一說,乃河西伶人火倪赤。
自西回:元帝每歲由上都南回大都,例經西路,所謂「東出而西還」也。
西路之納缽凡二十四,其中以中都——即《元史明宗紀》之王忽察都之地——為最出名。
周伯琦《懷秃腦兒》詩曰:「侵晨離白海,辇道轉西邁。
」又《興和郡》詩曰:「北巡必西還。
」《懷來縣》詩曰:「銮輿歲西還。
」皆一再說明皇帝南歸大都時,循西路而返也。
野埀:周伯琦《扈從詩前序》曰:「無樹木,遍地生地椒、野茴香、蔥、埀,芳氣襲人。
」 李陵台:即十八納缽之一也,為兩都之間之一大納缽,距上都約百裡。
楊允孚《灤京雜詠》詩:「李陵台畔野雲低,月白風清狼夜啼,健卒五千歸未得,至今芳草綠萋萋。
」注:「此地去上京百裡許。
」王恽《秋澗集中堂事記》曰:「次桓州故城,西南四十裡,有李陵故台,道陵勅建祠宇,故址尚在。
」李陵台為灤京八景之一,見《皇元風雅》張天師《灤京八景》詩。
八景者,鳳閣朝陽(即大安閣,見《元宮詞》第一首),龍崗晴雪,勅勒西風,烏桓夕照,灤江曉月,松林夜雨,天山秋猕,陵台晚眺是也。
○五十一 隊裡惟誇三聖奴,清歌妙舞世間無。
禦前供奉蒙深寵,賜得西洋塔納珠。
[錢注]張昱《辇下曲》:「教坊女樂順時秀,豈獨歌傳天下名,意态由來看不足,揭簾半面已傾城。
」 案:錢注誤矣,隊裡雲者,仍指天魔隊,已見前第二十三首、第二十四首,三聖奴乃天魔隊中之白眉也。
天魔舞乃秘密性質,惟内庭有之,至于順時秀則為元代教坊名伶,色藝雙絕,可比美唐代之念奴,雖名躁一時,然富貴人家亦可延緻,并可交男友多人。
三聖奴則藏之金屋,隻能供奉順帝一人。
考元代女伶多名某某秀者,見于《青樓集》者有曹蛾秀,順時秀,連枝秀等。
順時秀本名則為郭芳卿,其人不但善歌,且極聰明。
明大詩人高啟生于元明之交,曾歌詠之,極贊芳卿絕藝也,雖其《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歌》為順時秀弟子而作,其詞曰:「文皇在禦升平日,上苑宸遊駕頻出。
仗中樂部五千人,能唱新聲誰第一?燕國佳人号順時,姿容歌舞總能奇。
中官奉旨時宣喚,立馬門前催畫眉。
建章宮裡長生殿,芍藥初開勅張宴。
龍笙罷奏鳳弦停,共聽嬌喉一莺啭。
遏雲妙響發朱唇,不讓開元許永新。
繡陛花驚飄豔雪,文梁風動委芳塵。
翰林才子山東李,每進新詞蒙上喜。
當筵按罷謝天恩,捧賜纏頭蜀都绮。
晚出銀台酒未消,侯家主第強相邀。
寶钗珠袖尊前賞,占斷春風夜複朝。
回頭樂事浮雲改,瘗玉埋香今幾載?世間遺譜竟誰傳,弟子猶憐一人在……」此詩頗可說明元末時都中演戲風氣甚盛。
塔納:《元朝秘史》旁注及譯文均雲大珠,《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八年「诏回回以答納珠充獻及求售者還之」。
又,至元二十九年「回回人忽不木思售大珠,帝以無用卻之」。
又,至元三十年「回回孛可馬合謀沙等獻大珠,邀價鈔數萬錠,帝曰:『珠何為?當留是錢,以赒貧者。
』」綜以上三條則知答納珠即大珠,答納即塔納之對音也。
王國維蒙古史劄記有專文讨論塔納,謂塔納即今之東珠,宋人稱之曰北珠者也。
然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冊六,則雲答納乃地名,此地産珠,是以珠名答納。
案:馬可波羅時代,印度大商港即名答納,該地曾來中國進貢,《元史》卷十六《世祖紀》: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戊子,「咀喃藩邦遣馬不剌罕丁進金書、寶塔及黑獅子、番布、藥物」。
文中之咀字應為呾字,「呾喃」即T-hana之對音也。
又塔納市瀕印度洋(西洋)海岸屬榜葛剌(Bengal),産大珠,見《星槎勝覽》卷四。
然則塔納宜稱為西珠或南珠,非東珠。
○五十二 按舞婵娟十六人,内園樂部每承恩。
纏頭例是宮中賞,妙樂文殊錦最新。
案:此詩仍詠十六天魔,妙樂奴與文殊奴皆為隊中之翹楚,極負盛譽,名見于《元史》。
順帝酷嗜天魔舞,故《宮詞》中屢詠之。
○五十三 月宮小殿賞中秋,玉宇銀蟾素色浮。
官裡猶思舊風俗,鹧鸪長篴序梁州。
案:月宮小殿,大都殿宇也。
《元史順帝紀》:至正十三年「造清甯殿前山子、月宮諸殿宇」。
鹧鸪曲:金代舊調也。
《大金國志》:「其樂唯鼓笛,其歌唯鹧鸪曲,第高下長短如鹧鸪聲而已。
」《三朝北盟會編》紀女真風俗,亦如是言。
元因金人舊調,好唱鹧鸪曲。
袁桷詩:「蘆笛聲聲吹鹧鸪。
」楊允孚詩:「一曲镫前唱鹧鸪。
」 ○五十四 祈雨番僧鲊答名,降龍剌馬巴缾。
牛酥馬乳宮中賜,小合西頭聽唪經。
[錢注]張昱《辇下曲》:「守内番僧日念吽,禦廚酒肉按時供。
組鈴扇鼓諸天樂,知在龍宮第幾重。
」 案:酢答Jada,《元朝秘史》卷四言成吉思軍與劄木合軍相戰,劄木合軍内有兩人有術,能緻風雨,當其作法呼風喚雨時,不意風雨逆回,天地晦暗,劄木合軍失敗,此能緻風雨故事之蒙古文為劄荅。
即酢答之對音也。
蒙古人行軍之時,作法招緻風雨,似不可能,而誠有其事,蒙古軍多次轉敗為勝,皆作法招緻風雨以轉危為安,最有名之例即三峯山之役。
是役也,拖雷兵迫潼關,時金兵十萬列陣于潼關以待,見蒙古兵少似輕視之,拖雷乃以誘敵計誘之,金兵追擊之,拖雷見事急,乃命人作法術,名「劄答迷失」者以退之,其術以石浸水,取出拭之,雖在炎夏可招緻風雪、嚴寒或暴雨。
蒙古軍中有一康裡人善此術,拖雷命其為之。
拖雷軍着禦寒衣,康裡人作術有驗,即日大雨,次日降雪,起暴風,寒甚。
金兵遂受氣候嚴烈之害而敗。
此事波斯史家剌失德與外尼皆曾詳記之。
《元史》卷一一五睿宗(拖雷)列傳隻言:「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拖雷……遂奮擊于三峯山,大破之,追奔數十裡,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銳盡于此矣。
」未言雪乃招緻者,但《元史》卷一四九《郭寶玉傳》則有與波斯史書相同之記載:「睿宗令軍中祈雪……夜大雪,深三尺,溝中軍僵立,刀槊凍不能舉。
我軍沖圍而出,金人死者三十餘萬。
」此役為蒙古滅金之先聲,詩人詠之者極夥,耶律鑄、乃賢等人皆有詩歌誦此奇迹。
然蒙古人用此術不僅一次,而是多次,惜尚無史家寫一論文及之。
當大明軍近迫大都時,順帝棄城而逃,明兵追之,蒙古人又借酢答術作法,大風雨将明兵消滅,蒙古人始能逃走。
故蒙古用酢答術亡金,又用酢答術以打回老家也。
此術至清時仍有人行之,今也則亡。
至于酢答其物則為「石子」,但是一種特别的石子。
楊瑀《山居新語》:「蒙古人有能祈雨者,辄以石子數枚浸于水盆中,口念咒語,多獲應驗,石子名酢答,乃走獸腹中之石,大者如鶏卵,小者不一,但得牛馬者為貴,恐亦是牛黃狗寶之類。
」須知一切動物腹中所結之石皆有此種功用。
此石之名酢答,實際上即Jada,玉石之石也。
至于能招緻風雨之術,則自古以來頗有人能通此術,回回人、金川人亦然。
關于酢答,西儒頗讨論之,伯希和(PaulPel-liot)于通報中(公曆一九一二年冊,第四三六—四三八頁),勞佛(Laufer)于中國伊蘭志(Sino-Ira-nica第五二五—五二八頁),《多桑蒙古史》(馮承鈞譯)卷二附錄一《剌失德書所記拖雷攻金之役》,以及外尼《世界侵略者傳》。
剌馬:乾隆《喇嘛說》:「佛法自天竺而至西番,其番僧相傳稱為喇嘛,喇嘛之字漢文不載。
元明史中或訛書剌馬(陶宗儀《辍耕錄》載元時稱帝師為剌馬。
毛奇齡《明武宗外紀》又作剌麻,皆随意對音,故其字不同。
)予獨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人之意耳。
喇嘛又稱黃教,蓋自西番高僧帕克巴(舊作八思巴Pags-Pa)始盛于元。
」蒙古與喇嘛教初次接觸或在憲宗時,忽必烈為皇弟。
當時流行于西藏之宗教為薩迦派(SaSkgaPaSect)。
八思巴(薩斯迦人,族款氏)見忽必烈,頗受尊敬,忽必烈即位後,尊八思巴為國師。
憲宗時那摩為國師,掌釋教,命其創制蒙古新字。
元之崇禮國師,乃一種政治手段。
《元史》卷二○二《釋老傳》雲:「世祖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
……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其至,雖帝後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
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或專席于坐隅。
」凡有大筵會時,喇嘛則專席于坐隅以祈雨止,稱曰「止雨壇」。
巴:蒙古語瓶也。
此蒙古字最出名,因乾隆皇帝有鑒于蒙古信奉喇嘛教,操縱西藏活佛轉世,每以蒙古王公子弟為達賴喇嘛之呼畢勒罕,乃定金奔巴瓶法,以掣簽決定活佛轉世。
見《禦制喇嘛說》。
牛酥馬乳:元宮珍羞也。
《辍耕錄》引白珽續演雅十詩之一:「八珍殽龍鳳,此出龍鳳外,荔枝配江■〈蟲兆〉,徒誇有風味。
」原注:「謂迤北八珍也。
所謂八珍,則醍醐,麆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
玄玉漿即馬奶子。
」耶律鑄《雙溪醉隐集行帳八珍序》雲:「麆沆,馬酮也。
」故八珍之中,馬湩有二,兩者之分别則麆沆為精制的普通馬湩,僅系飲料,而玄玉漿則為精制的馬乳,可為酒,能醉人。
至于馬乳之制法,《黑鞑事略》雲:「其軍糧,羊與泲馬(注曰:「手撚其乳曰泲。
」)馬之初乳,日則聽其駒之食,夜則聚之以泲,貯以革器,澒洞數宿,味微酸,始可飲,謂之馬奶子(忽迷思也)。
」徐霆注曰:「霆常見其日中泲馬奶矣。
亦嘗問之,初無拘于日與夜,泲之之法:先令駒子啜教乳路來,趕了駒子,人自用手泲下皮桶中,卻又傾入皮袋撞之,尋常人隻數宿便飲(案此即麆沆也)。
初到金帳,鞑主飲以馬奶,色清而味甜,與尋常色白而濁,味酸而膻者大不同,名曰黑馬奶,蓋清則似黑。
問之則雲:此實撞之七八日,撞多則愈清,清則氣不膻(此玄玉漿也)。
」法王路易第九之使者盧不盧克亦記馬湩之制法雲:「鞑靼人亦制哈喇忽迷思,質言之,黑色馬湩也。
此種馬湩不凝結,蓋凡牲畜未妊孕者,其乳不凝結,而黑色馬湩即取未孕之牝馬制之,使重物下沉,如葡萄酒,飲者待其清飲之,其味甚佳,而性亦滋補。
」至于掌制造馬湩之人,則稱之為哈喇赤,虞集《道園學古錄句容郡王世績碑》雲:「欽察……種人以強勇見信,用掌刍牧之事,奉馬湩以供玉食,馬湩尚黑者,國人謂黑為哈剌,故别号其人哈剌赤。
」又《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傳》:欽察人班都察嘗侍世祖「左右,掌尚方馬畜,歲時挏馬乳以進,色清而味美,号黑馬乳,因目其屬曰哈剌赤」。
蒙古語哈剌者,黑也。
《經世大典馬政》:「在朝置太仆寺,典禦馬及供宗廟、影堂、山陵祭祀與玉食之挏乳。
……供上及諸王百官挏乳,取黑馬乳以奉玉食,謂之細乳,諸王百官者謂之粗乳。
」總之,忽迷思(粗乳)當即麆沆,哈喇忽迷思(細乳)即玄玉漿,其色清,似黑耳。
至于牛酥,即八珍中之醍醐也。
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二《醍醐油》條:「取上等酥油,約重千斤之上者,煎熬過濾淨,用大磁甕貯之,冬月取甕中心不凍者,謂之醍醐。
」何謂酥油?忽思慧曰:「牛乳中取浮凝,熬而為酥。
」是故,牛酥者牛乳之精華也,玄玉漿者馬乳之精華也。
○五十五 比胛裁成土豹皮,着來暖勝黑貂衣。
嚴冬校獵昌平縣,上馬方纔賜貴妃。
[錢注]楊維桢《宮詞》:「北幸和林幄殿寬,句麗女侍倢伃官。
君王自制明妃曲,勅賜琵琶上馬彈。
」 案:錢注與本詩無關。
幸和林,遠征也。
昌平則在大都近畿,為大都領縣,距大都約百裡許。
而和林,為元代嶺北行省省會,本元初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朝之國都,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額爾德尼招一帶,此地頗有曆史,即唐時高昌國之故都,見虞集《高昌王世勳之碑》,耶律鑄《雙溪醉隐集》謂和林西北有回鹘苾伽可汗宮城,和林有名之三碑之一也。
此地,太宗時建城,營宮室,歐洲使者盧不盧克曾莅其境,稱其城名KaraKorum,即《元史》卷一三三《昔都兒傳》中之黑城哈剌火林。
忽必烈之遷都于開平者,因憲宗崩後,諸王奉其弟阿裡不哥為帝于和林,忽必烈不得立,乃别開大會于開平,而選舉為君。
和林遠在漠北,距大都遼遠,順帝一朝幸和林之事絕少。
有之一二次耳。
比胛:當即指比甲。
《元史》卷一一四《世祖昭睿順聖皇後(察必)傳》雲:後「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
比甲又名比肩,《元史輿服志》天子之質孫中有銀鼠比肩之衣,注曰:比肩「俗稱襻子答忽」。
此種元代衣制,明朝沿用之,沈德符《野獲編》卷十四《比甲隻孫》條以為明代婦女仍穿此甲,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用常服,至織金組繡加于衫襖之外,其名亦循舊稱。
又明朝賜瓦剌之物單中,亦有比甲。
《曆代宮詞》曰:「比甲彎弓喚打圍,晾鷹台畔馬如飛,上都青草今黃盡,纔自和林避暑歸。
」其疑此即天啟宮詞中之披肩也,熹宗着之。
土豹皮:土豹之名不見于經傳,然即清朝之猞猁狲也,今稱舍利,或猞猁。
此物即今國際皮革市場上之Lynx,清時一品大員方能穿猞猁,又郡王穿猞猁。
黑貂衣:元人以黑貂裘為珍品,極為名貴,鐵木真妻孛兒帖夫人拜見舅姑之禮物即此黑貂襖也。
後鐵木真以此獻王罕,求其助兵收回已散之部衆,故黑貂襖為元太祖微時之政治資本,其妻之嫁妝也。
據楊賓《柳邊紀略》,貂衣以色定品級,紫黑色者為上,黃色次之,白斯下也。
紫黑色中,又以毛平而理密者為上,必以此等上上貂皮為裘,因元宮之壁衣,冬日挂貂以禦寒,必以次等為之也。
貴妃:不知是否為七貴之一,因順帝之妃佩貴妃印者甚多,《元氏掖庭記》曰:「順帝宮嫔進禦無紀,佩夫人貴妃印者不下百數,如淑妃龍瑞嬌、程一甯、戈小娥、麗妃張阿芸、支祁氏,才人英英,凝香兒尤是寵愛,宮中稱為七貴。
」 ○五十六 月夜西宮聽按筝,文殊指撥太分明。
清音浏亮天顔喜,彈罷還教合鳳笙。
案:此詩仍詠天魔女。
文殊者,文殊奴也。
月夜西宮當指穆清閣。
權衡《庚申外史》言順帝怕廷臣谏止,乃修隧道暗通天魔舞女住處,每月夜潛由隧道訪間,以晝為夜,歌舞達旦。
文殊奴善舞,據此詩,則又善按筝,可謂多藝才女矣。
或伊亦擅吹笙? ○五十七 包髻團衫别樣妝,東朝谒罷出宮牆。
内中多有親姨嫂,潛與交州百和香。
案:此詩詠女真婦女入宮探望其在宮中之親戚,或可得大内中值錢之物,稍補家用者。
包髻團衫:乃金人裝束,《金史》卷四十三《輿服志》雲:「婦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編繡全枝花,周身六襞積,謂之團衫。
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領,左衽,掖縫,兩傍複為雙襞積,前拂地,後曳地尺餘。
帶色用紅黃,前雙垂至下齊。
年老者以皂紗籠髻如巾狀,散綴玉钿于上,謂之玉逍遙。
此皆遼服也。
金亦襲之。
」「玉逍遙」即包髻也。
《遼史輿服志》未言婦人服裝,借此略知一二。
《辍耕錄賢孝》條:「國朝婦人禮服:達旦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
」禮服即今日所謂Formal也。
至于漢